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灵隐寺具体内容是什么?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灵隐寺

image.png

  【原文】

  高齐初,沙门宝公者,嵩山高栖士也。且从林虑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将禺中,忽闻钟声。寻向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趋,乃见一寺。独据深林,山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灵隐寺。门外五六犬,其犬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回眸眄宝。宝怖将返,须臾,见胡僧外来。宝唤不应,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之。良久,宝见人渐次入门,屋宇四周,门房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宝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东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乞,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余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居义。有一后生聪俊,难问词音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宝本事鉴为和尚,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鉴是宝和尚。”诸僧直视宝。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矣。宝但独坐于柞木之上,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翔集喧乱。及出山,以问于尚统法师。法师曰:“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者,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沉或隐、迁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焉。(出《侯君素旌异记》)

image.png

  【译文】

  北齐初年。嵩山高士沙门宝公在由林虑去白鹿山时,迷了路。太阳快当中午了,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钟声。他循着钟声前进,翻山越岭,见一座寺庙坐落在树林的深处,山门正对南方,金碧辉煌。他走到山门跟前一看,门上的匾额写的是“灵隐寺”三个大字。门外有五六只狗,都像牛一样大,一律是白毛黑嘴巴,有的窜蹦跳跃,有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但都盯着宝公。宝公吓得正要往回走,转眼之间便见一位外籍和尚走来。宝公上前打招呼,他却既不应声也不回头看一眼,直奔大门而入。那六只狗也都跟在他后边。过了一会儿,宝公看见有人陆陆续续地进了门,殿堂四周的门房都关闭了。宝公进了讲堂,只见床榻与高座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到西南角的床上坐了下来。过了好长时间,忽听东边有声音,抬头一看,只见房顶上开着一个井口大的窟窿,许多和尚一个接一个地从那里飞了下来,总共有五六十人。大家依次坐定之后,便互相打听起来,打听今天在什么地方吃的饭,有说在豫章的,有说在成都的,有说在长安的,有说在陇右的,还有说在蓟北、岭南乃至五天竺的,说什么地方的都有,每个地方都离这里成千上万里。最后面一个和尚从空中下来时,其他人争着问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他说:“在今天相州城东彼岸寺中鉴禅师的讲会上,一个个各抒己见,有个后生聪明英俊,接连不断地提问和辩难。那种场面实在可观。不知不觉之间我就来晚了。”宝公本是鉴禅师的门徒,听了这些话后,就想过去搭话,于是整了整衣服站起来,告诉那些和尚道:“鉴禅师是宝的师父。”那些和尚直打量宝。顷刻之间,整个灵隐寺就消失了,只剩下宝公一个人坐在柞木上,除了山谷与翻飞喧叫的禽鸟之外,他什么也看不到了。宝公出了山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尚统法师,并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法师说:“这座寺庙是石赵时佛图澄法师建造的,距离现在好多年了,古代圣贤们住在这里面,这不是个平常的地方,它有时沉没有时隐蔽,经常迁移变化。现在从那座山上走的人,还能听到钟声。

名妓传奇

北宋时期,潭州有个名妓叫。她出生于英州,幼年丧父,随母亲流落到潭州,在贫困中挣扎。当她八岁时母亲又撒手西归,把她孤零零地扔在世上,。一个叫张文的男子见她可怜,收养了她。张文靠编制竹器为生,收入差微,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清苦,不过这个失去双亲的孤女总算活下来了。 有一天,官妓丁婉卿路过张家,猛然发现谭意哥长得异常娇美,心里暗想如果能把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弄到手,将来必然会成一棵摇钱树。于是她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谋。 第二天,她将谭意哥的养父张文找来,请他喝酒,对他什么要求也没有提出。过了几天,丁婉卿又叫人给张文送去一些银钱和衣物,仍然是什么要求也没有提出。以后丁婉卿给张文送钱物的次数和分量越来越多,张文感激不尽,对丁婉卿说“小人不过是一个篾匠,夫人一次两次地帮助小人,使小人十分过意不去。寒舍贫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夫人的;夫人需要什么,请坦诚相告,小人家里如有,定当拿出来报答夫人的恩德。” 丁婉卿笑道“妾总不想开口,怕说出来会引起大哥的怨恨。今天既然大哥提起。妾只好直说了。”她顿了顿,接着说,“妾早知道意哥不是大哥亲生的女儿。她长相好,有灵气,大哥若能将她卖给妾,妾不仅今天会重重酬谢大哥,而且将来也会使大哥得到不少好处。妾说句真心话,请不要多心。妾认为大哥家庭贫寒,无力把这个可爱的女孩抚养成很有出息的人。妾心想,与其让她跟着大哥,不如让她跟着妾去。妾非常喜欢她,会像对亲生女儿一样把她抚养成人,不知大哥以为如何?”张文说“小人早已猜到了夫人的想法。既然这样,小人答应就是。” 那时谭意哥才十岁。当她知道张文和丁婉卿商议的事后,非常气愤,怒冲冲地对张文说“小女虽然不是义父亲生的女儿,可义父怎么能这样狠心地把小女扔到妓院里去呢?如果义父怕增加负担,就请把小女送给一个清白人家吧!” 张文不管谭意哥怎么说,要强行把她卖给丁婉卿。 谭意哥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便起来。哭了多时,她诉说道“小女子,到处飘零,十岁就无依无靠,却没有人可怜小女子,小女子想找个清白人家也不能够……”听到这话的人都感慨万分,纷纷流下同情的眼泪。 丁婉卿与张文勾结,终子把谭意哥弄到手了。她地哄骗意哥,给她戴珠翠首饰,穿绫罗绸缎,吃美味佳肴,尽量迎合她,巴结她,对她非常迁就。谭意哥经不住丁婉卿的早磨晚泡,她的坚强意志被珠光宝气动摇了,她的铁硬心肠被软化了。就这样,还未成年的谭意哥便开始接客,正式沦为妓女,成了丁婉卿的摇钱树。 谭意哥身段窈窕,头发乌黑,一双眼睛又明又亮,真说得上是天上少有,人间无双的绝世佳人。一时间,丁家门前,就像赶集市一样。谭意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加之懂得音律,会吟诗作赋,一般王公贵族、墨客骚人,不惜花费千金来买她一笑。官府中举行宴会,也少不了派车接她去献技。 转运使周某暂时代理太守,他每次在府中宴请宾客,都要叫谭意哥前去招呼应酬。有一次,有医博士有事去拜见太守,太守正好在宴请宾客。该医生的胡子长得很长,非常引人注目。太守笑着对他说“本官出个对子,足下愿对吗?” 医生说“请出上联吧,在下愿意听听。” 太守打趣地出了上联“医生拜时须拂地”。 医生还未来得及回答,谭意哥却插嘴道“妾愿意代医博士对。” 太守也想试试谭意哥的才华,点头说“好吧。” 于是,谭意哥念出了下联“郡侯宴处幕侵天”。 太守听了,认为对得不错,点头称是。 谭意哥有段时间生了一场病,病好后少不了要去官府拜见太守等官员。去拜会时常在名帖上称自己是“酒徒”、“诗客”。太守蒋田看了后提出要与她对对子,谭意哥毫无惧色地答应了。蒋田指着谭意哥的脸面,出了上联道“冬瓜霜后频添粉”,意思是说她时常往脸上搽粉,可是那脸竟像冬瓜一样难看。谭意哥听了也不客气,她拉着蒋田的衣袖对了下联道“木枣秋来也著绯”。挖苦蒋田的面貌像木枣一样。蒋田感到又羞愧又高兴,在座的人无不击节叫好。 魏谏议当长沙太守,去游岳麓山时,把谭意哥也喊上了。魏太守听说谭意哥会做诗作对,就向谭意哥说“姑娘能对上本官的句子吗?”说罢就出了上联“朱衣吏,引登青嶂”。谭意哥略加思索,就对了下联“红袖人,扶下白云”。魏太守听了,认为谭意哥对得非常工稳,非常贴切,十分欢喜,就给谭意哥起了一个名字,叫“文婉”,表字“才姬”。谭意哥即刻起身下拜,说“妾不过是个下贱的女人,太守竟然给妾命名,这个荣耀胜过得到万两黄金。” 刘相之镇守长沙时,有一天,他带着们到碧湘门去避暑,叫谭意哥与他们同行。席间,他要谭意哥对对子。谭意哥说“妾出身低贱,怎敢同大人相对呢?”稍停,她又道“既然大人有命,妾哪敢不从!”刘相之见她很会说话,心中非常高兴。他抬头看见蜿蜒曲折的湘水那边,竹屋成排,茅屋鳞比,有个渔夫提着两条大鱼走进一条小巷子,便触景生情,随口出了上联道“双鱼入沉巷”。谭意哥想了想,即刻对了下联道“尺素寄谁家”。谭意哥话音刚落,刘太守。后来,谭意哥跟着刘太守又去游岳麓山,经过黄洞望山亭时,刘太守诗兴大发,即兴作了一首诗。随行的人纷纷作诗酬和,谭意哥也作了一首献给刘太守。诗的内容是: 真仙去后已千载,此构危亭四望赊。 灵迹几迷三岛路,凭高空想五云车。 清猿啸月千岩晓。古木吟风一径斜。 鹤驾何时还古里,江城应少旧人家。 刘太守看了,拍案叫绝。幕僚、宾客们也都十分佩服。刘太守感叹地说“意哥真是诗妖啊!”接着便问起谭意哥的身世,谭意哥一一作了回答。刘太守很同情她的遭遇。 谭意哥乘机央求刘太守说“意哥当官妓侍候老爷们也有些年头了,从没有叫过一声苦。现在有幸遇到大人,要是大人能从官妓册上注销妾的名字,让妾正正经经找个男人,替他操持家务,跟他白头到老,妾就是死了也会感恩不尽。”刘太守当即答应了她的要求。第二天,谭意哥到官府递了呈文,刘太守很快就批准了。于是谭意哥开始物色心上人,可是找了好久也没找到称心如意的。 正巧汝州人张正宇在潭州当茶官,谭意哥对他一见钟情,向别人说道“妾找到丈夫了。”人们问她是谁,她说“张正宇人品才学,都中妾意。” 张正宇本来就对谭意哥有意,意哥的话传入他的耳中,他当然十分高兴。 一天,张正宇约谭意哥到江亭密会。清风徐来,江面在明亮的月光下显得非常开阔。两人悄悄说话,彼此倾诉自己的爱慕情怀。他们,就像并蒂的莲花、同泉的双鱼,其欢娱了和恩爱难以言表。 第二天,谭意哥就把行李搬到了张家同张正宇住在一起了。 过了两年,张正宇调到别处去做官,谭意哥为他整理行装,并在郊外设宴为他饯行。张正宇要动身时,谭意哥拉着他的胳膊,悲哀地说“郎君生在名门,妾出身于妓院,以贱配贵,不是好姻缘。何况郎君在家中没有正式娶妻,父母年岁已高,对郎君的婚事可能另有安排,今天分手后,要想再见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张正宇说“,如同日月经天!如果在下背信弃义,鬼神也不会饶恕!” 谭意哥说“妾怀着郎君的孩子已有好几个月了,这是郎君的亲骨肉,可要惦记着呀!” 两人痛哭一场后分手。 之后,谭意哥闭门不出,就是的人也很难见到她。 过了好一段时间,还没有张正宇的音讯。谭意哥非常焦急,便给张正宇写了一封信,希望他早日回来。 原来张正宇回到家后,父母要他与孙殿丞的女儿成婚。张正宇不敢违抗,便服从了父母的安排,与孙家之女正式结婚了。他收到谭意哥的信后,虽然心里思念着意哥,认为欠了她的良心债,很想对她表示歉意,但始终无法下笔回信。 一年以后,谭意哥得到了张正宇已结婚的消息,她,又给张正宇写了一封信。信中责问张正宇道“郎君为什么抛弃妾,使妾丧失了一切希望?”她还告诉张正宇,“郎君的儿子已有三岁,早会走路了。妾要好好教导他,使他将来知书达理有出息,他将是妾的希望和依靠。” 张正宇收到谭意哥的信后,一天到晚叹息不止。三年之后,张正宇的妻子死了,然而谭意哥的信息也中断了。恰巧这时有个官员从长沙卸任归来,在办公的地方遇到张正宇。张正宇向他打听谭意哥的情况。那卸任的官员听到张正宇提起谭意哥,十分气愤,拍着桌子大骂道“的那个家伙真是木头人、石头心,要是让一个侠士碰上,非杀了他不可!”张正宇问“怎么这样说呢?”那卸任的官员说“谭意哥自张的走了以后,就闭门不出,即使邻居也很少见到她的面。后来听说姓张的另外娶亲了,谭意哥的心更坚定。不久前她买了一百亩地,自己操持家务、督促下人种庄稼。她还亲自教儿子念书,费苦心,难以言表。在下要是见到张的,一定要对他吐唾沫来羞辱于他。” 张正宇想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就请那卸任的官员到酒馆喝酒,对他道“在下就是那个姓张的,贤兄责怪得很对。可是,贤兄可知道在下的父母尚在,父母之命,实在难违啊!”那卸任的官员听了他的话后觉得对他有些失札,遂抱歉地说“在下不知道仁兄就是生啊!”他们谈了很长时间,那位卸任的官员把他知道的情况全部告诉了张正宇,张正宇感到异常惭愧和内疚,就亲自到长沙去见意哥。 几天后,张正宇到了长沙,他穿着便服到街坊上打听,人们一提起谭意哥,都。张正宇来到谭意哥家门前,见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院门紧闭着,里面非常幽静。张正宇很负疚,一颗心似乎在隐隐作痛,他感慨万分地去敲院门。 不一会门开了,开门的正是谭意哥。她一见张正宇,“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张正宇说“在下跋山涉水,走了很长的路,就是为寻找娘子而来,娘子为什么这样狠心地把在下拒之门外呢?” 谭意哥在门内说“郎君巳经有妻子了,妾正在诚心诚意地抚养孩子,以实现自己的夙愿。郎君赶快离开吧,不要再来惹是生非了。” 张正宇说“在下的妻子已经死了。以前的事当然是在下对不起娘子,但父母之命在下无法违抗,在下是出于无奈啊!希望娘子能理解在下的苦衷。如今在下前来会娘子,就是要同娘子和好,要是娘子不同意,在下就决心死在这里了。” 谭意哥说“过去妾因为爱慕郎君,匆匆忙忙同郎君结合,这样草率的婚姻,毫无疑问是不牢固的,郎君扔掉妾,当然不足为奇。现在,郎君要是真想娶妾为妻,就去请媒人正式下聘礼向妾求婚。不然,妾这一辈子也不会再见郎君了。” 张正宇理解意哥的心情,同意了她的条件。经过三媒六聘,他们终于正式成婚。婚后,张正宇带着谭意哥回到了京城。 谭意哥治家很有办法,对待亲戚朋友也很厚道。他们的家业一天比一天兴旺。谭意哥又生了个儿子,后来考中了,她自己也得到了朝廷的封赏。夫妇两口,到老都十分融洽,他们的子孙也很昌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方腊是否真有其人?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介绍

方腊简介:方腊(?-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宋代歙州人,后迁至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堨村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宋载,方腊是青溪县一家漆园的主人(一说漆园佣工),奉摩尼教。青溪地势险要,境内林木茂密,山谷幽险,有梓桐洞、帮源洞等天然山洞,是富饶之地。方腊家里有漆园,朝廷设立的造作局屡次强行索要,方腊心中怨恨但不敢贸然发难。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朝廷派人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的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贪官朱勔等乘机敲诈百姓,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人人思乱。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方腊积极联络青溪一带的摩尼教徒,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里正方有常发觉,并向县官告发,方腊发现事泄,就杀死告发者。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腊集合众人在漆园誓师,宣布起义。 方腊起义军以诛贪官朱勔为名,以帮源、梓桐为据点,不断向外扩展,数日后,起义队伍的人数增加到几万人。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一月初,方腊建立自己的政权,自号“圣公”,与北宋王朝分廷抗礼。以方肥为宰相,汪公老佛为军师,杨八桶、方七佛、郑魔王等为大将,置官吏将帅,级别分为六等,以不同颜色的头巾相区别,士兵则一律扎红巾作标志。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一月底,起义军在青溪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击败两浙路常驻宋军数千人,杀将官蔡遵等人,乘胜攻占青溪县。 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二月初,起义军攻陷睦州,杀官兵千人,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二月末,方腊挥师向西,攻克歙州(今安徽歙县),宋将郭师中战死。婺源、绩溪、祁门、黟县官吏闻风而逃。起义军随后攻克富阳、新城,进逼江南重镇杭州。杭州是两浙路的首府,又是造作局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杭州知州赵震见起义军队伍浩浩荡荡,弃城逃走,起义军进入杭州后杀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 积怨已久的群众见官就杀,又发掘祖父坟墓,暴露其骸骨。节节胜利的起义军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响应,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裘日新,仙居县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县的陆行儿等也揭竿而起,响应方腊起义。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初,起义军又攻克婺州、衢州、旌德、处州等地。短短几个月时间,起义军就占领了六州五十二县,起义军人数已在百万以上。 起义军势如破竹,东南大震。淮南发运使陈遘上疏称情况危急,求朝廷派兵增援。大惊,急忙撤销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官职,企图安抚民心。同时任命谭稹为两浙制置使,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调集兵马十五万,水陆并进镇压起义军。 童贯率领的十五万军队是北宋精锐部队,宋军渡江后兵分两路,由王禀、刘镇等率领,一路直趋杭州,一路杀向歙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义军。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宋徽宗下诏“招抚方腊”,被方腊拒绝。方腊亲自指挥抵抗,由于城中缺粮,起义军被迫撤出杭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三月,方腊率起义军再次进攻杭州,在城外被王禀打败。杭州失守,形势急转直下,义军从节节胜利变成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此时起义军尚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与官兵力战而败。”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入。在宋军中任裨将的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虽然起义军领袖方腊被俘,但剩下的起义军继续转战浙东各地,与官军一直战斗到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年三月。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至此才落下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