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国民党军统局的简介: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抗日战争期间,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敌后活动。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国防部,军统局的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严厉镇压,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肃清。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组是军统局特工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任务不同,组又分普通组、潜伏组、行动组、策反组、随军组、防谍组等。每组通常由十人左右组成。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军统"的特工人员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

国民党军统局的简介: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

此外,军统局还设有电讯组织、武装组织、训练机构以及在军、政、警、宪等机关中的控制运用组织和“特种”组织。如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主持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

北宋三大家之一:董源的生平简介

(934-约 962年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五代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史上并称。 南唐国主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 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 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 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董源 (934-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 江南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 董北苑 ,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 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 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 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 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 ,又称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艺术成就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沈括称他 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 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 ,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 南北宗 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为 南宗画祖 ,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 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王鉴说 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载,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 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 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 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 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 ,又称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说轶事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四大家之一:关仝的生平简介

关仝tóng(约907-960年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 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 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 关仝(生卒年不详),中国五代画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北宋米芾说他 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 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 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 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 (《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突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轴、《关山行旅图》轴等,相传为其所作,图录于《名画三百种》。至明末,睢州的袁枢(袁可立子)是收藏荆、关、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明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张庚《国朝画征录》: 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山水出入董()、巨(巨然)、子久(黄公望)间。 枢之父袁可立乃抗清名臣,明亡,枢在金陵绝食忧郁而死,作品流失无算。 关仝(约907-960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与李成、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豀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 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 (《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关仝不善画人物,画中人物多请胡翼代为绘制。胡翼,字鹏云,五代画家,主要活动于后梁之际,善画佛道人物,也能画楼台车马,亦精于摹古。 关仝的画风对当时及后世均有很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郭忠恕,早年就师事关仝,不仅气势宏伟,其笔法也不落俗套。此外,关仝的弟子还有王士元、刘永、王端等。王士元是汝南宛丘人,古人说他无一笔无来处,画精微,只是缺乏深山大谷烟霞之气。刘永是开封人,曾习诸家山水,一日见到关仝的画,大为感叹: 此乃得名至艺者乎?向所谓登泰山而小鲁。 于是专法,果然登堂入室。王端字子正,山东人。山水得关氏之要,曾在大相国寺画过壁画,又善写肖像,很欣赏他。刘永、王端皆有四时山水传于宋世。无锡画家倪云林,本属江南山水画派,但也从关画中吸收了皴笔横竖交接、层层相叠的画法,并将关画的中锋为主改为侧锋为主,成为一种新的皴法--折带皴,用于表现太湖沿岸的坡石,从而完成了的典型风格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