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东汉群雄之一刘表是如何杀掉东吴孙坚的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末年名士,群雄之一,为山东人,其身长八尺,少时知名于世,善谈时政评论名士,为“八俊”之一,后任北军中候、荆州刺史,在荆州统治长达二十年,为人优柔寡断,生性怀疑,但为自保坚守其中,目光短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表字景升,为汉室的宗亲,少年时曾在当时名家王畅门下学习,且因才能出众,而与当时同样才能超群的几位才子合称为“八俊”。

因刘表身材高大英俊、且有学识便被当时的掌权者举荐提拔为北军中候。

当时地方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遂上级便提出这个问题为了改正地方官员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行为,便选拔清廉而又威望的官员前去地方镇守为州牧,因此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此时刘表空有一纸文书却无实际之势,加上荆州此时无首,各地豪强均争相抢夺,遂刘表入荆州,根据兄弟的建议,打压各地豪强,安定民生,渐平定荆州。

后逢和来击,两军交战襄阳,孙坚败,遂刘表不被袁术打击,此时刘表又向进贡又和来往,气走心腹邓羲。

后逢和袁绍交战,刘表为保全自己,隔岸观战,立场中立,以观天下之变,错过良机致使曹操势力大涨。

公元208年,刘表因宠爱造成子嗣夺嫡,同年病逝,次子继位不过一个月便投降曹操。

刘表的谋士 刘表年轻时便闻名中原,为八俊之一,后得何进赏识为北军中候,在荆州郡守纷乱不已时刘表被朝廷委任荆州刺史一职,空有其位却无实权的刘表幸得手下谋士在其左右出谋划策,最后得以在这不安宁的环境下控制荆州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表一生多疑、用人不信且中庸的性格导致其损失很多谋士,便是其中一个,且说韩嵩年少好学,深知世道之乱不出,与好友隐居,后因黄巾之乱被迫成为刘表谋士。

韩嵩数次谏刘表不得渐失信心,后在被刘表派去曹营打探虚实,回来后大赞曹操,劝其依附,被刘表以背叛之名囚禁。

蒯氏兄弟也是刘表重要谋士,当时刘表初来荆州,幸得他们的建议得以建立雄厚军事力量,他们本为何进手下,但因深知何进优柔寡断之性便离去。

蒯越认为刘表夺荆州要讲究权谋的运用,“兵不在多,在得人”,其兄蒯良认为要行仁义之道方能使人附和,后刘表按照蒯越的主张平定了荆州,后在治理上运用蒯良的主张。

邓羲在刘表占据荆州后得以上任为治中,当时刘表立场中立,与曹操和袁绍均有联系,邓羲以其中利益相谏刘表舍弃袁绍,但却被刘表拒绝,深感失望的邓羲辞官而去。

后逢刘表逝世,荆州被曹操占领,邓羲复被曹操任为侍中。

刘表杀孙坚 刘表初入荆州,时逢荆州各郡守大乱,局势纷乱,刘表单马入宜城得蒯氏兄弟和等谋士相助,得以控制住荆州。

后在各郡守之主联手讨伐之时并未加入联军,但却为了保卫地位暂时示好袁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且说孙坚所占据的领地荆州乃是割据的重要地势,遂有袁术等人欲夺之,但是刘表广纳贤士,得以充实部队,扩展了军事力量,于是袁术便派遣孙坚前去攻打刘表。

面对这个情况,刘表派黄祖应战,驻守在樊城一带。

孙坚率军来袭,双方首次交战中孙坚大败黄祖,将黄祖节节逼退,围困刘表至襄阳城内。

遂刘表暗中派遣黄祖连夜出城前去调集各路援军,在他欲率军欲回襄阳城时被孙坚击败至砚山。

黄祖帅率部队逃进砚山,孙坚紧追不舍,被黄祖事先埋伏在树林中的部队乱箭射死。

因此刘表射杀孙坚之事告一段落,孙坚已死也使得袁术不得再轻举妄动,断了袁术盘踞南阳的愿望。

由此间接造成了孙坚和刘表的匡亭之战,正好不仅除去了袁术觊觎荆州的野心也正好能使曹操的军事力量削败袁术的军事力量。

袁术离开荆州之地,减少了对荆州的军事威胁,也进一步的巩固了刘表对荆州的统治权利和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

须菩提出生教家庭。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 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 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说起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 原来,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的忧心,所以很快的请相师回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 「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的事,他将来不会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 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称他「空生」,也有人称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财宝和用具,才又恢复原状。解空第一的尊者,初生的征兆,真是稀奇万分,古今难得的事。 须菩提幼年的时候,还没有皈依佛陀以前,对世间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世,就已。 他生长在富有的家庭里,父母对他是万分的爱护,但他从小就不愿做金银财宝的奴隶。父母给他的金钱,也是随时来随时去的拿了救济穷困的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体的乞丐,甚至会把身上穿的外衣脱下来 布施给人,自己只穿著短衣短裤跑回家。 他的父母不是吝惜金钱,但对爱子的作风,常常不能同意,有时就把他叫到身边,训诫道: 「空生!你这样的行为真不好,自己的钱,也不问什么理由,就拿了给人;衣服是自己穿的,你脱给人,光着身体多难看!」 须菩提温和、恭敬的向父母回答道: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我心中,觉得世间上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一切人好象和我同一个身体。人是赤裸裸的生下来,为什么赤裸裸的就不好呢?把自己的东西给人,人和我有什么不同呢?」 他的父母听完须菩提的话后,不高兴的说道: 「你这孩子真古怪,自己有钱不知道用,自己有衣不知道穿,反而说出那些莫名其妙的道理,也不怕人家笑。从今以后,你若再不改,索性把你关在家中,不让你出去!」 但须菩提仍然不改他的天性,父母就把他关在家中,这正是须菩提的幸运,之后他每天待在家中阅读思维当时印度宗教和哲学的书籍,使他对人生的问题,有了更进一层的觉悟,他常常自豪的对父母说: 「宇宙中一切,好象都映现在我心中,可是,我的心中又像空无所有似的。假若世上没有大智大觉的圣人,谁也不够资格来和我讨论解脱者的心境,谁也不明白我心中的世界。」 年轻的须菩提,父母听了他的豪语,再想到他初生时家中一切皆空的奇事,奇人奇话,父母心中也不禁对爱子暗暗称奇。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 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现在父母为什么跟随乡人轻易的改宗呢?这时,轮到须菩提觉得他的父母奇怪了。 有一天,须菩提的父亲向他说道:"空生,你常常自以为很有智慧,已经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从佛陀来到本地,全乡的人差不多都皈依佛陀。还想恭请佛陀到家中供养,希望你在佛陀面前,能息下狂妄的心。"须菩提心中很不服气,他回答道:"你们眼中的佛陀,自是一切智人,但在我眼中,也许就很平凡了。" 须菩提虽然这么说,但佛陀究竟是怎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感动力?在须菩提一向平静的心湖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他等不及佛陀到他家中受供时再见佛陀,他想,万一佛陀很忙,不能来怎么办?所以在这一天的夜晚,须菩提便偷偷的先去看看佛陀的样子。 夜晚凉风习习,一轮上弦的月亮弯弯的高挂在空中,星星在闪烁,好像窃笑着好奇的须菩提。 须菩提独自走到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说法,四周亮着火把,下面跪着的是千万听众,呀!佛陀的身后好像还放出光明! 这不像是人间的人,这相貌太圆满了,太庄严了,佛陀应化的身相,实在超过须菩提的想像之外。 大地是的,千万的听众都,不敢有声,这时只有佛陀的法音在宣流着。 佛陀说:"世间是不应该相争的,本来就没有人我的分别,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体。" "一切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项东西能独立存在。我和一切法既是互相依赖生存,施慈悲恩惠给众生,看起来像是为人,其实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利益!" 佛陀的法音非常的慈和,佛陀说的道理令须菩提很感动。须菩提挤在大众中,偷偷的向佛陀合掌,表示敬意。 佛陀说法以后,回到信众准备的静室中休息,须菩提徘徊在门口,他想会见佛陀,但又没有勇气。 佛陀像是知道须菩提的心意,站在门口问道:"你是谁呀!到我房中来坐,我和你谈谈!" "我是须菩提,希望佛陀收我做出家的弟子!" "呵!须菩提就是你,我早就听说你是村中最聪明的青年。很好,真正聪明的人,对佛法也才能真正的信受奉行。你父母知道吗?"佛陀慈悲亲切的问。 "我想我父母知道一定会很欢喜,我很荣幸得到佛陀做我的老师。"佛陀很喜欢须菩提,从此须菩提成为佛陀僧团中杰出的弟子。 随机文章关于春秋战国人物名称及爵号的几个问题?“书圣”王羲之的简介与故事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呢?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生平简介,秦观的人物事迹

早年生活 秦观,江苏省高邮市人。他少时聪颖,,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 拜谒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 秦观 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 初入官场 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 元祐六年(1091)又因“洛党”贾易诋其 不检 而罢去正字。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旧党遭贬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新党人士、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秦观年事已高,身处雷州,自做《挽词》。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2主要成就 词作 秦观画像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 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意思是秦少游死了,拿一万个人也无法赎回他的命。这句话其实是化用了《国风·秦风·黄鸟》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句子。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 例如《望海潮》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正像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中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 秦观侧身像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熙宁元年(1068),秦观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单骑见虏赋》。 诗作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观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从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后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词,其余赋一卷、诗十四卷、挽词一卷《以上为韵文》,而以文为最多,共三十卷。 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诗,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 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元好问评秦观诗作为”女郎诗“,后世也多存误解,然秦观现存诗歌共400余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诗”味的,也不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 策论 综述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当然,评论一个作家的艺术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诗词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 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 综上所述,秦观的策论风格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 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吴曾《能改斋漫录》:“……至于议论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苏东坡《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梁章冉《扪虱新话》:“……少游文学西汉,所进策论,颇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而叹,然亦自成一家。”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则说:“予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导源东波,所见益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 军事 “文人论兵,秦观堪与晚唐相媲美。”,秦少游深谙兵法,早年即写有《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赞扬名将郭子仪“匹马雄驱”,兵不血刃以解回纥之围的壮举,壮年时期写了一系列用兵的策论。秦观对兵法如此熟悉,这是因为秦观研读了《》十三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