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长孙无忌最后为何会被逼而死?发生了什么?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长孙无忌,,唐初宰相、外戚,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长孙无忌是唐朝名臣,为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辅佐李世民安定天下,力保外甥唐高宗继位,但最后却被自己的亲外甥逼死。那么长孙无忌为何会被唐高宗逼死呢

  一,出身显赫

  长孙无忌出自北魏皇室,为文成皇帝拓跋濬后裔,因此家世显赫,历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皆为高官,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自幼就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很有见识。长孙无忌自幼与李世民交好,因此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反隋,他立即前往投靠,得以担任渭北道行军典签。他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许多功劳,得以获封上党县公。

  二,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得知太子李建成要对李世民不利,于是力劝李世民抢先下手,除掉李建成。李世民同意,于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与李元吉,成为大唐太子。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评定与赏赐随他作战的功臣,以长孙无忌为第一,于是封他为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又嫁给李世民,成为皇后。李世民因此对他更加倚重,命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image.png

  三,辅佐太宗

  唐朝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后不久,东突厥发生内乱,因此许多大臣建议李世民趁机消灭东突厥。李世民询问长孙无忌对策,他回答说:“现在大唐在休养生息,等到东突厥来了,我们再征讨他。现在东突厥内乱,一定不会侵扰大唐。如果我们出击东突厥,不一定能取胜。不如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李世民听从,后来趁东突厥衰落将其消灭。

  长孙无忌深受李世民信赖,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他们于是上书诋毁长孙无忌。李世民见到这些奏折,便对长孙无忌说:“朕与你君臣之间,一切事情都没有猜疑。;如果各自有疑惑却不说,那我们就无法沟通了。”然后李世民又召见群臣,表达自己对长孙无忌十分信任,叫他们不要再挑拨离间。

  长孙无忌知道自己位高权重,难免引起嫉妒,招来灾祸,因此经常告诫自己不要居功自傲。他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去机密要职,其妹长孙皇后也在李世民面前求情,李世民于是解除他的尚书右仆射之职,授他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封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极力推辞。然后长孙无忌上书李世民称自己是外戚,担心因此获授司空而遭人非议,说皇帝任用私人。李世民说:“朕授予官职,看的都是才能,绝不会因为关系亲近而任用私人。”然后李世民写了《威风赋》,赐给长孙无忌,以嘉奖他劳苦功高。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下令对长孙无忌等功臣列土封疆,让他们子孙世袭刺史。长孙无忌等人极力推辞,李世民才作罢。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画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画像,以他为第一。

  四,参与立储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乾与心腹密谋杀父夺位。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因为儿子李承乾谋反,将其废黜,想要立儿子晋王李治为太子,便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徐世三人商议储君之事。长孙无忌因此在李世民面前发誓,表示誓死拥立晋王。李世民于是命晋王拜谢其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担心众臣不支持晋王为储君,便问长孙无忌对策。长孙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陛下可以召集百官询问,一定没有异议。如果百官没有同声庆贺晋王,那臣就是欺君之罪,理应受死。”后来李世民又想立儿子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李世民才作罢。

  五,辅佐高宗

image.png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临终命长孙无忌与中书令褚遂良辅佐李治。李治即位,封舅舅长孙无忌为太尉、扬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李治对群臣说:“朕广开言路,希望有好的意见可以采纳。但你们提的意见虽多,却没有一条可以采用。”长孙无忌回答说:“陛下即位推行的政策律令固然没有缺陷。虽然众人提出的许多意见有些浅薄,但还是希望陛下继续广开言路,这样才能上通下达。”

  李治又说:“听说你所在的官署,有许多讲情面的。”长孙无忌回答说:“讲情面偏袒私情,自古以来就无法避免。陛下的教化逐渐深入人心,百姓都向着陛下。至于公然徇私枉法,没有人敢这样。稍微讲一点人情,陛下也不能避免,何况是臣下呢。”李治因此对长孙无忌的建议大加采纳。

  六,被逼自尽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对此极力反对。李治于是秘密赏赐他重金,希望他能够通融。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到他的府上求情,希望他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但皆遭拒绝。李治再次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商议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再次大力反对,但李治坚持己见,立了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此深恨长孙无忌,与心腹许敬宗密谋除掉他。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派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于是命许敬宗调查此事。许敬宗则报告李治称长孙无忌确实谋反,要求将其处死。李治犹豫不决,许敬宗因此拿汉文帝处死舅舅薄昭的事劝谏李治。李治于是让许敬宗全权负责此事,许敬宗因此判长孙无忌流放,然后将其逼死。

  总的来说长孙无忌是大唐名臣,为唐朝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但也因此功高盖主,引起外甥唐高宗的猜忌。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极力反对,因此使得唐高宗与武则天对均他不满,便借许敬宗之手将其逼死。

盘点唐朝五大名将,薛仁贵第五,第一堪称超级牛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尊贵的金城公主为什么嫁给只有7岁的丈夫

金城公主并非当时的女儿,那她是谁的女儿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邠王李守礼的女儿。李守礼,原名李光仁,的亲,父亲是,因李贤谋逆,李守礼与其父一同被贬为平民流放在外。后复立为太子,李守礼才重返皇城,但直至唐中宗继位开始加恩于亲王,李守礼才算彻底摆脱囚禁重获自由和亲王的尊宠。但李守礼自小被贬流放,加之李贤在其年幼便死了,李守礼作为亲王没能接受亲王应有的教育,致使其长大后才疏志短,行为粗劣,后来一度沉溺与萎靡的享乐生活中。故李守礼的生活放荡,并未能好好得教育自己的一干儿女。 幸而李守礼的女儿李奴奴颇得皇帝喜爱,被唐中宗收养至宫中,一应的待遇与宫中的亲生公主无异。且李奴奴自小聪慧乖巧,与唐中宗那几个想要效仿武则天的妹妹女儿不一样,温婉娴静深得皇帝的宠爱。所以在吐蕃求婚时,中宗将金城许配给赞普的儿子作为王妃,以促进两国和平。 金城公主出嫁,一应嫁妆礼仪均按照皇室公主应有的,且皇帝中宗对金城公主宠爱有加,所以其待遇其实还是比正常公主出嫁还要好的。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到始平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在金城县设宴送公主,免当地税赋一年,免死罪以下的罪犯,可见当时中宗对于金城公主的宠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亲王李守礼的女儿,同时也是唐中宗养女,自小生活在皇宫,衣食起居与皇帝的亲生公主无异,甚至是当时中宗最宠爱的一位公主。神龙三年,奉命嫁入吐蕃,原定的夫婿接亲途中坠马而亡,后来金城公主嫁给了谁呢?那就是原定的公爹。当时的藏王尺带朱丹为侧妃,另筑宫殿而居。 金城公主出嫁时尚且年幼,且吐蕃国前来求亲的文书上也是写明了求取金城公主为尺带朱丹的小王子善嚓拉温为王妃的,中宗疼爱金城公主,应允婚事时也是征询了金城自己的意愿的。金城公主自愿嫁到吐蕃,中宗自是十分高兴,欢喜之余,送亲仪式也是办的相当的不含糊,自己亲送公主到始平,就地摆宴臣民,一同欢庆,同时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赠公主精锻、杂技百工等,还为公主大赦始平,死刑以下的全都赦免,免当地赋税一年,可见金城公主在中宗心中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送亲队伍行至汉藏交界处时,前方传来王子迎亲坠马而亡的噩耗。金城一时难以接受打击,悲痛哀嚎,奈何和亲之事已成定局,自己是不能再往回退的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入藏,嫁与原本是自己公爹的赞普尺带朱丹,作为当时赞普的侧妃。赞普为金城另筑宫殿而居,金城为赞普生一子,其间虽诸多曲折但终归孩子失而复得,金城嫁入吐蕃30年去世,一生为汉藏和平做了不少贡献。 金城公主入藏,虽因意外最终嫁给了当时赞普作为侧妃,在其嫁入吐蕃期间,虽也有战事,但由于金城公主的从中调解,也算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