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高祖真的昏庸无能吗?唐朝时期的武德之治简介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是指中国唐高祖李渊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

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

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人物评价 唐高祖长期以来被治史者认为是平庸无能之辈,但近内史学界已逐渐清除笼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雾,并肯定了李渊的建唐开国之功。

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为他执政期短,又夹在中国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和唐太宗之间,二是他的开国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盖。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52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

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

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兵,对李密和东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攻占隋都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关中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

其高祖又纳封德彝的提议,向突厥反攻,前后击退17次,包括由北方军阀梁师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斩1万馀级和特勒1人,俘获俟斤阿史德乌没啜。

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许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唐高祖也继续实行的发展水利和运河体系的政策,624年在陕西建成了一套给水系统,它引黄河水浇地八万多英亩,次年在陕西建造了一条漕运运河,它有助于京城的物资供应。

当唐高祖最初起兵太原时,他颁布了一系列宽厚法令以缓和隋炀帝那一套严刑峻罚,取代了隋炀帝的严苛而繁杂的法律。

《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唐初,隋朝的国库和仓储本来几乎空无所有,后来由于唐高祖喜欢大赏他的支持者而弄得更加空虚。

唐高祖入西京长安后,要赏赐义师,府库一点都拿不出东西,遂按照刘世龙的建议靠砍伐长安城中六坊和苑中的树木为柴,用来换取几十万匹布帛才足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琼结识的一位兄弟,此人后来成了大唐驸马,你知道谁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他是千古第一谏臣,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为什么却又重立?

纵观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宰相可以称得上千古第一谏臣,他任官期间敢于地向李世民纳谏,为人刚正不阿,素有美名。

唐太宗李世民视他为“可以正衣冠的镜子”,在魏征去世后曾,亲自刻写碑文,宣布“废朝五日”。

然而,后来魏征的墓碑却被李世民下令掀倒,后来又重立,李世民如此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魏征一开始听命于瓦岗李密,后来随李密一起归降李唐。

之后,才智出众的魏征受到了太子的青睐,颇受礼遇,曾多次向李建成出谋划策,对抗秦王李世民。

后,李世民认为魏征是个人才,并未计较从前,反而重用了他。

在魏征任职期间,前后向李世民纳谏二百多事,有时言语极为激烈,经常让李世民下不来台。

然而李世民对于魏征的纳谏全盘接受,从未动怒,还给予魏征高官厚禄。

可他为何在魏征死后又做出这种事情呢? 李世民作为千古圣君,是一个非常在乎自己名声的皇帝。

他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全部隐藏了起来,就是为了自己能成为受千古敬仰的皇帝。

而魏征这样的人,李世民是又爱又恨,他知道魏征纳谏都是正确的,所以一直给予他封赏,也承认魏征的价值。

然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应该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成天指着自己鼻子骂的人,所以恐怕李世民有时候也觉得魏征挺烦的。

而魏征有一个习惯,在他每次纳谏后都会将文书交由史官记载,而这一点让李世民忌讳极了,认为有损其明君形象。

在魏征死后,他向李世民推荐有宰相之才杜正伦、都牵扯到太子谋反一案,而此事令李世民大怒,有人乘机向李世民诬告魏征与此事脱不了干系。

李世民随即命人掀倒了魏征的墓碑,然而这种行为难免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过了不久,李世民借征讨高句丽未曾大胜的缘由,又亲自为魏征平反,重新立下了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