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神赵子龙的威名在历史上也是不遑多让的,但是赵云的地位却一直不怎么高。刘备掌权时赵云已经就是五虎上将之一了。但是诸葛亮登场之后却一直不肯提拔赵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才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
《三国演义》开始时,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已经得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心组合除了对黄巾军有不少胜利,在面对董卓、吕布和曹操等军事集团时,却是败多胜少。
诸葛亮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诸葛亮好比影响力极其巨大的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

诸葛亮多用赵云,一方面是赵云不计较得失,乐于服从安排,又才华横溢。另一方面,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亮建议,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尤其在刘备的核心团队中,张飞虽然敬重士人,非常尊重诸葛亮,但关羽却自视甚高,并不容易轻易调遣。在刘备为数不多的大将中,诸葛亮能够自如调动的大将,其实只有赵云。
但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一则从无埋怨,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冲杀在作战第一线。在孟达被杀、街亭已失的颓败局面中,赵云再次被任命断后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不损失一兵一卒。可叹他一生追随刘备,却从未有机会独当一方。在三国中人才最为匮乏的蜀国,这是赵云的悲剧,何尝不是刘备的失误。但诸葛亮却为何不置一词?
从荆州之失看诸葛亮的用人环境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川,此后进军中原的最重要战略要地,按理说必须由一员集文韬武略,忠诚谨慎,并充满政治外交智慧和大局观念于一身的大将镇守。在人才相对匮乏的刘备集团,其实仅有关羽、赵云两个选择。关羽虽然武艺超群,但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缺乏政治智慧。当马超归顺刘备后,已经在荆州镇守的关羽听说刘备夸赞马超,竟然致信刘备,要和从未谋面的马超“单挑”。这不但是可笑的匹夫之勇,更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显然,关羽其实是向刘备索要地位上的认可,这也是他立足刘备集团的根本。
诸葛亮深知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主动致信关羽,赞其“绝伦超群”,暂时安抚了这颗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友孙权友善求婚的举动,无可挽回地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外交上的愚蠢,终于导致杀身之祸。在诸葛亮眼里,失去关羽事小,失去荆州事大。然而无法任用赵云,终于让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战略受到无可挽回的连锁打击。
诸葛亮在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上,已指出刘备集团发展的核心基石在荆州。但在刘备邀其入川,让其“自量才委用”时,却错把荆州守将的任命交付给了关羽。对于这个托付,已经显示出诸葛亮虽然谋略过人,但在识人和用人方面比刘备逊色许多。刘备只是让关平托书,诸葛亮的过多思考,认为刘备是暗示让关羽留守。诸葛亮如此考量,多数与他的地位有关系。
诸葛亮在托付关羽后,一听云长“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的口气,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的认识上有问题。然而此时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只得明示关羽以正确的战略。然而任何战略都要量才而用。诸葛亮明知关羽性如烈火,为人刚愎,并不适于在荆州这个三国对峙的风口浪尖,但终于还是没有改变主意。荆州之失,诸葛亮其实要负主要的用人责任。

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
深刻的战略洞察力、高超的外交能力,未能弥补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欠缺。从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上,刘备时代虽然已经面临人才缺失,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衰亡的一方,人才最为匮乏是其主要原因。但这人才匮乏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荆州之失,白帝城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再未建立起有局面的人才队伍,才是蜀国颓败的根本原因。
与自我约束极强的诸葛亮相比,刘备和曹操的用人观似乎都有些不择手段。曹操早年招募众多人才,又吸纳众多降将,没有诸葛亮那么多品德的追问。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求贤若渴的曹操在两次发布《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德令》,进一步指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都有德行。
如果说刘备和曹操善用权术,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诸葛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刘备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其实马谡才华横溢,在七擒孟获战争中定下关键谋略,并非不可大用。但他只是优秀的参谋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线独当一面。
街亭之失,其实是把荆州托付关羽的重演,问题还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错便错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不给人以机会?当年刘备夷陵之败,黄权被隔在江北无法退回,不得已投降曹操。刘备尚体恤黄权的难处,知其不得已才投降曹操。诸葛亮却全无刘备的气度,蜀国本来已人才匮乏,诸葛亮先杀刘封,又杀马谡,看似维护了军纪,但他却没有看到自己痛哭的同时,10万大军也在为马谡落泪!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同样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开拓性的统帅人物,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类似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魏延的态度。

仅仅因魏延是降将,诸葛亮便斥责其品行,“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按这个标准,向刘备献地图的张松当是最大的不仁不义。若诸葛亮是刘备,哪有接纳地图,夺取西川的可能?又哪能容黄忠、马超等一干降将?刘备晚年重用富于冒险精神的大将魏延,一生参与平定四川,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北伐中原。但这一切功绩和忠诚都未改变诸葛亮对他的成见,甚至在退兵时错误任用杨仪这样的小人,激发内讧,杀死魏延,导演出蜀国后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剧。
如果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颇有局限,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则是彻底的失败。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命殒五丈原,27年时间,诸葛亮竟然没有能培养出一个自己的接班人。终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肯放权。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些具有才干的将领们的压抑感可想而知。相比刘备重用黄忠,曹操重用张,刘备就算再留给诸葛亮几个魏延又如何?历史上和演义中被过度美化的诸葛亮,或许更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品行的守成幕僚人物。
所以赵云实力再强遇到这样的上位者,也是无可奈何,终身不得志也不知可会后悔跟了这样的主公。
诸葛亮七出岐山没一统天下:他犯了哪些错?
七出岐山却数次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可谓是令人唏嘘不已。关于他的故事太多,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关于他战略方向失误的一些说法,仅供大家参考。此证据大多源于《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国家整体军事进取的态势不够坚决和明朗 1、应制定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战略主攻方向和配合方向的战术目标 荆州失误,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有战略规划而没有实施方案,和诸葛没有在众将中明确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起码是没有明确哪个方向是主攻方向,哪个方向是配合方向,从汉中方向主攻是没有侧翼危险的,一方面羌军是一直积极响应骚扰中原的,另一方面就是有的影响力。荆州的治所江陵两面对外,守则无虞,攻则勉强,作为佯攻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而统领荆州的是不二人选,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资历,缺乏大帅风范,有因酒失徐州的前车之鉴。关羽的威名实在是没得说,中取上将的首级,堪称三国名将之首,且作为北方人的关羽对水军作战熟悉之快是别的刘备军将领所缺乏的。不夸张的说,就关羽镇守荆州,如果不主动出击的话,曹魏和东吴都不敢觊觎江陵。留下关羽镇守荆州本身就是隆中对战略的人员部署方案。 从荆州之失,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完全没有向关羽明确:荆州军和汉中军的主次之分,至于荆州军何时出击,出击到什么程度,和汉中军在时间上怎么配合,荆州军出击时,要不要东吴军联动,联动到什么程度就更没有具体的规划了,那么关羽的失误也就无法避免。实际军事进程是,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219年正月斩杀,三月进临汉中,刘备五月攻取汉中,声势大振,曹操五月退回长安,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还师成都,封关羽前将军,关羽七月出兵,这时在合肥进攻,八月水淹七军,擒,斩,威震华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刘备退军,没有进攻长安的情况下,关羽助攻的目的就已经超额完成了,这时撤军,不但让东吴的不敢轻举妄动,也会牵制曹魏很大的军事力量,为刘备从汉中再度出兵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就因为没有明确主攻方向,导致关羽,不能把握进军的节奏和时机,从而致使蜀汉丧失大好局面。 那么正确的战略必然是要等刘备兵出汉中,攻打长安,荆州这边再出兵,而且是以东吴江夏方向的吕蒙也出兵,并为主力,关羽为辅助,合肥方向孙权同时进逼。可见战争规划是多么的重要。 2、应积极应对刘备讨吴 荆州丢失不完全是关羽和蜀汉大意,实在是东吴君臣过于奸诈小人,说实话,就是曹操都没有想到东吴会如此下作,在盟友背后插一刀。这时候还严守隆重对中的蜀**东吴结盟的理念就太刻板了,而实际上,三国后期,东吴的实际表现一直就是在结盟和配合军事行动上不停地摇摆,反而让曹魏觉得蜀汉北伐决心最大,曹魏也一直把蜀汉当作头号大敌,军事部署和名将安排都优先照顾蜀汉方向,这个后果应该是诸葛很不愿意看到的。 关羽之死,荆州丢失,这么大的耻辱没有军事表示,举国上下是无法交待的,这对士气和蜀汉的颜面保护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这一点,诸葛表现的太教条,太僵硬,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有点缺乏人性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既然,刘备军在前期刚取西川的时候和东吴就有过荆州之争,且双方形成过军事对峙,现在关羽之死,丢失荆州,那么东吴政治上的“卑鄙无耻”已经表露无遗,双方其实就已经结下死梁,诸葛就应该在细节和策略上调整隆中对的实现步骤,在刘备举国复仇东征已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诸葛亮就不应该再眼看着好不容易积聚起来的军事力量出现这么大的损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带也反对东征的赵云随同刘备一同东征,留马超和魏延镇守汉中,邓芝、、等人留守成都,在东征初期取得声势不小的初步胜利后,当酷暑来临时,放弃丛林平原,稳固在永安和白帝城一线,进入僵持,携前期的胜利声势和东吴谈判,惩治反叛的、傅士仁以及范江、张达等人。 这时,吕蒙已死,双方的面可以照顾过来,如果谈判失败,来年调整部署再伐东吴,可以采取黄权的方案,即水路并进,同时邀请曹魏一同进兵,战术目的是挽回蜀汉的颜面,报关羽被杀之仇,战略目的当然还是要联合东吴,至少表面上要做到东吴惧怕蜀汉,以达到东吴轻易不敢来骚扰边境,然后才能全力保障从汉中进剿曹魏,和曹魏论天下的时候,也不需要指望东吴帮忙,东吴鼠辈们能不拉后腿就不错了。 当然,邀请曹魏进军是策略上的说法,因为蜀汉是延续正统的,与篡汉的曹魏在法理上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军事行动上可以暗示双方同灭东吴的意向,至于侥幸能灭吴,之后双方再火拼,并不影响蜀**曹魏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大政方针,可事实上我们大家都发现蜀汉是纠结于大汉的法理,与曹魏一直是不共戴天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没有充分发挥帝王的政治优势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应赋予刘禅军事统帅职能,发挥帝王带头作用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文武双全,直接带兵上阵打仗的统帅,孙权还要象孙策一样往一线冲,常被属下劝阻。作为君主或者主公,亲临前线,对士气的鼓舞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君主不怕牺牲,士兵们自然勇往直前。另外,帝王之子,上前线建功立业的也,例如,曹操之子,孙家子弟上前线的最多,而如果让宗室子弟待在大后方,不是像一样成天饮酒作乐,要不就像夏侯懋和曹休那样成为纨绔子弟。 固然刘禅能力欠缺,但亲临前线城池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还可以让身边的佞臣长点见识,少说些不靠谱的话,君主长期在大后方,不接触前线将领和士兵,必然造成君主弄不清实际状况,甚至使帝王沉醉于后宫淫乐,从而最终导致君臣离心离德,行为南辕北辙。诸葛亮应该让刘禅坐镇汉中,让鲁王刘永和上战场历练。后期刘禅一大群儿子,只有一个血性汉子北地王刘谌,竟然豪无用武之地,只能悲壮的杀妻弑子,追溯前缘,诸葛难辞其咎。 三、没有充分调动文官和武将的战争积极性 1、应积极合理使用魏延的战术素养 这里就不讨论第一次出祁山,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了,只讨论魏延和的矛盾处理,失误太明显。魏延作为蜀汉仅有的几个有谋略的、可以的,而且有坚定北伐信念的武将,没有好好使用,反而最终沦为叛将被杀的下场,甚为可惜。魏延与杨仪早就不和,应及早调开一人,以调开魏延最佳,应让其带一万人在天水、南安等三郡活动,与汉中呼应,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魏延灵活机动的战术素养,又可以积极调动陇西一带羌王势力参与中原军事行动,起到牵制长安曹魏守军力量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应调整前线将帅的文武搭配 诸葛作为文官指挥一线军事,无疑过于谨慎,缺乏武将的战术素养,仗打起来,难免刻板,无法出奇制胜,而冷兵器时代,武将与普通士兵的天生亲近感也是文官所不能弥补的。汉朝的,的,的,将领和士兵们一块摸爬滚打可以造就一支象私家军队一样的钢铁部队。文官同武将在先天上就有人格上的敌视,做的再好的也难免有隔阂。诸葛亮的两个继任人蒋琬、费祎更是将文官的保守发挥到极致。马超的骑兵部队可以打得曹操的王牌步兵屁滚尿流,却很难想象蒋琬、费祎骑马带领士兵们冲杀。 当然诸葛亮走了文官统帅的极端,马超走了武将统帅的极端。我们看千年的中国战史,文官统帅守城卓越,武将统帅野战进攻能力超群,文如,明朝的大学士、守辽锦,武如、孙策。不幸的是,诸葛亮发动的却是进攻的战争。 所谓是成王败寇,以上推测仅供各位参考。诸葛亮本身确实有一些失误的地方,那么是否就是上边所说的呢?蜀汉兵力在三国时期相对较弱,我想这也是他未能辅佐蜀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与诸葛亮齐名,却下场凄惨,至今死因成迷。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