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唐玄宗的武惠妃与武则天有什么关系?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唐玄宗的武惠妃与武则天有什么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image.png

  一、在武氏家族中,武则天与武惠妃是姑奶奶与内侄孙女的关系。

  按照武氏家族辈分,武惠妃该叫武则天一声姑奶奶,二者之间是姑奶奶与内侄孙女的关系。武则天的爷爷武华生有武士棱、武士彟等四兄弟,武士彟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棱是武则天的大伯,武士棱的孙子武攸止是武惠妃的父亲,武攸止叫武则天为姑姑,那么武惠妃得尊武则天为姑奶奶,看来武惠妃是武则天娘家侄孙女。

  武则天当皇上时,武家攸字辈风光无限,飞扬跋扈,在神龙政变,大周归唐时,这批武家后代都受到不同程度打压,唯武攸止年纪轻轻没挨过大周就去世了,可怜武惠妃儿时失去了父亲,按大周惯例,收入后宫,在宫中长大成人。

  武惠妃不愧是武家血统,身上流着武家的血,含有武家优秀基金,有政治心机与野心,在宫中耳濡目染,学会了宫中潜规则,练就了高雅气质和文艺范,不但得到武则天的爱慕,还在年轻的表哥唐玄宗李隆基面前适时表现,凭着她天生丽质,傲娇的身材和高雅的气质,闯入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视野。从血缘关系上看,武则天与武惠妃都流淌着武氏家族的血液,是祖辈与孙辈关系。

  二、在李唐家族中,武则天与武惠妃是奶奶与孙媳妇的关系。

  按李唐家族的辈分,武则天的孙子娶了武惠妃,武惠妃随夫应叫武则天一声奶奶,武则天与武惠妃是奶奶与孙媳妇的关系。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第四子李旦的三儿子,即武则天的孙子,这孙子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风流天子,看中了秀外慧中,气质高雅,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武惠妃,因她美丽乖巧,又善于逢迎,不久,便封为惠妃。

image.png

  武惠妃是唐玄宗的宠妃,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那么她自然就是武则天的孙媳妇了,武惠妃在夫家应尊武则天一声奶奶。这个孙媳妇从宫中学得侍君之道,又有强烈的权力欲望,想尽一切办法扳倒唐玄宗的原配王皇后,欲染指后位,但由于大唐刚从武则天的大周阴影中走出来,立后不立武,成了大家的共识,这才罢手。但武惠妃的实际权力等同皇后。

  武惠妃的政治野心在封后受阻后,开始令谋出路,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取代太子李瑛之位,便对李瑛起了杀心,她先谎称自己寝宫有贼人出没,求太子李瑛等助人擒之,再利用唐玄宗对自己的宠爱,以李瑛等皇子欲杀害她为名,致使李瑛等三个皇子贬为庶人后被杀。

  然而害人害己,几个月后,武惠妃却因做了亏心事,疑心鬼魂缠身,一病不起,随三位皇子去了黄泉。武则天的孙媳妇有武则天一样的野心与狠毒,但没有武则天的强大内心和气魄,最后自己吓死了自己。从姻亲关系上看,武惠妃是武则天孙子的老婆,武则天与武惠妃也是祖辈与孙辈的关系。

  三、武则天称帝,武则天与武惠妃是皇上与臣民的关系。

  武则天还贵为大周天子,武惠妃是后宫中一员,武则天与武惠妃是皇上与臣民的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武惠妃生于公元699年,从小就养在武则天后宫,说到底就是后宫一高级官女子,在女皇的后宫生存了六年,直至武则天去世,自然是武则天所有臣民之一。只是神龙政变后不久,武则天驾鹤西去,武惠妃也失势,成了后宫一普通宫女,后来凭借美貌智慧和善于迎逢又赢得唐玄宗的宠爱,成了武则天孙子的宠妃。

  武惠妃与武则天不但有血缘关系,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而且有姻亲关系,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孙媳妇,武则天贵为天子,武则天与武惠妃还有君臣关系。这种复杂关系的产生缘于李唐江山中政治联姻的产物,“王、杨、李、武”斩不断,理还乱,盘根错节的姻亲,互相牵制,让李唐江山更为稳固,这也是皇帝最常用的驭权之术。

唐朝宋申锡人物生平简介,宋申锡最后是如何死的?

宋申锡生年不详,在《新唐书》中,他的家族被称为广平(今河北邯郸),他本人的传则称这一脉的起源已失考。他的祖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宋璟,父亲宋成,娶韶关(宰相、诗人)次女为妻。 宋申锡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文才很好。中进士后,他在秘书省任校书郎。816年,失宠的宰相韦贯之因反对对藩镇作战而被罢相、逐出长安改任湖南观察使后,邀请宋申锡做他的从事。此后宋申锡就在藩镇工作。 、年间 唐穆宗(821年- 824年)初年,宋申锡任监察御史。822年,任起居舍人。826年,唐敬宗在位,他任礼部员外郎,很快又任翰林侍讲学士。据记载,宋申锡行事谨慎,不结党,与朝廷官员间激烈的党争形成对比,他的升官是为了让别人学习。 年间 827年,敬宗被弑,弟唐文宗继位。宋申锡任户部郎中,参与起草诏书。828年,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当时,文宗忌惮权阉,认为是宦官害死了他的祖父宪宗和兄长敬宗。掌握神策军的王守澄是一个大权阉,他的助手郑注公开受贿,令文宗很不快。文宗相信宋申锡的忠诚和谨慎,认为可以和宋申锡商量,并借机私下命他将一些官员组成团体,合作夺王守澄的权,并许诺封他为宰相。830年,宋申锡任尚书左丞,随后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相当于宰相。由于他的良好声誉,很多人希望他拜相,但从他的行为看,他的能力其实不足。 作为清除权阉计划的一部分,831年,宋申锡推荐王璠任京兆尹,并秘密向王璠透露了文宗的计划。但王璠泄密,使王守澄和郑注有所警觉。郑注指使神策军将领豆卢著诬指宋申锡和漳王李凑图谋推翻文宗,立李凑为帝。当王守澄将豆卢著的弹劾报告给文宗时,文宗震惊了,,下令调查。王守澄希望神策军立刻将宋申锡灭门,但被内官马存亮制止。文宗也立刻下令召集所有的宰相。当宋申锡、路随、李宗闵、牛僧孺都来到宫门时,一个宦官说宋申锡不在被召之列。宋申锡便知道自己一定是获罪了,用笏板敲头,回家待罪。当他回府时,夫人说:“你是宰相,位极人臣,为什么要背叛天子而谋反呢?”宋申锡答:“我承蒙皇上厚恩,当上宰相,不能锄奸臣乱党,反被罗织罪名陷害,夫人看我宋申锡像是谋反的人吗?”于是夫妇一同哭泣。 谋反案件 其余三位宰相在延英殿见了文宗,看了王守澄的奏报,也震惊了,一言不发。同时,文宗命王守澄逮捕豆卢著所指控的同谋者漳王的宦官晏敬则和宋申锡的侍从王师文。晏敬则被抓,王师文逃走。 2天后,宋申锡被贬为太子右庶子。没人敢公开说他是被诬告的,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奏请审案,才使事件没有进一步升级。经过审讯,晏敬则称宋申锡事先派王师文联络漳王,商议谋反。 又2天后,文宗召集高级官员询问意见。崔玄亮、言、王质、卢均、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都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议,并由适当的部门来调查。文宗以已和高官商议过为由拒绝。崔玄亮下跪,哭着说:“处决一个百姓要谨慎,处决一个宰相更要谨慎。”文宗怒气稍解,重新召集宰相。牛僧孺说:“位极人臣无非宰相,宋申锡已经是宰相,就算谋反成功,他仍然只能是宰相,他谋反图什么呢?他肯定没有谋反。”郑注担心宰相的意见胜出,而再次调查会让真相大白,于是建议王守澄不再坚持处死宋申锡,改为流放。 第二天,漳王李凑被贬为巢县公,宋申锡贬为开州(今重庆)司马。据说宋申锡任相期间,拒绝了全国各地的贿赂,当他被抄家时,能抄到的只有他收到和拒绝贿赂的文书,很多人都为他被流放而伤心。 宋申锡被终身禁止返回长安。833年,他在开州任上去世,文宗允许把他的尸体运回长安安葬。836年,改变立场也开始帮助文宗对付权阉的郑注在中被杀,宋申锡得以平反,追复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懿。他的儿子宋慎微被任命为城固县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宰相李珏人物生平简介,敢谏直言

连登三科 李珏,字待价,建中四年(784)生于楚州(今淮安)。其先辈出自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客居于淮。他幼年丧父,事母以孝,闻名乡里。年方弱冠,即以明经科名登榜首。 宪宗元和十年(815),户部尚书李绛出任华州刺史,邂逅得识李珏,交谈之中,见其天庭丰满,仪表非凡,叹道。“观君之相,定非庸人之辈。”劝李珏不要只研读经学,成为迂腐的学究,要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受到李绛的发,乃于元和年间举进士而擢高第。河阳三城节度使乌重胤,出自行伍,及为长帅,能与下同甘苦,而善待宾僚,礼分同至,当时名士,咸愿依之。他上表设置幕府,聘请李珏为幕友。时吏部主办文官选拔,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珏四事皆可取,遂登书判拔萃科高等,即授渭南尉。不久,擢升右拾遗。 敢谏直言 十五年正月,宪宗暴崩,穆宗即位,八月葬宪宗于景陵,九月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光颜入朝,欲予重阳日大宴群臣。右拾遗李珏等上疏谏云: 道路皆言陛下诏光颜等将与百官高会。然一年未到,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诸侯国的代表刚走,外族的使者未还,怎可不遵守死后停止举欢宴的规定。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以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 穆宗虽置其疏谏而不纳,然亦知所言于情于理皆宜,遂厚加慰劳。 李珏以数谏不得留内,出为下酆令。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辟署置幕,聘珏署掌书记。待文宗即位,珏还朝为殿中侍御史,宰相韦处厚说:“天子祭祖之器,岂论劾之才?”遂授礼部员外郎。 为相三年 李珏居相位仅三年,颇受眷宠,然陷于朋党之争,左右掣肘,屡次求退不准。帝方委用李、杨,乃罢郑覃、夷行知政事。可是,李珏等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终于随着文宗的逝世受到宦官的排斥而罢相,还险些送掉性命。 德泽淮南 宣宗立,大中二年(848),李珏被内调任郴、舒二州刺史。 舒州位于安徽中部偏南。著名诗人山阳赵嘏于文宗大和年间应进士未第,遂寓居长安,结交卿相,出入馆阁,其时李珏在京任职礼部,后升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与赵嘏既是同乡,又是旧交,赵嘏在《献淮南李仆射》一诗中云:“早年曾谒富民侯”,“旧恩如水满身流”。武宗会昌元年赵嘏迁家浙西,次年登进士第。此次他正赴浙西探亲,听说李珏内调复官,欣喜万分,遂作《回於道中寄舒州李相公》诗一首,其中有“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坛畔望三台。”接着,赵嘏又在舒州献诗一首,对李珏颂扬备至,并思附骥。诗云: 野人留得五湖船,丞相兴歌郡国年。醉笔倚风飘涧雪,静襟披月坐楼天。 山河在,气还青云雨露全。闻说万方思旧德,一时倾望重陶甄。 此后,李珏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迁河阳节度使。他在河阳任上,减免高税重赋,并取消陈欠宿债百余万两。后以吏部尚书召珏离镇入京,而河阳府库十倍于初。不久,他被委以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其时,赵嘏正任渭南尉,犹有《献淮南李相公》诗一首,盼望李珏再入中枢,参与国事,排除宵小,重振朝纲,诗曰: 傅岩高静见台星,庙略当时诗不庭。万里有云归碧落,百川无浪到沧溟。 军中老将传兵术,江上诸侯受政经。闻道国人思再入,镕金新铸鹤仪形。 晚年 数年之后,李珏与赵嘏亦相继谢世。在此之前,他考虑自己历事五朝,遂不以内廷外镇而自异,上表请立皇太子,以维天下人心。会江淮大旱,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将积余留作储备的军粮,杀半价售与平民。当初,淮南三任节度使皆卒于镇所,有人劝他易署治事。他说:“皇上令我守扬州,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若何去之?”时扬州酒税偏高而宦官统领的神策军常为豪商上利。他比及病危,官属见他躺卧内室,惟以上述两事已经奏廷,而未见答复为恨,并无一字提及家事。大中七年(853),病逝于任上,享年69岁。封上柱国、赞皇郡开国公,食邑1500户。赠司空,谥号贞穆。 李珏精于儒学,亦善古乐章句,文宗每听乐,鄙恶郑、卫声,诏太常(礼乐之官)习开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乐》和之。舞曲成,帝命翰林学士李珏陪同阅于庭。他秉性寡欲,早年丧偶,不置妾侍。,谢绝馈饷,高风亮节,淮南之人甚称其德;及珏病殁,赴京叩阙下,愿立遗爱碑,刻其业绩,让其仁爱留于后世。综观李珏一生,主要立于文宗、宣宗两朝;文宗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挠权之际,而难以治易乱,化危为安,宣宗自大中临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摄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两朝政事虽未臻至善,但颇有起色,其中也有李珏的一份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武惠妃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