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府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贾老太公生了几个儿子不清楚,但是有两个儿子非常杰出,他们开创了贾府的新时代。这两个儿子是贾演和贾源,贾演是长兄,贾源是弟弟。这兄弟二人学成文武艺或与帝王家。他们有武功有谋略,跟着皇帝开疆拓土,立下卓越战功。

皇帝论功行赏,贾演被封为宁国公,敕建宁国府;贾源被封为荣国公,敕建荣国府。
贾演是宁国府的始祖,贾源是荣国府的始祖。
贾源是第一任荣国公,他的爵位可以世袭。
贾源具体有几个儿子,书里没有交代清楚。贾代善是他的长子。贾代善娶妻四大家族史家的小姐,即现在的贾母。
贾代善与贾母生了两儿一女。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女儿贾敏。贾琏是贾赦的儿子,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
贾代善死后,他的长子贾赦降等袭爵,是一等将军,次子贾政是皇帝开恩,赐给贾政一个工部主事的职位,后来升为员外郎。长子贾赦继承了爵位,次子贾政管理荣国府。
贾母去清虚观打醮,贾母遇到了张道士。张道士是荣国公的替身,那么张道士是贾源的替身还是贾代善的替身呢?
这个张道士是贾代善的替身。原因如下:
第一,年龄证明张道士是贾代善的替身。
张道士对贾母说道:“老太太不知道。看着小道是八十多岁的人……”张道士80多岁。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那回,刘姥姥说自己75岁,贾母向众人道:“比我大好几岁呢”,贾母大约72岁左右。张道士比贾母大十二三岁,因此张道士不会是贾源的替身,只能是贾代善的替身。若说是贾源的替身,应该与贾源年龄相仿。至少比贾母大十八九岁。

第二,张道士的辈分。
贾珍领着张道士来见贾母时,贾珍向贾母躬身禀道:“这张爷爷进来请安。”
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
贾珍和凤姐管贾母叫奶奶,管张道士叫“张爷爷”。显然张道士和贾母是一辈的。因此张道士应该是替贾代善出家为道士。正因为张道士与贾府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他常往宁荣二府去,夫人和小姐也不回避他。清虚观打醮,张道士也来到贾母和夫人小姐中间,与贾母说笑。
第三,张道士与贾母的谈话内容证明,他口里的荣国公是贾代善。
(张道士)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这段对话说明了这几个问题。
张道士说贾宝玉像荣国公,贾母说只有一个宝玉像他爷爷。这就是说贾宝玉像爷爷荣国公。
荣国公的身体不好,死的早。
贾珍没见过荣国公贾代善,就连贾政和贾赦也记不清楚荣国公的模样。这说明,贾代善从小身体不好,为了他的健康,父母才找张道士替他出家。就如同妙玉小时候经常生病,家里找了许多替身,替她出家一样,贾代善也有一个替身替他出家。

妙玉的替身出家了,妙玉的身体依然没有好转;贾代善的替身出家了,贾代善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于是结婚生子。可是毕竟身体羸弱,所以早早去了。女儿贾敏像贾代善一样身体不好,生了黛玉后迟迟没有生子,后来扔下年幼的林黛玉也死了。
第四,从贾赦和贾代化的爵位是同一等级来看。贾代善也应该是荣国公。
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国公爵位是逐年递减的。传一代降一级。
贾演死后,长子贾代化袭爵,官职是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死后,儿子贾敬袭爵。贾敬离家修道,儿子贾珍袭爵,为三品爵威烈将军。
荣国府的贾赦是一等将军,他与伯父贾代化是一个等级。因此贾代善应该也是国公的爵位。张道士替荣国公出家,替的是贾代善。
《红楼梦》荣国公贾源和宁国公贾演,谁的功劳更大?
清朝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什么被康熙发配盛京?
导读: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周培公剧照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明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攻打江山的时候趋势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了自己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忙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 可是,周培公通古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卖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把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 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立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的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就能判断初他的康熙。足以见得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是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 他是的。在对付蒙古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宫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批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恃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就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察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察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般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周培公剧照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周培公剧照 周培公在大清朝、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怎么死的? 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也有人说因为周培公为大清朝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功高震主,然后就被康熙给雪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不必嘲笑清朝:明太祖朱元璋文字狱同样是令人发指
在中国古代,当然是以为盛,但文字狱从来就不是清朝的专利。的开国,就没少干过这种事。著名史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称:“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礼臣大惧,因请降表式。帝乃自为文播下。”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和反抗的“叛贼”,就让别人连相近的谐音都不能用。网络配图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内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字,“法坤”被读为”发髡”,即光头的意思,“藻饰太平”当作“早失太平”,作笺者也被处死。朱元璋的文字狱案件非常多,有人做过排比:翰林编修高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网络配图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怀疑明朝横征暴敛,投入水中溺死。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视为不敬,斩。状元张信训导王子,引用诗“舍下荀穿壁”出题,被认为讥讽天朝,腰斩。网络配图《国初事迹》记载,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朝鲜恐惧,将郑总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发配云南,仍令辽东都司不许高丽人通界,也不许商客贸易。由此可见,出生卑微的朱元璋,对于自己起家的不清不白,是多么的加以遮掩。可怜的是,这些死去的冤鬼,根本就搞不清楚,全心全意地拍马屁,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拍到马蹄子上去,白丢了卿卿性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