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古代刑罚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劓刑是如何诞生的?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残忍的刑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堪称是酷刑。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受到过这些残忍的刑罚,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种名为劓刑的刑罚。劓刑其实看字体也能大致理解了,就是割掉鼻子。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子嬴虔就受到过这样的刑罚。这种酷刑光是听一听就让人感觉很可怕了,而且鼻子作为人呼吸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来吸入人体所需的氧气,那如果把鼻子割掉了,人还怎么进行呼吸呢?如果无法呼吸为什么他们受刑之后也没有立刻就死掉呢?当年商鞅变法时,嬴虔被割鼻子,后来秦孝公死后,嬴虔还联合别人一起弄死了商鞅,他活的还比商鞅更长,这是为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刑罚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

古代刑罚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受刑人如何生存?

1.劓刑是如何诞生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刑罚历史悠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各种稀奇古怪的刑罚更是层出不穷。夏商时期,我国的刑罚就已经极其完善了,甚至还划分了类别,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劓刑就是夏商时期的五刑之一。

所谓劓刑就是指割掉受刑人的鼻子,这种刑罚虽然不会像其他酷刑一样取人性命,但却是一种使人长久痛苦的刑罚。人的呼吸和嗅觉都要依靠鼻子进行,鼻子一旦被割掉,人体的这些功能就会丧失,另外因为鼻子存在于人的脸部,鼻子的消失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巨大的。像是一种羞辱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走在街上,就像是在说,自己曾经是罪犯。割掉鼻子的丑陋,伴随着受刑人的一生。

说起劓刑,在历史上还闹过一个笑话。古时的蛮邦并没有劓刑的存在,而他们所在地的华夏之人,大多都是受过劓刑后逃过去的。别人问起这些人为何没有鼻子,他们自然不会说自己是受刑之人。于是便撒谎骗蛮邦之人:我们之所以没有鼻子,源于我们华夏对美的品味。

这可让蛮邦之人茅塞顿开,他们越看自己的鼻子越觉得难看,于是纷纷上书要求国王举国割鼻子。国王也是顺应民意,但是单单下令王族不能割鼻子,美其名曰方便民众鉴别美丑。法令一下,蛮邦子民都变为了无鼻男女,单单王族丑陋地活着。每当民众看到国王的鼻子,都会赞叹国王的大义。

但在我国,劓刑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刑罚,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到底是从哪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清。但劓刑的实施却是有明文规定的,在周代,那些凡是触犯法律的人都要受割鼻之刑。

春秋战国时期,劓刑演变成一种很普通的刑罚,甚至还成了区分人群的标志,据说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把俘获的六国王族都处以了劓刑。

古代刑罚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受刑人如何生存?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下令废除肉刑,也将劓刑这种刑罚改为笞三百。刘启时期更是改为了笞二百。自此以后,劓刑这种刑罚便从官刑中消失。唐、宋、明、清等朝代,官方的刑罚中也未见过劓刑。

但这也不代表私刑当中不会出现,明代是各类酷刑肆意横行的朝代。除官方设定的刑罚之外,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有非法酷刑的存在。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就曾用过劓刑来惩治那些忠心于朱允炆的朝臣。

2.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

劓刑,其实只是割去了“外鼻”而已,并不会影响到鼻子的功能,鼻子的功能是在鼻腔里面,外鼻只是一个保护作用,把外鼻割掉后,只要还有前鼻孔,就可以继续呼吸。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房子,把门拆掉了,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出来了,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里面的东西。但如果说前鼻孔也因为长疤而堵死的话,那就会影响呼吸。

古代刑罚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受刑人如何生存?

3.历史上对劓刑的记载

1.战国末时,楚怀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名叫郑袖,性情淫荡而妒忌。后来,魏王又送给楚怀王一名美人,怀王立即被她迷住了。郑袖受到冷落,恼恨在心,决定设计陷害。有一天,郑袖对新来的那位美人说:“君王是特别喜爱你的,但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你见君王的时候应当用手把鼻子挡住,这样君王就会长久地宠幸你了。”美人误以为郑袖是好意关心自己,就照她的嘱咐去做。怀王感到奇怪,就问郑袖:“新美人见了我常常挡住鼻子,是怎么回事?”郑袖说:“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挡住。”怀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郑袖居心险恶,使美人无辜受祸,后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说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指的就是这件事。

2.战国时,燕兵进犯齐国,田单帅军坚守即墨,当时齐国力弱,形势危急,田单放出风声说:“我最害怕燕军把抓到的齐军俘虏都割掉鼻子。”燕军统帅探知这个消息,不知是计,果然这样做了。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燕军中的齐军降卒和俘虏都成了没有鼻子的人,既愤怒又害怕,于是斗志倍增,齐心坚守。田单见军士们被激怒,群情振奋,非常高兴,就用火牛阵战胜了燕兵。

3.汉代大梁的寡妇,才貌双全,年轻守寡,当地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都坚决拒绝。梁王听说了,也强行下了聘礼,要纳她为妃,寡妇就对着镜子自己割下鼻子,对梁王的使者说:“我本来应该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孩子成为无母的孤儿。现在我是残废的人了,该放过我了吧。”使者回报梁王,梁王赞扬她的气节,表彰她的操守,当地的民众都叫她“梁高行”。

明朝帝王发明的一种残忍刑罚,专门针对自己的妃子

有一种刑罚堪称史上最为残忍的刑罚。这种刑罚叫做铁裙之刑,据说它还是由的开国所发明的。 铁裙之刑,是给女犯人穿上用铁片制作而成的裙子。然后将其放火上烤。经过受热后,犯人的皮肉如同被烙铁烙,其惨状。这种刑罚是为那些对丈夫不忠的女子所设。 相传,明成祖朱棣的生母碽妃,碽妃在未足月时,便生下了朱棣。古代人并没有早产之说,再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他怀疑自己被碽妃给戴了绿帽子,于是盛怒之下便将碽妃打入牢中,并处以铁裙之刑。 不过关于这种说法,历史上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的。因为如果碽妃是朱棣的生母,那没有道理,母亲被处以极刑,而这个私生子却活了下来并最终获得皇位。 随机文章赤壁之战简介「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正确的决定」的陈述是否有理?看到未来的欧拉琳达秘书,劫数难逃论预言人类末日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盘点,最近160万公里每4年造访地球一次专家解读导弹是核武吗,导弹更先进但不是核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具五刑”是什么刑罚?秦国丞相李斯死得有多惨?

“具五刑”是什么刑罚?死得有多惨?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李斯作为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丞相,也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能够成就他这样的人,他也成就了一个时代。不过,李斯尽管身居高位,最终却实在是死的很惨,有的说法说李斯是死于腰斩,这种死法相比起另一种死法来说,应该是非常温和了,这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具五刑。究竟具五刑是什么样的刑罚?为什么要说李斯其实是死的最惨的一个丞相呢? 李斯将商鞅、韩非的君主专制理论推向极端,使百姓不敢反抗,统治者久处尊位。他的《行督责书》使民众时刻处于苛刑的恐怖之中,而他自己在具五刑过程中饱尝大枷、强索、笞杖、刀锥、斧钺、铁质、鬼头刀等各种刑具之苦,终致被夷三族,成为历史上受刑最酷烈,刑具加身最多之人。 李斯对重建,大修驰道行径颇为不满。就此,专司捕盗的和数十狱卒将李斯逮捕入狱,并用铁钳给李斯戴上。 李斯身着赭色囚服,两腕被绳缚带至杖所。到杖所,将李斯缚定,一人持棍出,搁棍于李斯股上(这里说的棍相当于后世的杖),喝:“打”,则行杖;杖之三,则喝令“着实打”。五杖换一人,喝如前。每喝,环列者群和之,喊声动地。杖时,以布承李斯,四人抬着,杖毕,举布掷于地下。 公元前208年中历七月,秦二世下令将李斯处“具五刑”、“夷三族”。刑吏怕李斯在行刑时詈骂,先施“抽舌”刑,即先将其舌头割掉,使其言语不得;然后,刑吏数人用铜针、铁凿等,在李斯额头和两颊刻凿创口;再用墨涂在创口上搓进肉里永不褪色;又用泛着青光的刑刀将李斯的鼻子割掉,昔日风采荡然无存,已是,人鬼不分了。 刑吏将李斯缚住,用斧钺在膝盖骨下砍掉双腿;又用笞杖(即荆条)将李斯刑至昏死过去;用铁质腰斩——铁是铡刀,质为垫板;最后,刑吏们用鬼头砍刀将已气绝的李斯枭首,将头颅挂在城头高杆上示众。 据说李斯“身具白骨而四眼之具犹动,四肢分落而呻痛之声未息”。 具五刑是中国古代秦汉时一种残酷的处死方法。《·李斯列传》日:“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汉·书·刑法志》曰:“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诅詈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即对被判处夷三族罪者,先施之墨劓之刑,又斩左右趾,再以笞杖杀之,然后割下首级并悬之于木,最后将尸体剁成肉酱。 程序 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 白话文意思: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割鼻子,再砍掉左右脚,接着用鞭杖或竹板活活打死,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杆上示众,再将其尸骨捣烂,最后在市场上卖掉其肉供食用。有诽谤辱骂行为者先把舌头割掉。 受刑的人 史载李斯即“具五刑”而死。李斯是战国、秦代的著名政治家,先后在秦任客卿、廷尉、左丞相。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具五刑”,处死于咸阳,并诛灭其三族。另开国名将也是被“具五刑”而死。 再用 北宋时,因“妖谋”遭法外重诛的事例相当多。例如天禧四年(1020),周能等伪造天书谋作乱,真宗降诏:“刘益、康玉、徐原等十一人,并活钉令众三日讫,断手足,具五刑处死。”具五刑本就是最残酷的刑法,又令与活钉、断手足并用,可见其惨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