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帆叶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舜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孔孟这些圣贤就是这种人,再到后来,孔孟渐渐地被符号化了,成了一种代表。在日本,有个人也被称为“孔子”,但这个人却不是日本人,而是流落的日本的明朝遗老,
这个人的坟墓都在日本,日本政府还派人专门看护,而且他的事迹还载于日本的小学教材,对他的尊敬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人名叫朱舜水,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书香世家。朱舜水和明朝的大多数文人非常不同,其另类程度可以说到了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程度。

首先,明朝的读书人,普遍都是为功名利禄而读书,为了通过八股考试,做上公务员,可以说是小时候可以没有童年,老了也要皓首穷经的地步。朱舜水呢,其家族自祖父起就有读书不为做官的传统,常常是朝廷相邀而不出仕,他父亲也只是在一再推脱不掉的情况下出任了一个小官。
其次,明朝因为八股文为科举取士的标准,造成了一个只重文章格式,轻视内容实质的风气。到了读书人这里,更是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发挥到了极致,其思想如此,其现实就是一味读书,只求当了官之后有人伺候,自己毫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舜水就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因为没想过当了官之后靠别人,主要是因为朱舜水命苦,八岁就没有了父亲,家里穷得叮当响,所以穷人的DIY可以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到后来,因为哥哥做了官,家境好了,他的师傅又传给了他实学,这就把动手能力从实践上升到精神了。
最后,明朝的文人到了亡国之际,当了官的,要么殉国,要么投身于南明。及至南明也灭了,就殉国的殉国,当老百姓的当老百姓,当然,投降的永远在投降。
朱舜水呢,南明之前被崇祯召见了十二次,每次都是拒绝,到了明朝灭得只剩南明了,他为南明做事也不做官,到了最后,为了表明心迹,才答应做官。及至南明也灭了,他也没有殉国,也不投降,别说当敌人的官,当老百姓他也不愿意。于是,他就只能离开,流落日本,想借机寻找力量继续抗清。
其实,朱舜水是一个特别不容易的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学者,只想治学,无意功名,但时代从不让他安宁。从崇祯到南明,他拒绝了十三次入仕。但国家危难终究唤起了他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拯救国家的事业中。事败之后,又只有远漂海外。
朱舜水的苦难并没有因为离开大明的土地就结束,他到了日本,日本却连岸也不让他上,因为时值日本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时期,日本三四十年都没有留一个中国人,所以朱舜水也没有理由例外。
但官方不接纳,却有一个人特别欢迎,他叫安东守约,因为以前和朱舜水打过交道,特别的敬佩他,所以他多方奔走,终于打动了地方政府,允许他登岸居住。
就这样,朱舜水在日本的长崎安顿下来,在这里,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名人都对他执弟子礼。
朱舜水在家乡本来就主要以教学为生,到了日本,也就是重操旧业而已,只是他在日本教的,不再是求取功名的大明学子,而是日本存心求取学问的大儒。
他的名气最终传到了日本统治阶层,德川家族也有一个儒学大师,名叫德川光圀(guó)。他也拜了朱舜水为师,并对朱舜水推崇备至。

其实朱舜水的名字也因为德川光圀而来,他本来叫朱之瑜,德川光圀因为太敬重他,不敢直呼其名,便请求他取一个号,以便称呼。朱舜水因为想到了故国的舜水,于是便以此为名,从此他在日本的名字就叫朱舜水。
朱舜水在日本传道授学,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他通过对明朝亡国教训的分析,改变了许多儒学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总结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哲学方面的注重实践。它把儒学的道与文人品德的形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二 ,政治方面道德与法律并重,提出法律应该保护道德。
三 ,经济方面提倡实用,鼓励民营经济与技术革新。
四,教育方面,提倡普及教育,并提倡教育要服务于实际生活。
五,史学方面,这方面对日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对于史学方面的理论不仅让当时日本混乱的历史观念与思想有了统一,而且还在他的指导下写成了《大日本史》。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
朱舜水的理论在日本广为传播,尤其他的弟子众多,慢慢在日本形成了一个派别,就是著名的水户历史学派。在日本可谓独树一帜。
后人评价,儒学在日本的立足,其实起于朱舜水,王阳明虽然其学术思想的传入在朱舜水之前,但由于只是一些理论,所以虽然有一些影响,但没有达到朱舜水的程度。
毕竟,朱舜水流亡日本二十余年,期间以教学授课为主,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尤其他的实学思想,不仅让上层的知识分子受益匪浅,也让中下层人们也体会其意义。据记载,朱舜水曾经在油漆店中教大家刷漆,引起了观众的不停喝彩。不仅如此,朱舜水还把他实学中所有会的技艺都传给了日本人民,包括农业生产等。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日本的历史进程,诸如上田信等一些日本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朱舜水带来的影响,后世日本很难孕育出维新变法运动,换句话说,没有朱舜水就没有日本的维新变法,也就没有了近代日本的强大。
其实,朱舜水流亡日本期间,一直都希望能有机会恢复大明,所以他省吃俭用,到他过世,已经存了三千多两黄金。可惜,他最后的同盟郑成功虽然夺取台湾,有了一个反清基地,却早早去世,所以他的钱也一直没有用上。
朱舜水去世几年后,台湾也最终被攻破,明朝的最后一丝烟云也散尽了。而朱舜水的一腔报国热血,也终付流水。
高拱成为明朝首辅后,为明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你认识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公元1569年,高拱授文渊阁兼掌成为首辅,位居人臣的顶端,这一年,也是继位为的第3年。 延续到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内忧外患,特别是位于边陲之地,表现的更为紧张,几乎上报边民频发事端的告急文书,几乎每日不停的穿梭于驿道之上。 高拱力荐人才只看到别人的闪光面 上报最多的是来自于两广、云贵一带。高拱作为首辅,最为信任和依靠的重臣,他当然要展示自己治国的能力,才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了。 虽然,高拱被任命为首辅之前,朝廷已经派出战将去两广一带征剿发动叛乱的边民,但是成效不大,有点叛匪越剿越多之虞。 当高拱当上首辅的第一天起,他想必须换一种思路,不能按照常理去任命指挥按照兵书上讲述的战法打战的将军。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推荐要担任两广总督,他去了,很快就会传来捷报的。 当朝臣们听到高拱推荐殷正茂去剿匪,不以为然,甚至还讥讽高拱,高大人是不是忘记了这家伙可是个大贪官,你让他去带兵剿匪,那他会不会把军饷粮饷贪污光了。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明穆宗朱载垕一时犹豫不决。高拱看出了万岁的心思。他向皇帝打起了包票。说道,万岁,虽然殷正茂有贪污这样不好的名声,但他带兵严格,尤其是特别会打仗,这样吧,我个人捐钱给他做担保,当然打胜了,万岁你可要把我捐的钱还给我。 明穆宗朱载垕和朝臣们听高拱这么一说,也几乎不在言语了,他们知道高拱捐出那么一大笔数额给殷正茂,不用说可是高拱家的全部财产。 话说回来,就是殷正茂打赢了,万岁也不会给他那么多的赏赐的。朝臣们没话说,明穆宗朱载垕自然,旋即任命殷正茂为两广总督,全权负责两广剿匪事宜。 殷正茂得知自己能够担任这一重要的职位,当然对高拱感激不尽,不把边境匪患剿灭,那能对得起高拱的信任和举荐吗。 出征至两广,以及云南之地剿灭匪患的殷正茂,把该打的战打活了,的匪患平息了,朝臣们佩服了,明穆宗朱载垕更对高拱了。 力排众议设立贸易口岸 更能检验高拱的远见和魄力的地方还是在这里,公元1571年,明王朝和被赶到大漠的蒙元残余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这一年之孙把汉那吉审时度势,他知道凭借蒙元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祖先的荣光,再去中原大地潇洒停留,既然不能实现祖先的愿望,那索性就坡下驴臣服大明。 这里不能不说到蒙元自退出中原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不在单纯的依靠逐水草而居,过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很多蒙元贵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子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仅喜欢吃羊肉,喝马奶子酒,也喜欢品尝中原的美味佳肴,更钟情于雪白的白面大馒头。而美味佳肴的食材,除了拥有羊肉,更多的还要其他相匹配的食材才能做成的。 这里当然要佩服把汉那吉的勇气的,敢于向明穆宗朱载垕递交投降书,要跨出这一步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 当然,既然把汉那吉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招安,自然也会提出了相应的条件,无疑是很正常,也是很有道理的。 把汉那吉具体的条件为:恳请我皇万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每年向大明进贡马五百匹。同时,册封他为顺义王,他的弟弟、子女及各部头目都要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以让那些跟随他的贵族世家们能够衣食无忧。 其中,把汉那吉提的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这里,在原蒙元和大明朝的边界地建立贸易港,准许双方边民,更多的是商人开展平等互惠的贸易。 把汉那吉把上述条件送达明朝边关三边总督手里静候佳音,明朝边关三边总督面对这么大的事情,必须上报朝廷有天子拍板才行,迅速以的方式,飞速报至北京。 明穆宗朱载垕接到这封加急文书,当然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自蒙元被先皇赶出中原,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虽然时光过去了个2世纪,蒙元一直未能停下对大明边境的骚扰和侵犯,为了彻底剿灭蒙元,明朝先后发动了无数次征剿,收获很不理想,为此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战死了无数的将士。为此,明穆宗朱载垕对于蒙元主动来投降那当然很开心。 高拱抱病陈述实现了开放贸易的愿望 不过,对于这件事如何定夺,虽然他作为皇帝可以,但是万一决策失误,那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结局,无疑是无法预测的。 他迅速召开朝会,要求大臣们对这件事情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如同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自然而然,同意还是拒绝把汉那吉开放贸易这件事情发生的争执,很快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此时,高拱正患病在家,得知这件事情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病体赶到朝堂。高拱对同僚们始终纠集在如同匈奴开展的边境贸易,没有收获成效,相反,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贪婪,以及严词反驳和人通商,同样没有赢得好感,最终竟导致“”那样不堪的局面。 高拱侃侃而谈,他向同僚更多的是向明穆宗朱载垕说,眼下把汉那吉主动归顺我大明,除了皇恩浩荡,我主圣明,皇帝的马屁拍过后。 随即话锋一转,你们之所以不放心在边境开展贸易,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蒙元在中原建立过一个朝代,很多蒙元人在数十年与我华夏的融合中,已经越来越和我们没有多少区别,你们看看这书信上的字写的多漂亮,和在座的诸公相比也不差分毫吧。 更多的是,他们也像我们那样一日三餐,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可以说在把汉那吉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蒙元的遗传基因了,也就是完全汉化了,为何我们还那么死抱住过去的老眼光不放,不能与时俱进呢。 明穆宗朱载垕安静耐心的听他这位得力的重臣,这样条理清晰的把这件事情说的非常明白,那就是答应把汉那吉的请求,既然把汉那吉归顺大明,他就是大明的子民,当然要享受大明国民的待遇。他当即同意了高拱的意见,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 高拱见自己的意见终于被万岁采纳,他这才轻松的出了一口气,病好像好了不少。 边境贸易口岸设立后,高拱还是非常关注来自这些口岸的消息,当他得知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更多的是来往于两地的边民主要是商人们,通过交易成为土豪,高拱无疑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铸铁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丢掉长茅,拿起了锄头镰刀,这应该是先皇朱元璋的初衷,终于在他的手里实现了。 当然,边境是安宁了,高拱却没有产生出高枕无忧,那样的心态,那是非常要不得的。 因为蒙元自退至中原以后,又恢复了他们以前的部落制度,她的政策的延续性,绝对不同于大明朝那样,不会轻易更改。今天把汉那吉被他们尊之为可汗,明天就会因为一场厮杀而使他人头落地,马上撕毁协议重新回归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建议“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 明穆宗朱载垕看到高拱的这一建议,非常赞赏高拱的主张,因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威慑,这样才能震住心怀不轨之人,做到高拱所主张的“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 当高拱的意见成为明穆宗朱载垕的圣旨下达至兵部,兵部马上把万岁的圣旨作为稳定边境的重要制度,常抓不懈,较好的做到了明穆宗朱载垕的边境始终处于安定祥和的状态。 明穆宗朱载垕时期,边境安宁,国家税收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可以说于高拱独具慧眼的选拔人才,力排众议的开设边境贸易口岸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行厂在明朝是什么机构?官员见到吓得浑身哆嗦
大家好,说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是个特务统治盛行的朝代。布衣出身的,为了子孙千秋万代永享皇权,特设皇权拱卫司,也就是后来的,其职能主要是侦缉文武百官,当的耳目,同时也干干仪仗、护卫等活。 锦衣卫拥有独立审讯关押权,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一度权势熏天,成为大明官员人人畏惧的存在。可是锦衣卫辉煌持续不久,便被朱元璋废除。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推翻建文帝自己干皇帝,为了巩固地位,又重新恢复了锦衣卫。 心思缜密的朱棣,为了防止锦衣卫一家独大,又设立首领为太监的东厂,达到权力平衡的目的。时期,锦衣卫在与东厂的博弈中,已经完全沦为东厂太监的鹰犬。为了再次实现权力制衡,明宪宗又设立了首领同样为太监的。至此,东、西厂、锦衣卫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模式建立,合称长卫,成为拥有缉捕、审判、执行的绝对权力机构。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三权分立制衡的架构,让牢牢掌控着最高权力,文武百官尽在掌控之中。可是到了时期,又有了新的玩法。可能是武宗觉得皇帝要同时听东西厂、锦衣卫三家的汇报太麻烦,浪费了他到豹房玩乐的宝贵时光。于是决定设立一家更牛更邪门的机构——内行厂。 内行厂设立后,太监刘谨任首领。内行厂最牛的地方在于除了监察臣民之外,还可以缉捕审讯厂卫,成为特务中的特务,使得锦衣卫、东西厂番子遇到都要绕道走,唯恐避之不及。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内行厂设立后,明武宗是爽了,只用听听刘谨一人汇报特务工作进展就行了,但是大明官民就遭殃了。权势滔天,看谁不爽直接审讯关押,一番酷刑之后,不招也招了。因此满朝官员一见到内行厂办事,都吓得浑身哆嗦,纷纷贿赂刘瑾,花钱消灾。 内行厂首领刘瑾短短五年内便创收6000万两白银,富可敌国。但是很快,刘瑾的顺者昌逆者亡的高压恐怖特务统治,因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引起朝野震动,人心惶惶。5年后,明武宗宣布撤销内行厂,同时凌迟处死太监刘瑾,并没收了其全部财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