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帆叶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韩信和萧何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萧何为何要力荐韩信做“大将”呢?是刘邦麾下没能人了吗?其实不是的,刘邦麾下还是有很多能人的,卢绾、周勃、郦商、刘贾、曹参等将军,都是非常出色的。
既然刘邦麾下能人众多,为何萧何还要在低级将领中发现韩信,并力荐韩信出任大将呢?《汉书》中记载的一个事情,有可能是萧何力荐韩信的起因。
据《汉书》记载,刘邦被项羽立为汉王之后,刘邦非常不满,跟周勃、灌婴、樊哙等将军们一起,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等将军们都劝刘邦不要动,吃了哑巴亏,到巴蜀做一个汉王得了。
这些人都是将军,照正常的思路,将军们都应该是强硬派,都应该乐于打仗、勇于打仗,结果这些将军竟然不愿打仗,不奇怪吗?
对于这种奇怪的情况,一般的解释都是,将军们认为,当时根本没有实力和项羽硬碰硬,谋攻项羽,就是死路一条。
但这只是大家脑补出来,并非《汉书》中记载的。
《汉书》中只是说,诸位将军都劝刘邦不要谋攻项羽的时候,萧何站了出来,萧何说,现在谋攻项羽,除了全军覆没,不可能有第二个结果。
果真是刘邦军队的实力不能项羽的军队硬刚吗?
如果刘邦的军队不能跟项羽的军队硬刚,刘邦为什么要跟诸将军商议,谋攻项羽的军队呢?刘邦作为军队的统帅,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军队的实力到底能不能跟项羽的军队一战?
刘邦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军队实力,刘邦既然知道自己军队的实力,当然知道自己军队的实力可与项羽的军队一战。
既然刘邦的军队可与项羽的军队一战,为何萧何会说,只有死路一条?
也正因为将军们不肯打,所以萧何才在入蜀的路上就开始留意,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可做将军的人选,只要有,就举荐上去,举荐上去,刘邦就会重用。
一是刘邦求贤若渴,二是刘邦要敲打将军们。
刘邦就是要让将军们知道,汉军是他的,他想让谁上,就能让谁上,想让谁下,就能让谁下。
冯奉世(前117—前41),字子明,西汉上党潞(今黎城)人,其故里在今黎城县七里店村。
冯奉世少年从军,武帝末年,以良家子被选调入京,当一名小郎官。
昭帝时,因功补授武安长,旋而失官,时年三十多岁。
自感才学不足,开始刻苦攻读《春秋》和兵法诸书。
由于数年苦读,他通晓经史,深谙兵法要义,被前将军举荐为军司空令。
宣帝即位后,他曾随大将韩增北征匈奴,军罢,复为郎官。
汉自张骞两通西域,西域各国始与汉朝结交,常有信使往来。
元康元年(前65),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者回国,宣帝依韩增推荐任冯奉世为卫侯使,送大宛使者回国。
冯奉世至鄯善,闻国王之弟呼屠征勾结邻国杀害了国王万年和汉朝使者奚充国,自立为王,并勾结西域南道诸国叛汉。
是时,冯奉世与副将严昌商量,莎车内乱如不及早平息,其势将日渐强大,后必难制,定会影响西域各国。
当即用所带节旄,以汉天子命,告谕西域各国,征得西域南北道各国兵一万五千人,围攻莎车,攻克其城,呼屠征被迫自杀。
冯奉世一行至大宛,大宛得知莎车国内乱平息,对冯奉世倍加敬重,赠给大宛名马数匹。
冯奉世返京都,向宣帝报告平乱经过,奉上大宛所赠名马。
宣帝大悦,加封冯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即位,冯奉世被任命为,后升光禄勋,主管京师羽林军。
永光二年(前42)秋,陇西羌人叛汉,汉朝通往西域及西南夷的道路又一次面临被阻隔的危险,而陇西诸郡摇荡,势必影响西域诸国的稳定。
与此同时,朝廷财力困乏,无力出兵,多数大臣主张以防御为主。
这年十一月,冯奉世所统诸军同时出击,打败了羌人,安定了西部边境。
次年,冯奉世还京,迁为左将军,仍兼光禄勋。
《汉书》称颂他“图难忘死,伸命殊俗,威功白著,为世使表”。
冯奉世有九子四女,其长子冯潭以功补天水司马;次子冯野王,元帝时任陇西太守,成帝时任上郡太守;子冯逡,成帝时为清河都尉,后任陇西太守;子冯立,先后任五原太守、西河上郡、东海太守;子冯参,精通《尚书》,先后任代郡、安定太守、谏议大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父司马谈,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
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对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以评论:对阴阳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
这说明司马谈接受的是西汉初年占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完全合拍。
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曾慨叹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放绝。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有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上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
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top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的哥哥、二师将军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左丘明和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