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盘点朱允炆手下真正能威胁到朱棣的四名大将,他们有什么战绩?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太祖朱元璋给太子朱标留的军队班底,被明太祖朱元璋彻底剪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朱棣靖难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但在建文帝时代,也不完全是无人可用,就算不是名将辈出,也是有几位战将能遏制住朱棣的。今天就来盘点真正能威胁到朱棣的四大名将。

image.png

  徐辉祖

  一、徐辉祖(?-1407年),初名允恭。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市)人。中山王徐达长子。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袭封父亲的爵位魏国公。之后徐辉祖奉命于湖广、陕西、浙江等地练兵备边。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北元降将阿鲁帖木儿反叛。徐辉祖受命,与燕王朱棣将阿鲁帖木儿等抓捕,押送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对徐辉祖特加信任,加拜他为太子太傅。此后不久,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朝廷命徐辉祖带兵北上。四月,与燕军大战于宿州灵壁县的齐眉山,南军获胜,斩杀燕军骁将、蔚州卫千户李斌等。南军再次获得胜利,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这时,朝廷认为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祖,淮北的中央军因此大败。燕军准备渡过长江时,徐辉祖仍率军在浦子口(今江苏南京浦口区)迎击,成功阻击燕军。但南军水师遭遇大败,水师尽归于燕军,燕军于是得以渡江,攻克南京金川门,入主南京。

  朱棣入南京后,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狱审问 。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南明朝廷追赠徐辉祖为太师,谥号“忠贞”。

image.png

  铁铉

  二、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

  铁铉在太学读书时,熟通经史,成绩卓著,在洪武年间,担任礼科给事中。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叛乱。朱允炆派大将军李景隆讨伐,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饷。朱棣在济南城外大败李景隆,随之包围了济南。此时,济南城内兵力单薄。危急时刻,正在运粮的铁铉,火速赶赴济南,与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铁铉督众,矢志固守。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将济南合围。

  朱棣围济南三个月不克。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铁铉派人在城门上置千斤闸。不久,铁铉派使者,到燕王大营请降,燕王朱棣不知是计,闻言大喜。朱棣只带数骑护卫,入城受降。城门大开。朱棣刚进城门,预先置于门上的铁闸轰然而落,砸烂了朱棣的马头,中计的朱棣换马急返,方得幸免一死。朱棣大怒,并用数门大炮轰城,铁铉急将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燕军不便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铁铉又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大破燕军。姚广孝向朱棣进言,先回北平。燕军遂解围退去,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铁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乘胜追击,收复德州诸郡县,兵威大振。朱允炆加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协助盛庸准备北伐。济南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1402年(建文四年),燕军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向南直进,最后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到达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朱棣又设伏兵计擒铁铉,铁铉终于在淮南被俘,被押送到京师,盛怒的朱棣命令将他凌迟处决。南明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

image.png

  三、盛庸(?-1403年),靖难之役的中央军重要将领之一。

  洪武年间,盛庸官至都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 耿炳文 伐燕王 朱棣 。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后,他又隶属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败于白沟河,逃往济南。燕兵跟随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与参政铁铉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盛庸等乘胜收复德州。九月论功时,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盛庸随即被命为平燕将军,任总兵官。

  之后,盛庸驻扎德州。燕兵袭击沧州,进逼济宁。盛庸率军驻扎东昌进行拦击,背城列阵。燕王率军直逼盛庸军的左翼,盛庸军不动。又冲其中坚,盛庸张开队列放进燕王,再以兵包围数重。燕将朱能率番骑来救,燕王乘机突围而出。但许多燕军被火器所伤,大将张玉死于阵中。只有燕王以百名骑兵殿后,退至馆陶。盛庸传令命吴杰、平安从真定拦截燕军归路。 在这次战役中,燕军精锐几乎丧失殆尽,盛庸军声威大振。

  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燕兵又南出保定。盛庸军扎营夹河。朱棣率轻骑来探,掠阵而过。盛庸派遣千名骑兵追击,被燕兵射箭击退。交战后,盛庸军持盾而进。燕王命步兵先攻,骑兵则乘机迅速推进。盛庸率军力战,斩燕军大将谭渊。而朱能、张武等也率部殊死战斗,朱棣以劲骑穿越阵地与朱能会合,盛庸的部将庄得、皂旗张等都战死。这一天,燕军几乎失败。第二天再战,双方互有胜负。忽然东北风大起,飞尘遮蔽。燕兵乘机左右横击。盛庸大败,逃回德州。不久燕将李远在沛县焚毁运粮船只,盛庸军于是缺乏粮饷。

  建文四年(1402年),南军灵璧大败败。盛庸独自率军向南,在淮水南岸排列战舰。燕将丘福等偷偷渡过淮河,出现在盛庸军之后。盛庸军力不能支,只得退守长江。燕兵渡过淮水,由盱眙攻陷扬州。盛庸在六合及浦子口率军抵御,都失利。都督陈蠧率水师投降燕军,燕兵乘势渡江。盛庸仓促聚集海船出高资港迎战,又败,军事溃散。燕王朱棣攻入南京,自立为帝,盛庸率余部投降,随即奉命驻守淮安。

  永乐元年(1403年),盛庸辞去官职。不久,盛庸被人弹劾图谋不轨。盛庸因而自杀。

image.png

  四、 平安(?-1409年),小字保儿,滁(今安徽滁州)人,明朝早期名将。明太祖养子。

  洪武元年(1368年),平安之父平定战死,平安继承军职。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派军平乱,平安随军出征。耿炳文大败后,建文帝派李景隆接替统帅,任命平安为先锋。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朱棣在白沟河,与平安交战,平安连败朱棣部将房宽、陈亨二人,朱棣觉得形势不利,亲自上阵战斗,冲入阵中,平安十分勇猛,差点刺中朱棣,然而朱高煦率领援军赶到,朱棣得以逃脱。

  五月,李景隆败走济南,朱棣率军围攻济南,平安率军驻扎在单家桥,出兵御河夺取燕军的运饷船只,又挑选五千名水性好的士兵渡河逼近德州,加上济南城内铁铉、盛庸的坚守,朱棣被迫撤军,平安和吴杰进驻定州。九月,任左副总兵。

  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朱棣与盛庸大战于夹河,平安率军前往支援,朱棣和平安于单家桥交战,平安率军奋击,大败燕兵,擒获薛禄,后薛禄逃跑,双方又战于滹沱河,复败薛禄,平安在阵中架起木楼,交战时他总要登楼眺望,以强弩射击燕军,所杀颇多,但忽然刮起大风,燕王军事趁势猛攻,平安只得败退真定。五月,燕军出兵大名,平安和吴杰、盛庸分兵切断燕军粮饷道路。七月,平安率万名骑兵乘虚直捣北平,朱棣派刘江等迅速回救,平安败退。八月,平安与燕将李彬战于杨村,李彬战败。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决定和建文帝决一死战,再次南下,平安率四万骑兵尾随其后,朱棣于是设伏于淝河,双方交战,朱棣派白义、 王真 、刘江迎敌,平安斩杀王真,逼的朱棣亲自出马,平安的部将火耳灰迎战朱棣,却被擒,平安稍稍撤退。四月,平安率军进至小河,派出左右翼进击燕军,斩燕军大将陈文,之后平安驻军于桥南,朱棣驻军于桥北,相持数天,平安准备转移,却于北坂遭遇燕军,战之,险些刺死朱棣,此战后朱棣率军绕到平安军后,只留千余人驻扎桥北,恰逢徐辉祖率军前来支援,双方大战于齐眉山下,从中午打到下午,以燕军败退告终。

  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何福移驻灵璧,以深壕高垒自固,但粮运却被燕兵所阻,不能运达,平安只得分兵六万迎战,却被朱棣以精锐骑兵拦截,何福出城来援,却被朱高煦所败。平安、何福等诸将商议后,决定转移到淮河去寻找粮食。二十九日,燕军突然进逼灵璧,发射大炮,南军营中大乱,燕军乘机进攻,南军大败,平安等三十七名武将、文臣、宦官一百五十余人被俘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命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永乐七年(1409年),平安被逼自杀。

朱棣登基后为什么杀光宫中女子 为了江山她们必须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高拱成为明朝首辅后,为明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你认识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公元1569年,高拱授文渊阁兼掌成为首辅,位居人臣的顶端,这一年,也是继位为的第3年。 延续到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内忧外患,特别是位于边陲之地,表现的更为紧张,几乎上报边民频发事端的告急文书,几乎每日不停的穿梭于驿道之上。 高拱力荐人才只看到别人的闪光面 上报最多的是来自于两广、云贵一带。高拱作为首辅,最为信任和依靠的重臣,他当然要展示自己治国的能力,才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了。 虽然,高拱被任命为首辅之前,朝廷已经派出战将去两广一带征剿发动叛乱的边民,但是成效不大,有点叛匪越剿越多之虞。 当高拱当上首辅的第一天起,他想必须换一种思路,不能按照常理去任命指挥按照兵书上讲述的战法打战的将军。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推荐要担任两广总督,他去了,很快就会传来捷报的。 当朝臣们听到高拱推荐殷正茂去剿匪,不以为然,甚至还讥讽高拱,高大人是不是忘记了这家伙可是个大贪官,你让他去带兵剿匪,那他会不会把军饷粮饷贪污光了。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明穆宗朱载垕一时犹豫不决。高拱看出了万岁的心思。他向皇帝打起了包票。说道,万岁,虽然殷正茂有贪污这样不好的名声,但他带兵严格,尤其是特别会打仗,这样吧,我个人捐钱给他做担保,当然打胜了,万岁你可要把我捐的钱还给我。 明穆宗朱载垕和朝臣们听高拱这么一说,也几乎不在言语了,他们知道高拱捐出那么一大笔数额给殷正茂,不用说可是高拱家的全部财产。 话说回来,就是殷正茂打赢了,万岁也不会给他那么多的赏赐的。朝臣们没话说,明穆宗朱载垕自然,旋即任命殷正茂为两广总督,全权负责两广剿匪事宜。 殷正茂得知自己能够担任这一重要的职位,当然对高拱感激不尽,不把边境匪患剿灭,那能对得起高拱的信任和举荐吗。 出征至两广,以及云南之地剿灭匪患的殷正茂,把该打的战打活了,的匪患平息了,朝臣们佩服了,明穆宗朱载垕更对高拱了。 力排众议设立贸易口岸 更能检验高拱的远见和魄力的地方还是在这里,公元1571年,明王朝和被赶到大漠的蒙元残余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这一年之孙把汉那吉审时度势,他知道凭借蒙元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祖先的荣光,再去中原大地潇洒停留,既然不能实现祖先的愿望,那索性就坡下驴臣服大明。 这里不能不说到蒙元自退出中原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不在单纯的依靠逐水草而居,过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很多蒙元贵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子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仅喜欢吃羊肉,喝马奶子酒,也喜欢品尝中原的美味佳肴,更钟情于雪白的白面大馒头。而美味佳肴的食材,除了拥有羊肉,更多的还要其他相匹配的食材才能做成的。 这里当然要佩服把汉那吉的勇气的,敢于向明穆宗朱载垕递交投降书,要跨出这一步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 当然,既然把汉那吉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招安,自然也会提出了相应的条件,无疑是很正常,也是很有道理的。 把汉那吉具体的条件为:恳请我皇万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每年向大明进贡马五百匹。同时,册封他为顺义王,他的弟弟、子女及各部头目都要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以让那些跟随他的贵族世家们能够衣食无忧。 其中,把汉那吉提的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这里,在原蒙元和大明朝的边界地建立贸易港,准许双方边民,更多的是商人开展平等互惠的贸易。 把汉那吉把上述条件送达明朝边关三边总督手里静候佳音,明朝边关三边总督面对这么大的事情,必须上报朝廷有天子拍板才行,迅速以的方式,飞速报至北京。 明穆宗朱载垕接到这封加急文书,当然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自蒙元被先皇赶出中原,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虽然时光过去了个2世纪,蒙元一直未能停下对大明边境的骚扰和侵犯,为了彻底剿灭蒙元,明朝先后发动了无数次征剿,收获很不理想,为此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战死了无数的将士。为此,明穆宗朱载垕对于蒙元主动来投降那当然很开心。 高拱抱病陈述实现了开放贸易的愿望 不过,对于这件事如何定夺,虽然他作为皇帝可以,但是万一决策失误,那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结局,无疑是无法预测的。 他迅速召开朝会,要求大臣们对这件事情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如同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自然而然,同意还是拒绝把汉那吉开放贸易这件事情发生的争执,很快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此时,高拱正患病在家,得知这件事情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病体赶到朝堂。高拱对同僚们始终纠集在如同匈奴开展的边境贸易,没有收获成效,相反,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贪婪,以及严词反驳和人通商,同样没有赢得好感,最终竟导致“”那样不堪的局面。 高拱侃侃而谈,他向同僚更多的是向明穆宗朱载垕说,眼下把汉那吉主动归顺我大明,除了皇恩浩荡,我主圣明,皇帝的马屁拍过后。 随即话锋一转,你们之所以不放心在边境开展贸易,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蒙元在中原建立过一个朝代,很多蒙元人在数十年与我华夏的融合中,已经越来越和我们没有多少区别,你们看看这书信上的字写的多漂亮,和在座的诸公相比也不差分毫吧。 更多的是,他们也像我们那样一日三餐,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可以说在把汉那吉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蒙元的遗传基因了,也就是完全汉化了,为何我们还那么死抱住过去的老眼光不放,不能与时俱进呢。 明穆宗朱载垕安静耐心的听他这位得力的重臣,这样条理清晰的把这件事情说的非常明白,那就是答应把汉那吉的请求,既然把汉那吉归顺大明,他就是大明的子民,当然要享受大明国民的待遇。他当即同意了高拱的意见,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 高拱见自己的意见终于被万岁采纳,他这才轻松的出了一口气,病好像好了不少。 边境贸易口岸设立后,高拱还是非常关注来自这些口岸的消息,当他得知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更多的是来往于两地的边民主要是商人们,通过交易成为土豪,高拱无疑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铸铁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丢掉长茅,拿起了锄头镰刀,这应该是先皇朱元璋的初衷,终于在他的手里实现了。 当然,边境是安宁了,高拱却没有产生出高枕无忧,那样的心态,那是非常要不得的。 因为蒙元自退至中原以后,又恢复了他们以前的部落制度,她的政策的延续性,绝对不同于大明朝那样,不会轻易更改。今天把汉那吉被他们尊之为可汗,明天就会因为一场厮杀而使他人头落地,马上撕毁协议重新回归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建议“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 明穆宗朱载垕看到高拱的这一建议,非常赞赏高拱的主张,因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威慑,这样才能震住心怀不轨之人,做到高拱所主张的“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 当高拱的意见成为明穆宗朱载垕的圣旨下达至兵部,兵部马上把万岁的圣旨作为稳定边境的重要制度,常抓不懈,较好的做到了明穆宗朱载垕的边境始终处于安定祥和的状态。 明穆宗朱载垕时期,边境安宁,国家税收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可以说于高拱独具慧眼的选拔人才,力排众议的开设边境贸易口岸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