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汉高祖刘邦为何要废了太子刘盈?他后来为何放弃了?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古代上的每个王朝都有不可避免的一个程序,就是立太子,但是立的太子却不一定能够继承帝位,在皇帝驾崩之前太子的地位都是悬而未决的,古代上许多的帝王就有想过废立太子,而且也有很多太子是在即位之前被奸人所算计导致将太子之位拱手相让。

  古代上废立的例子有很多,但是不管结果怎么,最终几乎都会闹得兄弟反目。汉朝的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欲太子刘盈,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汉武帝刘彻刘彻废刘据,以及其他朝代的太子废立对时代的发展的进程影响极大。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想废刘盈是一个典型的废立太子的例子,他是汉朝第一位有想要废立太子的想法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本立了嫡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后来宠爱的女人也有了儿子,便想废掉刘盈,但是本来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废立太子一事是以失败告终的,这其中牵扯到了利益方以及朝中大臣,汉高祖刘邦废长立幼,长是刘盈,幼是刘如意,刘盈是吕后所生,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从这里看出来汉高祖刘邦对两位的宠爱程度有别。

  汉高祖刘邦对戚夫人宠爱到至始至终都站在戚夫人这边,一直是打着废立太子的念头的,不重视吕后,也不重视大臣的意向,可见他对戚夫人母子的宠爱程度,如果不是最终出了一个让汉高祖刘邦倍感压力的事情,他恐怕也不会就此放弃废立太子之路。

  灵魂伴侣戚夫人

  从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程度来看,戚夫人是真的很得汉高祖刘邦的心,戚夫人之于汉高祖刘邦应该是灵魂上伴侣,即使戚夫人十几岁,而汉高祖刘邦已然五十多。

  除了戚夫人本身容貌上乘,这得说起汉高祖刘邦和戚夫人之间的共同兴趣。汉高祖刘邦的起点不高,当初只是一个在街头浪荡的小混混,懂的闲杂玩意儿也不少,其中汉高祖刘邦是能歌的,古代上流传了一首《大风歌》和一首《鸿鹄歌》以及像《亥下歌》之类的,都说明汉高祖刘邦是一个能作词,能作曲的歌者。正好,戚夫人一身艺术本领深得汉高祖刘邦喜爱,通常是汉高祖刘邦唱歌而戚夫人随歌而舞,这一点比起吕后这种政治上女强人,首先给了汉高祖刘邦新鲜感,继而让汉高祖刘邦在吕后那里得不到宽慰的心转向戚夫人,而汉高祖刘邦一旦向着戚夫人,那么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就会偏爱,那么原来的太子刘盈,其地位就难以保住。

  政治伙伴吕后

  吕后相对于汉高祖刘邦来说就是一个政治上的同盟,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执政时也能看出吕后政治手段的强硬。

image.png

  当初吕后的父亲将吕骓下嫁给汉高祖刘邦,就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是天人之像,吕后跟着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与汉高祖刘邦一起定天下,一起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两人也算伉俪情深,但是吕后已经年老,而且留守关中,两人长期不能见面,本身不多的感情也消磨殆尽了。

  但是两个儿子肯定也是有能促使汉高祖刘邦废立的地方的,在汉高祖刘邦眼里,刘盈是一个仁义的人,那也就更加软弱,遇事则犹豫不决,但是刘如意就跟汉高祖刘邦更像,在性格方面就更讨汉高祖刘邦的喜爱,所以汉高祖刘邦眼里的刘盈就是不可以的那一个,立一个优秀的太子才更好。

  群臣的反对

  当汉高祖刘邦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群臣皆不同意,至于为何,我们都知道古时的制度不是能轻易变更的,继承流传下来的制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废立太子这件事情影响是非常大的,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量,大臣们是不可能让步废立的。

  其中大臣叔孙通是以死来逼迫汉高祖刘邦,让汉高祖刘邦放弃废立的念头,汉高祖刘邦见状只得笑说是开玩笑,但真实性可想而知,汉高祖刘邦并没有放弃,万人之上的帝王是有废立太子决定权的,所以如果汉高祖刘邦内心深处没有让步,那么这件事还是有希望成功。

image.png

  再有,汉高祖刘邦的另一个大臣,周昌,他也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而他虽然结巴可也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周昌的反对让吕后知道后,吕后跪谢周昌,这表明吕后虽然是一个政治手腕极强的女人,她也对这件事非常上心,毕竟,关系到她儿子的帝业,以及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能有坐得稳。

  可是,尽管群臣和吕后都不愿意汉高祖刘邦做出废立太子的事,可最终的决定权还在汉高祖刘邦手里,要让汉高祖刘邦打消这个念头,还要从其他的方面对汉高祖刘邦造成影响。

  张良支招,出现转机!

  汉高祖刘邦要废立太子的想法,让吕后乱了阵脚,吕后恐慌不已只得向张良求助,而张良出的主意一次性就让汉高祖刘邦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秦末汉初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隐居深山,被称为"商山四皓",这四位老者是汉高祖刘邦一直请不出山的高士,而张良则要吕后想办法将他们请入京城,吕后"卑辞厚礼"将四位老者请了过来,正好汉高祖刘邦举行朝宴,文武百官都要入宴,吕后又遵循张良的意思让四位老者跟在太子刘盈的身后。

image.png

  果然,汉高祖刘邦注意到四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跟在太子身后,就询问,得知是"商山四皓"时汉高祖刘邦震惊不已,再问,四位老者表示要辅佐秉性仁义的太子刘盈,让他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时汉高祖刘邦便知道废立太子成不了了。

  这四位老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四位老者对太子的认可,更甚的是天下的民意就是要太子刘盈来治理天下,这样就表明太子已得民心,而治理国家最难得的就是民心,汉高祖刘邦妥协了,最终以一首《鸿鹄歌》表达了太子羽翼丰满,横跨海洋,自己已经阻止不了了。

  结语:

  汉高祖刘邦耗费这么多心力的太子废立事件以失败告终,在最终关头迫使汉高祖刘邦妥协的是汉高祖刘邦对整个国家的认识,经历过起义的他懂得顺应民意的主要性,而且他已经老了,折腾不了多长时间了,看见刘盈赢得了民意,自己妥协也算是一种对儿子的一种肯定。

历史秘闻: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曾联手“屠城”?

导读:和曾经联手“屠城”?项羽屠城我们都知道,而且历史中也有其屠城的记录,但是汉帝刘邦也曾屠过城,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具体介绍吧。网络配图 一个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诀!在这场对决中,人物性格对于输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项羽,秦末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项羽不仅武勇出众,还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但项羽嗜杀,为人残暴,尤其是“屠城”(杀尽一城)一事,最为后人诟病。但是,人们只记住了项羽“屠城”,似乎忘记了刘邦也有“屠城”的记录。《·高祖本纪》载:“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条历史文献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对于这条文献记载,人们好像得了集体失忆症一样,都淡忘了。 刘邦出身平民阶级,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开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刘邦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网络配图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所以,楚地皆降,唯鲁不降引发的怒气,不能不服从于倡导忠诚的主流舆论。网络配图 正是基于这种深谋远虑,刘邦放弃“屠城”泄愤之愿,以项羽的人头昭示鲁城父兄,鲁地百姓确信项羽已经死亡,才放弃抵抗,投降了刘邦。刘邦的高明在于他懂得用理智约束感情。相比之下,项羽就显得非常不理智了。项羽只图一时之快,只想一泄了之。 我想事出必有因,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有他们屠城的真正目的和原因,但是我们不是他们,所以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帝王世系表:细数那些名垂青史的大汉天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