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庞统和法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庞统和法正,谁才是蜀汉第一谋士?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和法正,对刘备及三国格局的影响和作用,被严重弱化了。
其中尤其是法正,还被诸葛亮的一再抢戏,搞得他都没有几个“镜头”。
以至于许多三国迷都认为,在刘备身边只有过徐庶、诸葛亮和庞统,这三位谋士。
徐庶仿佛流星一枚,更像是大戏开幕前的暖场歌舞。
他最大的作用就是,一个“走马荐诸葛”,引出来了主角诸葛亮,让诸葛亮以最惊艳的方式登台,然后徐庶就去一代奸雄曹操那里玩“沉默是金”去了。
庞统还不如徐庶呢,虽拥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江湖传说。
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诸葛亮各种“虐”,总给人以徒有虚名的感觉。
最后死在落凤坡,而诸葛亮却早已洞察了一切,为了救他特意写信,反遭庞统妒忌说出了“主公,被孔明所惑也”。
故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如神一般存在,即是谋士,也是宰相,还是统帅,更是预言家和发明家,来了个“五合一”。
几乎所有的三国谋士和牛人,都笼罩在诸葛亮耀眼的光芒之中。
所以能跟诸葛亮争一争的,就只剩下了宣帝王司马懿,这类“成精”的人物。
但实则在三国正史中,若论谋士,诸葛亮都排不上号,因为他真正的身份是统帅。
而谋士,仅是统帅身边的军队智囊,如郭嘉对于一代奸雄曹操。
同样对刘备来言,他身边的谋主,也从来都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或法正。
如今,既然明白了刘备身边的真正谋士,只有庞统和法正,那么这两人谁更厉害?就成了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了——毕竟没有对照就没有伤害。
在“伤害”中认识问题,远比无关痛痒的吐槽更有意义。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这是诸葛亮的大局观,长久以来被顶礼膜拜。
但庞统的大局观,却是针对诸葛亮这“三分天下”的,那就是“双雄并立”。
庞统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就被周瑜请走了,当了周瑜的“功曹”,当然也可视为谋士。
周瑜能火烧赤壁打败一代奸雄曹操,显然有庞统的大功劳在内。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献连环计”,恐怕就是对庞统功劳的补偿。
同时,周瑜还有一个更牛的大计划:夺西川,吞汉中,跟一代奸雄曹操双雄并立。
只惋惜这个计划随着周瑜英年早逝,庞统又不被孙权重视改投刘备,彻底被鲁肃的“养肥刘备,孙刘联盟,共拒一代奸雄曹操”而取代。
那么这个“双雄并立”仅是周瑜的吗?显然不是。
证据就是,刘备接到刘璋入川邀请后,一度犹豫不决,是庞统说服刘备毅然入川。
他明确表示过:赤壁之战后,荆州不在是原本的富庶之地,不能当根据地了,是“权变之时”。
周瑜的“双雄并立”,同样也是基于此判断。
从庞统效力过周瑜,并扶着周瑜棺椁回江东来分析,显然庞统是周瑜信赖的谋士。
故而“双雄并立”,最起码也是周瑜和庞统,共同拥有“产权”,也就是说,是两人一起研究的结果,并达成了共识。
拥有顶级大局观,从来都是判断一个人,厉害与否的主要依据。
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启用庞统当谋主统兵入川,让诸葛亮守在荆州的真相。
权变之时,必须用权变之人,而权变之人,便是大局观卓越之人。
这点是庞统比其他谋士,都强大的地方,同时也是庞统之哀。
在正史中,庞统是死于雒城,被流箭射死了。
这只能证明一点,当时庞统必身处前线,且必是很靠前,甚至是在指挥攻城之战。
故而换句话说就是,庞统相当于身先士卒了。
有人说,庞统那么高的级别,不应是这种死法,一定是急眼了。
笔者却认为,庞统根本就不是容易冲动的人,比如他投奔刘备时遭怠慢,人家庞统不照样是气定神闲吗?
因此庞统必是亲临现场,去寻求最佳攻城方案(解决问题)去了。
须知任何一次谋略的成功,都必须要适合实际,马谡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还不说明问题吗?
所谓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仅仅是夸张描述,别真信。
所以庞统的执行力,比三国所有谋士都强悍,这也是为什么庞统,会那么厉害的真相之一。
只惋惜,命运之神却不眷顾他,实在让人感叹。
法正则似杀手,凌厉凶悍,没啥花架子,讲究一击毙命。
所以,法正厉害就厉害在这一点上:那就是对人性的精准把握。
刘备入川,跟刘璋翻脸后,最怕刘璋搞坚壁清野,若如此的话,刘备军事就会被拖死。
哪料法正却轻描淡写地对刘备说:放心吧,以我对刘璋的认识,帆叶网,他绝不会这么干,接着奏乐接着舞吧。
跟法正相似的是郭嘉,官渡之战时一代奸雄曹操很担心孙策偷袭许都,郭嘉一摆手:没啥可担心的,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
用郭嘉对照法正,是不是能看出,两人的相似之处?对人性的认知上,超越了几乎所有人。
刘备被孙夫人搞得焦头烂额,私下里跟法正诉苦。
法正一瞪眼:还留着她干啥?送回江东去,她就是祸害!(《华阳国志》: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人,皆仗剑侍立。
先主每下车,心常凛凛,(法)正劝先主还之。
刘备身在西川,还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得罪孙权呢,孙权就下手了,捣鼓着孙夫人带着阿斗要回江东,若非赵云和张飞“截江救阿斗”,事情就大条了。
定军山黄忠咋斩杀的夏侯渊?又是法正的功劳。
法正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可击也!”刘备二话没说,就命黄忠出击,夏侯渊就这样被杀了,搞得一代奸雄曹操事后都一个劲犯懵:刘备不该这么厉害啊?
当得知是法正的计谋后,一代奸雄曹操恍然大悟:我就了解不是刘备,闹个半天是法正出的鬼点子。
唉,我一代奸雄曹操几乎手握天下牛人,惋惜独独跑了法正。
现在看出法正厉害在哪里了吧,是不是犹如刺客?所谓人狠话不多,一招要人命。
但在这种风格的背后,则是对某一个人,或普遍人性的精准把握之上,不然,绝不会有这么凌厉。
这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夺了西川后,法正会“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且还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支持?就一个真相:法正是主动唱黑脸,对西川豪强士族,赋予打击和削弱,协助刘备坐稳西川!
不信?那看制定《蜀科》时,法正要求“缓刑弛禁”,也就是施以仁德,而诸葛亮却要“严峻刑罚”,变成了“黑脸”。
如今我们了解了庞统和法正,都厉害在何处,那么这两人相比,谁才是刘备的第一谋士?外人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如当事人的只言片语。
本来只要看看,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如何说这两人的就能明白。
庞统死后,刘备一提庞统就哭,说过一句“统杀身成仁”,并追赠为“关内侯”,却没有追谥。
庞统是在刘禅后期(景耀三年),才被追谥为“靖候”的。
对庞统,诸葛亮并没留下啥评价,毕竟论关系,他跟庞统属于亲戚。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
法正死后,刘备的反应比庞统死时要激烈,是哭了好多天,二话没说直接追谥为“翼候”。
故而法正被许多人戏称为“刘备的翅膀”,所谓如虎添翼!
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比较多,比如“法孝直为之辅翼,令幡然翱翔,不可复制”。
意思就一个:对于刘备来言,法正就是不可复制的。
还如,刘备夷陵惨败后,诸葛亮也曾表示:要是法正还活着,必能阻止刘备东征,最起码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
本来,看完刘备和诸葛亮对庞统和法正的评价后,答案已经出来了,蜀汉第一军师,非法正莫属!
同样级别的就比较背了,先是投,然后是见,最后是归刘备。
在孙权、刘备那里一开始都没有得到重用,而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长的太丑,而这个原因,在面见孙权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
当孙权见到庞统的时候,看到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兴。
为何孙权这么重视人家的长相呢?网络配图 这就要结合以来的品评人物的风气来说了。
以来,品评人物有两大标准,一个是“容止”,一个是“精神”,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很看重一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人人都看得见,内在美没有三五个月谁又能知道呢。
像诸葛亮第一眼就让刘备动心?“玄德见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在刘备眼中,诸葛亮那就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像东吴的前任大都督,那也是,风度翩翩,于是吴人才会称呼周瑜为“美周郎”嘛。
可以说,汉末魏晋以来,但凡官员,长相都至少是,这是品评人物,甚至是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原则。
于是,长相丑陋,朝天鼻,黑面孔的庞统,不受欢迎,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过,孙权毕竟是一位有英雄气质的君主,不会完全因为长相而把庞统一棍子打死。
庞统真正得罪孙权,是因为贬低周瑜,抬高自己。
孙权问庞统,平生所学,以什么学说为主?在当时,无非是儒学,法学,兵学等等。
不必就是何必,何必一定要拘泥是什么派别的学说呢?我庞统是无门无派,随意应变而已。
孙权看到庞统这梦看重自己,就使出自己杀手锏,抬出自己的偶像周瑜来了。
他问庞统,你的学问比周瑜瑾怎么样呢?庞统听了笑着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庞统的语言中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高出周瑜,但是却笑着回答,在一向崇敬周瑜的孙权看来,庞统的笑就无异于是嘲讽,无异于说周瑜算什么呢,怎么能和我相比。
于是孙权就很不开心了,告诉庞统,你先下去吧,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用你好了。
于是,庞统知道自己没戏了,长叹一声出门了。
应该说,庞统的狂傲,让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孙权说话也还留有余地,“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以后有需要,孙权还是会来找庞统的。
可是,由于的一番话,完全堵死了庞统在东吴的仕宦之路。
网络配图 鲁肃到底说了什么,让庞统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呢?当鲁肃知道孙权不准备用庞统时,就进去询问原因,孙权告诉他:“狂士也,用之何益!”孙权不满意的,是庞统的狂。
其实,狂士未必无才,或许人家是有资格狂傲呢?比如诸葛亮,自比、,有人就认为诸葛亮很狂。
可是却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根本不应该和管仲乐毅相比,那样太屈才,应该和兴周八百年的,旺汉四百年的相比。
可是,鲁肃说了一番话,让孙权大怒,发誓绝不用庞统。
鲁肃怎么说的呢?鲁肃说:“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
”鲁肃高度评价庞统,认为胜利的首功当属庞统,没有庞统献上连环计,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
可是孙权听了这句话非常刺耳,尤其是对于“第一功”,极为反感。
孙权说:“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从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孙权认为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钉起来,和庞统有什么关系呢。
孙权看到庞统这梦看重自己,就使出自己杀手锏,抬出自己的偶像周瑜来了。
他问庞统,你的学问比周瑜怎么样呢?庞统听了笑着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庞统的语言中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高出周瑜,但是却笑着回答,在一向崇敬周瑜的孙权看来,庞统的笑就无异于是嘲讽,无异于说周瑜算什么呢,怎么能和我相比。
于是孙权就很不开心了,告诉庞统,你先下去吧,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用你好了。
于是,庞统知道自己没戏了,长叹一声出门了。
应该说,庞统的狂傲,让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孙权说话也还留有余地,“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以后有需要,孙权还是会来找庞统的。
可是,由于鲁肃的一番话,完全堵死了庞统在东吴的仕宦之路。
网络配图 鲁肃到底说了什么,让庞统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呢?当鲁肃知道孙权不准备用庞统时,就进去询问原因,孙权告诉他:“狂士也,用之何益!”孙权不满意的,是庞统的狂。
其实,狂士未必无才,或许人家是有资格狂傲呢?比如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人就认为诸葛亮很狂。
可是却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根本不应该和管仲乐毅相比,那样太屈才,应该和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相比。
可是,鲁肃说了一番话,让孙权大怒,发誓绝不用庞统。
鲁肃怎么说的呢?鲁肃说:“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
”鲁肃高度评价庞统,认为赤壁之战胜利的首功当属庞统,没有庞统献上连环计,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
可是孙权听了这句话非常刺耳,尤其是对于“第一功”,极为反感。
孙权说:“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从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孙权认为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钉起来,和庞统有什么关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原为部下,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大将斩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和。
网络配图 那么为什么不敢处罚法正呢?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法正功高位重,智谋过人,胜过诸葛亮 从公元208年法正与张松定计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法正辅佐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使得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因为刘备名义上占领荆州七个郡,实际上除了曹操战领的一部分外,只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属于刘备,后来还迫于形势将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又归还东吴,而刘备在攻取益州的十个郡后,地盘和兵员都迅速扩大。
在这六年中,法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刘备在夺取成都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兼北京市委书记而且还兼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网络配图 而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论权谋之术,法正智谋深远,胆识过人,可以与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郭嘉相媲美,诸葛亮自叹不如。
并自认根本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处罚法正,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是法正的对手。
第二、法正原是刘璋部下,代表旧统治的利益 在刘备刚刚夺取益州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需要团结以法正为代表的、、黄权、吴懿、孟达等新近归降的旧势力,为刘备集团效力,以共同对付曹操和孙权,刘备之所以接受法正的建议娶吴懿的女儿为夫人(后被封为皇后),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统一战线。
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连刘备也不敢轻易对法正下手,诸葛亮又怎么敢与法正为敌呢? 第三、法正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倚重 志载:“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板对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诸葛亮不过是给刘备打工的而已,老板不发话,诸葛亮自然也不愿意与法正为敌,自讨没趣。
网络配图 诸葛亮之所以不敢招惹法正,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
是因为能力不足也好,还是法律、军事、战争也罢,都必须服务于联吴抗曹、兴复汉室的政治大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