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了批评唐玄宗重色轻国而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遂作《长恨歌》,其中有云:“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句“云鬓花颜金步摇”中的步摇究竟有何来历与作用?
“步摇”在《释名·释首饰》中解释为:“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自行步则动摇之意,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人宋玉《讽赋》有云:“垂珠步摇,来排臣户。”但这一时期,步摇只是一种普通的装饰品,不过到了两汉之后,步摇就被放置到了一个礼服的范围内,成为了地位的象征。

“皇后之服相同,步摇簪珥,惟用假结,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禄,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续汉书·舆服志》
不仅如此,到了唐朝,饰品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制作步摇的材料也开始从单一向多种发展,如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等材料都是从唐朝开始才被用来制作步摇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唐朝发型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极大丰富了步摇的用法。
是夕,授金钗钿合。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上甚喜,谓后宫人曰:“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杨太真外传》

此外,很多人还会将步摇与簪子认为是同一件饰品,其实不然,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步摇是带有流苏的,而簪子的样式极为简单,则是一根制的。其次,步摇侧重装饰性,而簪子着重于实用性,多用于盘发固定之用。虽说簪子也可以加流苏,但一般都以短点为主,是为垂珠簪。
最后,照例再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步摇的诗词,宋代·谢逸的《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郑和:中国古时候最伟大的航海家下西洋的作用
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以及外交官,而且郑和还是一个宦官。他的原名叫做马和,小名叫做三宝,一般都有一个好称呼的小名,他是云南昆阳人。的故事应该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和在洪武十三年时被明副军统领掳走到南京,被阉割成太监后进入燕王的燕王府,那一年他才十岁,虽然年少时遭遇这样残忍的事情,但是郑和一直坚强努力的生活并且积极向上。在靖难之变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了战功。郑这个姓也是朱棣在南京赐予郑和的,以纪念郑和立下的战功,并且升郑和为内宫监太监。郑和与普通的太监不一样,他非常的有智谋而且精通军事知兵习战,明成祖朱棣非常的信任他。 1405至1433这几十年间,郑和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这也是当时人类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举动。郑和下西洋给天朝以及后世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宣德六年的时候郑和被御封为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是达标国家与沿途的各个国家打交道,这有利于稳定东南亚的国际秩序推行天朝的和平外交的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让倭寇看见了天朝的实力不敢轻易来犯,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在世界文上来说也将民间贸易发展起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并且开阔了航海路线。 郑和名言 郑和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有很多的学者评论郑和是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人物。事实也是如此,郑和作为古代最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七次下西洋,为中国的邻邦和周边国家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思想还有精美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对中国的和平外交、贸易和文化输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和还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十五世纪的时候郑和就已经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在那个时候郑和就说了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郑和对海洋资源的看中,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就有这样前瞻的眼光真的是非常的难能可贵。直到今天,我们都一直在探寻我们身边这些蕴含着无数宝藏和资源的大海,对于大海的了解欲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蓝色的世界中奉献着自己的热忱。 另一方面郑和也意识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这一种危险不仅仅包括海洋带给我们无限的未知可能,还有海洋自己本身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郑和意识到了来自海洋另一边的那些文明的危险。在这种意识之下,郑和还是开始了自己的远洋,他带着中国人“仁”的思想,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去宣传中国的友好和善良,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但是几百年后的,爱新觉罗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而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 郑和是哪里人 郑和的祖先在初期的时候就移居到了云南,而且郑和的祖先还是云南王麾下的贵族,公元1371年,郑和出生在了云南的昆明,所以应该说他是个的云南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后来明军到云南清理元朝的旧势力,年仅十一岁的郑和就被当时明军的副统帅给掳走了,而且蓝玉还把郑和给阉割了留在军中当秀童。后来还把郑和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上,至此之后郑和就离开了故乡,开始在外生活的数十年。 但是可惜的是,郑和死了之后都没能魂归故里,葬在了南京。历史上也没有记载郑和曾经回到过云南,倒是郑和的后人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云南一带。很多人很好奇,郑和不是因为被阉割丧失了生育能力,怎么可能又会有后代呢?其实郑和的后代是郑和从自己的长兄的儿子郑恩来过继过来作为自己后嗣的。郑恩来的一支后嗣一直都生活在在云南。 其实郑和到底是哪里的人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郑和做出重要贡献。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就是非常喜欢争抢名人的归属地,这一种畸形的现象也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怪象。但是郑和所做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今天,人们在怀念起郑和的时候,关于他是哪里的人这个问题,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庶在刘备集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做的两件事情你知道吗?
在集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做的两件事情你知道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本期的战争故事见于《》第三十五至三十六回,发生在第一次新野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徐庶、、和。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曹操夺取冀州后,率部回到许昌,并有了夺取荆州之意。于是,他派遣曹仁、李典等将领屯兵樊城。曹仁根据部将吕旷、吕翔提供的消息得知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立即命吕旷和吕翔二人率部五千向新野发动进攻。 得知曹军来犯,刚刚加入刘备集团不久、化名单福的谋士徐庶立即布置关羽、张飞和赵云出兵迎战。在双方的较量中,赵云斩杀吕旷,张飞刺死吕翔,曹仁发动的进攻以失败告终。 得知吕翔、吕旷二人被杀,曹仁大怒,不顾李典的劝阻,带着二万五千人马杀向新野。在两军阵前,曹仁摆下“八门金锁阵”,企图以阵法击败刘备。谁知徐庶对于破解这个阵法颇有研究,派出赵云入阵厮杀,将此阵搅乱。随后,刘备率部掩杀,曹军大败。 就在此战结束的当晚,不甘心失败的曹仁又向刘备营寨发动偷袭。这一计策又被徐庶识破。等曹仁来到营寨附近,只见营寨四周火起。曹仁心知上当,机灵退军。此时,早已埋伏在周围的张飞和赵云等将一起杀出。曹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曹仁下令全军撤退,企图撤回樊城。谁知等曹仁等人来到樊城城下时才发现,关羽早已夺取了樊城。无奈之下,曹仁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回许昌。战斗结束后,刘备进入樊城,见到了樊城刘泌,将其子收为义子。不过,此举令关羽非常不满,认为刘备已有儿子,若再收义子,日后必将生乱。 小说中描述的这场战事非常热闹,这也是刘备逃到荆州后对曹军取得的首次胜利。不过,这次的战事在历史上却并未发生过,仅仅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而已。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有几点原因。 首先,小说中提到的进犯新野的主将曹仁此时并非驻扎在樊城,而是跟随曹操参与平定河北之战。据《曹仁传》载,自开始直至曹操远征的八年间,曹仁就一直奋战于河北地区,从未来到樊城。 其次,小说对于这场战事的描述还出现了一个重大失误。小说中提到,曹仁是从樊城出兵进攻刘备驻扎的新野,这也真实的历史当中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新野邻近曹操占领的豫州,是荆州的北大门。曹仁若真的要进攻刘备,只能从豫州南下向新野发动进攻。而小说中的描述却是曹仁占据樊城并从此地出兵进犯新野。 樊城,是地处荆州腹地,距离荆州州治襄阳仅有一河之隔。自刘表执掌荆州开始,樊城就一直处于刘表的控制之中,从未被曹操或其他割据势力所占领。因此,这场在新野和樊城发生的战事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件。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徐庶这个人物,在《三国志》中并无个人传记,其事迹散见于《三国志》当中,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的疑问。例如徐庶在刘备阵营发挥的具体作用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徐庶加入刘备阵营时,刘备的确驻扎在新野。不过,史料在介绍刘备驻扎新野时唯一与曹军的一次较量——时,并未提到徐庶。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首先是当时徐庶尚未加入,又或者徐庶并未在此战中发挥作用。这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徐庶并未在投靠刘备期间发挥过在战场上的谋谟才能。 那么,徐庶在投靠刘备阵营后究竟做过哪些事情呢?从史料记载来看,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大家都熟知的推荐了。这一点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明确的记载。该传称,徐庶曾对刘备说过这样一句话:“者,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后来刘备的“”。 徐庶的另外一个事迹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这件事见于《三国志董和传》当中。据该传记载,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后,曾经发布过一篇《与群下教》。诸葛亮在该文中提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自己在投靠刘备之后,徐庶曾经多次开导和教诲诸葛亮,指导诸葛亮如何发挥才能。从这个记载来看,徐庶很可能与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初期一样,主要负责的是刘备阵营的后勤事务及参谋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在诸葛亮成长的过程中,徐庶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