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大明王朝,随后他开始大封功臣,总共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可若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大有玄机。
首先一个,李善长是这里面唯一的文官,除了他之外,剩下那几个都是浴血奋战的武将,可以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朱元璋玩命的,封为公爵谁都不会有什么异议。可唯独这李善长,没立下多少让人信服的功劳,反倒是爬上了高位,这怎么回事?其实,这里面蕴藏着朱元璋的驭人之术。咱们可以拿他跟刘伯温做个对比,就看出来了。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县人,在攻城拔寨,判断形势上给朱元璋出了很多好主意,功劳仅次于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而李善长一向是居于幕后干着管家婆的角色,督运粮草,收税,记账等等,可偏偏到最后刘伯温仅被封为伯爵。跟李善长比可差远了,仅仅从俸禄上看,俩人就不能比,刘伯温的俸禄也就240担,李善长是4000担,几乎差了快二十倍了。

这就看出来了:李善长虽然也有一些功劳,但是长期居于幕后,功劳并不足以服众,所以朱元璋特别放心地扶植他,因为他明白:就是把李善长捧上了天,这人也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除了对他感恩戴德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可刘伯温就不一样了,他除了对休养生息,治国安天下这些东西谙熟之外,在军事上还很有谋略,尤其是判断大形势判断的很准。这要是放在战争年代那就是可与不可求的奇人,可现在已是太平盛世,这些东西的用处只能体现到一个地方——造反。
没错,历朝历代皇帝第一个头疼的就是这个问题,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要是把刘伯温给立起来,万一他要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就得吓得半夜都睡不着觉,他能想到刘伯温能想到,他想不到的刘伯温还能想到,这不是给自己树了个大敌吗?虽然刘伯温一再强调自己并无贪图权势之心,可朱元璋也不敢完全相信: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再说了,即便他自己没有造反的意思,万一哪儿蹦出来个人要造反,刘伯温只要跟他出个主意都够吓人的了,更别说其他的。所以他有意在官位和俸禄上贬低刘伯温。

当然了,刘伯温也不傻,他知道朱元璋忌惮的是什么,所以就不止一次地提出让他归乡养老,可朱元璋倒不干了:圣明天子在朝,想辞职是不行的,当然了,他有更重要的用处,那就是用他牵制李善长,省的李善长一家独大,他到时候不好收拾。不得不说,这是朱元璋自家独特的用人之术。
当然了,相对于朱元璋后面做的事情,这些事都小的多了,那就是废除宰相制,继李善长之后,大明朝又出了一个比较牛逼的宰相——胡惟庸。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有点儿嫌丞相碍事了,可一千多下来都这么干,他贸然提出废除,肯定会受到底下大臣的激烈反对。于是他放纵现任宰相胡惟庸胡作非为,然后自己留在暗中监视,等到火候差不多的时候一举拿下。
可即便是准备这样周密,到时候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没办法,这制度太重要了),超过一大半的文臣武将跟他对着干,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实施了最强硬的手段——一律杀头,株连了三万多人之后,这个案件才算是尘埃落定。从此,大明王朝只有天子当国,再无相国作乱。这就是朱元璋的算盘,尽管他没能预料到以后的内阁和权阉,可至少目前来看,这个局面还是相当不错的。
明世宗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还被称为明朝第一明君
嘉靖二十一年,发生了“”,嘉靖险些被宫女给勒死,此后,他就开始隐居西苑。朝廷之中主政,这一隐居就隐了整整二十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将自己的国家放心的交给一个大臣呢? 严嵩剧照 一是嘉靖皇帝心计过人,他在位期间,所有的大臣见到他都是恭敬有加,那是一种从心里流露出的畏惧。当嘉靖得到皇位继承的消息的时候,在来人的带领下来到皇宫前,他没有去走别人引领的那条皇子进宫的道路,而是坚持走皇帝专用的御道。当时,他的解释是“你们是请我来继承帝位,不是让我来做一个小小的皇子的”,那时他才十五岁。最后,无奈的前朝只得妥协,通过这件事之后,他在大臣们的心中树立了很好地威信,让大臣们知道了这个皇帝不好惹。 二是嘉靖皇帝对于手下的驾驭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能在不上朝的二十年时间里很好地掌握朝局。嘉靖在隐居南苑的二十年时间里,通过和的监视,了解了朝内大臣们的有着哪些小群体,这些小群体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矛盾,运用这些矛盾才制衡各个群体,从而使得朝廷达到一个很好地平衡点。自己不上朝的时候,大明王朝也能很好地运行,而且自己对官员又有一个很好地掌控,不用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那为什么还要去上朝,留着时间去修炼不更好。 三是中年的嘉靖沉溺于修道,迷恋那些长生不老之术。对于道家的丹药和一些长生不老学说非常的推崇,自己不在的时候,国家安稳发展,上不上朝也没有什么区别,多花一点时间在修炼上,那多好。 明世宗怎么会是第一明君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为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后世也称他为明朝第一明君,虽然他曾二十年不上朝。为什么一个二十年不曾上朝的皇帝还被称为第一明君呢?原因有二: 嘉靖剧照 一是嘉靖皇帝在位前期,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表面品质,那就是以民为本,虚心纳谏。嘉靖即位之初,推行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就是民生,他不但推行轻徭薄赋的民生政策,还将皇室不用的土地收集整合,然后再发放给农民耕种,收取的租银也是很少的。在朝政上,他也能虚心听取朝臣的建议,对于前朝那些的奸臣,他毫不手软,全部诛杀殆尽。在对待外来入侵上,他也能做到不卑不亢,很好地抵抗了东南倭寇和西北蒙古的入侵。 二是嘉靖在后期曾有二十年不上朝,这也是后世否定他是“明朝第一明君”的有力证据。但是,嘉靖在不上朝的二十年时间里,大明朝廷非但没有陷入到混乱之中,还能够稳步的发展。朝政上,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严嵩一人专权,但是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汇集到嘉靖皇帝的面前来,由他做决定。 另外,嘉靖皇帝利用明朝最出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厂对各大大臣进行严密的监察,掌握大臣之间的矛盾,利用这些矛盾来平衡朝堂。严嵩把持朝政期间,嘉靖皇帝并没有在意,因为他知道严嵩只是他的传话筒,他已经全面掌控了这个人了。所以,后来严嵩犯了众怒,嘉靖皇帝只发了一道圣旨,严嵩就,落了个孤独终老的下场。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很好地指挥着大明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在历史的海洋之中航行着,这样的一个皇帝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明朝第一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达的墓碑为什么能高于明朝帝王的墓碑?
一生给人留下的最大谜题,就是他的死了,但是他死后的墓葬更是给人带来了许多的迷惑,比如其墓碑竟高于。 徐达墓碑文为什么有句读 徐达墓位于板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徐达传》说:“御制神道碑文”,可见此碑文为亲自撰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趣的是,碑文中竟然出现了句读,也就是说,碑文中,凡断句之处,都有一个小圆圈,大小如同我们常用的句号。这让后人感到无比惊奇,要知道,那时,标点符号还没有出现呢!白话文出现以后,才有了标点符号。 碑文中有句读,这在我国发现的古碑中几乎是绝无仅有。专家分析,这碑文并非朱元璋所写,而是大臣代笔,怕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在审阅时读得不通顺,于是,“捉刀大臣”就加上了圆圈形的标点符号,以便皇上断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元璋看完碑文后,交付石工刻制,工匠们因是御笔圈点,不敢更改,便依样画葫芦地连句中许多圆圈都刻上了。这一说法也有不通之处,因为朱元璋性格暴戾,捉刀大臣在碑文中加上句读呈给他看,无异在暗示他没文化,朱元璋看后必然,大臣肯定会倒霉。看来,徐达墓碑碑文究竟为什么有句读,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徐达的碑高过皇帝的碑 徐达墓的另一个难解之谜,也出在神道碑上。据测量,这块碑通高8.95米,是功臣墓碑中最大的一块,而位于钟山南麓、明孝陵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之相比,却要矮一些。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位于大金门正北七十米处,碑文为亲自撰写,以记录其父朱元璋一生光辉事迹。对于帝王来说,其重要性当然要远远超过徐达墓神道碑。但此碑碑高却只有8.78米,比徐达墓神道碑矮了17厘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立于永乐十一年,此时,徐达的碑已经树立起来,臣子的碑怎么能高过皇帝的碑呢?一心要表达孝心的朱棣怎么会犯了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错误呢? 据《明史》记载,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也就是说,像徐达这样的臣子,墓前的碑只可高3米,而建成后的徐达神道碑显然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