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历史上朱允炆为何会着急削藩?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号为“建文”。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允炆削藩失败,最后造成自己丢了皇位。

  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削藩操过急。一年之内就一连削掉了五个藩王。而且削藩所用的理由,都不充分。同时,对所削藩王的处理,又毫无章法,简单粗暴,冷酷无情。这也就造成了朱棣快速起兵,把他推翻。

  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会那么着急地削藩呢?

  我认为,造成朱允炆那么着急削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朱元璋的言传身教,给朱允炆做出了坏榜样。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大臣们的手里抢夺权力。

  朱允炆耳濡目染,很小就明白,皇帝就必须要中央集权,必须要把天下的权力都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

image.png

  同时,朱元璋杀功臣的办法,是吹毛求疵。也就是说,实际上那些功臣们并没有什么大毛病,并没有造反的实际行为。但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说他们在造反,就要杀他们。

  朱元璋这样做,让朱允炆觉得,只要找到了藩王们的一点错误。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残酷打击,根本不需要有十足的理由。

  还有一点,朱元璋在杀功臣的时候,都取得了成功。这让朱允炆乐观地认为,削藩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他也可以像他爷爷朱元璋一样,轻易就能够把那些藩王们全部搞下来。

  其二,朱元璋藩王制度的悖论,让朱允炆忧心不已。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悖论。

  为什么说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呢?因为,一方面,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们,收缴功臣们的权力。另一方面,朱元璋又大肆分封藩王,把非常多的权力,交到藩王们的手里。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是把外人的权力,集中到他儿子们的手里。他觉得这样一来,他的江山就会变得非常稳固了。

  但是当朱允炆上台以后,对问题的看法,和朱元璋完全是不一样的。不错,那些藩王们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对他们感情深厚。但是,这些藩王们对于朱允炆来说,却是外人,跟他的关系并紧密。

  再一点,这些藩王们,都是朱允炆的长辈。在古代,辈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长辈对晚辈具有极大的权威。所以,朱允炆对这些长辈们畏之如虎。他害怕时间长了,这些长辈们变得如虎添翼。那样一来,朱允炆就根本没办法实现中央集权了。所以,他急不可待地就想削藩。

  其三,那些藩王们的毛病非常容易抓到。

  朱元璋的儿子们因为被封为藩王,又到了藩地,因此他们的权力很大。再加上朱元璋对他们又比较纵容,所以他们不断地犯错误。

  当年马皇后在世,朱标在世的时候,还会多次责备他们。但马皇后和朱标去世后,便再也没人管他们了,因此他们的错误非常多。

  由于错误多,朱允炆一抓就是一大把,所以朱允炆才会一下削掉五个。削掉五个,就显示出他操之过急的样子。

image.png

  其四,朱允炆的智囊团缺乏智慧。

  朱允炆之所以那么着急地削藩,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朱允炆的那些智囊团们,不断地催促朱允炆,让他赶紧削藩。

  诚然,藩王们的存在,确实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削藩这件事,确实势在必行。但是,这其实是一件敏感的事情,削藩是应该讲智慧的。

  就像当年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削藩一样。汉武帝的做法,让那些藩王们根本就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汉武帝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恩惠,藩王们能找到什么理由呢?

  而朱允炆的那些智囊们,则缺乏大局观和历史观。别的不说,就从黄子澄建议朱允炆把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放回去,以此打消朱棣疑虑来看,黄子澄实在是缺乏智慧的。

  他们一边不断地鼓动朱允炆削藩,一边又没有给朱允炆提供很好的削藩办法。所以最终,朱允炆削藩的行动,就显得非常的操之过急。而朱允炆最终因为削藩,草草收场,走向了可悲的结局。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 为什么就是斗不过崇祯皇帝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为什么召85岁老翁入宫当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从1368年建立,到1398年去世,一共在位31年,但他的“洪武”年号,却存在35年。也就是说,在诸多明朝史料中,有“洪武三十五年”这个年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通过“”登基后,不承认朱允炆的“建文”年号,把“建文”和“洪武”合并,因此,建文四年就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之子。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认为朱允炆“而诚纯孝”,立他为皇太孙。6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有许多儿子,其中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都非无能之辈,朱元璋为何要立年幼的朱允炆为继承人呢?这离不开一位大臣的建议,此人名叫。 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作为两代皇权的主导者,难免有利益纷争。在汉武帝、唐太宗、等著名帝王身上,都有太子惨死的悲剧。然而,朱元璋和他的太子朱标,却完全推翻了这个魔咒。《明史》曾评价朱标:“其仁慈天性然也。”朱元璋和朱标是模范帝王父子,可惜,慧极必伤,朱标固然优秀,但最终却在37岁那年,意外病逝。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但国本空悬,于王朝不利。到底立谁为太子,众人皆不敢言。《明史》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 太子去世后,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太子人选,朱元璋说:“燕武似朕,立之何如? ”当时诸位各立一方,拥兵自重,大臣们都不愿卷入这场纷争,都不说话,唯有刘三吾起身谏言: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朱元璋认为燕王最像自己,想立燕王,但刘三吾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立燕王为太子,那他的二哥(朱樉)、三哥(朱棡)怎么办?现在皇孙已经长成,应该选择一位长房的皇孙来继承大统。 朱元璋听到刘三吾的话后,默默不作声,突然大哭着离去,后来,果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刘三吾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褒奖,而是因为“忤旨”之罪被贬官。一年后,刘三吾的女婿因为贪污而被处死,刘三吾无颜留在南京,便请求致仕。当时刘三吾已经80岁,早就过了“悬车”之年,朱元璋便批准了刘三吾退休回家。四年后,刘三吾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主持当年的考试,因为当年发生了“”,刘三吾被贬到边疆。 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后,立即派人召刘三吾入,给予重用,时常请教。此时的刘三吾,已经85岁。两年后,刘三吾病逝,被建文帝厚葬。 关于建文帝为何要召刘三吾,《明史》中并没有记载,笔者认为,刘三吾在85岁的高龄还能被重用,无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在朱元璋立储时,刘三吾敢于直谏,直接促成建文帝被立为皇储,建文帝重新用刘三吾,是一种感激。 第二,建文帝登基之初,急于培养自己的势力,刘三吾是洪武旧臣,学识渊博,召他如翰林院,时常请教,可以为自己助力。 只可惜,刘三吾能帮建文帝坐上皇位,但还是未能阻挡朱棣“靖难”的脚步,刘三吾死的那年,朱棣已经在白沟河打败,北师南下,两年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年号被废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朱允炆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