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张孝纯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自古以来,很多男人为了前途功名而抛家弃子遗臭万年之人,不在少数。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靖康年间,一场由金人南侵引发的“靖康之变”让宋朝的半壁江山变色。

  其后,金人陆续扶持张邦昌、刘豫等建立伪朝,宋高宗登基称帝,宋和伪齐、金国之间大战连连,后又签订和议息兵。

  长时间的战乱和改朝换代让无数人为未来做出了选择,有当英雄的,有变节投敌的,也有随波逐流的。

  有的人的选择是主动的,有的人的选择是被迫的,两宋之交时,很多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值得探讨。

  下面要讲的是一位后半生比较复杂的历史名人的故事,他叫张孝纯。

image.png

  张孝纯身上有两个标签,其一是抗金英雄,其二是变节高官。

  靖康年间,变节者数不胜数,但曾经的英雄变节,最让人感到遗憾。

  一:保卫太原,抗金英雄张孝纯

  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末金兵首次南下攻宋,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初金兵进入汴京。

  这一年多时间里,金兵两次南下,都几乎是势如破竹,宋朝军民的抵抗大多做了无用之功。

  但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的太原保卫战。

  金兵首次南下时,金国名将完颜宗翰(即粘罕)率领的西路军在太原城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当时,太原守将是时任河东宣抚使兼知太原府的张孝纯,以及主管太原军事的副都总管王禀。

  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张孝纯是镇守太原的主官。

  在宋朝的各处城池面对金兵的攻击而不堪一击时,张孝纯和王禀带着太原军民足足坚守了八个多月。

  完颜宗翰想尽各种攻城手段,都拿众志成城的太原城毫无办法,直到城中弹尽粮绝,才攻进城中。

  史载:“然人众粮乏,三军先食牛马骡,次烹弓弩皮甲,百姓煮萍实、糠籺、草茭以充腹,既而人相食。城破……”

  虽然太原保卫战最终失败了,可守城军民以及两位守将张孝纯和王禀,都足够称之为抗金英雄。

  不过,城破后,两位抗金英雄的结局有些不同,王禀和其子王荀在大势已去后殉国,张孝纯没有殉国,也没有自杀,他被俘了。

  二:任职伪齐朝,变节高官张孝纯

  张孝纯被俘后,基于他是宋朝一路帅臣的身份,金军统帅完颜宗翰没有杀他,一心劝降,希望他能为金国效力。

  张孝纯刚开始拒绝投降,于是,完颜宗翰将其“囚归云中(山西大同)”。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在太原保卫战结束四年后,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朝。

image.png

  为了让刘豫能帮助金国统治好北方占领区,金国给刘豫送了一批或被俘、或投降的原宋朝官员供其使用,其中,就有张孝纯。

  刘豫任命张孝纯为伪齐朝百官之首的丞相。

  至此,張孝纯完成了由抗金英雄到变节高官的身份转变。

  三:張孝纯的转变是主动还是被迫?

  太原保卫战的抗金英雄張孝纯成为金国扶持的刘豫伪齐朝的丞相,这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宋朝来说,影响绝对是负面的。

  張孝纯是因为贪生怕死投降?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投降?

  关于張孝纯投降的时间,史书记载得不够详细,很模糊。

  有记载说张孝纯在被囚禁云中期间“后不得已降金。”完颜宗翰“既而释用之。”

  但从“会粘罕遣人自云中送归豫,遂失节于贼。”这则记载看,他又似乎是到了建炎四年才投降。

  有一种可能是,張孝纯在被囚禁云中的四年时间里,其实一直没有投降,完颜宗翰拿他没办法,又不想杀他,干脆把他甩给了刘豫。

  刘豫发现了張孝纯的剩余价值,在其没有投降的情况下,依旧公开任命其为伪齐朝的丞相。

  这样一来,張孝纯是不降也得降,金国和伪齐朝只需要宋朝认为張孝纯投降了就行。

  此前張孝纯为什么不降?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被俘时,他的家人全部都还在宋朝这边,如果他主动投降,就会牵连到家属。

  在《金史·宇文虚中》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宋人请和……于是,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李正民、毕良史还宋……

  張孝纯的部分家属到其成为伪齐朝丞相的12年后,才被金国索要回来。

  有家属在宋朝,張孝纯主动投降的可能性其实不大,他应该是被刘豫用公开任命为丞相的手段而被迫投降。

  还有两件事,大概也能证明張孝纯投降并非自愿。

  其一,在張孝纯成为伪齐朝丞相后,曾主动向宋朝密报刘豫的儿子刘麟准备阴谋杀害宋高宗的情报,以及向宋高宗献上《伪齐谋宋十事》的情报。

  其二,金国废掉伪齐后,调張孝纯去汴京担任金国的行台左丞相,但張孝纯只干了一年,就主动请辞了。

  从上述这些事例看,他似乎不太愿意为金国和伪齐朝效力。

  当然,还有可能是,張孝纯给宋高宗提供情报只是为了保护在宋朝的家属,或者觉得宋朝有可能打回北方,希望将功赎罪。

  因为張孝纯给宋朝提供情报是在绍兴六年到绍兴七年(公元1136年-1137年)之间,当时宋朝正在积极北伐,宋高宗都移驾建康了。

  伪齐朝面对宋军的攻击,一直在打败仗,这让張孝纯看到了回归宋朝的可能。

  不过,張孝纯注定要失望,金国发现刘豫的伪齐朝不足以抵挡宋朝的攻击后,马上废掉了刘豫,亲自下场应对宋朝。

  而宋高宗打刘豫很积极,可面对金军时,马上就怂了,又积极开始跟金国媾和。

image.png

  于是,对宋朝失望,又不愿意为金国效力的張孝纯,在被金国重新任命为汴京行台左丞相后仅一年,就告老还乡了。

  四:结束语

  張孝纯的故事,在两宋之交并非孤例,是那个时期很多宋朝官员的缩影。

  比如西军名将折可求,靖康期间,打金国打得相当积极,后来就是因为宋高宗放弃北方,他和宋朝彻底失去了联系,又被金军以家眷威胁,才被迫投降。

  这样的投降,很难说是应该还是不应该。

  如果宋军在之后能打到距离折可求镇守的府州附近,相信折可求会如張孝纯一样,暗中继续支持宋朝打回去。

  宋朝的军事进攻给力的话,当时大多数不管是主动或被迫投降金国的官员,其实更愿意为宋朝效力。

一代宋朝著名将领种师中悲惨命运 最后被金兵乱刀砍死,以身殉国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时候打仗,有一样东西对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粮草。如果战争一方粮草的供应跟不上,士兵三天两头饿肚子,那不要说跟敌军交战了,可能来个急行军,士兵就饿死累死一大半了。所以说粮草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大将,他的故事也和战争中的粮草有关系,甚至他的兵败身亡,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后方粮草供应迟缓的拖累。是谁呢?大将种师中!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不是因为钟将军在历史上不出名,只是因为他很少被写入小说或电视剧本中,所以人们才不认识他,实际上他是一位宋朝十分著名的将领。 粮草 一个人被称为大将,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种师中也是一样,他是一个军人世家出身,他的爷爷在当年就是一个名的大将军叫作种世衡,他的哥哥也是一元军中猛将,叫作种师道。到了种师中,更是青出于蓝,上阵杀敌十分英勇,指挥士兵打仗也往往能获得很大的胜利。但是这位大将军最后却没有落得个很好的下场,而且并不是在战场上拼杀输给了敌人,而是受自己一方粮草供应的拖累,以至于,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种师中 怎么回事呢?那时北方的金兵刚刚开始南下侵略宋朝,占领了宋朝的许多城市,气焰嚣张,一路烧杀抢掠向京城攻来。朝廷派出种师中和另外一位大将姚古领兵御敌,迎战金兵。战争一开始,种师中的部队就表现出了英勇的作战风格,就像一群凶猛的老虎一样,迅速打败了金兵。金兵一看遇到了这么强大的对手,眼见着得不了好了,于是慌忙退兵。消息传到的耳朵里,皇帝非常高兴,立刻命令种师中乘胜追击,追着金兵继续打,好好的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但是种师中作为在前线征战的大将军,对战争形势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这次金兵虽然吃了亏,但是绝对不能追击。因为一旦离了大宋自己的地盘,到了金国领土,金人骑兵的优势就会被发挥出来,而且当时他所统领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如果贸然进攻,在后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吃下大亏。 种师中 于是种师中上书恳请皇上结合实际,更改追击的命令,但是没想到皇帝看了之后不但没有采纳,反而非常生气,朝中大臣也在皇帝面前诋毁种师中,说他不拿皇帝的命令当回事。所以皇帝又下令继续追击,而且明确的告诉种师中,如果不服从命令,那就要被砍头。皇帝的命令传到了种师中这里,种师中心想:“一个领兵打仗的将军,如果接到了进兵的命令,而不前进,那在军队中是最大的罪名,对于将军本人来说,也很容易被说成胆怯不敢进攻。我从小在战场上长大,一辈在领兵作战。难道到老了,又要落下一个临阵胆怯的名声吗”?当然不能!于是在这种压力下,种师中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领兵继续向前进发。到了金国领土,种师中凭着自己的用兵才能,又打了一次打胜仗,占领了金兵防守的平定和寿阳。这时候本来可以继续向前推进,但是种师中军中却遇到了问题——粮草跟不上了。种师中心里犯了愁,在出发之前给皇上的回复中,明明说了自己答应进军,皇帝也说好了后方军士和粮草的补充都不用担心。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怎么还是出问题了呢?于是种师中就命令士兵停止前进,扎营休息。从军中缺粮到军中无粮,士兵们纷纷逃跑,种师中心里越来越焦急。连催了几次,都没有回音。 抗击金兵 终于在几天后,金兵得知了宋兵军中无粮的消息,率队反扑了过来。在种师中的指挥下,饥饿的士兵也算是勉强守住了城池。但是您想,一群饿着肚子和人拼命的人,又能坚持多久呢?而且士兵们都不傻,眼看着连吃的都没有了,饿着肚子打仗和送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又有大批士兵逃跑,种师中的实力大大削减。又过了一段时间,金兵看准机会,组织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时种师中的部队不要说进行像样的反抗了,很多士兵饿的甚至连把手中的武器拿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结果不用猜也知道了,宋兵被打的溃不成军,金兵很快又占领了城池。种师中带兵在城中和金兵死拼,终于也耗尽力气,被金兵乱刀砍死,以身殉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面对这样一员猛将的惨死,我们不由得会生出许多感叹,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时期,往往会出现“气数将尽”这样的词。猛地一看,觉得这就是迷信,哪来的气数啊?明明就是舆论造势,让天下人都知道要改朝换代了,旧皇帝的气数不行了。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朝代出了昏君,再加上可恶的小人,整天围在皇帝跟前陷害有功的大臣,那么真的就是“气数将尽”的表现了。不是“气数将尽”使一个国家灭亡,而是一个皇帝的昏庸、一个朝廷的腐败造成了自己国家的“气数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有宦官干政的事件吗?这个人差点二次改写历史!

有宦官干政的事件吗?这个人差点二次改写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宋朝宦官干政的事,比起前边的汉唐后边的明清,都少的多。 原因是制度管得好,坚决不许宦官参与政事。 太祖刚上台,宦官不超过五十人。 大臣家都不许私养阉人,民间擅自阉割小孩的,死罪。 等等一系列政策,比较开明人道。 事情总有例外,还是有几个宦官以能力心机成为帝国的重要事件中的重要人物。 王继恩,就是一个。 01 继位 开宝七年冬天一个深夜,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 没有留下遗言由谁继位。 当时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三个人,弟弟、儿子和赵德芳。 开宝宋皇后,意思是让赵德芳继位,就让大王继恩去找赵德芳进宫。 赵光义时任开封府尹、晋王。 亲王加开封府尹,从五代开始,就是储君的意思。 赵匡胤也公开表示过:“晋王,将来必为太平天子。” 整个庙堂,应该心许光义接班。 王继恩以此为由,自己做了个决定,去叫赵光义进宫。 他直接就往晋王府赶。 途中碰上光义的心腹程德潜,德潜说他一晚上睡不着,梦中总有人叫他快起床到晋王府去。 俩人一道去见赵光义,报告消息。 光义大惊失色,这深更半夜进宫,吉凶难料。 犹豫难决,王继恩催促道:“要快点,迟了就让别人抢先了。” 下定决心,三人踏着纷飞的大雪,进宫。 宫门关着,老王说让我去通报一下,程德潜说:“还通报什么,直接闯进去。” 推开宫门,三人大踏步进宫。 听到声响,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答:“晋王来了。” 看到赵光义,宋皇后吓得花容失色,开口就叫“官家” ——的俗称:“我们娘儿的性命,全靠你了。” 光义哭了:“不要担心,咱们共保富贵。” 这样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 后来对宋皇后很薄情,死后就停殡在寺庙里,没让她和太祖合葬。 程德潜一路官运亨通,王继恩更是成为太宗面前的大红人。 02 镇压李顺起义 王继恩早年跟着宋太祖经历过战阵,胆气也足,是个军官料。 太宗继位,成了非常受信任的人。 雍熙北伐,老王是后勤总司令,负责各路的补给,还兼着天雄军的监军。 领导宠信,自己能力强,老王进入工作的高光时期。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川爆发王小坡李顺起义。 王小坡战死后,李顺率军越打越壮大,攻克成都,占领四川大部,自称,建立“大蜀”。 大宋朝堂震惊,派遣王继恩为两川招安使,统帅大军入蜀镇压。 这种以绝对优势兵力打击弱小敌人的战役,派遣的司令,忠诚为第一,能力过得去就行。 王继恩挂帅,战略战术水平相当不赖。 兵分两路,一路从水路进川,自己率军从陆路攻打剑门栈道。 他乘农民军全力攻打梓州,剑门守军不足的情况,快速攻下剑门关,并剿灭了周围的农民军,打通了四川和陕西的通道。 这样就背靠大后方,保证宋军后勤补给,立于不败之地。 农民军与宋精锐交战,战斗力就不如,连连吃败战。 第二年,王继恩就包围成都。 战打到五月,成都拿下了。 农民军被杀三万多人,李顺不知所终。 起义被全部镇压下去。 王继恩这下手里有权有兵,骄横霸道,派头摆得十足。 每回出行,前呼后拥,甚至有专门拿棋盘、赌具的人跟着。 随便抓人杀人,抢东西。 他的手下也很残忍,副将卫绍钦,是个典型。 有个和尚说愿意修个庙,完事后自焚谢大众。 卫绍钦等庙盖好,就堆起木柴,逼和尚坐上去放火烧,和尚受不了要下来,卫绍钦让士兵用叉子摁住,活活烧死。 这样的人为守卫将帅,四川老百姓。 03 宣政使 幸好太宗还派了大臣张咏入川为知州,管理行政。 王继恩抓了几千人,说是乱民,要严惩。 张咏教训一通后,全放了。 王继恩大怒。 张咏说:“以前李顺让老百姓变成强盗,现在王大人您和我张咏一起,让强盗变回老百姓,这不是好事吗?” 堵得老王说不出话。 王继恩的兵乱抢东西,张咏抓来就丢井里淹死,根本不和王继恩打招呼。 终于约束住的乱兵。 张咏再给宋太宗写报告,王继恩军纪太坏。 四川各地基本平定,王继恩就被调回中央去了。 这一回算是立了大功,无比荣耀。 的宰相建议:给王继恩一个宣慰使。 这时候宋太宗就表现出相当理智,不因为王继恩立了大功,也不因为王继恩是自己的人。 还是不同意授予他宣慰使这个职务。 宣慰使,是州一级的军政一把手,国政之本。 无论如何,王继恩终究是个太监,不能干政预事。 但还是要安慰表扬一下,几个一合计,专门设了个“宣政使”官职给王继恩,在原来的两川昭宣使之上。 王继恩帮助宋太宗顺利登基,得到好处,品尝到权力的滋味。 他那颗不安分的心,总在打着小算盘,想为自己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真宗赵恒画像 04 继承人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长子很聪明,长得非常像父亲,太宗特别喜欢他。 十三岁时跟着太宗打猎,一只兔子在太宗马前跑,元佐一箭就射中。 一起打猎的辽国使者都惊叹不已。 太宗北伐,把赵元佐带在身边,有意让他熟悉军旅之事。 派给他的师傅都是博学大儒,着意培养。 太宗的帝位是哥哥传的,按约定要再传给弟弟赵廷美。 大概是太宗起了私心,要传位给儿子。 于是没多久,就有廷美勾结宰相有谋反嫌疑的消息,廷美被撤去一切职务,下放到地方。 大小臣不敢说话,只有元佐站出来替廷美申辩。 但没用,没多久廷美就死在地方上了。 看来元佐是个善良的人,受不了刺激,疯了。 动不动拿刀子捅人。 这个状态当然不能继承帝国的皇位。 最后在的努力下,太宗定下元佐的同母弟弟老三为太子。 并改名赵恒。 太宗后期,明德李皇后不喜欢赵恒,王继恩也看出来了,元佐虽然有“疯”病,但时不时表现出来还是很聪明。 王继恩又想再来一次宫廷政变,扶持李元佐上台,那样他的功劳就不得了。 老王开始活动,和李皇后、副宰相李昌龄、禁军司令李继隆等人结成小团伙,紧锣密鼓地筹划拥戴李元佐上台。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回他碰上了号称“大事不糊涂”的大宋名相。 吕端雕像 05 碰上高手 吕端这个宰相,小事从来不过问,但大事上很有原则,很有办法。 太宗皇帝公开表扬:吕端大事不糊涂。 太宗至道三年三月十九,吕端入宫探视太宗病情。 看出太宗已经非常危险了,傍边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 吕端敏锐地发现不正常,回到办公室,立即给太子赵恒写封密信,要他马上进宫,以防不测。 正在这时,王继恩来了。 说奉命令请吕端进宫商量事情。 如果说王继恩是只老狐狸,吕端就是,他立即明白,宋太宗已去世,老王这伙人要搞事。 他请王继恩进密室商议。 待老王进门,自己一转身出来了,一把关上门,搭上钥匙,卡塔一声,把门锁上。 命令卫士,我没回来,绝对不放王公公出来。 就往宫里去了。 王继恩被反锁在密室里,目瞪口呆,喊破嗓子没人理会。 真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一回是彻底地栽了。 吕端到万岁殿,见到李皇后。 主心骨王继恩见不到人,皇后磕磕巴巴地说:“继承人以年长为上,相公您说是不是?” 吕端平静地说:“皇上当年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他尸骨未寒,怎么敢改变做法呢?” 李后被堵得无语,摇摆了。 吕端说:“还是按皇上生前的安排吧!” 太子赵桓也到了,就在万岁殿太宗的灵柩前,确定他为继承人。 赵桓在大殿上接见大臣,面前一面帘子。 吕端走上前去:“请陛下让臣子们瞻观圣容。” 帘子打开,赵桓冲吕端微微一笑,吕端这才下拜,领着大臣们三呼万岁。 赵恒登上皇位,就是大宋朝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 被关在密室里的王继恩,不知道几天后才被放出来。 降级为右监门卫将军,下放到均州。 李皇后那边,真宗、吕端也没有深究,几个大臣,降级使用。 比如李继隆将军,还是李皇后的亲哥哥,只是象征性地敲打下就放过。 这也是吕端政治上非常成熟的体现。 王继恩在均州过得日子并不好,没多久就死了。 这个胆子大,手段多的太监,差点第二次改了一下历史。 看来一个人不可能运气一直好。 终有一天,从哪里爬上去,就会从哪里跌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宋朝张孝纯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