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古代执行死刑之前,死刑犯有哪些要求可以满足呢?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死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严厉的刑罚,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的变迁,在世界范围内,支持死刑和反对死刑的声音不绝于耳,只要有人类存在,这样的争论也将继续下去。

  在中国古代,死刑一直是作为惩罚最严重犯罪的手段,从死刑中还衍生出来了种种酷刑,如斩首、炮烙、腰斩、凌迟等等,这些酷刑在死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折磨的意味。

  那么要是一个人被判处了死刑,在执行之前的时光里,他又会经历什么呢?除了必不可少的断头饭以外,要是没有子嗣的死囚,他的妻子还可以入狱同住。

image.png

  听妻入狱

  死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刑罚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针对他们的研究,往往是从维护社会治安入手。死刑判罚之后,一些死刑犯的心态会陷入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不配合司法人员办案。

  毕竟怎么都是个死,有些秘密死囚们会选择烂在肚子里。面对这样的情况,司法人员往往会陷入困境,一般能判死刑的案子都是大案要案,如果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是最理想的情况。

  可一旦犯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幕后操盘的人就永远也找不到了。所以,即便死囚犯了重罪,也要对其以独立的人来对待,保障他们的人权,这么做不是为死囚好,而是为了让案子能够真正的大白于天下,是为了真正的正义才这么做的。

image.png

  古往今来关于死囚最出名的就是断头饭了,在临刑之前,死囚们都会得到衙门送来的断头饭,这餐饭的菜色一般都很上乘,要是财政宽裕些的衙门,还会给死囚送上一壶酒,寓意一路好走。

  可是在断头饭之外,古代还有一种专门针对死刑犯的制度,叫做“听妻入狱”,顾名思义就是让死囚的妻子进入狱中与其同居,目的是为了怀上孩子的制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听妻入狱”看起来有些无法接受。

  大众朴素的价值观会认为,如果这是一个杀人犯,他犯下了灭门惨案最后被判处死刑,可是因为“听妻入狱”的存在,他反而还能留下后代,这不是天大的不公平吗?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因为我国古代受了非常深远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孝道在社会上是非常重要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死囚也是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就算大人再怎么不是,孩子也是无辜的,所以允许还没有孩子的死囚妻子进入监狱一晚。东汉时期,“听妻入狱”开始兴起,起初规定的是死囚的妻子只能在临刑前在狱中待一晚上,可是这一晚上怀孕的概率太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听妻入狱”的制度发生了改变。

  到了这一时期,对于妻子入狱的时间就没有了限制,当一个死囚被判处死刑之后,他就可以要求“听妻入狱”,随后妻子就可以一直在狱中生活,一直到成功怀孕之后便可离开。这样的做法给了死刑犯一个缓冲的情绪空间,在古代无后为大的观念中,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会直接“开摆”,但要是给他一个机会留下一个种,兴许他还能说出一些其他的线索,这对于破案是有帮助的。

  真实的例子

  东汉时期的侍御史寒朗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曾经制止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狱,而最终破获这个案子,也是由于“听妻入狱”的积极影响。汉明帝继承皇位之后,他就封了自己的哥哥刘英为王,没想到刘英竟然生出了谋反之心,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迅速积累自己的军事实力。

  同时刘英还效仿陈胜吴广,命人在一些符文上刻上“刘英才是真龙天子”的文字,想要在舆论上营造出一种心理优势。可是就在刘英紧锣密鼓地规划之时,有人直接将他的计划曝了出来。汉明帝十分震惊,但是他又不忍心杀掉自己的兄长,只是将哥哥变为庶民,最后刘英感念皇恩浩荡,自行了断了。汉明帝得知哥哥死去的消息十分震惊,他认为一定是有人暗中杀害了刘英,于是命寒朗彻查此案。

  可寒朗还未开始对案件进行侦查的时候,怒不可遏的汉明帝就已经抓了上千人,这些人都跟刘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都有嫌疑。寒朗立马控制了刘英意图谋反的两个同伙,一个是颜忠,一个是王平。

  可他们二人竟然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声称还有四位侯爷参与了反叛,这可把寒朗吓得不轻。寒朗立马进行突击审查,发现这四位侯爷压根就不认识颜忠和王平,他们俩之所以这么说,都是因为死之前想拉一个垫背的。可是寒朗苦于没有证据,加上汉明帝又催得紧,要是真的随意办了,四位侯爷的性命可就不保了。就在这个时候,刘英还有一个同伙燕广说出了真相,还提供了刘英谋反时的书信,这才证明了四位侯爷的清白。

  燕广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说实话,主要是因为他的妻子怀孕了,原来自从他入狱以后,家中父母就急得不行,便把燕广的妻子送了进来,几日的云雨之后,燕广妻子就离开了。

  两个月过去,燕广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认为自己死而无憾了,也为了给未出生的孩子积德,燕广干脆说了实话,原来颜忠和王平认为既然是死,还不如拉几个垫背的,这才构陷了四位侯爷。最终真相大白,寒朗回到汉明帝面前复命,这桩涉及上千人的冤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听妻入狱”制度在魏晋之后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伦理学的发展,认为一个已经被判处死刑的人,是代表丧失了人权之人,要是他还拥有生子的权力,不就是和法律相悖了吗?

  总之,如今法律的完善,是为了让司法公正,对待穷凶极恶的死刑犯,当然要施加重刑,但是在个人权利的保障上,也要发挥出法律温情的一面,因为法律从来不是惩罚的工具,而是平衡的艺术。

汉朝最无奈的帝王:看着皇后接二连三被杀,还手的能力都没

比小了28岁,差了不止一代人,因特殊的机缘他们走在一起,并彼此纠结。对曹操来说汉献帝是让他在政治上得分最多也失分最多的人。 说得分最多,是曹操迎请汉献帝后形成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与其他群雄相比政治上更为主动,同时有大批人才冲着朝廷和汉献帝而投奔了他,曹操集团因此快速壮大。 说失分最多,是有人认为曹操不是“奉天子”而是“挟天子”,把天子当成傀儡,篡权夺权、大逆不道,曹操因此受到诟病。汉献帝对曹操也越来越不满,曾不止一次试图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除掉他。 建安五年(200年),汉献帝不满曹操,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先后联络了左将军、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和王子服等人,准备起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被诛杀,已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建安十九年(214年),汉献帝的伏皇后畏惧和厌恶曹操,写信给父亲伏完,尽数曹操之事,希望伏完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伏完还未行动,事情败露,曹操要挟汉献帝废黜伏皇后,派御史大夫郗虑、尚书令华歆带兵包围皇宫搜捕,在一处夹墙内把伏皇后拖出,伏皇后披头散发向汉献帝哭救,汉献帝无奈地说:“朕亦不知命在何时!” 前一件事史书明确是由汉献帝亲自发起,刘备曾“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后一件事虽没有明确说汉献帝是不是发起人,但伏皇后一个女人敢直接向曹操下手,没有汉献帝的支持或者默许是不可能的。 换个人,汉献帝至少得死两回,即使他是也不例外。杀了他,曹操可以在宗亲里再找个人当傀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曹操忍了。 曹操自己不想当皇帝,汉献帝就是他最好的旗帜,与其费事再找其他人来,并承受天下人的攻击,不如继续把这面旗帜打起来。所以,尽管汉献帝一再主动挑战,曹操也没动过废他、杀他的念头。 但汉献帝的想法不一样,他对曹操的仇恨十分强烈,这主要来自于曹操对皇权的侵夺。在汉献帝看来,如果说他刚来许都的建安元年(196年)他才15岁,还不到天子还政的年龄,曹操还可以执掌大权的话,而他20岁以后曹操就应该按照制度或惯例把权力交出来,而曹操丝毫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据《》,曹操曾因事进宫拜见汉献帝,汉献帝十分愤怒地对他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这让曹操大为震惊,深感恐惧,赶紧退出。 显然,曹操没料到汉献帝会做如此激烈的表示,这是要摊牌的节奏,汉献帝大概是一时之气,说完了也就爽快了,而曹操听了却不得不多想想。 这件事大概发生的时间比较早,至少早于董承事件和伏完事件,因为一直到这时,汉献帝如果横下心来非除掉曹操不可的话,他其实是有机会的,不用暗地里四处联络人那么危险和麻烦,他只要动动手,曹操的命就没了。 曹操虽然不能把权力真正还给汉献帝,但这个时候还是比较把汉献帝当回事的,所以还经常亲自进宫汇报事情,汉献帝如果在许县的皇宫里对曹操下手,机会是有的。 有人说,皇宫里不都是曹操的人吗?汉献帝哪来的机会?其实这是误解,汉献帝也有自己的武装,最重要就是董承所部。董承是凉州军阀出身,跟一样过去都在的女婿牛辅手下,后护卫汉献帝东归,因功被拜为卫将军。建安四年(199年),汉献帝趁曹操在外征战的时机突然拜董承为车骑将军,把曹操原来代理车骑将军的职务给免了。 董承虽然抓不住实实在在的兵权,但他有胆识,开始时汉献帝身边的人也应该多是他的部下,曹操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制度里有“五大不在边”的说法,大将军、三公等权力太大,不能再带兵出征,如果非要出征不可,行前天子要亲自诏见,届时“令虎贲执刃挟之”,以试其心。 汉献帝完全可以先稳住和麻痹曹操,让他没有戒心,之后利用这样的诏见机会,正大光明地把戟刃架在曹操的脖子上,之后武士手中的戟“咔嚓”往下一划,曹操就身首异处了。 这个机会很宝贵,有且只有一次,一旦被曹操察觉就无法再得手了。这也不是臆想,是完全可能的,《后汉书》说,曹操后来也想到了这一层,越想越觉得后怕,不禁“汗流浃背”。 汉献帝毕竟太年轻,没能沉住气,给曹操来了通气话,心里的怨气倾泄了不少些,但却立即引起了曹操的警惕,曹操“自后不敢复朝请”,想再用这种办法杀他,没机会了。 当然,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真把曹操杀了,汉献帝的最终目的也无法实现,因为曹操一死,他根本控制不了局面,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曹操的旧部会公推曹操之子继续掌权,就像死后接班那样。 这个人不是,因为那时他还有个哥哥、曹操的长子,这位“小曹”不一定如“老曹”那样沉稳持重,为了给父亲报仇,一怒之下恐怕会杀了汉献帝。 汉献帝其实没弄明白,在当时,他心里无比仇恨的曹操才是他的保护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越国历史:秦军苦战多年的岭南为什么被汉朝轻易拿下?

在后,继承了秦国留下的大部分人口、土地和国家制度。同时也继承了并吞周边的国家战略。在汉的目标中,有不少是周边民族构成的区域小国,也有很多是先秦贵族和官吏们建立的混合型国家。从地域面积与实力来看,就是他们当中最强的那个。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最强的对手,却是汉朝兵锋中迅速倒下。那些看似非常有利的优势,在最后时刻都没有帮助到南越国自己,相反还成为了他们迅速灭亡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在消灭中原一带的六国后,就将攻略的箭头指向南北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三秦主力兵组成的主力军团,向北攻击盘踞河套的匈奴势力。至于投降的六国残兵,则编组成新附者军团,向南方的百越势力展开大规模进攻。 将新投降的部队转用于次要战场,是古代战争中的常用手段。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清军就曾征调时作打服的金川虎头兵出战。这种做法既可以打死敌军除外患,又能打死我军除内乱。但就现实层面来说,将宝贵的关中子弟,消耗在南方群山和瘴疠中,显然是并不划算。 南方的征服战争,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治安战。的本意也并不想在短短一代人时间里,就将战争结束。一方面,将六国的旧兵实质性的流放到和中原隔绝的南方。一方面可以借机殖民,在建立了稳固的殖民点后再徐图进取。他料想不到的是自己谋划已久的万世帝国,在身没后就成了一堆残垣败瓦。 中原的乱局,使参加南征的数十万军民,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大后方。不要说粮食和补充兵,就连回中原的后路也被完全切断。这些人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从旧主的尸体上站立起来的汉王朝呢? 身为南方军最高指挥者的南海郡尉赵佗,做出了非常具有野心的选择。一面以重兵布置在屏障南方的五岭,遮断通向中原的道路。一面趁机扫除秦国残留在南边的其他竞争对手。在极短的窗口期内,完成对南方地区的整合。当汉朝在中原崛起之时,五岭以南的荒僻之地,形成了以中原移民为核心、兼有百越各部的南越国。 正因为新国家的核心人群是中原移民,北方的家天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越国的外交政策。在去世、擅政的关键时刻,南越王赵佗果断发兵攻打汉朝的边境。他们还威压东北方向上的,进一步控制领内各部落。最终自称“南越武帝”,企图与汉朝分庭抗礼。 虽然这个帝号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但南越国这个试图以中原统治者的最高尊号来树立统治合法性的举动,却彰显了和汉朝周边其他国家的不同。这种中原和本地蛮族二元化国家建构,最终带来了南越自身的毁灭。 建国初期的南越国版图 赵佗死后,继任南越王赵胡为了表示对汉朝的服从,将王子赵婴齐派到长安为质。赵婴齐在长安为充当宿卫,还娶了邯郸女子樛氏为妻。将本国女子许配外人,在今天的某些国人看来可能是一件不值得摆上台面的事情。但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外嫁女子来争夺彼国国内的亲中原势力,是帝王们秘而不宣的长计。这些埋伏在彼国宫廷内的长线,最终效果远比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来的深远的多。 樛氏的存在就是这种套路的典型例子。原本为了巩固中原移民和本地族群的团结和联系,赵婴齐在南越时已经娶了一位当地的女子橙氏,并生下了儿子。这本是外来统治者和本地族群建立坚固的血缘关系的妙棋。但汉武帝利用赵婴齐在长安的机会,在赵婴齐身边安插了樛氏这枚新的棋子,于是将南越统治者整顿内部团结的棋局完全打乱。 赵婴齐去世后,背靠着强大的汉朝,樛氏顺利将自己的儿子赵兴推上了南越王的王座。自己堂而皇之的成为南越的。对于企图坚守独立的南越国,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作为从中原来的外人,想巩固自己在南越的绝对统治,樛太后唯一的选择是完全成为汉朝在南越的利益代言人。,很快汉武帝就派来了规模庞大的使者团队。使者安国少季是樛太后在长安的旧识,魏臣勇猛能战,终军能言善辩。这就是汉朝为樛氏准备的一套完整的朝臣班子。 在这些人的说服下,南越王赵兴很快就下定了引汉朝势力对抗本土旧臣的执政方针。先行朝贡之礼,然后尽撤边关,最后甚至将南越朝廷的高级官员人事任免权都交给汉朝。自己则侧身汉武帝的羽翼之下,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太平王。 但作为南越国二元政治结构的基础之一,本土势力是绝不能允许赵兴这样将国家拱手送给汉朝的。一旦长安的代表掌握了主导权,这些在南越握有绝对发言权的本土酋长,就被迅速被边缘化到的地步。 被看作是本土百越族群利益代表的就是南越丞相吕嘉。按照《汉书》的记载,这应该是一位经历从赵佗到赵兴四朝时代的百岁人瑞。显然吕嘉只是赐给百越某位大酋长的汉名而已,历代前来访问的汉使对拥有这个名字的人的变化并不真的有所分辨。不论如何,赵兴想要获得汉朝的彻底支持,就需要铲除这位最大的反汉派领袖。 赵兴所用的手段是利用宴会的时机,由汉朝使者和随从将吕嘉暗杀当场。如果刺杀真的成功,倒不失为后来在西域屡屡发生的政治暗杀开了一个好头。但事机不密,暗杀终于失败。在这个阴谋失败后,汉武帝索性大展阳谋,派遣前济南国相韩千秋率领2000精兵赶来。他们打着出使的名义,准备展开武装推翻吕嘉等本土派势力的行动。 听到消息的吕嘉一派,抢先发动政变。本土派的军队攻入王宫,杀死了赵兴和其母樛太后。随后立橙氏子赵建德为王。面对已经赶到的小股汉军,南越人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将汉使及2000人马都歼灭在都城番禺外40里的地方。 至此,汉武帝柔性解决南越国的计划全盘失败。两国终于陷入全面武装冲突。 在武装力量方面,汉朝相比南越构成了绝对优势。南越很不走运的一点在于,冲突爆发的当口正是汉朝武装的巅峰期。在讨伐南越的差不多十年前,汉武帝发十万、步卒数十万,北出长城。大军深入大漠,一举击破了匈奴的主力部队,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神话。 汉朝的全国军队,分为京师兵、郡国兵和边军三类。其中京师兵又由三秦子弟组成北军,由山东各地郡国抽调的精锐组成南军。他们是汉朝依赖为国本的总预备队。 郡国兵是汉朝在各地的地方军。大部分成年人都要应征为国家当兵,时间约在2年左右。这些义务兵中的青壮者为正卒,也就是继承自秦代的材官制度。一个人年过23岁,就要去京师驻扎1年,并在地方上再服役1年。在郡国服役时就称为材官,如果有财力装备战马,则称为骑士。在南方驻守和作战时则称为楼船。所以,这些京师兵和郡国兵,正是人兼具军事经验和精力的年龄,可谓汉朝最具战斗力的精锐。 此外还有在战事扩大时的紧急征召制度,形式灵活。既有招募的勇士,也有征发来自各地的刑徒和贱民,称为谪徒。 由于汉朝在实际上已经统领了原先战国七雄所覆盖的区域,也就非常自然的把过去七国军队的技术与组织,结合使用。无论是秦国残余,还是三晋特色的中原部队,甚至是南方故地的山地精锐,都成为汉朝军队的一部分。加上原先七国各自分配的资源,被统一划归汉庭掌控。让汉朝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处于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为了进攻南越,汉朝还不得不利用其秦军南下时开辟的水路。汉朝将先秦时期发展出的各种内河船只,造的更为巨大。战船按照大小和用途分为戈船、桥船、斗舰、艨艟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由先秦运量船发展而来的楼船。这些大船高十余丈,实际上是在两个船体支撑的平台上,大减的水上碉堡。船上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用途。第一层用于藏,第二层是弓箭手所在的发射平台,第三层是眺望敌军的观测点。弓弩手们利用楼船带来的居高临下的优势,很容易杀伤小艇上毫无防护的敌人。汉武帝特意在长安附近挖掘了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军。尽管这种做法类似于在游泳池里学游泳,却也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了一支基本上能操作战船的初级力量。 南越国军队,大体继承了先秦的军队体系。秦朝消灭六国之后,在中央置郎官、卫士等宿卫精兵,在外留驻地方军。军队也按照等级和用途,分为轻车、材官、骑士、楼船等。其出征南方的部队则以材官和楼船为主。按通常的说法,在在平地则善用轻车,在山险则多用材官,在南方多水的地方用楼船。因为骑士行动迅速,轻车冲击力强大,材官两者都不如,却擅长弓弩远射,山地步战。到了水网交织的地方,则完全成为水军的天下。 南越国的主力部队从根本上来说 还是一支先秦军队 和汉朝相比,南越国军队的根本劣势在于他本身只是一个先秦军队的继承者,而没有大的融合与发展。其次,在岭南地区的他们,没有一个好对手。除了偶尔和汉朝边军爆发的冲突外,南越国主要对付的是百越蛮族。百越的战士精通在山地丛林中战斗的技巧,但他们一直不是一个整体。从铜器时代到铜石混用的小邦、部落,应有尽有。 相反,汉朝却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巨大威胁,并且在一系列其他内外战争中,面对过各种先秦时期留下的军事后裔。源自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的技术浪潮,也通过西域和匈奴的吸收,最后影响到了汉朝自己。 公元前112年秋天,汉武帝发天下水军和谪徒10万人,分五路进军攻伐南越。以对匈奴战争里成长起来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帅。楼船将军杨仆,从豫章沿浈水南下。以南越降将郑严、田甲从零陵出发,率领小型船组成的舰队进攻南越西部诸郡。又遣人发懂巴蜀罪人和西南夷各国兵,从今贵州东向包抄南越国后方。 杨仆率领的水军有数万之众,驾驶的又是大型船只,在运输大部队和补给方面有相当优势。他们先用楼船军攻破豫章通向南越国的门户浈阳峡,再沿浈水一路南下。南越军队出动了小型楼船和独木舟船队,但都无法对配备了强弓硬弩和坚固防御的楼船造成实质威胁。楼船队攻陷番禺北20里的石门时,还顺便夺取了很多南越船只,并获得了南越在此储存的大批粮食。南越军再次出动反扑,仍然被汉军楼船击退。控制整个要塞后,汉军加紧休整,等待其余四路人马的到来。 伏波将军路博德的进军路线更长且更艰险。由于南越的部队已经习惯了在山林里进行小股伏击,让陆地进军的对手感觉非常难受。路博德率领的这路人马,大部分是罪人和谪徒,战斗力较弱不说,行军速度也比较缓慢。他索性甩开大队人马,而只带几千精锐就前往石门和楼船将军会师。 在仔细考察了南越王都番禺的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后,两位将军决定不等其余人马抵达,就展开攻城行动。进攻依然以楼船将军率领之数万人为先锋,直抵番禺城下。吕嘉等南越贵族,率军紧闭城门,凭城死守。汉军的楼船以高度优势,猛攻王城的东南角。路博德则在城市的西北扎营,派人招降城中守军。 在今天广州市番禺区发掘的南越国都城遗址上,人们发现了很多石渠和水道的遗迹,以及用于控制水流的闸门遗址。这些水道在城池攻防作战中,成为了汉军水师进攻的绝佳途径,也是守城一方的巨大软肋。汉军有专门用于狭窄水道攻防的艨艟战船,船上张挂牛皮来遮挡箭矢,以猛士操桨突进。城市周遭的小型水渠,也让汉军步兵可以以此为缺口突入。精锐军士则趁天色昏暗,以楼船为平台,翻过番禺并不高大的城墙。到天黑为止,汉军已经攻入番禺,并趁乱放火烧城。 番禺古城的水渠遗址 路博德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积累了名声。并广为南越军民所知。在东南方向破城的时候,失去了抵抗希望的亲汉派官兵,便纷纷向路博德营垒投降。路博德则一面就地赐给投降者官印,一面命他们再进城招降同僚。这样投降的南越官兵不断增加,吕嘉的防御已经完全崩溃,率领少数心腹和南越德一起,乘船逃走。 复盘番禺城之战,可见缺乏人力的南越国,无法真正建造如中原一样的高大城塞。况且紧靠手里遗留的先秦技术,实际上已经大大落伍。在让敌人深入到番禺城下的时候,就已经输掉了战争。 南越国最合适的策略,应当是将汉军阻止在浈阳关以北的狭窄地形上。因南越的边境多水路,粮食补给不成问题,在险要处屯集重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南越的兵力配置,仍然是照搬先秦遗风。依照京师兵、地方军、边地戍卒这样中原地区的兵力部署,将宝全部压在了并不坚固的王城。这种部署思维,更多是用于对地方部族的压制,而不是面对一个来自外部的敌人。一旦被兵力占优势的敌人突破险要,失败就无可避免。 南越国的失败,不仅仅体现在军事策略层面。在政治上,他们身上浓厚的中原影响,也直接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除了在早期企图建立帝号外,对于自身的现实定位也不够清晰。在同时代中,先秦残余势力还在汉朝周围的半岛与西南地区都有分布。除了南越国之外,都无一例外的选择融入当地习俗,彻底成为蛮族统治者。这让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比实力最强的南越国要延续的持久。 随机文章长剑10巡航导弹威力,杀伤范围2公里能瞬间摧毁万吨级舰艇中国五大淡水湖是哪五个,鄱阳湖水域面积3914平方公里(水鸟天堂)揭秘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唐朝发明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在宇宙中能存活多久,人暴露在太空中会怎样(活不过2分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迹有哪些,神庙遗迹/古城遗址(第一个古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汉朝囚犯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