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诸葛亮为何只是一个千古忠臣 而并非千古名相?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3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

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

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

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说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儿也不过分,但是他也有很多问题,有些是个人性格造成的。

然而一个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尽管是背影。

后来,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才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诸葛亮为何只是一个千古忠臣 而并非千古名相?

但是作为一个名相,诸葛亮并没有领导才能,事必躬亲就是说诸葛亮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而这并非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为。

一个好的领导者会知人善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

在唐代赵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

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

”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

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此外,西汉著名丞相陈平说过:“……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隆中对策,能够显示出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但是作为丞相,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证明他个人能力比较强。

因为作为丞相还要学会正确授权、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还要适当地有一些野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昌盛。

诸葛亮是否将这几条规则做到位了呢?

1,正确授权

一个高级领导人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问题上,而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个领导者要懂得正确授权,而诸葛亮却偏偏不懂这个。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且多才多艺,工作勤勤恳恳,每日早起晚睡,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亲力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致积劳成疾。

每次出征,诸葛亮也都是亲自领兵,有些事情要经过自己再三考虑才做出决定,对于军中、朝中一切大小事务都亲自打理。

虽然这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但他却将至关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那就是没有使下属的才能得到发挥,进一步导致整体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无心之过!

由于诸葛亮太聪明了,整个蜀国众人都习惯听命于诸葛亮,总以为他神机妙算,说的一定就是对的,以至于后来整个蜀国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有大脑,造就了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诸葛亮的行事习惯,很少与大家商量,不是给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发表意见也没有机会)。

由此,导致整个国家对他依赖性过大,等诸葛亮死后蜀国也迅速败亡。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能重视教育和授权,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手下军臣,估计历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诸葛亮为何只是一个千古忠臣 而并非千古名相?

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获”。

当时诸葛亮是想攻其心,让孟获心甘情愿地投降。

捉住孟获一次,就问他服不服,只要孟获说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兴都会放了他。

这简直是固执,不能随机应变。

哪一个名相能做出这等事情?从古至今,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第二个了。

当时,第一次与南国打的时候,孟获派他的两位将军出战,两位将军被擒之后就因为被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当内幕。

当第四次擒孟获时,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随他打了,只不过碍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从。

按理来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抓住孟获时就应该把孟获给杀了,因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了,他只是被逼无奈而已。

可是,诸葛亮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一次地损兵折将,死了不少人。

从这一点看来,诸葛亮与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点名不副实的味道。

2,会用人才

诸葛亮不善于识别人才。

有人以为,人才厉害;其实不然,真正厉害的是善于使用人才的人。

这就是刘备为什么能得到地盘的真正原因。

刘备没有什么其他的大本事,但是非常善于用人,刘备的祖宗刘邦在这点上做得最好。

他是一个流氓,但他知人善用,韩信、萧何、张良都发挥了他们最大的作用。

反观诸葛亮,作为一个国家和军队的实际统帅,他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反他是事必躬亲,整天累个半死。

领导即便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全理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非常恰当;即便是这样,他也终有老去的一天。

而诸葛亮经常亲自审阅簿书。

公元223年,主簿杨颙直接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

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簿书,流汗终日,难道不觉得辛苦吗?”诸葛亮感谢他的提醒,后来杨颙死了,诸葛亮哭了三天。

其实,诸葛亮应该大胆使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充分的磨练,才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

用什么样的机构去实施、配备?哪些人员去完成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确保战略?可持续进行的措施有哪些?这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丞相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是母亲,把下属当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不让他们冒险,怕他们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只让他们走自己铺过的路,不让他们自己去磨练、去为自己铺路走,从此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再者自己看好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职位,因此在择优的时候,要懂得去掉不适合的人选;而身为一国之相的诸葛亮在这方面更是失误连连.

连捧诸葛亮不遗余力的《三国演义》都会露出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话来。

何也?诸葛亮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不注重培养人才,结果造成了蜀国后期处于人才严重不足的境地,这一点确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

虽然他本人是雄才大略,但是并没有为蜀国培养几个有用的人才,“五虎上将”也只不过是历史罢了。

自此后,没有可用之人了。

诸葛亮不明白,其实栽培人才是领袖最重要的工作。

此外,诸葛亮还不善栽培人才。

诸葛亮掌权二十七年,特别是在公元223年刘备死后,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诸葛亮判决。

然而二十多年中,诸葛亮并不能栽培出蜀国的人才来。

蜀国人才凋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主将仍然是老将赵云、黄忠等。

后来,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探问,司马懿只是回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的琐事。

使者回答:“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处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亲自批示;所吃的饭菜还不到几升呢!”就在月底,诸葛亮死于军中。

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亲力亲为,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

倘若诸葛亮懂得授权的方法,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又一次犯了错误。

诸葛亮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只看到和自己相同人的长处,对于那些不甚完美的人,觉得把自己的所学传于他们全部是浪费。

诸葛亮忽略了一点,人再完美,也有不如他人之处;人再无用,也有过于他人之处。

诸葛亮的这种授权方法只会导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诸葛亮为何只是一个千古忠臣 而并非千古名相?

比较明显的一次就是马谡“失街亭”。

刘备在世的时候,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

”刘备善于识人,马谡作为一个高级参谋是很合适的,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不合适;而诸葛亮认识不到这一点,也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

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终于大败在街亭。

3,具有一定的野心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成为“千古名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忠心了,一点野心都不具备。

眼看天子那么懦弱也不取而代之,这就是陷国家于不仁不义之中。

作为一个丞相,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自己的名誉,况且刘备临死托孤时就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的话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明显了。

这样一来,诸葛亮若执政的话也是光明正大的,也不算是篡权夺位,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像司马懿一样,也可先不谋反,但是把朝中大权先揽在自己的手里,以国家为主,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作为一个丞相应当做的事情,可诸葛亮却一直都没有这么做。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刘备死之后蜀国竟然没有乱?原因很简单,蜀国只要有诸葛亮在就不会有篡权夺位之说。

毫不客气地说,上自全朝文武百官、甚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他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是蜀国昌盛的关键,而不是刘备;只要诸葛亮不死,蜀国就肯定不会灭亡,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地位之高。

可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

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

和人家司马懿相比较起来,诸葛亮算是“傻”的多了。

司马懿知道天子软弱无能,怕魏国会在曹睿的手中毁于一旦,为了忠于曹操和曹丕,他就起了叛逆之心。

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封王,却早已建立根基,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将朝政大权独揽于手,让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兵遣将,让魏国能够强盛起来。

而更绝的是,他没让自己留下一个篡位的骂名。

虽然司马懿在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时从来没有赢过,但在其他事情的处理方面却远胜于诸葛亮。

而诸葛亮自己也说过司马懿是一个在战场上不可多得的对手。

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懿这种“野心”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司马懿先说到此,我们言归正传,接着来谈诸葛亮。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才使蜀国彻底灭亡。

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应负有相当责任。

当初,诸葛亮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

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而是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同时,诸葛亮也有负刘备的托孤之重。

看来,诸葛亮在这三个方面的确存在着严重问题。

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发明家,但这些只能体现出他只是一个千古忠臣而已,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千古名相。

在诸葛亮生命的晚期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力,于是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于姜维,只可惜诸葛亮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已经为时过晚,加之后主刘禅昏聩无能,蜀国气数已尽,仅凭姜维一人苦撑危局已是于事无补,最终蜀国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大军攻陷成都时,诸葛亮之子、之孙挺枪力战曹军,父子二人双双战死疆场。

可叹诸葛武侯祖孙三代、一门忠烈全部为国捐躯。

悲哉诸葛亮!壮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和刘备最有默契的蜀汉名将 并非诸葛亮!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杨玉环备受宠爱 为什么只是贵妃而没能成为皇后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古代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

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的宠爱。

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

正史《》也这样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

”可见唐玄宗的确是被杨贵妃的美艳多情迷住了,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重重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叔父杨玄皀、兄长杨、杨锜、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她的三位姐姐分别被封为、和秦国夫人,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

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网络配图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

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

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

对此,诗人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不从金舆惟寿王。

”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

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网络配图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

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

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

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

如果强弓硬上马,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网络配图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

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

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

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

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