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慈禧太后与包饭的故事:慈禧一生的最爱啊!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很爱吃包饭,有一次她吃包饭,一高兴便赏给一名太监一包,那太监谢过恩吃了。

慈禧问他好吃不好吃?太监忙恭恭敬敬地跪奏:“回老佛爷,好吃!”慈禧又赏他一包,太监忙又吃了。

太后又问好不好吃?太监忙又回话说好吃,太后再赏一包,太监早已吃饱,可太后赏饭,又不敢不吃,如果不吃,就是抗旨不尊了。

慈禧太后与包饭的故事:慈禧一生的最爱啊!

太监已连吃三包,慈禧还要赏他饭,太监只得硬着头皮撑着肚子吃。

她赏他吃,赏了就吃,吃了再赏……结果那太监差点撑死。

其实包饭是满族遇到喜庆时的一种饭食。

慈禧太后与包饭的故事:慈禧一生的最爱啊!

这种饭食,特别是用两手捧着的吃相,表现出满族那种粗犷、豪放的遗风。

大米干饭、糯米饭、小米干饭或二米饭均可做成包饭。

慈禧太后与包饭的故事:慈禧一生的最爱啊!

所用包菜除生菜外,还可用大白菜嫩心、春萝卜缨,只要叶大筋少、能生吃并带有甜味、又不易脆裂的菜叶均可。

所用拌菜除猪肉外,可以用鸡、鱼、牛、羊以及各种时令鲜菜、瓜果,注意营养搭配,清洁卫生即可。

荷兰记者都在感叹“大清要完”,慈禧太后葬礼的就近实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慈禧太后缘不坐奔驰汽车:不容司机坐她前面

以往很多图书将描写成刁钻毒辣、的末世“女王”,这只是由于政治权威湮没了她的女人特质。

据说,喜欢游览,经常乘坐她的豪华大轿和马车去、西山游玩。

以往很多图书将慈禧太后描写成刁钻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这只是由于政治权威湮没了她的女人特质。

这位讲究品位、时尚的“”,率先接触并享受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物质文明,她享用电灯,乘坐奔驰车,最喜欢摄影和巴黎香水…… 她的意识形态在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而这也增加了她对“西洋物件儿”的喜爱,以至于其在颐和园内还引领了一股西洋风。

而这股西洋时尚风最终刮出了颐和园,吹向了北京城乃至全中国。

清漪园自1888年更名颐和园后成为慈禧太后常年驻足之地,颐和园不仅见证了慈禧太后施展政治权威的“女王”一面,也遍布着她作为“中国第一女人”引领时尚的足迹。

电灯照亮颐和园 颐和园乐寿堂正中,悬挂着一盏的玻璃吊灯,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北京使用电灯的第一人。

有电之前,皇宫的室内照明多用蜡烛,间或使用油灯。

晚期,国外的蜡烛进入中国,被称为“洋蜡”,和本土的自产蜡烛混用。

当时清宫不同等级的嫔妃享用“洋蜡”有固定的数量和规格。

让电灯照亮颐和园这件事开始于十六年(1890年),翌年正式投入使用,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把颐和园内的电灯和电灯公所毁坏殆尽。

慈禧太后避难回京重新入住颐和园,又令人重新操办。

1901年,邮传部左侍郎盛宣怀花费5万两白银重修电灯公所,并且在德国荣华洋行购买机械设备。

买设备也买来了服务,德国荣华洋行专门派技术人员协助。

1903年,慈禧太后住进颐和园,电灯又亮了。

关于颐和园的电灯有一则趣事: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意图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

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让慈禧带头用电灯。

于是重贿慈禧的贴身李莲英。

他们趁慈禧外出之际安装了电灯。

傍晚慈禧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为何在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李莲英叩头请安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

”李莲英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灯光大放异彩。

慈禧惊喜地问:“这些‘茄子’一下子全亮起来了,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李莲英毕恭毕敬奏道:“这就是电灯。

”他说,用电灯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

从此慈禧开始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

直到1908年慈禧死后,隆裕皇太后宣布不再到颐和园来,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使命正式结束,电灯公所的使命也到此为止。

1931年,颐和园电灯公所的发电设备依然保存完好。

当时的管理者想把它拍卖,拍卖所得用以购置接送游人的游览车,但个打算没能实现。

到了1935年,张学良把这套设备拆走,运到了陕西。

如今,昔日的两个大吊灯仍保留在颐和园。

其中一盏挂在排云殿正殿,另一盏挂在乐寿堂。

这两盏吊灯,式样讲究,有个别灯泡现在已经丢失。

最惹眼的是,其中一个吊灯的灯泡前面带个尖,里面的灯丝是圆圈状的。

颐和园在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派专家来考察这两盏吊灯。

专家们见到这个前面带个尖、“90岁高龄”、一通电还亮的御用电灯泡非常惊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