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英雄有两种,一种是打出来的,一种是忍出来的。打出来的自然生猛亮丽,荣耀在外,常不及忍出来的英雄收益广大。正如这一位,算是忍者中的翘楚,20多岁出道,老于忍耐,精于等待。三十岁时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在曹操身边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生于179年,小曹操24岁。这段年龄差非常要紧,与曹操、刘备等秉持封建道德观的旧人相比,司马懿堪称“末世新人”的突出代表。曹丕当政后,曾评论当朝三公,三公年龄与曹操相若,曹丕小司马懿八岁,可算同代人。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乱世中的豪杰,往往都心怀天下,渴望一统霸业。三国群雄们当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正是司马懿成了这个时代的终极大BOSS,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隐忍蛰伏。
诸葛亮曾经对司马懿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司马懿是个足智多谋,主见力极强的军师,也是很少有的几个能与诸葛孔明周旋的人物之一,可与孔明相比则略逊一筹!为什么?因为在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面前,司马懿却猜摸不透,不敢攻城,因而错失良机!
其实不然,这只是表面,实质上,仲达此举实为明智矣!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司马懿一生仕途坎坷,空有智谋却不受器重,只是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挤,若非出了诸葛亮,恐怕也不会有人想到司马懿。若没诸葛亮,这位雄才伟略的军师恐怕不会被人知晓!

慢慢地于是人们便忽略了这个有智有谋有血有肉的军师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众人的说法我不以为然,我独以为在面对空城计时,他的班师回朝突显出了他的真智慧!
司马懿辅佐了四代君王,在前面的三位面前,他虽然被重视,但却因为过度出彩,而常常被怀疑,所以一直都是军事干将,没有掌握任何实权。要知道,司马懿是有野心的,只是一直在等待时机,直到曹爽的时候,才得以实现。曹爽专权惹得民不聊生,怨气冲天,司马懿很好的抓住此次机会,借动荡的民兴推翻政权,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天地。
有了实权的司马懿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相当于曹操在汉献帝时的地位,并令司马懿父子三人同领国事。这时司马懿达到了事业的高峰。过了两年,他就病死了,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

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在魏国的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能混成帝王?有一个本事无人能及
凡成大事业者,在关键时刻,必是。在这一点上,是身体力行的大胆实践者,也是舍子弃父的最大获利者。刘邦有句名言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呢?网络配图 当时,刘邦利用率军收复梁地的机会,设计挑逗坚守项羽当时西征大本营成皋的曹咎,曹咎中计,刘邦遂一举占领了成皋,“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几乎把项羽的家底给夺了。暴怒之下,项羽迅速率领回军向西,与刘邦汉军对峙于广武涧,即所谓鸿沟。 对峙鸿沟后,项羽不断向刘邦挑战,天天叫阵,但是,无论是单打独斗也好,三军拼杀也好,刘邦就是不接招,只坚守,不交手,哪怕项羽安排人在鸿沟边不停羞辱漫骂,也默默忍着,不作声。 如此焦灼对峙数月后,因为粮草军需不继,项羽决定使出杀手锏,他手里有攥着俘获的刘邦家属嘛,尤其是刘太公,那可是刘邦的亲生父亲。所以,项羽便命人将太公绑在案板上抬出,向鸿沟那边的刘邦喊道,如果不投降,我就活煮你的老父亲。网络配图 于是,就有了刘邦上面那句“经典名言”的回答,你我曾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爸也是你爸,硬要烹了他老人家,也分我一杯羹吧。 刘邦这句话,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公自汉二年(前201)彭城大战期间被俘,至汉四年(前203)楚、汉鸿沟对峙,他老人家被作为人质已关押于楚营两年时间啊。为立于不败而说出如此诙谐幽默的“妙语”,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机智”,尽管,谁也不能预测项羽到底会不会真的将太公活煮。网络配图 应该说,彭城大战的失败,让人们看清了刘邦的为人,哪怕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隐私,也一揽无遗。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态度如此,对其亲生子女的态度就更好不到哪儿去。也是在彭城大败后,在逃跑的路上,因后有追兵,马车上人多,马跑得太慢,他竟然三次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下马车。为了自己能活,打仗能胜,置父母子女于死地而不顾,心硬若此者,刘邦可谓绝无仅有。刘邦不但有坚硬心肠,有时也有小人嘴脸。 汉九年(前208),长安落成,恰逢太公寿诞,刘邦置酒前殿,与群臣一起,为太公祝寿。酒酣之际,刘邦想起自己拥有之地,不无得意地对太公说:“您老当年常常说我没出息,不能置业治产,万事不如仲兄,如今您看,我所置产业与仲兄相比,谁多谁少呢?”《》中没有记载当时太公作何回答,有何表情,想必挺尴尬的吧。 著名小说家蔡东藩先生曾评价刘邦“不脱一粗豪之习。”粗豪二字用在刘邦身上真是再也恰当不过了。粗豪者,没有规矩,不讲人伦,。然而,历史上恰恰是这种人能成大事,无所牵绊,无所敬畏,无所顾忌,无往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公:本事比姜子牙还大 活到了百岁的千古名相
说起的建立和发展,那离不开和这两位。姜子牙先是帮助周武王强大了国家,而后又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助周武王灭了建立了周朝。周公也同样了不起,在周朝建立之后,他先是帮助哥哥周武王治理国家,周武王去世之后,在年幼的侄子不能执政的时候,他又代为执政让周朝江山平稳的过渡了下去。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就更厉害了,他同时做了姜子牙和周公做的事情。那时候天下的君主是夏,伊尹知道是个贤人,还有心灭夏取而代之,就想辅助商汤成就这番大业。听说商汤要娶有家的姑娘,伊尹就以厨师的身份去有莘氏家做了仆人,而后陪嫁给了商汤。因为一直在后厨工作,没有什么机会见到商汤,这伊尹就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不断在饭菜上面用花样,终于得到了商汤的召见。本来商汤是想和他探讨一下饭菜的问题,可伊尹却给他讲起了治国的道理,商汤一下子就听入迷了,他这才明白,原来这厨子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之后商汤就让伊尹为自己工作,随着伊尹工作能力的不断体现,商汤就封他为右相,全面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伊尹没有让商汤失望,他教商汤在国内实行仁政,对外不断攻打依附的小诸侯来试探的控制能力。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伊尹就跟着商汤带兵去攻打夏桀了。事情做的比较顺利,商汤打败了夏桀,抢了夏桀的位置,自己当上了天下的主人。现在商汤的地盘更大了,管理的人和事情也更多了,那伊尹的肩上的担子也就更重了,不过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当初他去有莘氏家去做仆人之前,早就想到了这些。(图)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名挚,小名阿衡许多年以后,商汤去世了,那时候他的太子太丁也不在世了,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伊尹就继续辅佐外丙治理天下。三年之后,外丙也去世了,就由他弟弟仲壬继位,伊尹继续干自己的工作。四年之后,仲壬又去世了,伊尹就做主,让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为君,自己还是作为助手。对于太甲这个辈的国君,伊尹还是有点不放心的,他知道太甲没有经历过打天下,也没有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复杂形势,就特意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领悟,希望他能早点进入状态成为一个好国君。可太甲还是让伊尹失望了,开始上任的时候,他还有点怕伊尹,做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明白了,我才是天下之主,那个老头只是我的助手而已。这太甲就开始撒欢的玩了,他是想怎样就怎样,甚至还有点想对伊尹不客气。伊尹这个时候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帮老主人打下的天下就这么荒废了,于是他就出手废掉了太甲的国君之职,把他流放到了地桐宫,也就是商汤陵墓的所在地,之后也没有立新国君,而是自己开始治理国家。咱们再说太甲,一下子从天下之主变成了守墓人,他实在是有点不习惯,可好在是自己爷爷的陵墓,多少还是有点感情在里面的。太甲就这样天天跟爷爷天人交互,渐渐的明白了爷爷打天下的不容易,也从周边人身上看出了他们对爷爷的那种敬仰。他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明白了伊尹对自己的一番苦心,这些也在他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得到了体现。(图)商朝形势图太甲改过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伊尹的耳朵里,其实伊尹也并不想夺老主人的天下,虽然没有人当面骂自己,他也知道很多人在背后会对自己指指点点的,于是他就亲自带文武百官到了地桐宫,迎接太甲回国都重新做国君。二度登上君位之后,太甲的面貌那是,在伊尹的帮助之下,他开始学习以德行治理天下之道,以黎民百姓的幸福为己任。渐渐的,天下的百姓的日子过安稳起来,诸侯们也认可了他这个国君。老伊尹很高兴,又特意写了三篇文章表扬太甲。若干年以后,太甲去世了,他的儿子沃丁继位,又过了几年,伊尹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追随商汤去了,享年一百岁。我们都说姜子牙不但本事大,活的时间还长,伊尹的本事不比他小,活的时间也不短。我们都说周公恐惧流言日,好在活到了周成王亲自执政,可伊尹那么大年纪废掉了太甲,之后又接太甲复位,他能熬到太甲的儿子继位,这难度就更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