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朱元璋杀蓝玉肯定会被世人唾骂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为何朱元璋宁肯被世人唾骂,也要将蓝玉处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蓝玉率军大破元军后,俘虏了蒙古贵族八万人。转头看见元朝皇帝的妃子姿色过人,按捺不住,强行侵犯了元妃。元妃羞辱难当,自尽而亡。

  朱元璋闻之大怒,这蓝玉真是无法无天。自己本来要怀柔这些北元贵族,让他们投降大明,没想到蓝玉却破坏了他的打算。

  更重要的是,北元王妃理应由朱元璋亲自发落,怎么也轮不到蓝玉去处理,蓝玉越俎代庖,触犯了天子威严。

  还没等他降罪给蓝玉,战胜回朝的蓝玉又做了一件大逆不道之事。

image.png

  一、朱元璋对待蓝玉的态度大逆转

  回京途中,蓝玉连夜抵达喜峰关。等不及守城官吏开门,命令属下一炮轰开喜峰关的大门,洋洋自得地入了城。

  消息传回朝廷上,朱元璋勃然大怒,大骂了蓝玉一顿。

  无论是侵犯元妃,还是炮轰自己的关卡,都不是小罪。

  朝臣们纷纷上书,要求严惩蓝玉此等嚣张行为。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只是将原本想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并将蓝玉的过失刻在免死铁券上。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样的惩罚既不伤筋动骨,也达不到侮辱贬低的效果。

  顶着朝臣们的压力,朱元璋也要袒护蓝玉,他对蓝玉的偏爱显而易见。

  可是,此事过后仅仅五年,朱元璋对待蓝玉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1393年,有人告发蓝玉企图谋逆。

  朱元璋毫不犹豫,立即将蓝玉拿下。

  蓝玉自然不承认这个罪名,点出了很多人为他作证。

  没想到的是,这些被他点到的人也立即被下了大狱。

  第二日,蓝玉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辩解,就被剥皮处死,人皮中填充上稻草,挂在城墙上示众。其家人全部被诛杀。

  事后,锦衣卫抄了蓝玉的家,察看了蓝玉与他人来往的信件。

  只要信件中提到名字的人,全部接受了审讯。短短八十多天的时间里,被灭族者无数。

  株连致死者达到15000多人,其中不乏朝中重臣。

image.png

  而让人诧异的是,这么重大的案件,不仅蓝玉没有口供。细细翻看相关人等的供词,竟然漏洞百出。

  一个叫做张仁孙的下人交代,蓝玉让他帮忙采办武器。还对他许诺,如果以后能成大事,就会让他升官发财。

  可是,张仁孙只是蓝玉家的一个染匠。

  很多诸如此类的谋逆同党都是下层百姓,一个功高盖世的大将军会愚蠢到让一个染匠置办武器,甚至连完整的计划都没有,就随意将自己意欲谋逆告知众人吗?

  朝中精明之人仔细思量便会发现这些证据中破绽颇多。

  这样办案难免会被人诟病,可是朱元璋却宁愿背负骂名,也要速速将蓝玉处死。

  这与他五年前对待蓝玉的态度截然不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朱元璋有如此大的改变呢?

  蓝玉死前两年,1391年,朱元璋还派他去征讨西南叛军,并因为他得胜而归,赏赐他不少财物。

  变故发生在1392年,这一年,大明王朝仿若落下了一个核弹,炸得整个朝廷几乎翻天覆地。

  二、蓝玉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太子朱标死了。

  他死得如此突然,一个小小的风寒就夺走了他37岁的生命。

  他死得如此突然,朱元璋大半生的心血付诸东流,向来刚强的帝王竟然不禁痛哭流涕。

  他死得如此突然,大明王朝的政治架构几乎塌陷,随后腥风血雨席卷了朝廷重臣。

  蓝玉的死,与朱标的死息息相关。

image.png

  众所周知,朱标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朱元璋的嫡长子。

  按照大明王朝“有嫡立嫡”的继位原则,朱标一生下来,就是大明王朝未来的继任者,人人对他寄予厚望。

  朱标五岁时就跟着位列文臣之首的宋濂学习。

  十三岁时,朱标被册封为太子。

  此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全套理政班子都共享给了朱标。

  太子的文科老师是左丞相李善长,武科老师是右丞相徐达,负责太子安全的是常遇春。

  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刘伯温、汤和、邓愈、冯胜等人都是太子府的属官。

  太子周围的谋士武将可谓是大明王朝最为杰出拔尖的人才。

  更难得的是,那些对朱标稍有怠慢的臣子,都被朱元璋清除得一干二净。围绕在朱标身边的臣子都是完全臣服于朱标的可信之人。

  蓝玉正是朱元璋为朱标配置的顶级资源。

  蓝玉曾经为朱元璋南征北战,只要他参与过的战役,从未有过败绩,可谓是常胜将军。

  就拿蓝玉大破元军的那一战来说,蓝玉的智谋过人,勇气超群尽显无疑。

  当时,蓝玉带领十五万明军北征沙漠,深入敌穴。

  探知北元皇帝在捕鱼儿海后,蓝玉令军队穴地而居,不见烟火,日夜兼程,赶到捕鱼儿海南边。

  元军没有料到明军胆子如此之大,竟敢深入沙漠,再加上白天风沙飞扬,明军的行踪未被发现。

  蓝玉派一队前锋逼近敌营,趁元军不备偷袭,大军随后紧紧跟上,将元军一举击败。

image.png

  这一战,明军俘获北元贵族近八万人,并得到了大量金银牲畜。

  北元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几乎一蹶不振,此后多年再也不敢骚扰大明王朝的边境。

  蓝玉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从1371年到1391年的这段时间里,蓝玉平定西蕃叛乱,南征云南,北上大破元军,征伐西南......

  朱元璋十分清楚,只要有蓝玉在,朱标称帝后,江山必然稳固。

  蓝玉与朱标还有亲属关系,朱元璋相信,他是朱标最坚定的支持者。

  蓝玉姐姐的女儿常氏嫁给了太子朱标,蓝玉是朱标妻子的舅舅。

  为此,朱元璋极力拉拢蓝玉,虽然对蓝玉的恃才傲物有所不满,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他。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的死,宣告朱元璋为下一代帝王做出的种种稳固大明江山的努力付诸东流。

  朱元璋痛苦忧虑,大明王朝到底应该由谁来继承?

  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对嫡长子继位的执念太深。他思前想后,跨越了儿子辈,直接将目光落在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身上。

  朱允炆此时只有15岁,孱弱幼小,又毫无从政经验,朱元璋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才能将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可是,对于64岁的朱元璋来说,自己年岁已高,不可能再有足够的时间,像培养朱标一样培养朱允炆。

  放眼朝廷上的文臣武将,朱元璋不由得心内叹息。

  这些都是为朱标准备的人,要能力有能力,要谋略有谋略,无一不是顶尖的人才。可是他们所忠心的是自己和朱标,幼小的朱允炆能否驾驭得了他们呢?

  目光扫过蓝玉,朱元璋突然想起蓝玉的几件忤逆事。

  一次,朱元璋大宴群臣,蓝玉竟借着酒劲,对百官夸夸其他: “我的兵,只有我可以指挥他们,别的人都不行。”

  没多久,这句话就得到了验证。朱元璋到军营视察,让几个士兵退下去,结果他们竟然纹丝不动。

  等到蓝玉发出号令,他们才行礼退出军营。

  朱元璋心内大为惊讶,蓝玉竟然如此嚣张,他手下的兵竟然不听皇帝的号令。

image.png

  而蓝玉对自己的权力仍不满意,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时,他竟敢当面顶撞: “难道我配不上一个太师的名头吗?”

  蓝玉对自己尚且如此,他如何能够恭恭敬敬地对待幼小的朱允炆呢?

  而且蓝玉与朱标的亲属关系不仅不再是优势,反而是对朱允炆最大的威胁。

  朱允炆并非常氏所生,而是朱标的妾室吕氏所生。

  常氏死后,吕氏升为正妻,朱允炆也就顺势成为嫡长子。

  常氏的儿子朱允熥,成为朱标的嫡次子。

  朱允熥才是蓝玉的正牌亲戚,如果要选择朱标的一个儿子继任大明江山,蓝玉毫无疑问地会站在朱允熥的背后。

  嚣张任性的蓝玉,难免不会做出拥立新主之事。以他的本事,必然会将大明王朝搅和得一团混乱。

  想到这些,朱元璋不禁后背冒出了一层冷汗。

  要为孙子守住大明江山,必须要消除这个隐患。于是,朱元璋动手了。

  “谋逆罪”,只是杀蓝玉的一个借口。蓝玉是否真的谋逆并不重要。

  这样匆忙定案,并借机杀掉看不顺眼的朝臣,朱元璋很明白自己会受到朝廷众臣的诟病,尽管他们并不敢当面顶撞,却很可能在心中堆积怨愤。

  可是,朱元璋已经老迈,深感时间紧迫,无法从长计议。蓝玉也只能匆匆赴死。

  恐怕蓝玉临死前才明白“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 “伴君如伴虎”是什么滋味,如果自己能够收敛一些,下场会不会能好一些?

image.png

  三、结束语

  朱元璋没有料到,他在人生最后的六年里,呕心沥血为朱允炆打造的铁桶一般的江山,仅仅支撑了一年多就土崩瓦解。

  而朱元璋更没料到的是,朱允炆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杀了太多的文臣武将。

  有能力威胁皇权者自然是大大减少,可是能够帮助朱允炆稳定朝政、攻伐四方的臣子也几乎消失殆尽。

  朱允炆身边留下的忠心之人是一群没有实战经验的无能之辈。

  朱允炆称帝后,在一群文臣的怂恿下,采取了激进的削藩策略。

  他同时处置了五个藩王,手段极为狠辣,五位藩王不是被逼死就是被贬为庶人。

  燕王朱棣不免唇亡齿寒,他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起兵造反。

  面对来势汹汹的叔叔朱棣,朱允炆竟然找不到一个能干的武将可以与之抗衡。

  最终朱允炆被迫自焚,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元璋处死蓝玉,得益者却是朱棣,这样的变化谁能想到?

  蓝玉这个威名赫赫的武将,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下,却被自己一直追随效命的人置之于死地,可悲可叹!

明太祖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朱檀,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赐了他一个“荒”字?

最宠爱的儿子朱檀,朱元璋为什么赐了他一个“荒”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对于墓葬习俗,古代君王将相都搞的是事死如事生这一套,恨不得把好东西都带到坟墓中去。不过,这种习俗在初期却并不流行,因为贫苦出生又经历乱世的朱元璋一直提倡清廉,不允许大规模的财物陪葬。但这种情况却被一座古墓改变了,谁的墓呢?鲁荒王朱檀! 鲁荒王朱檀的墓葬 说起鲁荒王墓的出土,还得从1970年说起,当时在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被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并制止了盗墓行为,可是墓葬已经被破坏。 对我国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咱们国家向来是不主张主动发掘古代墓葬的,主要是因为担心地下文物一旦离开原有的环境,不管你是用来研究还是收藏还是陈列,对文物本身而言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尚寨村的这座明代墓已经被盗挖了,等于是失去了原有的保存条件。于是当地有关部门,只能进行抢救性发掘。另一方面,专家们开始寻找有关资料,希望从历史典籍中找到墓葬的线索。 就这样,这座古墓主人的面貌一点一点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明24年的《兖州府志》卷23,里头就有相关记载,说“明鲁荒王园在县东北25里九龙山”;还有五十四年的《邹县志》里边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明鲁荒王园在九龙山”。 鲁荒王墓葬被盗挖 从这些史料当中的地理位置信息来判断,这座墓葬的主人应该是明代的鲁荒王,朱檀。说到这儿有朋友要奇怪了,老朱怎么会给自己儿子封这么个号?他这是有多讨厌这个儿子啊? 您还别说,这个鲁荒王原来封号是“鲁王”,中间那个“荒”字还真是鲁王死后加上去的,朱元璋亲自封的。那为什么要加这么个字呢?“荒”,从字面意思大家也都能看出来了,荒就是荒唐嘛。 据史料记载,这位朱檀出生于明洪武三年,就是公元的1370年。这一年也正好是明朝初定,要封赏大臣。所以在这一年的四月初二,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了一个分封。 当时,第十个儿子,才两个月大的朱檀就被封鲁王。据明载,朱檀自幼聪明过人,15岁就到兖州府,也就是今天包括周城在内的济宁、菏泽、泰安、枣庄、临沂等市的30多个县就任藩王。 可谁知道,他刚就任藩王没多久,就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他开始沉迷于研究长生不老术。当然了,这也不稀奇,终明一朝,几乎所有帝王甚至于包括整个皇室,都有崇佛敬道的传统,尤其是。 朱元璋封两个月大的朱檀为鲁王 朱檀则是这里面的佼佼者,才15岁就搞起了长生这一套,结果太过于心急,嗑金丹嗑的太多了,导致服用过量毒发身亡! 19岁就奔了西天,还是嗑药飞升的,您说这荒唐不荒唐?朱元璋非常之恼怒,可是无奈人已经死了,悲痛加上愤怒,结果就封了朱檀一个“荒”字。 当然,除了史料的记载之外,专家还在周边村寨进行走访,结果发现在这座墓葬西侧的60米处,有一座古墓早就被挖开了。墓里头发现了墓志铭,上面明确记载了墓主人是鲁荒王的妃子,那么眼下这座大墓的墓主人身份基本就可以确定,就是鲁荒王朱檀本人了! 按说这墓主人身份已经得到确认了,专家们应该高兴。可是事实上,考古人员反而变的很是沉闷,像是火热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似的。 当然了,考古专家们这个反应也是有原因的。文章开头我们说了,明代初期政治相对比较清廉,朱元璋有感于帝王大墓因为厚葬,容易遭到盗扰,所以留下了明确的遗训,说“丧祭遗物勿用金玉!” 朱檀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鲁荒王 朱元璋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可是以身作则的。1991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发掘出朱元璋第六个儿子朱桢的墓,墓中出土的文物就只有百余件,而且价值也不是很高。 朱檀作为第一代鲁王,他的墓葬会不会像他的哥哥楚昭王的墓一样寒酸,墓里的陪葬还有考古价值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队员继续发掘墓葬。 挖开了墓葬之后,队员们先看到的是一盏万年灯,万年灯又被称作长明灯,它的作用是消耗掉墓室内的氧气,让死者的尸体和陪葬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根据墓室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地方没人来过,也就是说没有被盗扰的痕迹,完整的被保存了下来。 这个判断可以说给考古专家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地打开了木门,除了发现万年灯和木雕仪仗俑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墓室里发现了其他的小型器物,有木制的交椅桌案、车马等等。 尽管历经了几百年的时光,这些陪葬的物品大多显得斑驳不堪,可是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工匠们的做工是十分的精致考究! 鲁荒王墓中出土的九旒冕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惊喜了,可没想到还有更大的彩蛋在后头呢!很快,考古专家们就在一张供桌的旁边,发现了一个贴金的木匣,虽然年代已久,上头贴的金箔大多已经脱落,不过木匣里头的惊喜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匣打开后,里头放着一个木印,上头写着鲁王之宝,这个发现可以说是正式确认了墓主人的身份。很快,更大的彩蛋出现了,他们在墓室棺椁东侧的地面上发现了一个木匣,木匣中竟然是一件九旒冕,而且主体部分保存基本完整! 冕冠其实始于周代,是帝王的礼帽,只有、太子、封王才能佩戴,算是中国古代最为隆重和正式的冠饰了,相信朋友们在不少的古装剧里边应该见过!由于明朝规定亲王只能够用九旒九珠,所以这也和墓主人亲王的身份对应上了。 朱檀墓里面出土的九旒冕,是直到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除了这件重量级的发现之外,考古专家们还在古墓里发现了散落的玉带、玉佩、梳妆用具等等器物。值得一提的是,梳妆用具被装在了一个纱布袋里边,里头有铜镜、挖勺、金牙签等等生活用品,可以看得出来,鲁荒王朱檀的日常生活是非常讲究的。 鲁荒王墓散落着大量玉佩之类的珍宝 墓室里的情况搞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开棺了。开棺之后,考古专家们发现,鲁荒王朱檀是头朝北,仰着身子,直着四肢,他的两个腋下各有一个小金块,整个尸骨层层裹在棉被和袍服里边。它的外层穿着金缎四团龙袍,腰上系着白玉带头,两侧枕着丝带,发髻非常完好,上头甚至还带着金簪。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之前我们说过,明代初期政治清廉,朱元璋留下过遗训,说不能厚葬,甚至说丧祭遗物不能用金玉!可这朱檀的墓,算的上薄葬吗?这分明是厚葬嘛!他跟清廉有半毛钱关系吗? 关于这一点,考古专家们做出推断。首先朱檀不只是明代第一位去世的亲王,他的身份相较其他亲王也更加的尊贵。根据《实录》记载,这座墓葬的建造工程量是十分浩大的,甚至连墓址都是由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亲自选定的,工期先后历时四个月,可以说是费尽心思。 朱檀的母亲是,她的姥爷是郭山甫,他的两个舅舅郭兴、郭英,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这样看来,这个朱檀从出生可以说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另外,朱元璋对他原本是寄予厚望,十分疼爱,这也就是为什么把他封到兖州来,原本对他是寄予了厚望。 朱檀墓是明代亲王中陪葬品最多的一座 没想到,朱檀却迷上了金石之术,过量服用金丹,导致双目失明,只活了19岁。最后,朱元璋给予了一个“荒”,一方面是荒唐的意思,但也有惋惜的意思,也就是了。 不过恨归恨,最疼爱的儿子没了,内心还是疼惜居多。所以朱檀的墓园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的明代亲王墓当中,面积最大、陪葬品最多、最精致的一座。 那么,关于鲁荒王朱檀墓的发掘,以及相关的疑问,基本都解决了,如今这座大墓当中出土的文物,都被保存在了山东省博物馆内,您要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抽时间可以去看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武将”朱棣

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火文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网络配图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火文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火文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火文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火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网络配图 朱允火文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火文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火文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火文。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火文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网络配图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网络配图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火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火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网络配图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火文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蓝玉朱元璋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