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漫漫帝王史,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到处都是,甚至一代更比一代强,接下来说的这两位,或许大多数观众会大跌眼镜,一位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另一位却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就是魏征在世时的那位皇帝。

要说隋炀帝和唐太宗谁更色,可能很多人都会斩钉截铁的确定为隋炀帝,杨广,然而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若论起来好色,纵使有隋炀帝杨广珠玉在前,然而这唐太宗李世民也不甘心甘拜下风,不久就追了上来。
历史上的杨广好色那是出了名的,相传他娶了自己父亲的嫔妃,霸占大臣的女儿,又纳原北周遗孀萧氏为皇后,又有史书记载他弑父淫庶母,时至今日,这些我们都不能考证,然而隋炀帝好色是毋庸置疑的,身边女人无数,在乘龙舟下扬州的时候,还招进后宫无数女子,供自己玩宠亵玩,虽然女人不少,但子嗣却不兴,一辈子才有两儿两女,相比于唐太宗李世民,未免有些逊色。
唐太宗是历史上名声非常响亮的帝王,形象正面,不少史官为他歌颂功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却又着胜过隋炀帝杨广的好色之心。老话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位帝王除了对早死的长孙皇后深情,身边还有无数女人,列举几个知名的,宫中的萧昭容,就是前朝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女帝武则天,还有无数子女,甩了隋炀帝好几条街。
隋炀帝荒淫无道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之子。公元600年封为太子,杨坚死后,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开始了对隋朝的统治,也见证了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初期,其母独孤皇后很有政治才能,在政事上还能有所帮衬,也能时时警醒他。而后,独孤皇后去世,隋朝盛世也基本初定,安逸的生活让他开始萌生享乐的思想。隋炀帝好色,众人皆知,在其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迎娶了萧皇后,皇后花容月貌,温柔娴静,杨广与其过了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只是萧皇后中年色衰,而隋炀帝正值盛年,慢慢的萧皇后也只落得一个后宫之主的地位,杨广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杨广。
隋文帝的妃子宣华夫人,体态婀娜,面容姣好,隋炀帝垂涎她已经不是一日两日。终于杨坚病重,宣华夫人丰诏侍疾。宣化夫人在室内更衣,杨广尾随其后,上下其手,想要非礼她。宣华夫人竭力拒绝才得幸免,匆忙奔回宫室,文帝见状问她,勃然大怒,欲废黜杨广,但是为时已晚,文帝不久就去世了,杨广随即登上帝位。
杨广在杨坚暴毙的当晚就迫不及待的霸占了宣华夫人,其父的另外一位妃嫔容华夫人也被他强占。古代讲究礼仪伦常,杨广的行为实则就是乱伦。随后,杨广更是荒淫,命侍从体制任意车,用来奸污十几岁的女童。杨广穷奢极欲,使得人心涣散,朝政更是江河日下,各地义军子起彼伏,最后,隋朝被李唐所灭,短短两朝就此结束。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但是他的有名不是因为贤能,而是因为太好色。不管是在隋炀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隋炀帝的女人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可以这样说,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流好色的一个皇帝了。当然了,也不是说只要是女人杨广就喜欢,很多对于杨广来说,都是一夜情而已,杨广真正喜欢过的女人,也就在5人之数。
这5个女人分别是萧后还有崔氏女,陈婤,宣华夫人以及容华夫人了。在这5个女人当中,萧后是隋炀帝的正妻,其他的都是隋炀帝的爱妃宠妾了。但是其实隋炀帝对于萧后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他宠爱萧后,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母亲独孤后了,不得不说,独孤后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的,所以隋炀帝为了讨好自己的母亲,只能万分宠爱萧后,在独孤后死后,萧后就渐渐失宠了。
当然了,除了对萧后没有感情之外,隋炀帝对于其他的几个女人倒还是比较宠爱的,特别是宣华夫人,因为宣华夫人过早去世,隋炀帝甚至表示自己是深悼之。除了这几个女人之外,在隋炀帝的后宫,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名分的宠妃120余人,没有名分的承衣刀女之类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
其实做隋炀帝的女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说萧妃,在独孤后死去之后,就算是作为杨广的正妻,看到隋炀帝如此的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却也是无能为力,敢怒而不敢言。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是一个及其好色之人,在杨广登上皇位之前,就已经各种风流了。只不过因为要在母亲独孤后面前好好表现,所以没有显露出来。而在杨广登基之后,就开始不断的搜罗天下各种美女了。可以这样说,在杨广的后宫之中,佳丽有三千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虽然说隋炀帝妃子很多,但是真正被隋炀帝所宠爱的也就那么几人。比如说隋炀帝的皇后萧后,除了正妻萧后之外,还有萧嫔,陈贵人,王氏,以及宣华夫人陈氏,还有容华夫人蔡氏。这些妃子都是隋炀帝非常宠爱的妃子,而且个个都有着绝艳的美貌。
其中宣华夫人陈氏,还有容华夫人蔡氏,原本都是隋文帝,也就是杨广的父亲杨坚的宠妃,说起来这两个妃子应该算是隋炀帝的庶母了,但是都在隋文帝去世之后,被隋炀帝给霸占了。宣华夫人在被杨广霸占了一年以后,就去世了,那一年她二十九岁,杨广非常的伤心,深表哀悼。
在隋炀帝妃子当中,还有一个,是在死了之后,才被隋炀帝发现,并且觉得非常惋惜的。这位妃子就是候夫人。候夫人从进宫开始到死也没有见过隋炀帝,因此日日伤神,做诗十余首深藏哀怨,于二十四岁那年自杀身亡。隋炀帝悔恨不已,这样美貌与才情兼得的女子自己以前居然没有发现,于是判了为他挑选宫女的宦官失职之罪,将他赐死了。候夫人从此之后也算是名满天下了。
摧锋陷阵 三救秦王 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是尉迟恭
626年6月4日,秦王发动“”,杀死太子、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被迫晋封李世民为太子。8月李渊禅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643年2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下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供奉于临烟阁之中,以示尊崇。按功劳大小,二十四人的排序为、、、魏徵、、、、、、、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张公谨、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也就是徐茂公)、。功臣中长孙无忌排行第一,他不仅是李世民的“”,还是他的内兄,同时他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但纵横五千年-帝王传的小编甜心即可认为,其实李世民最最重要的功臣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排行第七的尉迟恭。因为他不仅,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功勋,更为重要的是他三救李世民。(影视剧中的李世民与尉迟恭)尉迟恭,字敬德,585年出生,朔州善阳人。尉迟恭出身没有记载,有的说是打铁的,但可以肯定他出身平民。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尉迟恭在高阳参加了官军,讨捕群贼,以武勇著称,被朝廷封为朝散大夫。617年3月,马邑鹰扬府校尉周起兵反隋,将尉迟恭招致麾下,任偏将。619年3月,刘武周在东突厥支持下,派遣尉迟恭与宋金刚继续领兵南下,先后攻破晋州、浍州等地,并大破唐军,生擒唐军主帅、永安王李孝基,以及独孤怀恩等人。尉迟恭得胜后,准备回师浍州,途中遭遇李世民麾下猛将秦琼的截击,尉迟恭毫无准备,被唐军斩首二千余级,大败而归。620年4月,宋金刚与李世民在柏壁对峙,因粮草不足被迫撤退。李世民引兵追击,大败宋金刚军,俘杀数万人。此后双方在介休再次激战,宋金刚败逃。尉迟敬德则收拾残部守介休,李世民派出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晓谕,尉迟敬德与寻相降唐。李世民大喜,“赐以曲宴,引(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期间刘武周手下的一些旧将相断叛变,诸将认为尉迟恭必叛,就把其他押在军中。屈突通、殷开山建议:“此人勇健非常,絷之又久,既被猜贰,怨望必生。留之恐贻后悔,请即杀之。”李世民却说:“寡人所见,有异于此。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李世民立即下令释放尉迟恭,并将他引入卧室,赐以金宝,并对他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当天李世民让尉迟恭与他一起出去打猎,途中遭遇步骑数万人。“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王世充手下的士兵,见到这阵势,才稍稍退却,尉迟恭掩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之后又领兵与王世充所部作战,“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李世民由衷的赞叹道:“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这是他第一次救下李世民,此后尉迟恭恩宠日隆。622年3月李世民出兵河北,讨伐刘黑闼。双方相持60余日后,刘黑闼暗中率军偷袭李勣所部,李世民火速率李道宗袭击刘黑闼军侧后以救援李勣,结果中计,被刘黑闼来了个反包围,围了四重。关键时刻,尉迟恭再次挺身而出,“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道宗乘之以出。”此为尉迟恭二救李世民。(尉迟恭的画像)天下平定后,围绕着皇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秦王府猛将甚多,为此李建成想收买诸将,他向尉迟恭写了一封信,“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同时赠送一车金银器物,但遭到尉迟恭断然回绝。李建成恼羞成怒,打算派人刺杀尉迟恭。尉迟敬德知道阴谋后,大开门户,安然入睡,刺客多次走进厅堂,但终究不敢进入卧室。此外李元吉还在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恭,在李世民帮助下,才获得释放。此时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尉迟恭与长孙无忌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6月4日清晨,李世民与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与李元吉抵达玄武门后发觉不妙,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出现,射杀李建成。此时尉迟恭率人左右箭射李元吉,李元吉中箭坠马,逃入树林中。李世民纵马追赶,但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状,夺弓企图勒死李世民。在危难之时,又是尉迟恭及时赶到,跃马喝叱李元吉,将其射杀。才保证玄武门之变的最终成功。此后李世民重赏尉迟恭,将“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李世民登基后,加封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深受李世民的宠信。一次宴会,有人的位置在尉迟恭之上,尉迟恭怒道:“汝有何功,合坐我上?” 任城王李道宗前来解劝,尉迟恭拳殴李道宗,差点将他打瞎。李世民非常恼火,下令罢宴,严厉斥责尉迟恭,”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此后尉迟恭变得很谨慎,637年他被改封为鄂国公,643年尉迟恭致仕。尉迟敬德晚年迷恋仙方,研磨金石,吞服云母粉。同时在府中,挖池建楼,没事还演奏清商乐曲自我,不跟外人交往,长达十六年之久。658年11月尉迟恭病死,享年74岁。唐高祖为此废朝三日,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忠武,并陪葬昭陵。元末明初文人杨维桢曾这样评价尉迟恭:“玄武门前人蹀血,虬须天子谏凶孽。谁开贞观太平功,夺朔将军三寸铁。三寸铁,鄂国公,将军真有回无功。呜呼,海池一语开天听,手敕亲颁宫府定。人知房杜掌经纶,谁识将军善词命?善词命,万古之无谁与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为什么魏征改换门庭还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的魏徵在历史上名气之大,是其他同时代的著名文臣没法比的。为什么呢?就因为魏徵和太宗李世民之间有很多吸引人的,脍炙人口的,大胆进谏与善于纳谏的故事。在此不一一赘述。 魏徵,生于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如今河北晋州市人)。他出生于,父亲是一位的人,曾经出仕,做过地方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魏徵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魏徵三十来岁时,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魏徵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 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徵已经三十八岁了,那个时候的三十八岁已经是中年人了。 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没有任何发言权。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并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然而,隋朝大将据守洛阳,对起义军展开了拼死抵抗。魏徵清醒地看到了起义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目前之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李密决定速战速决,自以为稳操胜券,大军列阵也不设垒,连营扎寨,声势浩大,结果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经此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开始他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即兵败被杀。 魏徵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投靠了李渊,这是魏徵第二次更换主子。魏徵随即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安葬了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徵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魏徵不以屡次被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其一生,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并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 后来,魏徵又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队伍里干,在其军中历时一年半。这是魏徵第三次换主子。 随后,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魏徵就又再次投奔李渊。又回来了。 魏徵因为原先招抚李密旧部有功,所以李渊就收留了他,但是因为在窦建德的军中一年半,再度归唐后就很难被重用。太子听说魏徵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给了他一个管理图书的小官,叫作洗马。在这一阶段,魏徵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给李建成提过一个建议,让他带兵去攻打的刘黑闼,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太子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李唐政权掌握天下大势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召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徵没有辩解,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春秋时不是还射中过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簿,这是魏徵第四次换主子,至此魏徵结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为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徵的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徵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自己了。 后来,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太宗还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亲自为之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荣耀了! 人们都说“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魏徵当然不是“忠臣”。然而,他却是的“良臣”!因为他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去。他的心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他是“大忠”,而不是“小忠”。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孟子对的评价,周武王本来是殷商的下属部落,是纣王的臣子,结果臣子姬发灭了殷商,杀了纣王。按说这是犯上作乱,可是孟子对这件事的评说是“我只听说姬发杀了独夫民贼,不知道姬发弑君的事啊”,这就是说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察魏徵之忠,可谓圣人之徒矣! 随机文章宋朝有那些州?乡?镇?室内最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13米高已在5世纪被摧毁恐惧魔王迪亚波罗,勾引王子占据身体和灵魂(天堂最大敌人)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