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image.png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1074年,因守旧派反对而被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治水名人。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image.png

  王安石与苏轼政见相左

  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北宋中期两个耀眼的明星。

他们在政坛、在文坛都有不俗的建树。

不过他们政见相左。

在官场上针锋相对。

  王安石比苏轼年长16岁。

我们今天觉得16岁,年龄差距不大,不过在古代就是差了一代人。

由于受父亲思想的影响。

苏轼属于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

  1.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试,请求开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

  苏轼随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对,认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

  2.皇帝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替代苏东坡。

  3.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向皇帝打小报告:东坡不是“可奖之人”。

  4.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一致赞成。

王安石则说东坡是“邪险之人”。

  5.王安石向宋神宗进言:对待苏轼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6.苏轼这个人如风光霁月,不适合当官吏。

看到新法的弊端,他就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大怒,苏轼被迫离开京城。

  王安石与苏东坡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和苏轼位列“唐宋八大家”二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散文家,朝廷肱股之臣。

两人因缘际会于北宋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他们都想为国出力,为民谋福祉。

  苏轼青年及第,雄姿英发。

王安石盛赞苏轼:“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

”王安石对苏轼的才华非常赏识。

  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牵连了许多人,择期问斩。

王安石毅然向皇帝求情,他上疏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免遭砍头之刑。

三年前,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遭人诬陷而放归江宁,身为丞相的王安石没有求情。

如今却为政治上的敌人苏轼表求情,可见王安石,爱重苏轼的才华。

image.png

  保守派胜利,王安石被罢相,新法被废除。

苏轼返回京城。

可是苏轼为人正直,他不和保守派一起对王安石落井下石。

他对保守派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于是又遭保守派诬告陷害。

  江宁一会,苏轼和王安石从针尖对麦芒的政敌,变成文坛莫逆,二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1084年,苏轼到江宁拜访远离政治中心的王安石。

二人不谈政治,只谈诗文,摆酒言欢,诗词唱和。

二人的友谊迅速升温,从苏轼的诗中可知,王安石劝他留下来,与自己做邻居。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苏轼婉拒了王安石,继续自己的流浪生活。

  苏轼走后,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其实,这两位相爱相杀的文坛巨匠,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

他们彼此欣赏,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大宋江山和黎民百姓。

他们都是没有私心杂念,心胸开阔、豁达的人。

  历史记住了王安石,历史记住了苏轼,历史记住了二人的相爱相杀。

十恶不赦!宋朝史上最著名的食人恶魔

世人对赵宋王朝的印象非常好。

在这样一个经济富裕的王朝,光明与黑暗总是相生共存。

在人民的大宋王朝,也曾出现一位肆虐经年、骄横残暴的吃人恶魔——王继勋。

网络配图王继勋:庆州华池人,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子,孝明胞弟。

据《·王继勋传》记载,王继勋生性残暴,经常强行买得民间少女作奴仆,稍不如意,就把她们杀死,烹食其肉,“专以脔割(即将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谓之脔割)奴婢为乐”。

一天,王继勋府中围墙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笼,跑到面前告御状,把王继勋骇人听闻的罪行全都捅了出来。

赵匡胤“大骇”,当即作出判决:“削夺官爵,勒归私邸。

仍令甲士守之。

俄又配流登州。

”对于一个吃人恶魔来说,这是一个明显宽松的判决。

仅仅是除掉他的官职,夺取他的爵位,流放到登州。

而已。

而且,还没等王继勋上路前往流放地,赵匡胤早已改授其职为右监门率府副率。

网络配图 开宝三年,王继勋被任命为西京河南府尹,即西京洛阳的行政长官。

有了撑腰,王继勋不但能够换一个地方继续当官,官还越做越大。

在洛阳,王继勋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发泄着自己残暴的本性:“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

”强迫市民把子女卖给他做奴婢。

这些可怜的奴婢天天胆战心惊地过日子。

因为,王继勋一不顺意,就会把奴婢杀掉,然后……吃了,剩下的骨头抛到野外去。

那段时间,人贩子和棺材铺商人日夜出入王继勋府中,使得王继勋府中像赶集一样热闹。

老百姓虽然对王继勋恨之入骨,可有了上次告御状的教训,他们也只能是听天由命,任其宰割。

网络配图公元976年,赵光义继位。

洛阳市民看到了一点希望,上京告状。

977年2月,王继勋因恃势骄横,多行不义,赵光义命斩于洛阳。

据记载,仅在开宝六年到太平兴国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食人恶魔王继勋前后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

有这样一个的食人恶魔,相当于经历了一场恶魔,还好,梦总是会醒来的。

如果不是赵匡胤的包庇,王继勋也没这么大胆,更不会吃得这么,逍遥自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都快赢了,为什么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以这首《澶州》款款之笔叙述了辽兵南侵,真宗亲征,将澶渊之战与宋辽之约娓娓道来,高度赞扬了丞相的远见卓识,说他是“欢盟从此至今日”的第一功臣。

澶州宋、辽之间订立的合约使宋辽之间战事告一段落,维持了近120年的和平时期。

岐沟关之战兵败后,再也无意北伐,于是对辽国采取守势。

淳化四年(993),太宗采纳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在河北屯田的建议,在河北开浚沟洫,种植水稻。

这一合理措施起到了在边防积存谷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备御契丹,遏制契丹的纵横奔冲。

咸平二年(999)十月,与其母萧亲率大军二十万大举侵宋。

当时忠武军节度使傅潜镇守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一线,过于怯懦,虽有步骑八万,但不敢交战。

于是辽军大肆进攻,先破狼牙诸寨,后攻威虏军、宁边军、祁州、赵州、邢州、洺州。

真宗忙派人督傅潜出战应敌,傅潜不得已,就让范廷召等带兵一万,到高阳关迎敌。

咸平三年正月,范廷召和康保裔合兵一处,和辽军大战于高阳关西。

由于敌众,傅潜又拒发援兵,宋军将士浴血奋战,范廷召血战而退,康保裔身陷重围,兵尽矢穷,死于阵中。

辽军乘胜渡河,劫掠淄、齐。

宋真宗于是亲率大军到达大名。

辽军见宋大军已到,便率军北撤,范延召一直追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夺回大批人口与物资。

这就是高阳关之战。

长城口之战与咸平四年十月,辽军再次南侵,宋真宗命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在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布阵迎敌。

初时王显不见辽军动静,就把军阵转移到中山(今河北唐县西南)。

十月十六日,辽军骑兵突犯威虏军,宋前阵钤辖张斌和保州团练使杨嗣等在长城口(今河北徐水北)大破辽军。

据王显向真宗奏称,此战破敌两万余,斩辽大王、统军、铁林、相公等十五人,敌军丢弃甲马甚众。

咸平六年四月,辽军数万骑兵又犯宋境,进围望都(今属河北省)。

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副使王继忠和镇州桑赞率兵救援望都,在城南康村与辽军大战,从午战至子夜。

次日又战,辽军烧毁王继忠粮道,围王继忠军数十重。

王超、桑赞带兵退守定州。

王继忠只得孤军奋战,最后将士们不顾伤重,仍拼死力战,退至白城时,力尽被俘。

望都之战因为将领驻兵不援,配合不力而使宋兵大败。

宋辽高阳关之战、长城口之战和望都之战,双方各有胜负,基本上势均力敌。

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军南下,号称二十万,围攻定州,来势凶猛,十一月直逼黄河北岸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

澶州离都城仅二百多里,朝廷上下闻讯大惊。

奏请真宗迁都金陵,而陈尧叟则主迁至成都。

只有宰相寇准,坚持由宋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击退辽军。

真宗决定,并在寇准的坚持下,渡过黄河到达北城。

寇准说:“陛下若不过河,则人心不稳,难以震敌。

现在王超已率精兵驻扎中山,扼敌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分兵布阵,亦抑辽军两肘;各路援兵将到,不可迟疑。

”真宗登上澶渊北门、出现城楼之时,河北将士们远远望见御盖,顿时人心沸腾,欢声雷动,呼声响彻数十里,宋军士气大振。

真宗命寇准总揽大权,抗御辽军,首战告捷。

双方相持十余天,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览领兵出战,威虎军头领张环掌管床子弩,发出飞矢,当场射死萧挞览,辽军大挫士气。

此时宋军几十万已达澶州附近,辽军犯兵家大忌,孤军深入,亦急于撤兵,于是辽就派人求和。

寇准想让辽称臣,并献出幽州之地。

但是真宗君臣皆不愿开战,一心议和。

于是宋派曹利用到辽营谈判。

通过不断交涉,宋辽双方达成协议:一、维持原有疆界,相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真宗称萧太后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各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逃亡越界的人,双方都要遣返,沿边城市只能依旧修治,不得增加城堡和开挖河道等。

另外,在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邀击。

澶州又叫澶渊,这个盟约就被称为“”。

至此,宋辽战事基本结束,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一百余年,北宋北方州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生产开始恢复与发展。

随机文章关于明朝的东林党争探寻南极血瀑布之谜,将会更加大出血的血瀑布(是卤水)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学心理学可以找什么工作,心理学工作盘点(企业猎头/公务员)揭秘沙尘暴多发于什么季节,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图标是怎么样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王安石宋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