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头衔,中了状元也意味着进了官场,摆脱了之前的身份。但是状元只是名声好,具体授职还是很低,不管多有能耐的人都得从基层干起。

有这么一个人,身为贵族子弟却只要读书,并且考上了状元,当了状元以后竟然还想着当皇帝!
1203年3月,在中国西北的土地上,西夏正举行科举考试。这时候有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也在考场之中,参加了多次考试的他对于这种场景再熟悉不过了,他并不感觉到一丝紧张,或许说他根本不会紧张。因为此人是西夏齐王李彦宗之子李遵顼,即使科举不中,自己也是一生富贵,啥也不愁。来这里考试,也只是玩玩而已。
考试结果出来以后,李遵顼获得了廷试的资格。在大殿之上,皇帝与其一问一答,简直就像是故友重逢,李遵顼毫无疑问地摘得桂冠,成了当年的状元。虽然状元的名头并没有给他带来实际性的官职,但是从此他成为了西夏皇室中最有名的人物。

老齐王死后,他自然承继齐王之位,皇帝不久还加封他为大都督府主,统领全国大军。但是这样一来,李遵顼就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他秘密联合朝中大臣,发动了政变,废黜夏襄宗李安全,自己当上了皇帝。
当时蒙古与金交恶,而夏襄宗李安全选择依附蒙古攻打金国,以至于西夏处于三方势力的交锋之处,日子相当难过。本以为李遵顼当上皇帝以后会改变这种情况,联合金国抵御蒙古的侵略,

但是并没有。李遵顼虽说是状元出身,但这是李安全选出来的状元,思想上完全和李安全保持一致,继续依附于蒙古,妄图在这乱世之中抱着最粗的大腿苟活于世。
然而蒙古人并不看重西夏的作用,在征服中亚地区以后,蒙古就立即转向南方的西夏,将其消灭了。而后来忽必烈就将这块地方改名为宁夏路。
章献皇后刘娥为什么与宋真宗只能地下恋不能公开
生于公元968年,刘娥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刘娥父亲担任乐山刺史时,全家搬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之前,母亲在梦中梦见了月亮,随后便给女儿取名为刘娥。刘娥还在襁褓中,父亲刘通战死在沙场。刘通死后,庞氏带着刘娥回到了娘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娥年龄稍长时,学会了击鼗,并将击鼗作为谋生手段。刘娥长到14岁时,家人便把刘娥嫁给了名叫龚美的银匠。刘娥嫁去之前,龚美已经娶有一位妻子。刘娥因年轻貌美,深得龚美妻子的嫉妒,随后龚美便带着刘娥来到京城谋生。到开封后,龚美凭借精湛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加上,龚美喜欢结交朋友,和襄王府中官吏张耆是很好的朋友。 刘娥善于击鼗,又因才貌双全,当地很多人都知道刘娥的名字。襄王此时还未娶妻,听说蜀地的女子大多美艳动人,便让家仆们为他留意一下。赵恒的侍卫们都知道蜀女刘娥亭亭玉立,便前去打听龚美的意思。 龚美一听说襄王选夫人,便声称自己和刘娥是表兄妹,让刘娥进入襄王府。《》中提到,赵恒于刘娥第一次见面时,刘娥年方15。俩人年龄相当,加上刘娥会音律,懂诗词,长相貌美,赵恒对刘娥一见钟情。但是赵恒的母亲秦国夫人因刘娥出生贫贱,不同意俩人成婚。秦国夫人为了阻止赵恒和刘娥,便让将刘娥驱逐出京城。赵恒不忍心让刘娥离开,便将刘娥藏在张耆家中,俩人地下恋情一直持续了15年。 章献皇后刘娥 公元1012年,赵恒封刘娥为皇后,此时刘娥44岁。刘娥成为皇后之后,更加以恭谨严明行事作风来要求自己。刘娥历经数十年的学习和准备,如今的刘娥通晓文理,熟知政事。宋真宗批阅奏章时,刘娥也在一旁说出自己的见解,宋真宗听完刘娥的见解后,对她更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真宗外出巡查时,也要带刘娥在身边。公元1020年,宋真宗得了重病,处理政事非常吃力。期间,几乎所有的奏章都是由刘娥批奏。随后,宋真宗病的越发严重,便让太子旁听政事,让皇后刘娥辅助参与政事。大臣们都以太子不是皇后亲生为由,反对皇后干预政事。但是,太子感念刘娥抚养之恩,俩人关系如同亲生母子,太子根本不顾大臣非议,继续让刘娥参政。公元1022年,宋真宗因病去世,太子登基成为。此时,宋仁宗时年11岁,朝政大权由刘娥把持,刘娥由此开了垂帘听政的生涯。 期间,刘娥帮助宋仁宗除掉了奸臣,巩固了政权。除此之外,刘娥实行奖惩分明制度,对待犯错的官员们,刘娥一律给予严惩。刘娥善于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她曾提拔过、等人,为北宋朝廷输送了一批人才。在生活上,刘娥主张俭朴的生活,宋真宗在世时,刘娥贵为皇后,但是她不爱华服,穿着朴素节俭,深得百姓称赞。1033年,宋仁宗时年24岁,刘娥得知宋仁宗已有处理国事的能力,便将政权彻底地还给了宋仁宗。 刘娥做过什么事 刘娥十五岁时,和襄王赵恒相爱。因身份低贱被秦国夫人拆散,宋太宗并将刘娥赶出开封。赵恒不愿意让刘娥离开,便将刘娥安排在张耆家,俩人一直在暗中幽会。公元997年赵恒登基为宋真宗,之后便将刘娥接入宫中。公元1004年,宋真宗封任刘娥为四品美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1008年,郭皇后去世,宋真宗一心想立刘娥为皇后,因刘娥未生下皇子遭到了群臣反对。刘娥和宋真宗非常恩爱,但是刘娥却没有怀孕。一天,刘娥侍女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仙人投胎变成了一个人。宋真宗和刘娥听到这个梦境后,非常高兴,便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公元1010年,李氏生下一名男婴,即为宋仁宗赵祯。男婴出生前,宋真宗便对文武百官宣布刘娥怀孕一事,并封刘娥为修仪。男婴出生后,便认刘娥为生母,此时的刘娥已经40多岁了,她没有丰沛精力来照顾赵祯,便让和她交好的杨婕妤代为哺育。 后来,宋真宗便以刘娥诞下皇子赵祯为由封刘娥为皇后。其实,文武百官都知道皇子赵祯并非刘娥所生,但是宋真宗一心想要拥立刘娥为皇后,他们无法多做争辩。事实上,刘娥并未杀害赵祯生母李氏,相反她让真宗封李氏为崇阳县君。但是,李氏一生都没有与亲生儿子相认。 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演变成为“狸猫换太子”。后来,多个电视剧都有涉及这一情节,比如《少年包青天》、《狸猫换太子》等电视剧,都讲述了为宋仁宗寻找亲生母亲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十大传奇状元:李蟠最能吃 殿试吃掉36个馒头
核心提示:李蟠是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网络配图 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现摘录其中10位,以飨读者。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时,宦官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坐天下的第16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网络配图 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正,第二年,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数第一。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当时浙江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网络配图 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