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窦建德建立大夏政权的故事。
一、窦建德以及其建立的大夏政权
1.时代背景下的起兵
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之中既繁荣又短命的封建王朝,早在隋文帝末年的时候,朝政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后隋炀帝上台,对这些情况不管不顾,在不考虑人民感受的情况下大兴土木,大搞国内建设,很快就爆发了国内的局部起义。
当时的隋炀帝虽然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这次动乱,在战乱平息之后,变本加厉愈发压榨人民,甚至强迫征兵,组织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最终引发了国内的全面动乱,窦建德就是处于这种时代大背景下。
窦建德老家山东也是祸不单行,社会动荡的同时还发生了连年的灾荒,乡里百姓的场面惨不忍睹,饿死逃荒的人不计其数。正是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朝廷依然在征兵攻打高句丽,甚至强迫农民加入,窦建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军。

当时的窦建德被任命为百夫长,手下掌管着二百余人,但是他压根没有为隋朝作战的打算。他认为当年隋文帝在的时候四海之内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从隋炀帝继位就打仗,并且在第一次出征高句丽失败之后依然不肯罢休,不容缓和地就开始了第二次战争。
如此强征百姓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大动乱,所以他决心自己建立势力,等到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时候就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和势力。
从这时候开始,窦建德就开始招兵买马,主要是针对那些土地被豪夺或是遭受饥荒困苦的人民,很快就聚集了上百号人。为了不引起朝廷的注意,窦建德下令手下人马如同山匪一般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通过掠夺乡绅土豪获得资源。
616年,窦建德与当地另外一位造反聚义的首领高仕达联合,面对来自朝廷的打压,高仕达因为自觉谋略上比不上窦建德,所以将兵权全权交付,让窦建德负责对抗来自朝廷的清剿军队。窦建德领导的反隋起义自此开始。
2.如火如荼的起义巅峰
窦建德不负众望,当时敌军为了瓦解窦建德的军队,使用了离间之计,派人假装成窦建德之妻离间其与王世充的关系,结果窦建德提前知道了这一点,并没有将其戳穿,而是将计就计,假装向隋军投降。
在双方约定时间之后窦建德率兵前去“投降”,在隋军松懈之际,窦建德突然出击,出其不意执之下打的隋军七零八落,隋军伤亡惨重,率残部出逃。经过此次战役之后,窦建德的权力与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随着各方起义军队的各自兴起,窦建德逐渐变成了当时最强大势力的其中之一,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的第一年,窦建德也召集文武官员称王,此后便开始了攻城略地之旅。
二、起义失败与身死
1.急转直下
此后的窦建德心怀一腔热血,开始了平定四方割据势力的战争。最初战争形式相对比较顺利,每一次攻下州郡城池之后,窦建德都会将获得的财物分配给手下,甚至遣散宫女,拒绝被美色所诱惑,仅将剩余的丝织品赏给自己的妻妾。
当时的割据势力并非是窦建德一家独大,还有一个很强大的势力和窦建德处于敌对方面,那就是李渊所创建的“李唐”势力。由于是继承了大隋的正统,所以相对窦建德的大夏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很快双方之间就开始了战争。
李渊建立唐朝的第四年,窦建德率兵攻打周桥城并且顺利破城,随后率大军继续前进,接连拿下了好几座城池。此时的大唐也正处于平定割据势力的重要阶段,彼此也算是针锋相对,李世民很快就被派遣来攻击窦建德。

明显李世民在带兵打仗方面要比窦建德技高一筹,他巧妙地避过了窦建德的攻击锋锐,率领轻骑突袭了后方的运粮军队,窦建德遭遇大败,此次起义的形式也开始走向没落。
2.最终失败
由于这次战争的失利,窦建德所带领的军队自上而下士气受挫。但窦建德依然选择招兵买马,扩充军队,甚至要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之下坚持发动战争,并且将战役的制定权交给了手下一位书生。
这次任命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但是窦建德固执己见,与手下起了矛盾,但决定权始终握在窦建德手中,这场没有任何胜算的战争依旧是轰轰烈烈的进行了。李唐一方由李世民来统领,面对窦建德的来势汹汹,李世民选择了暂避。
在双方大军集结完毕之后,李世民率兵突袭,窦建德仓促应战,在接连几次的厮杀之中,窦建德一方节节败退,最终被李世民俘虏,随着窦建德被斩首,这场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三、失败分析与农民起义的封建化
1.窦建德的被迫性
在这场失败的起义之中,窦建德无论是进行起义还是后来的政权建立,自始至终代表的都是农民阶级,而这个阶级的封建化,注定这次起义不能成功。首先农民阶级的封建化之下,窦建德并未表现出明确的反抗意识。
从早期的起义来看,窦建德作为一个农民阶级,能够在隋朝的军队之中做到百夫长的位置,说明他最早的时候是没有反抗心理的。而后来的起兵对于窦建德来说都充满了迫不得已,若不是形势所迫,身为农民的窦建德不会存在反抗的意识。
2.对皇权的拥护性
这是农民起义封建化的第二个表现,皇权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表,农民阶级越是封建化,就对其越是拥护。迫于封建社会当时农民阶级的地位,所以其封建化斗争之中多数的目的都是拥护皇权,在皇帝胡作非为的时候农民领袖自立为王。
比如先前的东汉末年,以及窦建德所进行的起义,初衷都是拥护皇权的纯洁性。但是天下究竟谁当皇帝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像隋炀帝这种引发众怒的,自然是通过推翻固有朝廷的方式来维护皇权。
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目的都是如此,窦建德为保证皇权自立为王建立大夏,而李渊为了不失皇权正统也是建立了唐朝,所以这些起义都是农民起义封建化过程中拥护皇权的表现。

3.士大夫加入起义推动封建化
所谓的封建化,是农民在发动起义之后从各方面走向封建化进程。无论是政权建立还是对帝王的顺从情绪都是封建化的表现,农民起义封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量士大夫阶层的加入。
隋末唐初的社会,遭受社会灾难的不只是广大的农民阶级,隋朝廷中的“士大夫”阶层也受到了迫害。超纲混乱导致原本的官僚制度出现问题,而后朝政中的官员入职被权力和利益垄断,丧失了公平之后,自然是引起了士大夫基层的不满。
在窦建德农民起义开始的时候,士大夫阶层就有许多人员先后加入到起义军中,这一群人虽然不满于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但原来都是封建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其封建化的思想在加入起义军之后很快会影响到整个军队。
这种情况的长久影响之下,自然是会促进农民起义的封建化,基于多方面的封建化影响,窦建德也被彻底腐蚀,原本的农民思想彻底转变为封建社会中的称王思想,所以起义之余最终决定将皇权紧握手中。
虎牢关大战,窦建德为什么会惨败给唐太宗李世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虎牢关大战是李世民军事生涯的顶峰,也是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的滑铁卢。 武德三年(620)七月,大唐关中后方平定,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为统帅,统领各路大军向关东进军,准备克定中原,统一天下。当时,中原盘踞着与窦建德两大势力,王世充占据洛阳,窦建德盘踞山东。所以,进军中原,首当其冲的是王世充。 李世民大军与王世充的人马大致相当,约计十五万左右。李世民骁勇善战,唐军士气旺盛,很快扫清了洛阳外围,将王世充包围在洛阳城中。此时,王世充粮弹两缺,但还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他一方面坚守不出,以挫唐军锐气;一方面向窦建德求援,以期里应外合,打败唐军。 接到王世充的求援后,窦建德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便更加坚定了王世充坚守洛阳的信心。窦建德为什么答应他的请求呢? 因为,其一,王世充一旦完蛋,李世民下一个目标必定是自己,那时,唐军挟胜利之威,士气大振,肯定凶多吉少,这便是的道理;其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窦建德看到了一个一举消灭王世充与李世民两大主力,平定中原的机会。先与王世充里应外合消灭李世民,之后王世充铁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其三,大唐军队总数不过十五万,与王世充硬拼了八个月,从人数到战斗力都大幅下降,远不是自己的对手。 窦建德剧照 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不论从哪个角度,怎么算,窦建德取胜都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窦建德虽然答应了王世充的求援,但磨磨蹭蹭就是不着急。一直到第二年三月,王世充如果再得不到救援,不被打死也得饿死时,窦建德才晃晃悠悠组织了十五万大军,前去增援。 这样一来,李世民便陷入了危险境地。其一,王世充知道窦建德答应援救他后,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守城的决心,而李世民屯兵坚城下已经八个月,士气逐渐低落;其二,朝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就连父亲李渊也认为应该撤军暂避窦建德锋芒。 但李世民没有这么做,他采纳了参军薛收的意见,认为王世充已是强弩之末,在城内等着饿死,只有继续包围便,只要隔断王世充与窦建德之间的联系,等到王世充溃败后,便可集中兵力对付窦建德。 于是,李世民便抢占虎牢关,隔断了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联系。但李世民可用于防御窦建德十五万大军兵力也少得可怜,只有三千五百人。 所以,虎牢关大战之前,双方的战略目的都很明确,而窦建德一方占有绝对优势。那么,窦建德为何却惨败给李世民呢? 窦建德的战略规划要比李世民稳妥的多,如果他不犯错误,李世民是没有机会取胜的。所以,窦建德输在了轻敌上,认为自己必胜,便有些疏忽,暴露出了种种问题。而偏偏又遇上李世民这位神一样的对手,窦建德只能感慨,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李世民太狡猾! 首先,虎牢关被李世民抢占,这一战术失误,便使窦建德失去了主动。此关易守难攻,窦建德十五万大军硬攻了一个月,英勇的李世民还屡屡带领小股部队,杀到窦建德营前挑衅,令窦建德十分尴尬,大军士气迅速下降。 其次,有观点说窦建德的失败是因为在虎牢关对峙时,没有听取军师凌敬的建议,从上党地区绕道汾晋,直趋大唐关中老巢,从而迫使李世民撤退。 但凌敬的建议只能避免窦建德大军陷入被动,延迟窦建德集团的灭亡。但与窦建德一举消灭王世充、李世民两大主力的战略目的格格不入。绕道汾晋,恐怕还没走一半王世充就变成饿死鬼到阎王那去报到去了。如何能达到消灭李世民主力的目的? 所以,在这样明显的优势下,窦建德是不会舍近求远考虑凌敬的建议,那样无异于宣告自己的战略失败,无异于逃跑。 第三,李世民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能够洞如观火,跟窦建德玩了一招谍报战。窦建德的探子获悉,唐军将到河北牧马。于是,窦建德绝对趁李世民牧马的时机偷袭虎牢关。但这一情报被李世民的间谍得到,于是李世民将计就计,在第二天的对战中,直捣黄龙,俘虏了窦建德。 武德四年六月,二十五岁的秦王李世民高奏凯歌,回到长安,李渊高兴的册封他为“”,这么一个的响亮名号。而一代农民军英雄窦建德则被斩首于闹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窦建德与唐太宗李世民什么关系 窦建德的女儿是哪位
简介 窦建德是隋末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在推翻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是一位有名的农民领袖。与父子是世代贵族不同,窦建德是真正的平民,他自幼家境贫寒,为人厚道,很为乡亲敬重,他完全是看不惯隋末的暴政,出于义愤,才揭竿而起,组织义军起兵反抗隋朝。 窦建德剧照 窦建德在反抗隋朝的过程中是真正付出过代价的,他的家人都被杀死了,这更坚定窦建德起义的决心,于是他在作战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英勇,成为隋末一支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他的军队先后打败、孟海公等势力,并且建立了大夏国,并且称帝,势力发展到顶峰。 随着隋朝的灭亡,天下逐渐安定,此时太原的李渊也在长安称帝,从前大家都是为了反隋,虽然阶级不同但是立场一致,所以并没有大的矛盾。但是现在天下形势变了,往日并肩作战的兄弟变成了仇敌,由于窦建德的实力大增,他成为唐王朝最忌惮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王朝必须铲除的对象,经过几次作战,窦建德最终失败了,他被李世民在虎牢关俘虏,最后被押解到长安斩首,终年还不满五十岁。 窦建德死后,百姓非常怀念他,在他的家乡为他建了一座庙来纪念他,并且还为了修了墓地,这对于一位失败的将领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可见窦建德不是一个莽夫,他知道如何为百姓谋福利,所以百姓才会如此感恩他。 窦建德与李世民的关系 如果说窦建德跟李世民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只能是仇敌关系,因为窦建德正是在虎牢关被李世民俘虏的,后来被押解到长安,也是死在李世民的手下,所以后人才杜撰了一个窦建德女儿窦红线为父报仇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仅限于此了。 李世民画像 不过也有人说窦建德竟然是李世民的舅父,这就很匪夷所思了,哪有外甥亲手把舅舅杀死的事情。因为有人说李世民的母亲、李渊的妻子也,所以猜测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不过这纯粹是后人的一厢情愿,窦建德出生平民,是河北人,而李世民的母亲则是的贵族家的千金小姐,她的母亲还是北周的公主,并且李渊的老家是甘肃天水的,两者是八竿子打不着,不过是恰好窦而已,实在是牵强附会,李世民不可能是窦建德的外甥。 虽然野史上乐于把李世民与窦建德扯上关系,但是撇开政治分歧不说,就算李世民与窦建德不是死对头,恐怕也不愿让别人说窦建德是自己的舅舅。窦建德的确是一代枭雄,但他是一个草莽英雄,他虽然曾经自称为帝,但是不会得到当时上层社会的认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非常注重门阀士族,非常看重出身,重视郡望。李渊父子虽然是山西太原人,但是他们一直自称是甘肃陇西,而且将道家创始人李尔,也就是奉为自己的祖先。而窦建德根本就没有什么背景可言,所以最后李渊父子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与这一点也有关系。 窦建德的女儿 在一些影视剧中,都有说到窦建德有一个女儿窦红线,这个红线公主聪敏伶俐,机灵活泼,很讨人喜欢。因为她的父亲窦建德被李世民杀死,所以才来到当时的太子身边,企图挑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关系。 窦建德的女儿窦红线剧照 因为窦红线与李建成都痛恨李世民,所以她跟李建成的关系很融洽,竟成为李建成最宠爱的侍妾之一,但也因此得罪了李世民,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下射死了李建成,窦红线也被李世民一箭射死,不仅没能为父报仇,反而死于仇人的箭下。 但是这位窦红线在小说中的经历要精彩很多,据说这窦红线自幼随父亲窦建德长在军营,练得一身好功夫,虽然才十几岁,便已经上战场杀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且窦红线此时已长成一个成熟少女,她姿色过人,神采飞扬,又芳名在外,所以当时很多世家公对她非常倾慕,来求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是窦红线眼力很高,对来求亲的人都不理会。当时的少年英俊也仰慕窦红线的威名,而窦红线也对罗成一见倾心,为了试探罗成设巧计赢得了罗成的注意,招为夫婿。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不料不久她的父亲就被李世民在战场上杀死,为了替父亲报仇,只得忍痛离开罗成,来到李建成身边,委身于仇人之子,试图挑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关系,可惜最后还是惨死在李世民的手下,可怜一个青春少女就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