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以其锐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韩琦,同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对国家的政治有着重要影响。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对于韩琦的评价,欧阳修经历了从最初的批评到最后的赞誉的转变,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欧阳修公正客观的态度和对人才的珍视。
在早期,欧阳修对韩琦的评价并不十分积极。这主要是因为韩琦在政治上的一些行为与欧阳修的政治理念有所冲突。欧阳修作为文人,主张政治清明,反对权贵专权,而韩琦在官场上的一些做法,如与宦官结交等,与欧阳修的理念相悖。因此,在早期的作品中,欧阳修对韩琦有所批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琦的政治才能和为官清廉逐渐显现,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才干和为民着想的行为赢得了朝野的广泛赞誉。欧阳修作为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韩琦的言行,对其给予了更为公正的评价。

在后来的文章中,欧阳修对韩琦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开始赞赏韩琦的政治才能和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尤其是韩琦在任宰相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财政、改善民生等,都得到了欧阳修的肯定。欧阳修认为,韩琦是一位能够真正为国家着想、为百姓谋福利的贤相。
此外,韩琦的文学才华也得到了欧阳修的认可。韩琦的诗文清新脱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与欧阳修本人的文学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在文学领域,欧阳修也对韩琦给予了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欧阳修对韩琦的评价经历了从批评到赞誉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欧阳修作为一位文人的公正和宽容,也反映了他对韩琦政治和文学成就的肯定。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位伟人虽然在某些方面曾有过分歧,但最终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共同为宋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密:大文豪欧阳修为什么会鄙视大清官包青天?
在连续参倒了张尧佐、张方平、宋祁之后,以枢密院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一职。不知道出于何意,发布这样一个任命。总之,任命一出,朝中哗然,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文坛的领袖人物——。 欧阳修三十岁出头就曾经参与“庆历新政”而成为朝中新锐,虽然之后被贬,却因其为政为文的出色表现而获得士大夫和天下文人的共同尊敬,“之意不在酒”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此时的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跟随左右,负责起草诏令,风头正健,前途远大。本来,六十多岁的老包拯当然不应该畏惧四十来岁的欧阳修。有道是“,无欲则刚”,俗话又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可老包拯却因为欧阳修的几句议论,而闭门不出,不敢去担任“三司使”一职。为什么? 欧阳修如此评价包拯:“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前半句说,牵牛的人牵着牛踩了人家的田,却被人家把牛也抢走了。牛踩了田,确实有罪过,可是你把牛都抢走,这个罪过实际更大啊。 看得出欧阳修对几位三司使被罢免,是心有不满,以为量刑过重。后半句说,不但如此,你包拯还贪恋这个三司使的富贵,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欧阳修的一番言论,确实有杀伤力。为什么呢? 因为欧阳修的立论基础和包拯一样,是建立在中国儒家的道德仁义之上。一是,儒家讲究修身,但更注重恕道。即便是几位官员在修身品行上有过错,可是罢官却有违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拯却毫不宽容,对他人的错误一棍子打死。更重要的是,在罢免了前几位三司使之后,自己却接任此职,于是便有了私心。任谁看包拯此举,都会认为包拯是为了自己担任三司使,而抨击前任官员。于是一向公正严明的包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自己了。 可是,一向以刚毅著称的包拯是不会屈服与舆论的,不久就正式出任三司使。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的道德舆论,有时候是一把杀人刀子,。可有时候却只是一只纸老虎,小拇指一捅就破。在任命之初,大家还有些议论,可过了几天的新鲜劲,中国人就会关注新的热闹了。加上包拯自己到任之后废除掉三司使的一些弊政,为官继续秉持公平公正的风格,人们的议论也就渐渐小了。 不过,这件事情对包拯还是留下了很大的阴影,甚至对从政也失去了信心。他担任三司使没几天,皇帝就重新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估计仁宗皇帝考虑到老包拯的难处吧。可是包拯一再推辞,拒绝出仕。几天之后仁宗再次改任包拯为礼部侍郎,可包拯以身体老迈为由依旧不接受。不久之后,这位一生号称公正的包拯就去世了。 这位一生刚毅,从无私念的包拯,在晚年却因“”之讥而晚节不保,实在是一件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人也需社会“富养” :欧阳修在洛阳生活奢华
人们常说:“女孩要富养。”其实文人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富养”。北宋就是一个“富养”文人的社会,文人不但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尊重,在物质资源上也得到了优先的保障。因此,北宋的文坛群星璀璨。其中有那么几位“全能型”的人物,严肃起来可以为整个民族修撰史书,担当国家的政治决策;休闲下来可以去写流行歌词,琢磨一下让生活更舒适的小器物;至于研究经学的论文、吟咏感怀的诗歌、抒发情志的散文,他们也都样样在行。就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文坛大师。 曾是洛阳花下客 1007年,欧阳修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出生,当时他父亲在那里做小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如果在门阀时代,凭这样的家境,欧阳修怕是只能沦为之流了。好在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只要你是“”,就可以期望“”。加上厚待知识分子,全社会都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意识。 1029年,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来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著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在的时候,有一个吴越国,钱惟演就是末代吴越的儿子。 宋朝厚待吴越贵族,《》开头就是“赵钱孙李”,“赵”是的姓,“钱”就是吴越王族的姓,紧跟在皇帝后面。再加上个人的努力,钱惟演在北宋政坛占据着显赫的地位。 钱惟演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简直是把他们“贡”起来。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有一次,欧阳修和年轻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钱惟演的使者赶到了,带来优秀的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简直有《》中溺爱孙辈的神韵。 当然,这些青年才俊们,在吃喝玩乐之余,也会吟诗作赋。当时文坛上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但是免不了说大话、套话,欧阳修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文章去参加科举考试的。现在终于可以毫无压力地创作了,他们当然不满足于那样死板的文风,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后来古文的创作在宋代繁盛一时,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钱惟演“富养”这几个小文人,真可谓是功在千秋。 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了洛阳。欧阳修等人为钱惟演送行,双方都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管束属下向来十分严格。到任后,他看到钱惟演留下的这些年轻人整天游山玩水,十分不满。有一天,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大家都被训得不敢做声。只有欧阳修年轻气盛,反应敏捷,回嘴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倒霉,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一下把王老爷子噎得说不出话来。 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虽然我现在被贬到穷乡僻壤,在春天都看不见花,但我曾经在洛阳享受过那样绚烂的青春,这一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呢? 之意不在酒 洛阳任满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此,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