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
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
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
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
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
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
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
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
【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
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
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
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
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
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大理段氏简历: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
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
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
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
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
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
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
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
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
3 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
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二、 邹姓的迁徙分布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
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
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
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
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
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
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
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
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三、 邹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
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
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
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
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四、 姓邹的历史名人 1 邹容:四川巴县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烈士,1903年著有《革命家》,宣传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建立中华共和国。
2邹伯奇: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东南海人。
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总结我国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经验,写成比较完整的几何学著作《格术补》。
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3 邹亮: 明代学者,共诗文,为景泰十才子之一。
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于是潜心研究理学。
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曾上书揭发严篙父子,言辞激烈,因此被罢。
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
7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相。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
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
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春秋时,宋桓公之子敖(宋襄公同母弟)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
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其后人称钟离或钟氏; 州犁的小儿子连,迁居于南阳,便以祖父之字为姓,称宗氏。
3、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
4、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 5、出自刘姓,以职官名命姓,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
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
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二、宗姓的郡望堂号 【堂号】 忠简堂:宋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
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
安西堂:后魏宗政珍孙,官安西将军、光禄大夫。
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汉时置郡。
三、姓宗的历史名人 宗均 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
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
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
宗泽(1060--1128) 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临终时,还三呼"渡河"。
宗愨 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幹(西元?-465年)。
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