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肯定鲁肃是大智若愚形的老实人!是为江东父老奔波劳碌一生的人,敬业精神堪比诸葛亮!虽然能力有限,但瑕不掩玉,也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敬的人!
其他网友观点我就喜欢鲁肃,特别喜欢。为表达对鲁肃的敬意,我先来一首定场诗:
联刘抗曹,三分天下
义释关羽,草船借箭
推举陆逊,辅助孙权
当作统帅,刚毅果敢
当作谋臣,智计百出
为人豪爽,处事大气
忠心谋国,赏罚分明
鲁家子敬,君子无双
少校心中对鲁肃的敬仰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所以我准备再来一首定场诗:
孟德一心为汉,云长五关六将。
公瑾羽扇纶巾,华佗救死扶伤。
曹昂救父而死,孙策暗箭难防。
玄德虚情假意,子龙忠心坚刚。
若论忠厚长者,唯有子敬无双。
鲁肃,三国中唯一的一位君子人。一个人能够被自己人和对手同时尊重的君子人。
1.鲁肃公心谋国:连刘抗曹,赢得了自己人的尊重可能这么说,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如果鲁肃真的公心谋国的话,那关羽单刀赴会的时候,他为何不把关羽斩杀?杀了关羽就能收回荆州了。
这就是少校要跟大家着重说明的一点:关羽不能死。三分天的下根本是两弱相连以抗强敌。孙刘只有联合才干对抗一代奸雄曹操。
在这一点上整个三国史上,只有三个战略家能够看懂:一是一代奸雄曹操,二是诸葛亮,三是鲁肃。所以鲁肃的一生,他一直在谋求的是联刘抗曹。
周瑜生前最信任的就是鲁肃,周瑜死后孙权最信任的也是鲁肃,陆逊这个大都督也是鲁肃推荐的。翻遍史料,竟无一人说鲁肃的坏话,鲁肃赢得了自己人的尊重。
2.鲁肃心胸宽广,忠厚长者,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三国种诸葛亮是不轻易服人的,但他对鲁肃的评价是忠厚长者。
在三国演义描写当中,周瑜想除掉诸葛亮,便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准备十万枝箭。诸葛亮也是立了军令状:“三天就可以,如果做不到就甘受军法处置”
草船借箭想要成功除了天气真相外,有两个前提必不可少:一不能让周瑜知道草船借箭的计划。二必须提供足够的,扎满草人的舰船。
而东吴水军的控制权在周瑜,只有鲁肃才干够绕过周瑜,调动出舰船。这才干够让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也才救了诸葛亮一命。
可能有人会说:从东吴的国家利益出发,诸葛亮应该死,否则后患无穷。那说明还没有理解三国的本质。三国的三分天下,永远只能两弱相联抗强敌。
正是由于鲁肃看清了这个战略,才在关羽单刀赴会时,不惜以自己做人质,救了关羽一命。对这个救命之恩,关羽铭记在心。他对鲁肃也是敬佩有加。
诸葛亮和关羽当作刘备的左右手,身为东吴的对手,都或多或少的受过鲁肃的救命之恩,所以鲁肃在世时,孙刘联合很稳固。
从他联刘抗曹的合纵政策上看吧,应该说他是文臣。
从他带人抗击袁绍一箭射穿盾牌,应该说他是武将。
从他练出精兵镇守东吴做大都督,应该说他是统帅。
总之鲁肃就是多面手,是外交家,是军队家,更是是战略家。
4.如果鲁肃活着,三国走势可能会不一样如果鲁肃活着,而关羽又被吴军所捕获,这个时候来招降关羽的并不是吕蒙这个毛头小子,而是鲁肃的话,起码关羽不会张口就骂,因为关羽要给鲁肃留面子,毕竟鲁肃曾经救过他的命。
而在鲁肃的斡旋下,孙权也不会下定决心杀关羽。最大的可能就是,关羽接受荆州已经失去了的这个事实。要么回转益州投奔刘备,要么自杀。
而上述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刘备都不会有再起兵应付孙权的借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夷陵之战。蜀国的实力也就不会下降的那么快。
其他网友观点三国中鲁肃是个好官。跟楚汉相争时项伯式的人物。喜欢和平,不想战乱。
其他网友观点鲁肃生于公元172年,祖籍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自小因父亲早逝,所以是祖母一手带大,他出身在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今后的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有了高情商,鲁肃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中难得的伯乐周瑜,周瑜很敬佩鲁肃的豪爽仗义和过人才华,所以就将鲁肃推荐给吴主孙权,他的人生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
鲁肃一席话让他打消了念头,鲁肃说当今汉室朝廷已是宦官专权,奸臣当道,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一代奸雄曹操现已势力日益庞大,我们不可能一下把他消灭;所以还不如建立自己的政权,一定要和刘备搞好关系,和蜀国互为依托,共同应付一代奸雄曹操,这样我们才干立足和长期进展。
鲁肃一席话令孙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随对鲁肃大加赞赏,大有相见恨晚,这一席话也算是东吴版的隆中对,比诸葛亮版的隆中对早好多年。三、鲁肃有杰出的外交才干。
孙刘联盟数年,成功地牵制了曹魏,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诸葛亮和鲁肃二人功不可没;当年面对曹军百万大军南下的威胁,东吴政界分成主战和主降两派,正是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积极倡导联合抗曹的决心;他施展外交才华,多次积极主动和刘备诸葛亮洽谈,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赢得了刘备、诸葛亮的赏识和合作,达成了孙刘联盟战略的形成,所以才有了后来赤壁破曹的胜利。四、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周瑜死后,吴国面临好多繁杂的事物及风险,如荆州是鲁肃说服孙权借给刘备的,谁知刘备一借去就不想还,导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北方曹魏也是虎视眈眈,局势复杂多变;鲁肃一面多方奔走,尽力维系吴蜀关系;一面运筹帷幄,应付曹魏,所以他能很好继承周瑜遗志,意志坚定,终日尽瘁国事,没有丝毫懈怠,最终累死在军中,终年46岁。透过古代烟云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
,不是演义中所说的那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平凡人,他的乐善好施和坚韧不拔的品德应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很多看过老版的《三国演义》影视剧的小伙伴,都会觉得鲁肃就是个“小跟屁虫”,天天跟在诸葛亮的身后,恭敬有礼,并不讨人喜欢。
但是,深入了解鲁肃后,你会发现其中的大智慧,鲁肃是个了不起的谋士。鲁肃这样做的真相大概有两个,①是鲁肃好客,也敬佩诸葛亮的才华;②是鲁肃的大局观,看透天下大势。
但是,《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不能完全当正史来看,那么《三国志》里的鲁肃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本来与《三国演义》中的差别不大。
按现在的话来说,鲁肃在当时是个“富二代”,但是这个“富二代”有才且好施,所以深得当地人的敬佩。
《三国志》记载,“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鲁肃是个豪爽仗义之人。而且,当时周瑜找鲁肃借粮食,鲁肃家中只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但是鲁肃还是把其中的一囷米给了周瑜。
周瑜敬佩鲁肃为人,两人结为好友。
鼎足江东,看透天下大势后来,周瑜向孙权举荐了鲁肃,说鲁肃有大才。孙权接见了鲁肃,两人交谈甚欢。
酒席结束后,孙权还把鲁肃留下来,两人把酒对谈,孙权问鲁肃该怎么成就像汉高祖那样的伟业?
鲁肃的大概意思就是,“鼎足江东”,趁北方还未平定,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将领地扩大到长江中上游,然后称帝,再统一中原。
208年,刘表病逝,荆州一时无主。鲁肃向孙权建议进攻荆州,把荆州占为己有,当作成就皇帝大业的基础。
当时,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向来不合,军中的将领也是分立为两派,而且还有刘备在城中。这样一来,鲁肃就建议孙权,假如这三个人同心协力,就和刘备结好,订立盟约;假如他们离心背德,就进攻荆州,当作天下基业。 同时,鲁肃主动请求去荆州吊祭,慰问城中的实力将领,并且劝说刘备收拢刘表的部下,共同抗曹。 后来,刘琮投降一代奸雄曹操,刘备准备撤退,南渡长江。鲁肃就直接去接见了刘备,说了孙权的意图,说东吴的强大,劝说两人合作。 刘备听后很高兴,并且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鲁肃虽然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之才,但是他是看透当时天下之人。最后造就“三足鼎立”之势,有鲁肃的一份功劳,是值得敬佩之人。 不懂的鲁肃人觉得鲁肃无大才,懂鲁肃的人知他心有大局。 正如白寿彝先生评价鲁肃: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的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队家和外交活动家。其他网友观点 在《三国演义》的各位人物中,最容易被人小瞧的就是鲁肃了。 鲁肃是一位真正的国器。 但要论胸怀和气度,三国时代没有任何人能比鲁肃更加的从容和宏伟。 我记得曾经有人问过,谁是三国时代最受女性欢迎的人物?是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周瑜的才情?是赵云的英挺,还是马超的帅气?是关羽的义薄云天,还是三姓家奴吕布的人间俊杰?这些人都无疑都是女性最喜欢的偶像派。
论智计谋略,鲁肃无法与诸葛亮和郭嘉相提并论;论才华俊逸,鲁肃及不上周瑜半分;论阴狠坚韧,鲁肃比宣帝王司马懿差得很远;而论诡谲算谋,鲁肃更是不如贾诩。
但要说嫁人,我们发现,至少在现代社会,那些如花似玉最后选择还是鲁肃这样的人。而且,不仅仅是女性认为鲁肃值得托附一生,就男性朋友来说,也非常愿意和鲁肃打交道。
鲁肃可绝不是个简单人物,放在在任什么时候代,任何地方,鲁肃绝对都是混得最好的,最受欢迎,最受信重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周瑜送给刘备,周瑜能吃得开吗??如果把诸葛亮送给一代奸雄曹操,诸葛亮能进展得好吗??若让贾诩为孙权效力,又是如何样的结果呢??估计都不会太如意。但只有鲁肃可以在任何一个主公麾下混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咱们通过几个事例来分析一下鲁肃这个人。
一、周瑜借粮
大家都知道周瑜向鲁肃借粮的故事。周瑜带着数百人到鲁肃家里拜访,要借粮食,本来说白了就是威胁,没打算要还。咱们看看鲁肃的处理方式:鲁肃家里有两个粮囤,他指着其中一囤,直接送给了周瑜。
鲁肃用一囤粮食,化解了一场纠纷,结交了一个俊杰好友,铺开了一条光明前途,换来了一生安定富贵。 这就是超人的眼光和气度。
二、坚持主战
一代奸雄曹操略定北方,旌麾南指,兵临江右,派人向孙权下书,“欲与将军会猎于吴”。 东吴朝野惊慌失措,主战主降,各抒已见。多数量主张投降乞和,连老臣张昭都支持投降,令孙权左右为难。
孙权这个人本来特别难伺候,对大臣毫不手软,说抓就抓,说杀就杀。但孙权对真正信任的人是非常不错的。对于一个政治头脑高明的主君来说,最看重的是臣子的忠心。比如说海瑞,严重冒犯了嘉靖,但嘉靖仍然不杀;和珅贪腐,风流皇帝乾隆岂能不知,仍然重用。因为海瑞与和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君王。说错话,办错事都不要紧,关键是目的和出发点。
三、联刘拒曹
本来,周瑜和鲁肃之间的战略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周瑜更多偏向于消灭和驱逐刘备集团,而鲁肃坚持孙刘联盟。
孙策威猛,敌不敢犯;周瑜精明,敌也不敢犯;鲁肃格局长远,器量宏大,敌不能犯。鲁肃之后,东吴再无战略家,吕蒙和陆逊都是有雄才而无大略之辈,他们都欠缺鲁肃的胸怀和格局。
我们这里就以《三国演义》中作者所塑造的角色来分析了。《三国演义》虽然借鉴了三国的古代,但是还是属于小说,有很多作者自己创作的成分,与真实的古代并不完全符合。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首次出现,是孙策死后,孙权继承江东基业,由周瑜推荐给孙权的。当时周瑜的原话是:“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其慷慨如此”。孙权与鲁肃会面“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从周瑜的推荐,以及孙权的表现来看,鲁肃绝非碌碌之辈,确实是乱世中的奇才。
之后鲁肃再次露面,则是正值一代奸雄曹操南下,吞灭荆州,东吴实际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东吴国内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势力巨大,孙权虽然不想屈膝投降,但是架不住文臣的软磨硬泡,心中犹豫不决。在这关键的节点,鲁肃劝说孙权不能降曹,说人人都可降曹,众臣降曹后,仍然不失郡守之位,而孙权一旦降曹,则也只是列侯之位,再也不能南面称孤了。孙权这决定抗曹。
再之后。鲁肃就几乎是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位天才的陪衬品。鲁肃渡江吊唁,才引来诸葛亮一驾扁舟,舌战群儒。这之后,便基本上是诸葛亮的表演时间,而鲁肃则充当了喝彩者的角色,时时为诸葛亮的计谋感到“愕然”,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惊呆了。当然,他的最大作用,还是在劝住周瑜不杀诸葛亮,保住了孙刘联盟。说实话,若不是鲁肃,任凭诸葛亮智高,估计也得死在周瑜手中。
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为东吴大都督(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可见周瑜对鲁肃才干的器重。鲁肃掌握大权后,也想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但却了无成效。让关羽单刀赴会嘲讽了一回,之后便无动作了。
孙权在吕蒙收复荆州后,对吕蒙说:“子敬初见孤时,便及皇帝大略,帆叶网,此一快也;一代奸雄曹操东下,诸人皆劝孤降,子敬独劝孤召公瑾逆而击之,此二快也;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在孙权看来,鲁肃是有大功于东吴的。至于说借荆州,虽说刘备肯定是占了大廉价,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孙刘联盟,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否则,,若当时孙权起兵硬抢荆州,胜负还两说,即便胜了,一代奸雄曹操趁弊而来,天下从此就可能姓曹了。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有些被贬低的成分。在东吴他本来相当于周瑜的参谋,在三国大局中则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罗贯中心中的三国世界,鲁肃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排不上号,然而,在三国诡谲纵横的大环境中,他却是位不折不扣的长者,而且他在大的战略上也没有过失误,孙权早期的东吴,一离不开周瑜,二则离不开鲁肃。
(全文完)
其他网友观点能顾全大局,心肠也忠厚。智谋同周瑜,寿少难理后。
其他网友观点大智如愚
其他网友观点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一代奸雄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用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事很快进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队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