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油画《根特祭坛画》15世纪的祭坛组画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世界上最早的油画是什么油画?《根特祭坛画》是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埃克兄弟创作的一幅祭坛组画。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等相关内容。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早的油画等相关内容。

世界上最早的油画《根特祭坛画》15世纪的祭坛组画

创作背景

尼德兰的文艺复兴较意大利迟一些,其发展也较缓慢,这是由尼德兰的地理与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尼德兰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旧习俗和宗教观念深入人心。尼德兰先后受法国布甘地公国统治和西班牙武装势力的控制,人民的反封建与反异族压迫的斗争,往往遭到血腥的镇压,而内部新旧势力的对立与形势的复杂性,使这种斗争更带有持久性,由此决定了尼德兰在15到16世纪时期艺术文化发展的曲折与缓慢。15世纪时,尼德兰也受到意大利进步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作用,然而艺术的发展,仍旧受到中世纪世界观的束缚,它与正在形成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发生着剧烈的矛盾。

《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这幅祭坛画,乃置放在教堂圣坛的前面,木板组成,由内外共20个画面构成一种折叠式画障。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于人们的眼前。现将这整幅约343×440厘米大的祭坛画的所有画面逐一作些分析介绍。

世界上最早的油画《根特祭坛画》15世纪的祭坛组画

艺术鉴赏

这套组画在平时,由于祭坛两翼合拢着,只能看到它的外侧,外侧的画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画的是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个,分隔在屏风的弧形顶部。中间一层画着传统题材《受胎告知》,在这一层,空间比较宽敞,报知喜讯的天使与满怀激情的马利亚,被分别安排在四幅的两端。中间描绘着空阔的房间,除了窗台、壁龛以外,没有什么陈设。光线从窗外射入,环境极其单纯,透视感强。似乎为了强调马利亚的圣洁,细节处理得很简约。中间的窗台露出城市的景色,给人以当代人的起居生活的印象。洗脸盆与挂着的洗脸巾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甚至连壁龛内一物件的高光都纤毫无遗地描绘出来。在天使与马利亚的画面背后还有依稀可辨的花格窗棂、书本等细节,天使背后的阴影非常写实,显示了风俗画的特色。下面的4个画面,中间两尊雕像为施洗约翰与使徒约翰;两边是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他们都占满画面。供养人跪着,作为祭坛画的捐献人,表示对基督的虔诚。这两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征。画家的技艺甚高,形象神态逼真,结构严实。中间两尊雕像的摹绘,则运用了高度熟练的素描技能,画在神龛里几可与雕像乱真。可以看出这两位画家在造型写实能力上的造诣,这也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祭坛屏风在管风琴庄严的圣乐声中徐徐展开时,内面的全部画面则更显得光辉夺目,令人神往。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画一下子象发光的金子一般,使人眼花缭乱。这12幅画随着圣曲的悠扬节奏突然显现时,会把信徒的感情升华到一个神化的境界,从中获得了强烈的美的感受。这12幅画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幅画着上帝、圣母与施洗约翰。正中的上帝是这三幅画的核心,他比周围其他人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双目直视,毫无表情,这是一种画上帝的公式,人们已习惯了这种最高形象的木讷感。他左手持权杖,右手微举为祝福的仪式。但上帝身上那件镶金大红袍却被画得极有生气,画家似乎有意把艺术的感情投在这件袍服的褶襞上,而不去刻画他的脸。在这一层,以这一尊偶像为中心,庄严地摆开了圣秩的阵势。左右两侧的圣母与施洗约翰,形象比较潇洒自如,色彩也很饱满,人物虽相对而坐着,但姿势丝毫不显得局促。

在中央下层的一幅是《羔羊的颂赞》,它也是整个组画的核心,是一幅最富戏剧性的横幅面的宗教传说场面。这个题材取自圣经《启示录》第七章第九、十两节: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地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于羔羊。

《启示录》属于《新约全书》的最后一篇,据说是使徒约翰所作,文字富于隐喻性。所谓无罪的羔羊,在这里是隐指基督徒、以色列人和受压迫者,圣经说只有他们才能得到上帝最大的恩典。在这一幅《羔羊的颂赞》上,画家按照宗教所述的场面,作了概括性的处理。

名家点评

作为15世纪尼德兰美术的标志,《根特祭坛画》这幅出现于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巨制,具有一种里程碑的意义。题材虽来源于宗教,但画家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和写实的描绘,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基调,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并具有无穷艺术魅力。《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后世影响

圣经上是这样写的:约翰到了天上,见到一宝座,宝座上放着一本圣书,上有七道印封着。约翰想读它,但没法揭开这七道印封。正在发愁之际,宝座周围的长老中有一人劝约翰别犯愁,印封可以揭开。此时,宝座上出现一只被伤害过的羔羊(象征以色列人在世上受难),羔羊有七角七眼(象征耶和华的七个灵)。羔羊便拿起圣书,周围四个活物和二十四个长老见此情景都跪下礼拜,一个长老对约翰说,唯有它可以揭开七道印封。这是一幕富有神秘色彩的场景,但画家尽可压缩宗教的抽象含义,赋予颂赞自然与美丽的生灵的内容。在这幅画上,众多的长老、圣职人员、天使与男女信徒们的形象,是运用细密画的功夫一个个仔细地描绘出来的,构图采用中轴线对等划分,场面显得肃穆而又呆板,自然风光画得很好,显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在左右两侧:左侧上层是人类始祖亚当与圣歌班两幅画;下层是公正的士师与基督的军队。右侧上层是夏娃与圣歌班的另一半两幅;下层是苦行僧与香客。上边一排属特写式人物,尤其是圣歌班的天使们,画得十分抒情,含情脉脉。下边一排连同中央的一幅《羔羊的颂赞》,共为五个画面,是统一的风景构图,它们都展示了辽阔的野外自然景色。这种处理颇令人赞叹,当祭坛画板全部展开时,这五幅横向的画面成了一个统一体,给人以一种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兴奋感。这在尼德兰的早期宗教画中是很少见的。除了特写式的圣歌班天使的妩媚形象之外,亚当与夏娃的裸体,则体现了画家对人体解剖的研究,就风格上看,它们很象出自扬·凡·艾克之手的。

世界上最早的油画《根特祭坛画》15世纪的祭坛组画

细密画在东方民族和一部北欧民间生活中十分流行,凡·艾克兄弟作为民族艺术的继承者,进一步发展了它的写实技巧,由于它的细致入微,在色彩上必须作更多的实验,凡·艾克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套祭坛画就是被研究的重要艺术文物之一。

祥妃是道光最早的宠妃,她最后为什么会被连降两级?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袁术称帝为什么会过早的灭亡呢 他究竟都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称帝为何会过早的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黄巾之乱平息后没有多久,各路诸葛又开始打了起来,其中,在河北称雄,奉天子与,盘踞江东隐隐有一统之势,天下局面大乱,但很多有实力的诸侯却丝毫没有犯上作乱的心思,心里面仍然认为天子的地位无可撼动。随着衣带诏事件的爆发,天下对于曹操的逆反心理便多了起来,但是曹操对于称帝却丝毫没有想法仍以汉帝为尊。那么当时的袁术为何要突然宣布称帝呢。 袁术身为四世三公的后裔,出身于名门之家,从开始起事就备受人尊崇。在东汉末年,门阀观念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背景作为支撑单单靠自己发挥光和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汉室的族谱之上的原因,因为这样,他就能靠着皇叔的名头来打造自己的势力,事实也证明,刘备做的是对的。但是袁术却没有把这项重要因素放在心上,可能因为侵染的环境不同,袁术好像丝毫没有把自己的这个身份放在心上。他的父亲是曾经作为司空的袁逢,因此在朝堂之中有很多他父亲的人脉在照顾着他,但也是这些东西成为了他的催命符。 作为袁术的哥哥,袁绍与袁术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当然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深受的对于尊卑一事看的非常重要,而袁绍只是庶出,为嫡子的袁术看不起也实属正常,但是袁绍对于袁术的作用就不一般了。在谋朝,各路诸侯联合讨董之时,袁术的实力是最强的存在,就连孙策父是他帐下的将军,然而因为与袁绍政见不同产生了分歧,而孙坚的死亡也加深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仇恨。其后因为与曹操的斗争失败无奈之下退回淮南。 就在诸侯伐董之时,孙坚无意从皇宫中拿到了传国玉玺,但是根据当时的实力,孙坚无法据为己有。随着孙坚被黄祖射杀,孙策为了能够平定江东特意拿玉玺跟袁术交换了兵马,这在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孙策的眼光毒辣,他很清楚玉玺是个烫手的东西,如果一直放在自己跟前迟早要出事,还不如换点实际的东西。但是袁术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传国玉玺从天而降的喜悦压倒了一切,不久之后,袁术宣布称帝。 袁术称帝的消息一时间激起无数浪花,很多诸侯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袁术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登基称帝,要知道汉朝还没有毁灭,仍活在世上,所有人的心中依然认为汉室是正统。而袁术的这一举动首先是遭到了袁绍的谩骂,认为他把袁家的脸面全部丢的精光,堂堂四世三公后代却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然后孙策宣布脱离袁术自立,导致袁术的实力出现了非常大的空缺,位于许昌的曹操则趁机发兵攻打,而率兵偷袭,在淮北大肆劫掠。在孙操吕的连续攻伐之下,袁术已无心应对,无奈之下只好退回淮南静静等待时机,但是天下诸侯为了赢得大义,好作为招揽人才的一个方法,征伐袁术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其后不久在受到曹操派来的刘备等人围追堵截之下,在床上吐血身亡。那么为什么袁术要做出这种不符合他身份的事情呢。 在汉朝时期对于“五德始终”的说法非常迷信,秦朝时为水德,而西汉初期为火德,但到时期改为土德,所以土克水。而在光武帝时期又改为了火德。袁术认为本为,陈为后裔,所以身体里隐藏着的血脉。当时有一句谶语流传甚广名为“代汉者,涂高也”。而袁术字公路,其中“路”与“途”近义,而“途”与“涂”同音,所以他才会认为自己一定会取代汉王朝成为皇帝。这一切在得到玉玺之后袁术的野心越来越强大,为了确保自己能成为皇帝,他还特意找人为他看了面相,结果为“具有帝王之相”。结果网友们都知道,袁术过早称帝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么在称帝之后却早早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有着四世三公作为底蕴的袁氏在东汉末年有着非常大的名声,这一切都源于每一代人的辛勤积累,但是在一个家族文化壮大的同时势必要影响到其他家族的利益。尤其是这种大门阀,树立的敌人绝对不少,而且当时的袁绍隐隐第一大诸侯的模样,所以才不敢妄动杀机。但是袁术的就为这些人提供了良好的借口,而且袁氏一族偏偏还被拉下了水,袁绍如果帮助袁术一起称帝的话反倒成全了这些人的心愿。 袁绍的影响对袁术来说不可谓不重,作为袁家的嫡子,自然对庶出的袁绍有这轻蔑之意,但是袁绍成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说明袁绍比袁术强,当然这里肯定有着其他人的想法。但是也激起了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之间的火花,为了能够压制袁绍在河北的势力,袁术的称帝倒显得理所应当。但是他的实力却在那放着,在诸侯乱战的局面,袁术并不能称得上最强,况且曹操的对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次在袁术称帝之后,并没有明君的作为,治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整个淮南都充斥着一股死气。而袁术宫中美女众多,整个人荒淫无度,部下的劝诫都当做了。 当时恰逢连年大灾,为了能够让百姓生活不在困苦,袁术的部下舒邵想要打开府库救济灾民,但是引得袁术的不满,想要杀掉舒邵。这一举动吓坏了众将,于是部下纷纷叛变,这一刻,袁术彻底走向了灭亡。 在小编看来,袁术的死亡并没有引发同情,相反,他的死都是自己招惹来的祸事,虽然是名门豪族之后,但却是有勇无谋之辈。各位朋友你们认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