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空气温度计是什么样子?空气温度计是伽利略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发明的仪器。又称“伽利略温度计”指基于物质热胀冷缩原理研制的用于测量温度的工具,其经过数次改进成为我们今天常用的测温装置。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早的空气温度计等相关内容。

起源
早在公元前250年,比扎提乌姆的斐罗就曾描述过加热使空气膨胀的各种实验。到公元100年,亚里山大里亚的黑伦再一次描述过同样的实验。这些说明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也就是最早的温度计所应用的原理。

对于最早的温度计究竟是谁发明的曾经有过争论,有的人把它归功于荷兰的著名机械师德里贝尔;也有人把这项优先权归功于帕杜亚的解剖学家桑托留斯;还有人把它归功于克拉科夫的神父保罗、伦敦的医生弗拉德及德国的盖里克。但现代的历史研究一致同意把温度计的发明归功于伽利略。1593年(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给出的发明年代),伽利略用一个45厘米长、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吹成鸡蛋大小的玻璃泡,一端仍然开口。伽利略先使玻璃泡受热,然后把开口端插入水中,使水沿细管向上上升一定的髙度。因为泡内的空气会随温度的变化发生热胀冷缩,水管内的水也会随之发生升降,这样就可以用水管内水位的高低表征玻璃泡内空气的冷热程度。这就是第一只温度计。伽利略的另一个学生卡斯特里亲眼看到伽利略在1603年进行实验讲演时使用了这种温度计。当然这种温度计是不准确的,因为泡内空气会受大气压及温度起伏的影响,它实际上是一个温度气压计。同时伽利略在管子上的刻度也是任意刻画的。
改进过程
1632年,法国物理学家雷伊第一个改进了伽利略的空气温度计。他将伽利略的装置倒转过来,将水注人玻璃泡内,而将空气留在玻璃管中,仍然用玻璃管内水柱的高低来表示温度的高低。由于这项改进使水成了测温物质,实际上这成了第一只液体温度计。它的缺点在于,向上的管口没有封闭,水会不断蒸发,从而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科学家就在玻璃泡和玻璃管的相对大小上进行研究,以减少这种蒸发,使液体能在一年的过程中在整个玻璃管的长度内升降。尽管从今天的角度看来这种努力的方向不大对头,但从温度计发展完善的全过程来看,这种努力是有价值的,也是必然会出现的。没有当初在各个方面想方设法的改进,就不会有今天的完善。
1657年,佛罗伦萨西曼托科学院的成员们提出了密封管子的思想,并建议用酒精取代水作为测温物质,从而使最早的温度计进人了较为实用的阶段。
到了18世纪,法国的勒奥默有鉴于水银的膨胀系数小,曾强烈反对使用水银作测温物质。他致力于制造一个既方便又能达到精度要求的酒精温度计。但由于他的温度计结果不好,并且不同的温度计也不一致,日内瓦的德吕斯(1727—1817)又恢复使用水银,并以一个物理学家的身份热情地呼喊:“自然界给我们这个矿物肯定是为了做温度计”。
1747年,荷兰的穆欣布洛克还发明一种特殊温度计,它是利用金属细杆的膨胀和收缩原理制成的。35年后韦奇伍德发明的高温计利用的正是这一原理。

1815年,杜隆和珀替还比较了水银温度计和空气温度计。他曾假定各个水银温度计彼此都是一致的,但勒尼奥证明,事情并非如此。勒尼奥还证明,在0℃和100℃之间,空气温度计和普通软玻璃水银温度计非常接近,但空气温度计的中间刻度落后于水银温度计约0.2℃左右。在250℃时,水银温度计的读数比空气温度计高半度以上;在300℃时两种温度计的差别已达1℃;350℃时差别达30℃。奥尔舍夫斯基还比较了氢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发现在低温情况下,氢温度计还是十分可靠的,当-220℃时,它们的误差不大于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测温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运用各种物理原理,发明了多种形式的新型温度计,如电阻式温度计、辐射式高温计、光测高温计、氢温度计等。
祥妃是道光最早的宠妃,她最后为什么会被连降两级?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袁术称帝为什么会过早的灭亡呢 他究竟都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称帝为何会过早的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黄巾之乱平息后没有多久,各路诸葛又开始打了起来,其中,在河北称雄,奉天子与,盘踞江东隐隐有一统之势,天下局面大乱,但很多有实力的诸侯却丝毫没有犯上作乱的心思,心里面仍然认为天子的地位无可撼动。随着衣带诏事件的爆发,天下对于曹操的逆反心理便多了起来,但是曹操对于称帝却丝毫没有想法仍以汉帝为尊。那么当时的袁术为何要突然宣布称帝呢。 袁术身为四世三公的后裔,出身于名门之家,从开始起事就备受人尊崇。在东汉末年,门阀观念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背景作为支撑单单靠自己发挥光和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汉室的族谱之上的原因,因为这样,他就能靠着皇叔的名头来打造自己的势力,事实也证明,刘备做的是对的。但是袁术却没有把这项重要因素放在心上,可能因为侵染的环境不同,袁术好像丝毫没有把自己的这个身份放在心上。他的父亲是曾经作为司空的袁逢,因此在朝堂之中有很多他父亲的人脉在照顾着他,但也是这些东西成为了他的催命符。 作为袁术的哥哥,袁绍与袁术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当然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深受的对于尊卑一事看的非常重要,而袁绍只是庶出,为嫡子的袁术看不起也实属正常,但是袁绍对于袁术的作用就不一般了。在谋朝,各路诸侯联合讨董之时,袁术的实力是最强的存在,就连孙策父是他帐下的将军,然而因为与袁绍政见不同产生了分歧,而孙坚的死亡也加深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仇恨。其后因为与曹操的斗争失败无奈之下退回淮南。 就在诸侯伐董之时,孙坚无意从皇宫中拿到了传国玉玺,但是根据当时的实力,孙坚无法据为己有。随着孙坚被黄祖射杀,孙策为了能够平定江东特意拿玉玺跟袁术交换了兵马,这在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孙策的眼光毒辣,他很清楚玉玺是个烫手的东西,如果一直放在自己跟前迟早要出事,还不如换点实际的东西。但是袁术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传国玉玺从天而降的喜悦压倒了一切,不久之后,袁术宣布称帝。 袁术称帝的消息一时间激起无数浪花,很多诸侯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袁术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登基称帝,要知道汉朝还没有毁灭,仍活在世上,所有人的心中依然认为汉室是正统。而袁术的这一举动首先是遭到了袁绍的谩骂,认为他把袁家的脸面全部丢的精光,堂堂四世三公后代却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然后孙策宣布脱离袁术自立,导致袁术的实力出现了非常大的空缺,位于许昌的曹操则趁机发兵攻打,而率兵偷袭,在淮北大肆劫掠。在孙操吕的连续攻伐之下,袁术已无心应对,无奈之下只好退回淮南静静等待时机,但是天下诸侯为了赢得大义,好作为招揽人才的一个方法,征伐袁术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其后不久在受到曹操派来的刘备等人围追堵截之下,在床上吐血身亡。那么为什么袁术要做出这种不符合他身份的事情呢。 在汉朝时期对于“五德始终”的说法非常迷信,秦朝时为水德,而西汉初期为火德,但到时期改为土德,所以土克水。而在光武帝时期又改为了火德。袁术认为本为,陈为后裔,所以身体里隐藏着的血脉。当时有一句谶语流传甚广名为“代汉者,涂高也”。而袁术字公路,其中“路”与“途”近义,而“途”与“涂”同音,所以他才会认为自己一定会取代汉王朝成为皇帝。这一切在得到玉玺之后袁术的野心越来越强大,为了确保自己能成为皇帝,他还特意找人为他看了面相,结果为“具有帝王之相”。结果网友们都知道,袁术过早称帝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么在称帝之后却早早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有着四世三公作为底蕴的袁氏在东汉末年有着非常大的名声,这一切都源于每一代人的辛勤积累,但是在一个家族文化壮大的同时势必要影响到其他家族的利益。尤其是这种大门阀,树立的敌人绝对不少,而且当时的袁绍隐隐第一大诸侯的模样,所以才不敢妄动杀机。但是袁术的就为这些人提供了良好的借口,而且袁氏一族偏偏还被拉下了水,袁绍如果帮助袁术一起称帝的话反倒成全了这些人的心愿。 袁绍的影响对袁术来说不可谓不重,作为袁家的嫡子,自然对庶出的袁绍有这轻蔑之意,但是袁绍成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说明袁绍比袁术强,当然这里肯定有着其他人的想法。但是也激起了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之间的火花,为了能够压制袁绍在河北的势力,袁术的称帝倒显得理所应当。但是他的实力却在那放着,在诸侯乱战的局面,袁术并不能称得上最强,况且曹操的对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次在袁术称帝之后,并没有明君的作为,治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整个淮南都充斥着一股死气。而袁术宫中美女众多,整个人荒淫无度,部下的劝诫都当做了。 当时恰逢连年大灾,为了能够让百姓生活不在困苦,袁术的部下舒邵想要打开府库救济灾民,但是引得袁术的不满,想要杀掉舒邵。这一举动吓坏了众将,于是部下纷纷叛变,这一刻,袁术彻底走向了灭亡。 在小编看来,袁术的死亡并没有引发同情,相反,他的死都是自己招惹来的祸事,虽然是名门豪族之后,但却是有勇无谋之辈。各位朋友你们认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