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 孙磊先生书写长46.7米、宽28.25米的龙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是什么样呢?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等相关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 孙磊先生书写长46.7米、宽28.25米的龙

——沕沕水景区收藏的巨书作品《龙》

证书编号:09713-1203-01

颁证日期:2012年4月9日

2012年2月23日,中国平山县沕沕水生态风景区邀请孙磊先生在沕沕水宾馆广场现场书写“龙”字(在长66米,宽33米,总面积2178平方米的红棉缎上书写),该字长46.7米、宽28.25米,总面积1318.1平方米,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世界纪录。

龙简介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 孙磊先生书写长46.7米、宽28.25米的龙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世界上最大的龙字书法作品 孙磊先生书写长46.7米、宽28.25米的龙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汉文帝刘恒的书法作品欣赏 对刘恒的评价

被人称作“有德无才”,他既没有像那样横溢的才气,也不能像一样纵横沙场,流传下来的书法笔记也是寥寥无几。但他深信德治可以让社会风气更好,让百姓生活更富裕,让国家更稳定、更繁荣,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刘恒留下的笔墨印记并不多,所以想做一个刘恒书法简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很难考证他的真迹,评析也就无从谈起,下面就从书法的发展情况入手,了解一下刘恒所在的年代里书法的演变情况,这样也能大致猜出刘恒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汉朝的书法主要有三种——篆书、隶书和草书。隶书在西汉时期还沿袭着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期,隶书达到巅峰,也产生了众多的风格,从流传下来的石刻中就能看出东汉人对隶书的喜爱。隶书经常使用在官方文书中,因此可以猜出刘恒的书法可能是隶书,而且是带着秦朝的风格的隶书。专属经常用于碑上提额,而西汉的时候碑上提额并不流行。篆书墨迹不多,考证起来难度太大,只能猜测刘恒书法使用篆书进行刻碑的可能性很小。草书更不用说了,他一般不会用在正式场合,而且在汉朝它也只是发展,并没有达到顶峰。综上所述,刘恒书法简介很难考证,他写隶书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文物,只能这样猜测,并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刘恒,字树恒,1959年1月生于北京,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担任中国书法家学术委员全国中青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其墨宝飘逸灵动,而笔力深厚,辗转轻渝,深受当下社会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其中行书诗卷手卷纸本拍卖起价高达8万多元,极具收藏价值。现如今的社会,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人们越来越喧嚣浮躁,奔忙于灯红酒绿。而刘恒书法作品好似一阵甘霖,给人以安静祥和,让人们慢慢降下心中的急躁。 刘恒书法作品逸趣横生,内涵丰富,具有一种独有的书卷气息,这与他深厚的史学功底文学涵养密不可分。其书法注重理论涵养,但不拘泥于理论,在实践中刘恒书法作品体现出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领悟时下,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2010年荣宝斋出版了《刘恒书法作品集》,这里面收录了刘恒几年来的书法作品,其中包括自作诗书法和古体诗书法,这本作品中还有其他书法大家对他的文章以及书法的评论,也有刘恒自己对书法创作的体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鉴赏作品。作为书法大家,刘恒对于青年的书法作品也不吝评价。强调文法句法字形,搞懂句意才能下笔,把握好学习古人和结合当代的关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可以成为一步优秀的作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有过人才能的不在少数。比如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对音乐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南唐后主李煜,著名词人,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书法家,首创“瘦金书”,虽然昏庸无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书画方面确实才华横溢。与这些皇帝相比,汉文帝刘恒的才华确实略逊一筹,甚至要拿出一部刘恒作品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刘恒在治国理政上却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他性格宽厚,为人仁慈,善良乐施,这在皇帝之中却是不多见的。可能在私底下,他也会学习一些文学作品,写过一些没有编篡成册的诗词歌赋,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想象这个明君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编过刘恒作品集。 前述的几位皇帝,唐玄宗沉迷于音乐和女色,执政后期荒淫无度;南唐后主是个亡国君王,他的很多作品也是表达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沉痛哀思;而宋徽宗更不用说了,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虽然他们在文艺上是一个好典范,但一定不是好君王。反观汉文帝,虽然他连刘恒作品集都没有,但在他在位期间,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风气很好,经济发展迅速,举国上下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这才是百姓需要的好皇帝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的书法作品反映了他的什么政治思想

由于年间经济上比较繁荣,所以大清康熙年制的一些东西流传至今,价值不菲。在康熙十九年,经济贸易非常发达,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继续为国家烧制陶瓷制品,而大清康熙年间,这里烧制比较多的是青花瓷。期就是康熙四十年朝后的时期。而中期是青花瓷最突出的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青花非常鲜艳,瓶身纹饰非常精细美观,造型也丰富起来。康熙年间的青花工艺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按时间划分的话,第一个时期是康熙元年到十九年,第二个时期是康熙十九年到四十年,第三个时 在早期的青花瓷中,青花瓷的胎体比较重,不光滑,还有小棕眼,瓶底处理的不好,经常底下还会出现跳刀痕,这些都是影响青花瓷的质量和美观的,到了中期,青花瓷的胎体就变化了,变得更洁白和坚硬,杂质比较少,胎体整体就厚薄适中,开始注重把胎体修整的好一些,还研究出了新的亮白釉,使得青花瓷更加美观,通透。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总体上来说比上一个时期好很多,在一些细节方便更加注重了,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原料和制作手法,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工艺得到大大的替身。 大清康熙年制的东西很多,青花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既可以做装饰品,也有实用价值。所以,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至今在还存在很多完好的展品。 康熙书法 康熙爷不仅仅有治国之才,康熙书法也是为后人称道。康熙的一生有很多书法作品,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反应其政治思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从小就喜欢书法,只是一直没有系统的练习过,直到他二十多岁,江山稳定了之后,他才开始认真的练习书法。一开始,康熙帝在宫里开设了,专门给学习的“百家讲坛”,皇帝听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故事,然后他就问别人,自己要不要也学习学习书法什么呢,人家就跟康熙说,君王不需要学这个书法,写个差不多就行了,君王要并不需要这种“儒雅”气。后来平叛之后,康熙帝意识到,还是要儒雅一点好,于是就让翰林院的人经常作诗作文的呈上去给他看看,方便他自己研究学习。后来由于他底下的大臣们都是糙汉子,他问他们关于文学方面的问题,这些人回答不上来,康熙就特地去找了两个比较有文化的,陪在自己左右。康熙书法和诗文经常向这两位请教,后来干脆安排这两人住在宫里,以供他随时咨询。他的这些行动也表明了他越来越尊重儒家学说。康熙书法也不单单是为了增长自己文化,他的很多书法作品中都透露出其政治思想,比如他曾写下“”的匾额。 所以说,康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演习书法,学习诗文都是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康熙书法至今还有很多留存,供后世研究学习。 康熙书法欣赏 的皇帝尤其是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文化,使得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清代帝王中,有许多皇帝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其中康熙、、的书法是最好的,他们不仅崇尚儒学文明,学习汉人典籍,而且每日的必修课就是书法艺术。宫廷中的书法从康熙时开始走向兴盛,康熙身上其实有部分汉族的血统,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康熙字典》就是康熙时期的图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的书法是从沈荃为师,沈荃是学董其昌书法的,所以受到董其昌书法影响较深,而且康熙一生临摹董其昌的字比较多。康熙的书法清丽洒脱,他的真迹是民间藏书家寻觅的目标,据说上世纪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康熙的作品非常抢手。在1995年康熙的《行书》扇面在拍卖会上以4.4万成交。在2001年,康熙的《临米芾行书五言诗》在香港以64.6万港币成交。2002年康熙的《行书》立轴以56.1万元成交。据说后来《御笔朱子诗》以143万元成交,到了2010年,康熙的《笃志经学》匾额以3360万元成交,所以现在康熙的书法都是以千万来成交的。 自康熙三代,我们发现祖父子三代都酷爱书法,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墨宝。康熙曾说练书法能使人长寿,因为他认为书法是养生之道。康熙能文能武而且活到了69岁,在位61年,仍然不失帝王风范,其乾隆更是活到了8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