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距今已2100年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在哪里?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观星台,是中国元代的天文台,是中国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观星台位于登封城东南十二公里的告城镇周公庙内,距周公测景台二十米。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等相关内容。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距今已2100年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它形似覆斗,高9,46米,顶成方形,上边长8米余,底边长16米多,顶上置有漏刻(今未存)。沿踏口可登台顶。一是由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圭高9.7468米,长31.19米,石圭与此处的直壁、横梁,共组成测影仪,可测出日影高度,俗称“量天尺”。另附近还有观测星象的设施,,实为一测影、观星、记时等多功能的天文台,建于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现仍有“周公测影台”存观。此距今已2100年,比国外最早的现存天文台(公元前二、三世纪时埃及有亚历山大天文台、罗迪斯观星台〉还旱,是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简介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距今已2100年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曾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下同)﹐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表高196.5厘米﹐约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厘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规制上所载土圭测景说相近。

登封观星台建筑特点

观星台[2]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徵。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结构和测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当时建筑在元大都的高表据记载为铜制﹐圭为石制。表高50尺﹐宽2尺4寸﹐厚1尺2寸﹐植于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铸二龙﹐龙身半附表侧﹐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长﹑3寸粗的“横梁”。自梁心至表上端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长度为128尺﹐宽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两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测影时﹐石圭上还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为方框﹐一端设有可旋机轴﹐轴上嵌入一个宽2寸﹑长4寸﹑中穿孔窍的铜叶﹐其势南低北高﹐依太阳高下调整角度。正午时﹐太阳光穿过景符北侧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阳倒像。南北移动景符﹐寻找从表端横梁投下的梁影。这条经过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距今已2100年

登封观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创高表制度的仅有的实物例证。所不同的是﹐观星台是以砖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铜表。经过实地勘测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长度等结构与《元史》所载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从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为置横梁处﹐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适合人们在台顶操作。由此至圭面为40尺。通过仿制横梁﹑景符进行实测﹐证明观星台的测量误差相当于太阳天顶距误差1/3角分。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祥妃是道光最早的宠妃,她最后为什么会被连降两级?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袁术称帝为什么会过早的灭亡呢 他究竟都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称帝为何会过早的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黄巾之乱平息后没有多久,各路诸葛又开始打了起来,其中,在河北称雄,奉天子与,盘踞江东隐隐有一统之势,天下局面大乱,但很多有实力的诸侯却丝毫没有犯上作乱的心思,心里面仍然认为天子的地位无可撼动。随着衣带诏事件的爆发,天下对于曹操的逆反心理便多了起来,但是曹操对于称帝却丝毫没有想法仍以汉帝为尊。那么当时的袁术为何要突然宣布称帝呢。 袁术身为四世三公的后裔,出身于名门之家,从开始起事就备受人尊崇。在东汉末年,门阀观念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背景作为支撑单单靠自己发挥光和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汉室的族谱之上的原因,因为这样,他就能靠着皇叔的名头来打造自己的势力,事实也证明,刘备做的是对的。但是袁术却没有把这项重要因素放在心上,可能因为侵染的环境不同,袁术好像丝毫没有把自己的这个身份放在心上。他的父亲是曾经作为司空的袁逢,因此在朝堂之中有很多他父亲的人脉在照顾着他,但也是这些东西成为了他的催命符。 作为袁术的哥哥,袁绍与袁术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当然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深受的对于尊卑一事看的非常重要,而袁绍只是庶出,为嫡子的袁术看不起也实属正常,但是袁绍对于袁术的作用就不一般了。在谋朝,各路诸侯联合讨董之时,袁术的实力是最强的存在,就连孙策父是他帐下的将军,然而因为与袁绍政见不同产生了分歧,而孙坚的死亡也加深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仇恨。其后因为与曹操的斗争失败无奈之下退回淮南。 就在诸侯伐董之时,孙坚无意从皇宫中拿到了传国玉玺,但是根据当时的实力,孙坚无法据为己有。随着孙坚被黄祖射杀,孙策为了能够平定江东特意拿玉玺跟袁术交换了兵马,这在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孙策的眼光毒辣,他很清楚玉玺是个烫手的东西,如果一直放在自己跟前迟早要出事,还不如换点实际的东西。但是袁术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传国玉玺从天而降的喜悦压倒了一切,不久之后,袁术宣布称帝。 袁术称帝的消息一时间激起无数浪花,很多诸侯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袁术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登基称帝,要知道汉朝还没有毁灭,仍活在世上,所有人的心中依然认为汉室是正统。而袁术的这一举动首先是遭到了袁绍的谩骂,认为他把袁家的脸面全部丢的精光,堂堂四世三公后代却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然后孙策宣布脱离袁术自立,导致袁术的实力出现了非常大的空缺,位于许昌的曹操则趁机发兵攻打,而率兵偷袭,在淮北大肆劫掠。在孙操吕的连续攻伐之下,袁术已无心应对,无奈之下只好退回淮南静静等待时机,但是天下诸侯为了赢得大义,好作为招揽人才的一个方法,征伐袁术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其后不久在受到曹操派来的刘备等人围追堵截之下,在床上吐血身亡。那么为什么袁术要做出这种不符合他身份的事情呢。 在汉朝时期对于“五德始终”的说法非常迷信,秦朝时为水德,而西汉初期为火德,但到时期改为土德,所以土克水。而在光武帝时期又改为了火德。袁术认为本为,陈为后裔,所以身体里隐藏着的血脉。当时有一句谶语流传甚广名为“代汉者,涂高也”。而袁术字公路,其中“路”与“途”近义,而“途”与“涂”同音,所以他才会认为自己一定会取代汉王朝成为皇帝。这一切在得到玉玺之后袁术的野心越来越强大,为了确保自己能成为皇帝,他还特意找人为他看了面相,结果为“具有帝王之相”。结果网友们都知道,袁术过早称帝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么在称帝之后却早早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有着四世三公作为底蕴的袁氏在东汉末年有着非常大的名声,这一切都源于每一代人的辛勤积累,但是在一个家族文化壮大的同时势必要影响到其他家族的利益。尤其是这种大门阀,树立的敌人绝对不少,而且当时的袁绍隐隐第一大诸侯的模样,所以才不敢妄动杀机。但是袁术的就为这些人提供了良好的借口,而且袁氏一族偏偏还被拉下了水,袁绍如果帮助袁术一起称帝的话反倒成全了这些人的心愿。 袁绍的影响对袁术来说不可谓不重,作为袁家的嫡子,自然对庶出的袁绍有这轻蔑之意,但是袁绍成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说明袁绍比袁术强,当然这里肯定有着其他人的想法。但是也激起了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之间的火花,为了能够压制袁绍在河北的势力,袁术的称帝倒显得理所应当。但是他的实力却在那放着,在诸侯乱战的局面,袁术并不能称得上最强,况且曹操的对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次在袁术称帝之后,并没有明君的作为,治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整个淮南都充斥着一股死气。而袁术宫中美女众多,整个人荒淫无度,部下的劝诫都当做了。 当时恰逢连年大灾,为了能够让百姓生活不在困苦,袁术的部下舒邵想要打开府库救济灾民,但是引得袁术的不满,想要杀掉舒邵。这一举动吓坏了众将,于是部下纷纷叛变,这一刻,袁术彻底走向了灭亡。 在小编看来,袁术的死亡并没有引发同情,相反,他的死都是自己招惹来的祸事,虽然是名门豪族之后,但却是有勇无谋之辈。各位朋友你们认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