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何采纳这种编制?
优质回答:
日军的师团人数实际上并不一致,我们以抗战中期为例子,日军当时的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师团编制。

日军的甲种师团是日军的主力师团,也就是日军的常备师团,共十七个师团,每个师团有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两个联队,工兵,骑兵,炮兵和辎重部队各一个联队,八个联队加上师团本部等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日军的乙种师团在后期日军的马匹紧缺的情况下压缩了其骑兵联队的人数,有的改为一个骑兵大队,有的甚至不设骑兵联队,这类师团有七个联队和其他辅助部队,加上师团本部
的非战斗人员共计24400人。
日军的丙种旅团就更差劲了,是独立混成旅团扩编的部队,也就是说,这种师团原本仅有一个旅团的部队,一共有三个步兵联队以及工兵联队和炮兵联队,加起来共五个联队,这些士兵和师团本部等非战斗人员加起来共计15500人。
最终,日军的丁种师团,也是和丙种师团一样,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组成,步兵三个联队,其他部队仅有中队编制或者大队编制,加上师团本部等非战斗人员共计11980人。
下面来说说日军这些师团编制不同的真相。

早期日军只设置十七个常备师团,即甲种师团,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兵力明显不够,只能扩编,但是部队总不能都组织成甲种师团那么多人和装备吧,日本国内工业也供不起啊,所以只得减少部队编制数目来降低对军工的负担。
日军的四种师团分工也不同,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是作战的重要部队,丙种师团负责担任驻防和警备部队,而丁种师团因为人数较少,行动迅捷则被安排扫荡后方游击队。
至于为何日本采取师团,旅团,联队这类编制都是仿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的所谓“方形师”来对部队进行整编的。这种一般是一师两旅四团这么编,日军也是一样,一个师团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两个联队,一个师团就有四个步兵联队。实际上这种编制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经比较落后于三三制的部队,因为方形师的编制导致每个单独单位人员过多,兵力不能有效分散开,所以日军给丙种丁种师团都采纳的每个师团三个联队。
其他网友观点看过抗日剧的读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军事的编制应该有一定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军事的编制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一般国家的军事编制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日本军事的编制为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的基本军队单位为师,日本的基本军队单位为师团。

除了这些主流的军队编制之外,各个国家还会额外设置一些辅助性军队组织,比如军团、路军、集团军等,日本有支队等军队单位。日本所有军队单位中,最主要、最著名的当属于师团。日本师团组建的古代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也基本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师团重要分为四个等级,甲乙丙丁四种师团。
每种师团的规格不同,人数、武器装备等方面也不一样。甲种师团的级别最高,也是人数最多,装备最齐全的一种师团。丁种师团的级别最低,人数也最少。日本师团基本上由一个县(地区)的士兵组成,每个师团都有通称号。比如,第一师团组建地为东京,通称号为“玉”。

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是日军组建之初的师团,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常备军团。抗日战争之前,日本共有17个常备甲种师团。抗战爆发之后,在日本军事战斗力序列中,番号在前二十的师团基本上为甲种师团。甲种师团基本采纳四四编制,每个甲种师团下辖各式旅团(联队)。除了下辖旅团之外,还有师团的直属部队,共8个联队。甲种师团人数最多,基本上超过2.8万。甲种师团的战斗人员超过了2万人,其他人员大约为七八千人。甲种师团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是日军的王牌。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经常可以见到甲种师团的身影。
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并不是常备师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陆陆续续设立一些师团。其中番号在21到49这个区间的师团,通常被称为乙种师团。有些番号在前20或者番号在50以后的师团也有可能是乙种师团,比如第18师团。乙种师团的总人数要少于甲种师团,压缩了骑兵联队。乙种师团下辖2个旅团,加上其他直属部队共有7个联队。乙种师团的总人数大约为24400人。乙种师团的人数较少,武器装备也较差,所以战斗力不如甲种师团,但是也有一些乙种师团战斗力非常惊人,比如第18师团。

丙种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没有联队编制。每个旅团直辖4个步兵大队,算是人数较少的旅团。每个丙种师团共有8个大队,加上其他师团直属部队,每个丙种师团人数大约为1.3—1.5万人。丙种师团的人数要大大少于乙种师团,战斗力也远远比不上乙种师团。丙种师团并没有配备炮兵和骑兵,武器装备也比不上乙种师团,而且多数士兵为新兵,所以战斗力相对较弱。丙种师团多组建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多数为新兵,战斗力较弱,重要驻守在日本本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兵源枯竭,大量丙种师团也被调往中国战场。
丁种师团的番号基本上在110之外。这种师团组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重要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丁种师团下辖8个步兵大队,大约有1.3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在短期内组建了上百个此类师团。由于丁种师团组建时间段,人员少、装备差,所以这类师团的战斗力很低,重要负责扫荡和治安管理。

日本师团的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爆发逐渐组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大约只有17个常备师团。根据具体战争情况,日本师团的数量也有所变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推行征兵制,设立最早的军队编制——台镇。1888年,日本将国内的台镇改称为师团,日本常设6个常备师团。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为了保护日本天皇,又新成立了近卫师团。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一共有7个常备师团。当时每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4个联队,再加上炮兵、骑兵、辎重联队,平时人数大约为1万,战争时有可能扩编到2万人以上。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又新增了5个师团,拥有12个常备师团。日俄战争期间,又设立4个师团,共有16个常备师团。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成立17和18师团,此后又设立了3个师团。此时日本共有20个正规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共21个师团。此后日本根据实际情况裁撤了4个师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共有17个常备师团。

虽然日本常备军人数并不多,但是为了保持军事的战斗力,缩短了士兵服役的时间,以求训练更多士兵,战时可以迅速组建更多师团。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并没有快速击败中国,反而陷入战争的泥潭。日本开始大规模扩军,到了1938年就已经增加了20个师团。最新一批师团基本上都是乙种师团,包括此前被取消的4个师团,比如第18师团。虽然第18师团的番号为前20,但是曾经被取消过,所以只是乙种师团。1938年前后,日本还组建了一些预备役组建的特设师团,比如第101师团和114师团。101师团和114师团虽然番号靠后,但是属于特设师团,所以也属于乙种师团。
由于乙种师团是随着战争的需要组建起来的师团,所以装备、人数方面相对较差,不能按照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团组建。此时日本的战争能力还比较强,虽然不可能组建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团,乙种师团也没有差多少。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又不断扩充军事人数,日本从常备师团中抽调一个连队,加上新补充的新兵,日本又组建了不少师团。这种师团组建的时间更短,大量兵源都是新兵。这类师团人数由2万多人下降到1.3万—1.4万左右。这类师团的战斗力人数较少,武器装备也比较差,战斗力自然也比较差。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的战线更长,日本的兵力不足问题更加暴露出来。日本一方面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另一方面开始组建更多的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日本的总兵力大约为3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的总兵已经达到了720万。日本新扩编的军事大多数为丁种师团。这种师团临时拼凑,所以兵源多是新兵。丁种师团的新兵训练差,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也非常差。

日本甲乙丙丁四种师团只是战争阶段笼统的说法,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各种师团的整体“品质”开始逐渐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甲种师团的人数也下降到了1.8万—2.1万人左右,其他师团的人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缺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比如乙种师团下降到1.4万左右。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来说,日军为何会以师团来编制?明治天皇维新在位时,把日本进展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帆叶网,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所以强化了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为此也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事。

日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最开始是想要仿照法国的军队理论和体制,但是却效仿了德国的军队理论和体制,军事的以师团来编制就是仿效了德国一个师的编制。
这个师团只是基本单位,它有着多种编制。日军的师团也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还出现了等级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有多少人?跟师团的等级有一定的关系,师团的等级越高人数也会比较多,不过一个师团大约都是18000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成了四个等级,用甲乙丙丁来区分。毋庸置疑,甲种师团在兵力上是最强大的。下面就来介绍这四类师团。
甲种师团一共有28200人,有着八个联队的战斗人员,而还有着师团部和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八个联队中有四个步兵联队,而工、骑、炮、辎重各一联队,其中两个步兵联队合成一个旅团。

而这个甲种师团本来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采纳四四制编制,因为是四个步兵联队和四个其他兵种联队。
甲种师团也是日军成军时间最久的师团,抗战期间就在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未裁撤的部队,且历经大战爆发前在中国发生的大小战事。战斗经验是其他师团不能比较的,可以说是日军最重要的作战部队。
乙种师团一共有24400人,比甲种师团少了3000多人,本来就是少了一个骑兵联队。师团的战斗人员变成了七个联队,其他的都和甲种师团差不多。

丙种师团一共有15500人,比乙种师团少了将近九千人,比甲种师团少了差不多一万二人。师团的战斗人员只有五个联队,没有了两个旅团,变成了一个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还有工、炮各一联队。
所以说丙种师团比甲种师团少了一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也是少了骑和辎重各一联队,还有一个非战斗人员的旅团部。

丁种师团一共有11000人,只有这个3个步兵联队,虽然也是有其他兵种,不过都是大队或中队编制,人数上非常的少,所以在人员占比上也不高。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又把师团分成了甲乙丙三种,师团的人数都减少了。甲种师团从以往28200人变成了21000人或者18000人。而乙种师团直接就是少了一万人,原来只是没有骑兵联队,现连炮兵联队都没有了。丙种师团只有了步兵一类兵种,跟以往的丁种兵团差不多了,不过把混成旅团扩编变成了两旅团,就是从3个步兵联队变成了4个步兵联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和德军到底谁更强?日军是如何评价德军的
喜欢研究二战历史的网友几乎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二战期间,到底是日本的陆军实力更强,还是德国陆军的实力更强。但是大多时候,很多人在想到这个问题之后,又会打趣自己,为什么会将德军想的如此不堪。完全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日本陆军来说,未免显得太吃亏了些。虽然德国属于战败国,但站在中立的角度上来说,德国陆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不管是从武器技术还是战术思想等方面,都是当时所有国家无法达到的一个程度。不过巧了,二战里的日本人偏偏不这么认为。 虽然德国和日本属于同一阵营的盟友,不过双方也会经常有一些语言上的较量。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国人是如何评论日军的。1939年,日本和苏联曾经发生了战争,其中在诺门坎事件之后,德国人就作出了对于日本军队的一番评论。而在这番评论中,几乎全是日军的缺点。那么德国人都说了什么? 首先,日军没有足够的战前训练。日军在进行战争之前,大多都在练习白刃战,大部分的军队指挥官的思想都还在停留在一战的水平。其次,日军的武器十分落后。就拿坦克来说,日军当时所使用的坦克,基本上都是一些“金属垃圾”,没有装甲,没有大口径火炮,很难想象那堆废铁能被称之为坦克。就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之下,整个国家也仅仅只有一个坦克师,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最后,日军的战术太过于落后。这一点日军实在是太差劲了,根本谈不上战术,因为他们居然用士兵的肉体去掩护坦克前进。请问日本人知道坦克的作用吗?最后,德国人总结了一下,日军的整体实力,还很落后,还是一战时期的水平。 但是,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德国军队呢?其实日本人也展示了自大的一幕。同样是1939年,德国瞬间秒杀波兰,次年又迅速打败法国,给当时的日本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身处德军中观摩服役的日本军官,对于德国军队的评论中,当时的日本军人是这样写的:就陆军步兵来说,德国的士兵都缺少一股士气,战斗的时候总喜欢躲起来,和我们日军勇敢作战的行为相差太远了。 但是,在整个评论当中,还有着这样的一番话:“说到德军最为厉害的,还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坦克),这一点可以我们皇军相提并论。他们可以在没有步兵的掩护下主动发起进攻。德军装甲部队面对敌人毫不惧怕,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波兰和法国投降,我认为德军除了没有我帝国军队的勇气以外,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 德军和日军都是二战时期非常强悍的军队,在实力上双方各有胜负,但是日军绝不像德国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而德国人能够打败波兰和法国,也绝对不是只靠着装甲师就完成的。让人觉得可惜的是,这两个谁也不服谁的二战军事强国,没能在战场上一较高低,实际上,双方军队首次见面,还是在二战结束后,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随机文章揭秘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区块链技术缔造出来疯狂的比特币撒哈拉之眼有人去过吗,传闻无人能活着到达中心(形成原因未知)揭秘赤练蛇有毒吗,长有后沟毒牙(被咬有一定几率中毒昏迷)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冷血动物为什么没感情,眼瞎的冷血动物难以认主/但是感情很丰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黄海海战期间为什么日军一艘军舰都没有击毁是怎么回事?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
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 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由此,日本海军在关于大东沟海战的叙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战事就是进攻“经远”舰直到其沉没的过程。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对于此事就有文辞间十分激动的描写,“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从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有关“经远”舰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一事,随着日方的叙述而流传开,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各种关于甲午海战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经远”沉没一事,几乎都完全采用源自日本的记载。在为了纪念大东沟海战双甲子而开始的兵棋推演中,有关“经远”沉没情形的史实也依据日本海军档案的记载,但随着120年前的海战以实时再现的方式一点点推演出来的时候,令在场者惊愕的事情便发生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至沉没这件史实在一个多世纪后被发现存在严重的疑点。 “经远”战史 “经远”号,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大治水师”而向欧洲订造的四艘新式巡洋舰之一。和同批在英国订造的“致远”、“靖远”号穹甲巡洋舰不一样的是,“经远”和她的姊妹舰“来远”是因为北洋大臣和时任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竭力坚持,而决定在德国定制的装甲巡洋舰,而这也是德国造船工业历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 在那时,所谓的装甲巡洋舰与穹甲巡洋舰的区别,在于军舰上装甲的安装方法。略述其大意,穹甲巡洋舰是指在舰内机舱上方的那层甲板上平铺一层装甲板(因为装甲板沿中部全为平面,向左右两舷是斜面,所以称为穹面装甲,简称穹甲),借以防护从上方击入的炮弹,至于机舱两侧的防护,则指望机舱两旁煤舱里的煤,以及舰体外部的海水来提供防御。而装甲巡洋舰与其防护理念迥异,这种军舰在靠近吃水线部位的舰体舷侧敷设装甲板,可以犹如盾牌一样防卫从侧翼方向击来的炮弹,因为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近似“竖立”的姿态镶嵌在军舰两舷外舰体上,在清末又被中国的一些军事书籍唤作竖甲巡洋舰。又因为这种装甲防护方式类似铁甲舰,于是那时的装甲巡洋舰也便有了“小铁甲舰”的别号。 穹甲、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理念各执一端,在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较量前,当时还无法明确判断孰优孰劣,不过穹甲因为只需要铺设一层甲板,而装甲巡洋舰要在军舰水线外两舷敷设装甲,装甲分量更重,所以相近体量的情况下,装甲巡洋舰一般要显得比穹甲巡洋舰排水量更大,航速较慢。当时西方国家海军主要把巡洋舰投入海上侦察、保护海外的用途,显然航速快才是巡洋舰应该偏重的性能,不过东方国家因为国力弱,还无法像西方那样只用铁甲舰来进行海战,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巡洋舰来充当主战任务,此时装甲防护模式和铁甲舰类似的装甲巡洋舰,似乎也就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这也是李鸿章竭力坚持要订造这类军舰的重要原因。 德国造的“经远”号巡洋舰于1887年建成,当年9月12日和“致远”、“靖远”、“来远”巡洋舰以及“左队一号”鱼雷艇结伴从欧洲回国,全程由中国官兵驾驶,经过近三个月的跨洋航行,于12月10日抵达福建厦门外海,和丁汝昌率领在彼迎候的大队军舰会合,编入北洋舰队,成为这支舰队最新的主力阵容。担任“经远”首任舰长的是和邓世昌等将领有同窗之谊的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毕业生林永升。饶有趣旨的是,北洋舰队对这种德国造的铁甲巡洋舰采取了和英国造的穹甲巡洋舰混编的做法,从此,“经远”的名字便经常性地和英国造的“致远”舰出现在一起。 1894年初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6日包括“经远”在内的北洋海军主力护卫运兵船到达鸭绿江口附近的大东沟一带实施登陆。第二天中午,正在大东沟口外12海里处海面上警戒的北洋海军主力军舰发现了自西南方向而来的日本联合舰队,根据提督丁汝昌之命,原先排列为双列纵队待机阵型的北洋海军主力舰开始变换为称作“夹缝雁行”的作战阵型,北洋海军主力十舰按照每两艘军舰编为一个小队的组合模式,渐渐展开为一个横阵,“经远”仍和“致远”舰编为小队,配置在旗舰“定远”左侧的左翼方向。 当天中午12时50分,大东沟海战打响。北洋海军各舰在战斗爆发后的第一个小时内,竭尽全力想要逼近日本舰队,发起近距离上犹如白刃战般的乱战攻击,用撞角、鱼雷取胜,以此来规避己方火炮射速慢、弹药效能低的劣势。然而日本联合舰队发挥编队航速高的特点,始终保持着和北洋海军的间距,至下午2时之后,北洋海军陷入了被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与第一游击队腹背夹击的境地,战事转入胶着。 下午3时30分左右,北洋海军“致远”舰突出阵列,在向日舰努力冲锋途中不幸战沉,成为大东沟海战中分水岭般的事件,此后北洋海军阵型便出现了“余船星散”的局面。鲜为人注意的是,事实上“致远”舰向日舰冲锋时并非,同小队的“经远”号实际跟随在后,也一起承受了日舰猛烈的炮击,根据北洋大臣李鸿章战后为海军阵亡官弁申请抚恤的奏折称,“经远”舰长林永升就在此期间壮烈殉国,“突中敌弹,脑裂阵亡”。“致远”沉没后,北洋海军“济远”、“广甲”舰向大鹿岛方向浅水区逃跑,“靖远”、“来远”舰为了救火抢险也向这一区域撤逃。和“致远”冲锋时受伤的“经远”在队长舰沉没后,也转舵努力向海战场外撤逃,然而不幸的是,“经远”舰因为处于队末,被日本联合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杀手组合——第一游击队盯上。下午4时之后,“经远”和尾随“经远”追击的日本第一游击队渐渐离开主战场。此后的时间内第一游击队和“经远”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战斗,在中国方面的档案中只有含混的记载,而日本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则十分明确,即日本第一游击队追赶上、并击沉了这艘顽强的中国军舰,时间为下午5时30分左右。 庄河沉舰 120年后的9月17日,在威海进行的黄海海战推演活动进入到“致远”舰战沉后的下午3时30分钟后,“经远”舰和第一游击队的情况便开始成为在场众人的关注焦点。 甲午海战当时,留下击沉“经远”第一手记载的就是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军官的战后报告,根据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战后的报告,当日第一游击队对“经远”的大致追击情况是: 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舰。(坪井航三战后的首份报告中误判断为外观和“经远”相同的“来远”舰。) 下午5时,“吉野”等第一游击队军舰猛击“经远”。 下午5时30分,“经远”舰向左倾斜沉没。第一游击队开始向在海战场外浅水区救火的中国军舰“靖远”、“来远”迫近。 下午5时45分,第一游击队接到联合舰队本队旗语信号,向本队靠拢归队。 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共有“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4艘军舰组成,4舰的舰长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都提及了追击“经远”一事。 第一游击队司令舰“吉野”舰的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的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是: 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当时距离尚远,允许士兵休息和吃零食。 下午4时30分,以14节(海里/小时)航速追击“经远”。 下午4时48分,距离2300-2500米时射击“经远”,“经远”倾斜、冒起黑烟。 下午5时5分,“经远”转向东航行。 下午5时10分,第一游击队后续三舰赶上一起进攻。 下午5时29分,“经远”向左翻沉。 下午5时45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27分,靠近本队。 “高千穗”舰长野村贞海军大佐的报告称: 下午5时5分,第一游击队各舰集中攻击“经远”。 下午5时37分,“经远”舰向左倾斜沉没。 下午5时40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35分,接近本队。 “秋津洲”舰长上村彦之丞海军大佐报告称: 下午4时24分,在5000米距离上炮击“经远”。 下午5时,追上“经远”,在3000米距离猛烈对其炮击。 下午5时35分,“经远”沉没。 下午5时47分,接到回归本队信号。 下午6时50分,接近本队。 曾在甲午丰岛海战中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的日本军舰“浪速”舰长海军大佐的报告最为简略,有关击沉“经远”如此大事只有寥寥几笔。 下午5时15分,追上“经远”,猛烈炮击。 下午5时39分,“经远”沉没。 下午6时30分,回归本队。 如果仅仅只是看日本各舰的战报,文字间除了能让人发现一些时间节点的记载存在少许差异外,大致记载相同,并觉察不到什么异常之处。但是在推演的沙盘上,追击“经远”一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与继续在主战场上作战的中日军舰间发生距离上的关联,站立在俯瞰整个大东沟海战战场的视角再来观察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这一战场局部,有关这一历史事件上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便立刻被发现了。 日本防卫省档案所记录了中国军舰“致远”、“超勇”、“扬威”等沉没的大致坐标点,从2013年年末开始在大东沟附近海域进行的水下沉舰调查也证实了这些坐标的真实性,由此便基本可以判断出“经远”舰撤离战场时的大致坐标点。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在辽宁省庄河黑岛附近海域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经远”舰的船骸准确位置也得以发现。 以“经远”撤离主战场的大致位置起算,到其沉没点之间以直线距离计,接近30海里(50多公里)。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当时编队的极限航速为每小时15海里(编队航速以编队中航速最低的军舰的最高航速计),也就是追击“经远”一事持续将近2小时的时间。而根据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称,这一过程仅仅只有1小时左右。 假设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真的在下午5时30分左右追击“经远”到其沉没,出现在“经远”沉没点附近,那么下午5时45分距离此处约50公里外的联合舰队本队军舰桅杆上挂出的要求第一游击队归航的信号旗根本不可能被观测得到。 这一让人费解的情形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日本第一游击队根本没有追击“经远”直到其沉没,而是在“经远”尚未沉没时就已经脱离接触,改航他处了,为什么在日本防卫省档案中关于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沉没军舰的坐标记载里,只有“经远”语焉不详,原因可能正源于此。那么由此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来解释和看待包括坪井航三、东乡平八郎等在内的日本高级军官的战报,甚至于如何来看待这些日本军官此后的官场之途。在甲午战争之后,第一游击队的高级军官出现了界别分明的两类晋升情况,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吉野”号舰长河原要一、“高千穗”舰长野村贞都仕途不顺,而在海战报告中对击沉“经远”一事做含混处理的“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秋津洲”舰舰长上村彦之丞则明显要运气好得多。 中国有古谚“过犹不及”、“”,以之用在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问题上也正恰当。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中日双方都没有拍摄多少现场的海战照片,最主要的几幅都出自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一位轮机军官之手。吊诡的是,在少之又少的黄海海战现场照片中,竟然有一幅第一游击队领队舰“吉野”上拍摄的“经远”沉没前的照片(也是“吉野”舰上这位摄影者拍摄的唯一一幅海战场照片),拍摄者称画面上一艘冒着浓烟的军舰就是正在下沉的“经远”,而拍摄时间为“经远”沉没时的9月17日下午5时30分,仿佛是对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的历史描述不够有信心,专门立此存照。不过细读这张照片,反而又暴露了更多的问题,据称摄于5时30分的这幅照片上,正在向远处的陆地方向航行的“经远”只是一个冒着浓烟的小小物体,可见拍摄时“经远”其实和摄影者所在的“吉野”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另外照片上的“经远”虽然是很远处的影像,但可以清晰地看出此时该舰根本没有出现舰体侧倾等现象。这幅照片当是日本第一游击队在追击“经远”的过程中,或者是在放弃追击“经远”时所摄,但为何要将这样一幅照片描述为正在下沉的“经远”,个中用意耐人寻味。“ 经远”沉没问题成为甲午黄海海战120年战棋推演的重大收获,证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实际并没有直接击沉任何一艘中国军舰。“经远”舰最后的航程,很可能是因为舰上中高级军官在此前战斗中几乎全部殉国,在“船行无主”的情况下,舰上幸存的官兵努力将重伤的军舰驾驶到了庄河黑岛附近海岸,自行撞滩,以求人员脱险。这一段不见于中方甲午历载中的隐秘史,可能正是为什么民初庄河县志乃至地方传说中竟然有涉及“经远”在该地沉没内容的原因所在。 迟到120年,澄清一段甲午海战中的战场细节,对甲午战争史本身会产生修正,但对于大历史而言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损益改变。个中耐人寻味的是,“经远”舰沉没事件百多年来沿循着的日本档案占据话语权的现象,而这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并不罕见。 随机文章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形容对人的第一印象黑暗森林法则是什么,人类或早被外星文明当成猎物(传霍金认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