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老虎凳的行刑过程是怎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老虎凳这种刑罚,关于老虎凳的起源可能是在清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清末时期老虎凳被普遍使用,到了军阀混战时期老虎凳依然是最普遍的刑罚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废除,老虎凳最痛苦的地方就是随着砖块的增加双脚有可能会断掉,但又无法挣扎抵抗,老虎凳的行刑过程是怎样的呢?坐老虎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老虎凳是什么刑罚?

老虎凳的行刑过程是怎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老虎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一种刑具,通过对双腿和膝盖关节施加人体无法承受的压力以达到折磨、拷问受刑者的目的,在黑暗的中国近代被反动势力广泛用于残害遭到关押的爱国民众和革命烈士,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被废除。

老虎凳的来源:

老虎凳的行刑过程是怎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追根溯源,在清代之前老虎凳可能已经出现了,但历史材料仅限于野史杂谈,尚不足以进行科学严谨的考证,可以确认的是清末时老虎凳、杠子、棒打之类的刑具为衙门普遍使用。朝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白莲教、义和团等农民起义时,不乏以老虎凳、辣椒水、夹棍等酷刑残酷迫害俘虏和囚犯。辛亥革命成功后,尽管推翻了帝王专制,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继续镇压劳动人民,反动势力延续着封建社会的一套骇人的酷刑。从军阀混战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像老虎凳这种具有明显封建色彩的刑具一直受到各色反动势力爪牙帮凶的青睐,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被废除。

老虎凳的行刑过程:

老虎凳主要是通过对受刑者的双腿和膝盖关节部分施加压力来达到拷问受刑者的目的,到时受刑者会被绑在一个长凳上面,通常在长凳的一头都会竖直的安装着一根木桩或者是木柱。受刑的人坐在木凳上面,上身紧紧的被贴在柱子上面,有时候为了防止受刑者反抗还会用五花大绑的的方式将受刑人员的双手反绑在背后,这样在他们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就没有能力反抗了。

老虎凳的行刑过程是怎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在老虎凳上面受刑的人的双腿必须并拢放在木凳上面,并且在他们的大腿和膝盖部分用绳索或皮带牢牢的捆绑,这样一来受刑者的双腿就没办法自然弯曲了。下面重点就来了,受刑的过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在往受刑者的双脚下面垫砖块。真正让受刑的人感受到痛苦和折磨的也就是这个地方。随着砖块的增加,受刑者会感觉到非常的痛苦,因为首先人的膝盖是不能反向弯曲的,再者双腿都被紧紧的固定捆绑住了,所以也没办法挣扎。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脚下垫的转头也就在三四个上,否则再多了双腿就会断掉,如果只是想要通过这样的刑罚来逼供,而不想要让受刑人死掉的话,三块砖正好合适。

坐老虎凳是一种什么体验?

据说没有人能够忍受得了老虎凳带来的痛苦,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暂时抵抗一下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那种痛苦就变成了钻心彻骨的痛苦,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就会开始动摇,而意志力坚定的人会因为一直坚持而最后昏厥,这是一种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这还不是最痛苦的,当从老虎凳上被放下来的时候,一下子从僵直的状态进行弯曲会造成更大的痛苦感,这种痛苦要比老虎凳还要可怕,而且双腿需要很长的日子才能恢复过来,就算恢复了也会一瘸一拐,有的甚至就是终身残疾状态。

米歇尔·内伊临死前为什么会提出让行刑者当他的部下 米歇尔·内伊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民族英雄谭嗣同,被用钝刀行刑,我们难以想象!

何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英勇就义的人,是面对死亡能够的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被慈禧下令用钝刀行刑,砍了30刀才断气,但他临死前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惧怕和怯懦,他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牺牲的,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便是:谭嗣同。 说起谭嗣同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名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王夫之的思想,受到了爱国主义启蒙。12岁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典籍,19岁游历各地、结交名士。 1895年,谭嗣同30岁,他的思想也成熟起来,这时帝国主义正对中国进行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到深重的灾难之中,谭嗣同对此,开始倡导维新变法。 1897年,谭嗣同完成了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而后又创办了时务学堂,培养维新志士。1898年,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宣传变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6月的时候,颁布了《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谭嗣同参与领导了这次变法运动,但运动仅持续了一百余日就宣告失败了,故而这次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如此迅速,一方面因为等人的早有密谋,一方面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康有为潜逃,只有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站了出来,他们也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很快被抓,并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斩首示众。人们不知道被斩首的人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抱着多么深的关切,谭嗣同不怕死,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百姓。 慈禧太后痛恨变法之士,本想对谭嗣同等人采用古代的酷刑,但因受关注太大,只得选择斩首示众这种刑法。 虽然是斩首,但慈禧太后不想让谭嗣同“痛快”地死去,于是下令将锋利的行刑刀换成了没有刀刃的钝刀,谭嗣同被坎了足足30刀才断气,他的头是被一刀一刀“锯”掉的。 谭嗣同死前承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怯懦,他大义凛然地接受着一切。 谭嗣同视死如归,他用鲜血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