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震-撒哈拉之眼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未解的谜题

时间:2024-10-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撒哈拉之眼,自发现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未解的谜题,无论是地质学家还是天文学家都对其各执己见。那么,撒哈拉之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位于毛里塔尼亚,有着奇特的同心圆地貌,自空中俯瞰,宛若一只蓝色的巨眼。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

撒哈拉之眼(Eye of the Sahara),又被称为理查德构造(Richat Structure),它位于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西南部毛里塔尼亚中西部的环形构造,离瓦加杜古(Ouadane)首都不远,地处钦圭提高原(Chinguetti Plateau)上的陶德利盆地(Taoudenni Basin)之中。它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地质奇迹之一,略微椭圆,在GM上量测其直径为38-41公里,而整个眼睛却长达340公里,即使在太空上也清晰可见(见图)。如此之大的地质眼珠,全世界独一无二。

眼睛(褐色,奥陶纪-寒武纪地层)长约340公里,眼珠(蓝色,外层环状岩脉)直径约50公里,瞳仁晕(浅黄色,内部环状岩脉)直径约20公里。像不像史前外星人的基地?

起初该地形被认为是由于陨石碰撞所形成的,目前地质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地质结构上升或侵蚀造成的,这种环型外型的形成仍是一个谜团。

地理位置

这个沙漠地形结构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南部,位于毛里塔尼亚境内的巨大同心圆地貌,是地球十大地质奇观之一。它的直径达到48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相当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这个“撒哈拉之眼”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Richat Structure)。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

北纬:21度07分21.49秒

西经:11度23分54.92秒

形成理论

该构造是穹隆构造经深度侵蚀的产物,略呈椭圆,直径40公里。该穹隆范围内出露的沉积岩的年龄从穹隆中部的晚古生代地层到边缘的奥陶系砂岩地层。沉积岩产状向外倾斜10°-20°。难以风化的石英岩形成了高阴影的环形山丘。其中部含有硅质角砾岩,覆盖面积直径至少3公里。各种岩性的差异侵蚀形成了同心状山岭,侵蚀残留岩层形成高山岭(蓝色和紫色),而易风化岩层形成山谷(黄色)。这个沉积岩小高原相对周围沙漠的高度为200米,理查德构造周围具有暗带。

起初,有学者猜测在理查德构造大约10公里深部可能发现冲击变质矿物,许多人也根据理查德构造的高度环形状特征而将其解释为陨星撞击构造(笔者也认为单从撒哈拉之眼那同心圆波浪式地形来看,确实很像撞击形成的)。然而,该构造的中心地势平坦,目前还没发现高温和撞击的地质证据。然而,该构造的中心地势平坦,没发现高温和撞击的地质证据;也没发现火成岩堆积的圆顶,排除了整个”巨眼“是火山构造的可能性,当然正如后文指出,在该巨眼的瞳孔内确实存在一个较完整的火山口。岩床重建说明岩浆热液最大上烤高度是3-4公里,这对于理查德该构造的侵蚀深度是一个合理的上限。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

前人一般认为该构造同心圆状痕迹则是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可能是因地质构造上升或侵蚀造成的环型构造,现在普遍认为是高度对称的遭深度侵蚀的地质穹隆,但对其具体成因仍不清楚。理查特构造为何如此大、如此圆,未有完善的解释。

不管喷出区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如何,地质学家们已发现缺乏任何冲击变质的可信证据,或者超高速地外撞击的任何变形标志。一般认为,柯石英是冲击变质的标志矿物,虽然查德构造中采集的岩石样品中已报道理存在柯石英,但对这种岩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重晶石被误认为是柯石英。另外,理查德构造缺少标志这种规模的大型地外撞击构造的环状沉陷作用。而且,相当不同于大型地外撞击构造的是,组成该构造的沉积岩层明显是”原位有序的“,没发生翻转,也不存在陡倾岩层或错乱岩块。最近对理查德巨角砾岩的多角度分析,包括富硅质巨角砾岩内的碳酸盐岩,是低温热液产生的,该构造需要特别加以保护以进一步研究其成因。

孤经初步研究认为,非洲之眼这个环形构造原始岩层产状应近水平状,后发生穹隆作用,同时伴随热液侵蚀作用。”眼睛“是奥陶纪-寒武纪地层,而”眼珠(球)“据原来的非洲地质图为前寒武纪地层(但详细的地质填图细化为其它地层和岩性);周围小裂隙及侵蚀流出的沉积物好像眼睫毛,再向外在眼睛周围是白色的沙漠,好像她的面纱。该环形构造中清晰可见凸起的褐色环状岩脉(颜色上判别不是石英岩),岩脉之间的灰质岩已被侵蚀成凹地形。理查德构造西南边还有几条北东向倾斜断裂(倾向北东,规模不大,否则不会如此圆),侵蚀作用使得老地层的韵律出露,实际上整体是个短轴状背斜(即穹隆)。如果不是在干旱无雨的西非沙漠,而是多雨地区,那么这种接近完美的环形构造不会保存如此完整。也就是说,撒哈拉之眼通过”热泪溶蚀“作用而愈加清晰(图中可见这个地质眼珠里尚存一汪”眼泪“)。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

非洲之眼是晚白垩纪碱性岩浆热液上侵,沿灰质白云岩陆架的环状同生断裂上侵,引发地表穹隆侵蚀和热液卡斯特作用,由此而形成一个直径达40公里的环形构造。

撒哈拉之眼最初人们以为是陨石落下地面而形成的,但经过地质学家的分析,认为这是地面隆起并受到侵蚀的产物,至于圆形的成因仍然是个谜。撒哈拉之眼的神秘面纱正等待着世人去揭露。

以上就是关于撒哈拉之眼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未解的谜题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大英帝国: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严格意义上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全球范围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的。 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 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率先开创运用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即使是后来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显赫一时,可放眼全世界仍有不少能与之抗衡的强势国家。 随机文章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尼古拉特斯拉有多恐怖,击败爱迪生成为现代电气学之父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人类的信:都写了什么?图

193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配合将于次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依照其“未来世界”的主题,决定送给5000年后未来世界的人们一份特殊礼物。 最后他们决定用铬铜合金制作一个巨大的“时间舱”,将送给未来世界人们的礼物放置在这个“时间舱”里。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此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而那个“时间舱”,则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法拉盛草原-可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里。1965年,为了迎接在纽约举行的又一次世博会,一个新的“时间舱”,被埋在了相邻的地方。在这个被命名为“时间舱II”的容器里,装入了近20年的新鲜玩意儿,包括信用卡、避孕药、塑料心脏瓣膜,还有一张披头士唱片。不过却再没有科学家们写给后代的留言。 现在,在这座纽约第二大的公园里,人们在宽阔的草地上打球、烧烤、散步,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提醒人们,距离地面15米的花岗岩洞穴里,埋藏着人们送往5000年后的礼物。 曾有媒体评论说,注意到“时间舱”的人们,会沉浸于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但那些充满忧虑的信件,却很少有人仔细回想。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在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 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但它的影响显然远不止于此。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只是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些。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