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甄宓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一代大美女甄宓为何会被曾经无比宠爱她的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呢?如此操作在古代墓葬史册中倒是不常见,具体缘由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建安九年(204),曹操大军攻下邺城。袁绍之子袁熙此前正定居于此。建安四年(199),袁熙奉命前去幽州担任幽州刺史,他的母亲刘夫人和妻子甄宓都留在邺城。邺城被曹军攻下后,曹丕首先前往袁熙的府邸。

对于曹丕和甄宓的初见,现在有两种说法。但无一不是说曹丕被甄宓的美貌折服,对甄宓一见钟情。曹操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喜欢甄宓,便大手一挥,让曹丕迎娶甄宓为妻。

甄宓在改嫁曹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是受尽宠爱。但甄宓至少在早年,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女子。相传甄宓早慧,年幼时就被擅长看面相的刘良认为是将来贵不可言的人。甄宓九岁时,就已经能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

在获得曹丕的宠爱后,甄宓并没有恃宠而骄。相反,她的所作所为绝对算得上是当时的模范妻子。甄宓不但不抵制曹丕纳妾,还举出黄帝子孙繁盛正是因为他广纳妾的例子,鼓励曹丕纳喜欢的女子为妾。甄宓对曹丕的众多妾室也非常友好。她一面劝得宠的妾室不要恃宠而骄,要力求上进;一面鼓励不受宠的妾室,经常亲自去开导他们。

甄宓对待自己的婆婆,也是非常孝顺。有次曹操出征,其夫人卞氏因病留在孟津。得知卞夫人身体抱恙,甄宓急得寝食难安,常常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落泪。身边仆从告诉甄宓卞夫人已经痊愈,甄宓还以为是仆从为了让自己放宽心而撒的谎。直到卞夫人亲自写信给甄宓,甄宓才相信其身体已痊愈。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就是这么一个贤良淑德样样都有的好妻子,在后来却慢慢变得心胸狭隘。曹丕后来宠爱郭氏等人,冷落了甄宓。甄宓心生不满,甚至口出怨言。有人说是曹丕不满甄宓的妒妇模样,有人说是郭氏陷害,最终曹丕下令,处死了甄宓。

《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都记载,甄宓死后用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么做是为了让甄宓在去到阴间以后无法伸冤。不过笔者联系到另一件事,倒觉得甄宓这幅样子下葬,也可能是因为她入殓时表情实在不好看。

1988年5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的城子村发现的一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一具衣着华丽,以黄绢包面的女尸。经过对女尸的全面清理,人们推断该女子以黄绢包面的原因,正是她作为陪葬者,面部表情太狰狞,不适合直愣愣的出现在棺椁中。这名女子在死前被逼服毒,且头部受到致命打击。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面部表情一定非常不美好。但她作为一个陪葬者,要和墓主人贴身躺在同一副棺椁,那么就需要人们去做点什么,修饰一下这名女子。所以黄绢出现了。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甄宓被心爱的丈夫赐死,甚至可能是被妾室陷害致死,她的表情也不会很好看。毕竟是作为曹丕的妻子,也可能是郭氏的“死敌”,人们在甄宓的尸体上做点什么,也是说得通的。如果真的是因为郭氏而死,郭氏派人堵住甄宓的嘴,避免甄宓在阴间伸冤,也说得过去。

作为曾经的一代绝色,甄宓的结局无疑带着悲戚的色彩。从一颦一笑醉了世人,到死后披头散发,口塞米糠。甄宓生前死后的巨大反差让人难以接受。但细看历史,我们发现的,也不过是古代女子活得有多悲哀罢了。

其他网友观点

甄宓在史书中记为文昭甄皇后,关于她为什么会被曹丕赐死,一直为后代猜测而未有定论,还演绎出洛神和曹植故事,三国志集解也对此感叹说曹丕刚当上皇帝不久,多少大事需要身体力行,却在需要帮手时赐死正妻,其中应该有重大事故“宫省事秘,隐奥难窥,开国之初而不能容一妇人,事涉离奇”。连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也责怪魏国史官,言之不详不如不写,而用虚假的语言粉饰太平导致前后矛盾,此举是之前史书中从没有见过的,也让后人疑惑不已。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据《三国志》载甄氏从小聪慧,是甄家小女儿,从小喜读诗书,家人要她习女红,她却说要知书达理,甄家官贵人家好积宝物,甄宓劝母亲应该舍财以安邻里。以才貌闻名远近,建安年间,甄宓被袁熙迎娶为妻,199年,袁绍打败公孙瓒,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由于幽州新定,又近北敌,恐怕有所差失,甄氏便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袁曹交兵,袁绍大败,一发不可收拾,204年,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曹丕入城巡视各处,来到袁绍府第,发现袁绍之妻刘夫人与甄氏坐在堂上,便走上前托起她的头仔细观看面容,惊为天人,一见倾心,曹操得知,便给曹丕迎娶了甄氏。后来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据魏书等曹魏方面的史书载,甄氏再嫁后,敬翁姑,贤妯娌,对曹丕的妾侍也看顾有加,220年曹丕当上皇帝后,要立她为皇后,甄氏固辞,让曹丕赞叹不已,史书行文至此,突然来了个大转弯,才过去几个月,“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让读史者瞠目结舌,不知为何有此突变。前文大篇幅描写甄氏之贤良淑德,对妾侍也友爱看照,还劝曹丕要多宠幸,却突然出现“后愈失意”,让人难以明白,怀疑《魏书》作者用春秋笔法在掩盖一些真相,毕竟甄氏的儿子曹叡也当上皇帝,后人由此生出许多猜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一种说法认为曹叡是袁熙的儿子,曹丕突然得知才会暴怒无法自制,所以赐死甄氏杀人灭口。另一种说法是与人有染,甄氏才华不让须眉,曹丕召开文学会时时常在座。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唯独刘桢自恃才高,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治刘桢以不敬之罪,罚做苦役。可能后人因为这些风流韵事发挥才有甄宓与曹子建的私情。(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比较被史家广泛接受的是甄氏被曹丕的爱姬郭女王进谗害死的说法,《魏略》说,郭贵嫔进谗谮害甄氏,甄氏死前把儿子托付给李夫人,等到曹叡继位,多次向郭太后询问母亲死状,郭女王回说,你母亲是先帝所杀,怎么来责问我?应该去怪罪你的父亲。况且你作为人子,能够因为亲生母亲杀害后母吗?曹叡听后暴跳如雷,郭女王也因此忧惧暴崩,这时李氏才向明帝说明甄氏是被郭氏构陷而死,明帝哀痛不已,命人也如甄氏故事披发覆面殡葬了郭太后。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甄宓的死,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主流的观点是因为曹丕称帝后宠爱郭夫人,而甄夫人受到冷落而多有抱怨之言,加之郭夫人的枕边风唆使,曹丕便下令处死了甄宓,并且死状比较惨,“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为了使她的灵魂无处申冤,而这个冤到底从何而来呢?其实历史上关于甄宓的死亡记载多有矛盾之初,因此也成为后世留下的一个谜题。曹丕赐死甄宓的原因也有好多种说法,从中也能分析出为何甄宓死状凄惨。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甄宓入曹

甄宓原本是袁熙的小妾,在袁家服侍袁绍的刘夫人时被曹军所抓获,因其容貌甚好,被曹丕纳为妻子。这里一切都很正常,根据史书所载的内容看,这位少妇受到曹丕喜爱并没什么疑问,纳为夫人也很正常,毕竟他有个喜欢少妇的爹,曹丕称帝后还曾三封甄宓为皇后,但甄宓都很识大体的拒绝了,这样看二人也非常恩爱,曹丕善待甄宓,甄宓也是个不错的贤内助,至少卞夫人生病时,最关切卞夫人病情的也是甄宓。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甄宓之死

但《三国志·甄皇后传》中记载曹丕对甄宓“遣使赐死“时用了“卒”一字,而非用“崩”来描写,这就说明了事情的发展并非那么美好,这一点上的疑惑从正史中确实找不到理由,如《资治通鉴》中所说“后失意,有怨言”就被赐死,还死的那么难看,有点说不过去。而《汉晋春秋》所说的“郭贵嫔进谮于曹丕”就会让甄宓死的这么难看也不太合理。而且陈寿在《三国志》中强调了曹睿继位后问及生母甄宓的死因后迁怒于郭夫人,然后将郭夫人以同样的惨状赐死,似乎可以为郭夫人陷害甄宓自圆其说,但这里的疑点又在于甄宓是黄初二年被赐死的,此时的曹叡都十七岁了,生母之死还用问别人吗?前后逻辑上存在很大漏洞。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甄宓之谜

那么排除甄宓变成怨妇或者郭夫人陷害的主导因素以外,还能有什么原因致使曹丕痛下杀手呢?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今年破贼正为奴”——曹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曹操打邺城前所说的一段话,意思就是攻打邺城就是为了甄宓所来,虽然此话是否为真不可定论,但如果确实如此的话,甄宓之美还真的名扬天下。书中还说曹操在攻下邺城之后,本打算召见甄宓,但被曹丕抢先一步看到,曹操作为老爹,当然不好跟儿子抢女人,因此只能做出退让,但曹操有怨恨在心,因此曹操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一直拖延,这也应证了《三国志.郭后传》所说的“文帝定为嗣,后有谋”。这应该就是郭夫人在曹丕面前挑事的把柄,曹丕久不被立因此心中埋怨,迁怒甄宓也是有可能的,郭夫人的这一煽风点火致使甄宓被赐死,还落得个惨状。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裴松之

还有一点就是曹睿的身世之谜,这并非空穴来风。《三国志·明帝纪》记载的曹睿去世时间是景初三年春正月,并记载到“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那么倒推三十六年,曹睿就是建安九年出身的,而曹丕纳甄宓为妻是在建安九年八月,怀胎都得十月,甄宓是怎么为曹丕生下的曹睿呢?那么这个事情很有可能就是曹丕纳甄宓时,甄宓已经怀孕,曹睿为袁熙的血脉。这个问题上卢弼在作《三国志解集》时就很清楚的写到了,陈寿故意留下口实来供后人知晓曹睿之身世。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丕久久不立曹睿为储君也证明自己知道这个事实,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但心中的愤怒还是有的,赐死甄宓,并“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的灵魂无法申冤。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总之,鄙人才疏学浅,甄宓之真实死因目前不敢定论,但曹魏集团已经废汉称帝,却容不下一个妇人,这其中必定有不为人知的因素,也欢迎朋友们给予指点一二。

汉武帝刘彻死后却是独自下葬的 他为什么没有跟皇后合葬呢

死后为什么是独自下葬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汉天子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兴刀兵,将大汉王朝带到了霸主的地位,将匈奴人打的一蹶不振,从此奠定了强汉,打通,让中原人得以和西域通商,他的功绩可以算的上千古一帝。 汉武帝刘彻,年轻的时候就看到了匈奴的残暴,自己父亲呕心沥血为大汉留下了充足的财富,刘彻即位之后,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刘彻死后,独自下葬,并没有皇后和他合葬,这在历史上是不常见的,那这是为什么呢? 汉武帝前后有两个皇后,在他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表妹念奴娇感情很好,还流传下来“”的典故,后来他即位之后正式迎娶了自己的表妹,封她为皇后。 可能后来念奴娇太爱汉武帝了,受不了汉武帝宠信别的妃子,嫉妒使她经常去找汉武帝无理取闹,时间久了汉武帝就对念奴娇产生了厌烦。念奴娇为了重新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就在宫中使用了巫蛊,这件事被汉武帝发现,汉武帝很忌讳巫蛊这件事,大怒之下就把念奴娇的皇后之位废除了。 后来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她就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 卫子夫本来是奴婢出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之后,为人处事谨小慎微,她也十分了解汉武帝的内心,加上她的弟弟为大汉立下了,所以她得以和汉武帝相守几十年,还为汉武帝生了三个男孩一个女孩。 后来因为太子被奸臣陷害,太子为了自保,就调兵保护自己,但是这在汉武帝眼里就成了太子举兵造反,汉武帝把太子抓来,杀掉了太子全家。卫子夫深知汉武帝的为人,自己就在后宫上吊自尽了。 汉武帝到了晚年,独宠钩戈夫人,生下了汉昭帝,但是汉武帝担心太子以后即位,年龄太小。会重蹈窦覆辙,就狠下心把钩戈夫人赐死。 汉武帝后期可算得上有些残暴,因为猜疑杀了很多自己的家人,所以最后下葬的时候没有皇后可以合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固伦荣宪公主:唯一被康熙封爵的固伦公主,死后穿龙袍下葬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636年,在盛京改元称帝,国号为大清。与此同时,皇太极对公主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规定此后所生之女不再称格格,而改称公主,其中皇后所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妃嫔所生的女儿封和硕公主。不过,如果皇帝特别宠爱哪个女儿,也可以将其特封为固伦公主。 康熙是清朝生育力最强大的女儿,他一生有20个女儿,却只有八人活到了成年。在这八人之中,有五个被封为固伦公主,但却只有一个是康熙帝亲封的,其他都是帝追封的。这位唯一被康熙帝亲封的固伦公主便是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帝第三女,生于康熙十二年五月,生母为。 话说,这马佳氏在不到十岁时便被父亲盖山送进了皇宫,由于她还不到侍寝和册封为年龄,只能暂时养于宫中,称为宫中待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马佳氏开始有了与康熙帝接触的机会,于康熙六年为康熙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即皇长子承瑞。令人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年内,马佳氏又先后为康熙帝生下了五个儿女,固伦荣宪公主是唯一的女儿。 虽然荣宪是康熙第三女,但由于康熙帝前两个女儿早逝,因此荣宪便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女了,再加上荣宪的母亲马佳氏是康熙帝最早宠爱的女人,所以康熙帝对这个女儿非常疼爱,将其奉为掌上。 康熙三十年,荣宪已经成长为19岁的大姑娘了,其实按照她的年龄,早就应该嫁人了,可是康熙帝爱女之心非同一般,希望女儿多陪伴自己几年,于是荣宪便一直陪伴在父亲康熙身边。但当时荣宪马上就有20岁了,不得不嫁人了,于是,康熙帝便给女儿选了一门好亲事,对方是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的小王子,名叫乌尔衮,是的。 虽然荣宪在嫁人后不得不远走蒙古巴林部,但她仍然时不时地回到京师看望父母。 康熙四十八年,荣宪公主再次回到了京师,因为康熙帝生病了。当时,康熙帝刚刚将太子废黜,身心受到了巨大损耗,不得不卧病在床,回到京师的荣宪公主亲自侍奉父亲康熙帝,端茶倒水,熬汤喂药,一丝都没有懈怠。于是,康熙帝大为感动,身体康复后康熙帝便向礼部发了一道上谕,晋封荣宪为固伦公主。 一般来讲,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而荣宪的母亲只不过是一妃子,因此,康熙帝这次晋封可以说是打破了惯例。 马佳氏的受宠,也使得夫君乌尔衮得到了好处,乌尔衮承袭了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的爵位,后来多次随康熙帝出征,于康熙六十年死于军中。七年后(雍正六年),56岁的固伦荣宪公主追随丈夫乌尔衮而去,这个年龄与其他公主相比也算是长寿了。 二百多年后,固伦荣宪公主的墓葬在一次考古中被发现,大清公主重见天日,没想到竟然尸身未腐,容貌仍然栩栩如生。更令考古队员惊讶的是,固伦荣宪公主身上竟然穿着龙袍,相信这一定是康熙或者雍正特许的,由此,荣宪便成为唯一穿龙袍下葬的大清公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