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年纪超过40岁的模特基本上非常的少,但卡门·戴尔·奥利菲斯却是个例外,她是目前世界上最老超模,从15岁开始便混迹在“模特”行业,直到现在已经70年的时间了,但她至今依旧是风韵犹存,来来来,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老超模等相关内容。

世界上最老的超模(87岁)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出生于1931年的美国,15岁开始进入模特行业,现在已经是87岁的她依旧是活跃在“T”台之上,并且风韵犹存,看着还相似少女,有着世界最老超模和“冻龄女神”的称号,曾多次登上《时尚》杂志封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她的走秀经历和个人事迹。
2009年,奥利菲斯受邀参加伦敦时装周的T台秀,一副“冰山女王”的打扮是经验了所有人,用“无暇”和“优雅”来形容她是最为恰当的,根本就看不出来她以是一个年龄高达78岁的“老奶奶”级别的模特了。
2013年的时候,她在次出现在了国际“T”台秀的舞台之上,在2013年1月所举办的巴黎时装周T台秀上,她作为“最老超模”压轴出场,霸气十足,这个时候她已经是82岁了,也是成为有史以来T台之上最为年长的模特。

2014年,她拍摄了一组模特写真照,身材犹如少女,“冻龄女神”的称号也从此流传而出,83岁的她看着完全是与年龄不相符啊,霸气间透露着成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已经是87岁的卡门依旧是“貌美如花”,身材完全没有走样,还曾自己到现在一直都还是有性生活的。她的一生就是一本“模特界”的教科书,告诉女人们应该如何的优雅的老去,为了最求自己的梦想永不言败的精神!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经历
最初蜕变
15岁就登上《Vogue》封面的卡门,却要拿着当模特得来的报酬替母亲交房租。
丑小鸭变白天鹅,是时尚圈里层出不穷又永远令人心生鼓舞的话题,卡门也不例外。在身为舞蹈演员的母亲眼里,她只不过是个有着“两扇门一样大的耳朵和一双棺材大脚”的女孩。母亲最初想在卡门身上延续自己的梦想,让她上芭蕾课,无奈因病不得不中途放弃。卡门的父亲是个小提琴手,为了追求所谓“艺术梦想”很早就离开了家,仅剩母女俩相依为命,有时候穷得连房租都交不起。
1945年,卡门在纽约的舞蹈班学习时,遇到一位《BAZAAR》的摄影师。他为卡门拍了几张照片交给杂志,该杂志给卡门妈妈的回信是“您的女儿是一位有礼貌的淑女,遗憾的是她并不适合拍照”。但卡门的教父找到了一位当时在《Vogue》杂志工作的朋友,两周后,14岁的卡门有机会见到了《Vogue》的传奇编辑戴安娜·弗里兰。卡门回忆:“她的手拂过我的头发对我说,‘你的脖子再长长一英寸,我就送你去巴黎。’”卡门的模特生涯从此开始。不久后,由著名德裔摄影家霍斯特主刀的片子就出现在1946年《Vogue》的封面,这也是15岁的卡门首次成为顶级时装杂志的封面女郎。
虽然卡门的脖子没能“再长长一英寸”,但她却照样把步伐迈向欧洲。在那里,她给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做时薪12美元的人体模特。还未成年时,卡门每周就能挣到60美元(相当于现时的1200美元),她替母亲交了欠下的房租,她们的生活彻底脱贫。不仅如此,她还供自己读了私立学校,并暗中资助背井离乡的老爸。
不老传说
卡门用自己女王般坚毅的眼神,整洁、谦逊、守时的专业态度,为年轻模特好好地上了一课。如果真的有一本“模特词典”,那么“卡门·戴尔·奥利菲斯”一定是这本词典里靠前的词条,并且完美诠释着“60年天桥走秀史”。卡门那标志性的银发在时尚人士心目中具有一种“凌厉的优雅”,很难说《穿Prada的女魔头》中女主编的形象创意没受到一丁点儿的影响;她一米八的身高和修长的双腿可以胜任任何高级时装或成衣;她那威慑的蓝眼珠和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可以为摄影师创造出一切想要的效果。几十年来,她一直是大师和大品牌的宠儿。Jean Paul Gaultier曾邀请她为自己的爱马仕处女秀走秀,John Galliano需要她去为Dior镇场,她还在Moschino、蒂埃里·穆勒、卡门·马克·瓦尔沃、Pierrot、DKNY等时装秀上频频亮相。劳力士腕表、服装品牌GAP及其副线Banana Republic、雅顿面霜、兰嘉斯汀抗老系列、Target百货公司邀其代言,以卡门在时尚界常青树的形象来证明自己恒久可靠的品质。与她合作过的都是行业中最负盛名的摄影师,连她老年居民证上的大头照都出自诺曼·帕金森(英国著名摄影师)的手笔。

仅凭想象,比起脾气糟糕的年轻模特来,状态一流又有着60年经验的老模特恐怕是更难伺候的。但情况却恰恰相反,一位与她合作过的公关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她(卡门)那里,你听不到任何关于脚痛或睡眠不足的抱怨。她的笑容总是温暖明快,她用整洁、谦逊和守时的专业态度为年轻模特好好地上了一课。”83岁的世界T台最年长超模卡门-戴尔-奥利菲斯一组最新写真曝光,身养如少女,她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说:“我当然还有性生活。”但她拒绝透露对象是谁。 78岁时在2009年伦敦时装周上走秀,一派冰山女王的风度,在她身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是“无瑕”和“优雅”。2015年,84岁的她是全球年纪最大的模特。
清朝两大错觉,“康乾盛世”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很强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我们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 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 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 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中国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错觉之二,认为中国在“”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至今仍。其实,这是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中国,没有看清本质。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中国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 中国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是个过渡,在位13年。在位又是长达60年。康、雍、乾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的“康乾盛世”,那是中国“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 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乾隆皇帝,江南百姓。清朝最大的贪官就出在乾隆身边,这毫不奇怪。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走向崩溃。 从康熙登基到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任人宰割。 清末,把偌大中国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孔子为什么是世界上古今中外,排名第一首尊的人?
可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 ——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一、过渡时期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见第六章第四节)。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变革的根本原因如同在印度那样,是由于铁得到采用。铁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晚,直到公元前600年前后才大量出现。但是,到公元前5世纪和1世纪时,它已给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留下了自己的标记。 二、哲学家和经典 我们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象,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它使人联想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印度的怫陀以及其他者在类似情况下所取得的成就。 三、秦帝国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四、汉帝国 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从前周时期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五、帝国的衰落 人们历来把中国历史解释成是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这一传统的说法掩蔽了某些时期在循环表象背后发生的一些根本性变化。当然,诸王朝的兴亡确是呈循环式。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