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喀斯特漏斗群,又称乐业天坑群。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降水量大,为地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乐业县拥有以大石围天坑群为代表的世界级品牌的旅游资源,经过中、美、英、日、法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科考论证,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有天坑28个,其天坑数量和天坑分布密度世界绝无仅有。其中,在全世界13个超大型天坑中,分布在乐业的就有7个,因此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乐业县还拥有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水上天然石拱桥——布柳河仙人桥,以及百朗大峡谷、五台山原始森林等景区。目前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已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四大称号,正在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

奇特的地貌造就了乐业县独特的气候资源,全县处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但全年平均气温仅为16.3℃,景区内空气质量优良,素有“天然空调”、“天然氧吧”之美称。还有神秘的母里亚母系氏族文化、把吉古老造纸术、火卖文化生态旅游村、布柳河壮族风情、高山汉族唱灯艺术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使乐业成为集观赏天坑奇观、生态旅游、科考探险、民俗采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已把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作为继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之后的广西旅游业发展新的一极来规划和开发,是广西旅游发展“十五”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和近期开发的重点景区,乐业旅游业具有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乐业县还是革命老区,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在乐业县胜利会师,现还完整保存有红七、红八军会师纪念馆。

乐业县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中共乐业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15万人民真诚地欢迎您来乐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在这里,你们将领略到乐业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

研究意义
乐业天坑群位于中国广西乐业县,占地约20平方公里。百色乐业县的天坑群是一个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喀斯特溶洞群,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大石围”。它形成于6500万年前,形状犹如一个个巨大漏斗,隐藏在群山峻岭之中,经过初步考察已经认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布利亚几内亚发现过天坑,近年来重庆南川地区发现过三个深约300米的天坑。而乐业天坑群,由近20个天坑组成,最深的达600多米,浅的也有300多米。乐业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和溶洞的景观,具有极高的科考、探险价值,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初步已发现有大石围、白洞、风岩洞、穿洞等20多个天坑。“天坑”四周皆被刀削似的悬崖绝壁所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底部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几十万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并有地下河相通。森林中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其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居世界第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垂直深度613米,南北走向宽420米,东西走向600米。大石围天坑(又名乐业地下龙宫天龙口)位于中国广西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天坑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地下暗河长期腐蚀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后引起地表大面积坍塌所致。
近年来重庆南川地区也发现了3个深约300米的天坑。而乐业天坑之多之深却是科学待解之谜。

乐业天坑四周被刀削似的绝壁所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天坑的底部则是一片人类从没有涉足过的极为罕见的原始森林,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森林里有溶洞群、地下河流相通,专家们认为,这里极有可能会发现一些已经被认为是绝迹的动物,如洞螈、盲鱼等。它们是两种生活在地下河流中的远古动物,视力退化。目前只在斯洛文尼亚曾有发现。人们是否在这里也能有所发现呢?

以往考察
有人形容乐业天坑是远古植物的天堂和动物的王国。在1999年一次考察中,已经有人拍到了蓝色的石头、方形的竹子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专家认为,此次考察,有可能发现远古时代的植物,如桫椤等。他们甚至希望能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动植物品种。此外,乐业天坑内极有可能生存着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常见的鱼虫和鼠类等啮齿类动物。

科学家们在过去的考察中发现,在乐业天坑群周边地区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据了解,这些生物化石是二叠时期海洋动物化石。同时,在天坑周边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大型的旧石器时期人类生存的遗迹。这一发现已经被列入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专家们指出,这一遗址与北京周口店人类遗址的价值不相上下。此行,专家们将进一步对这些遗迹的价值作出评判,并揭示当时人类的生存状态。
“神鹰天坑”让我国天坑群增至32个
“神鹰天坑”让我国天坑群增至32个(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经过一周的联合科考,我们确认,近期发现的广西乐业神鹰天坑和其他三个塌陷漏斗、溶洞群,都由伏归地下河流域孕育而来,是一个全新的天坑家族。”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高级工程师张远海6月22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至此,我国已发现32个天坑群,包括此次的伏归地下河新天坑家族,全国的天坑数量有270多个,其中发现并确认的90个天坑(含此次两个天坑)位于广西。新天坑群发现得益于高清卫星影像“这次乐业新天坑的发现得益于高清卫星影像,利用阴影分析找到潜在的天坑位置,然后到现场进行踏勘、确认。”张远海说,5月初,岩溶所组织科考探险队在广西乐业县探险结束后,确认发现1个标准天坑,即“神鹰天坑”。6月初,岩溶所联合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702洞穴探险队、乐业县飞猫洞穴探险队组成联合科考队,对天坑周边的岩溶负地形、地下河、溶洞和竖井进行了调查。张远海介绍说,地下河是岩溶地区具有一定汇水范围的地下水流通道系统,由地下干流及其支流组成。在乐业县至少有百朗和伏归两条地下河。百朗地下河流域面积835平方公里,长度162公里,其中发育了35个塌陷漏斗,29个符合天坑标准,以及上百个溶洞;伏归地下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长度5公里左右,其中发育了5个塌陷漏斗,2个符合天坑标准,以及6个溶洞。“天坑和地下河关系密切。”张远海说,地下河不断溶蚀、搬运,掏空了地层,形成了溶洞大厅,或者落水洞侵蚀扩大,加上崩塌作用,最后完全露出地表,形成了天坑。“我们还找到天坑底部的一些动植物,包括可能是广西新分布物种、苦苣苔、鼯鼠的粪便、岩壁上的岩燕和老鹰等等。”张远海说。天坑见证岩溶地质演化历史究竟何为天坑?张远海介绍,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崩塌、或落水洞侵蚀形成的周壁陡崖环绕、规模可达数百米的岩溶负地形。分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大类型,通常其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底部(曾)与地下河相连接。2001年,基于大石围天坑群、武隆天坑群、小岩湾天坑、小寨天坑、龙缸天坑等调查成果,岩溶所朱学稳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坑概念;2003年,《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天坑理论初步建立;2005年,岩溶所在桂林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天坑研讨会,系列成果分别在英国《Cave and Karst Science》、美国《Speleogenesis》和《中国岩溶》以专辑形式发表,天坑理论走向世界;2018年,岩溶所与陕西地调院联合,在汉中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天坑研讨会,结合新的天坑研究成果,完善了天坑理论体系。“天坑见证了岩溶地貌演化的奇迹,记录了岩溶地质演化的历史。”张远海说。为何广西天坑数量多2005年,世界上发现的天坑为75个,其中49个在中国。基于新的空天观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包括2016年发现的汉中天坑群,2018年发现的鄂西天坑群,2019年发现的那坡天坑群,2021年发现的文山天坑群等等。截至2021年底,以约100平方公里地下河流域面积为界而论,全国发现的天坑群数量为31个,全国天坑数量达到270多个。这些天坑主要集中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和四川以及陕西汉中。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在百朗地下河流域中部分布有29个天坑。张远海分析,这和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地势斜坡地带,降雨量丰富,同时碳酸盐岩致密坚硬,厚度巨大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天坑由溶洞大厅发育而来,“全国十大溶洞大厅,广西占了6个,全球十大溶洞大厅,广西有3个,广西的地下河数量也是全国最多,如此说来,广西天坑多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我国,天坑还被发现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的纳卡奈岩溶区和穆勒岩溶高原,马达加斯加、东南亚岩溶区,如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等,以及欧洲第纳尔岩溶区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意大利,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地。其中,世界最大的天坑是重庆市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天坑四周被险峻的、几乎直立的石灰岩陡壁所圈闭,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662米和511米,容积为1.19亿立方米。已通过卫星影像在国内发现上千处天坑“作为一种新的岩溶学理论,天坑的研究还处在发现、调查阶段,未解之谜还有许多。”张远海说。“虽然卫星影像越来越清晰,但我们还不知道全球究竟有多少天坑。”张远海说,目前,已经通过卫星影像在国内发现上千处天坑,但确认的不到30%,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现场认证和测量。关于天坑,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这些天坑或天坑群之间究竟有多少差异;虽然对天坑形成年龄的测定有了几个个例,但天坑形成的地质年代仍然充满了未知数;虽然科研人员大致知道天坑的演化路径,但尚不清楚天坑的巨型崩塌与地震有多大关系;虽然科学家大致知晓天坑是现代生物的避难所,但不知道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全球环境变化对天坑的生态系统是否有影响,或者天坑是否保存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特征,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大胆探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推动天坑的跨学科系统研究。”张远海说。(图片由岩溶所提供)相关报道:“神鹰天坑”植被科考初步完成!(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目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成的联合科考队,正在对广西乐业新发现的天坑——“神鹰天坑”进行为期七天的科学考察。19日科考队完成了新发现的“神鹰天坑”植物方面的科学考察。取得了植物、土壤及岩石等相关样本,为后续科考研究奠定了基础。总台央视记者 吴天白:我现在是在“神鹰天坑”的下降点,联合科考队就是通过这样的绳索沿着悬崖绝壁,下降到192米深的坑底。今天的主要科考任务是对神鹰天坑坑底的植物进行调查,并采样研究。专家通过对“神鹰天坑”中植物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天坑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而推断出天坑植被发育的规律,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宝贵参考。在下降了4个多小时后,联合科考队到达了“神鹰天坑”坑底。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沈利娜:我们到达坑底以后发现草本植物非常多,以爵床科、楼梯草这些喜阴植物为主。上层乔木很高大,把这个坑底遮蔽得非常严实,同时我还发现了小果野芭蕉的一个小群落,也已经结果了,还有方竹,基本反映了天坑底部阴湿、郁闭的环境。植物学家还在坑底采集了“神鹰天坑”坑底土壤和岩石样本,进行了坑底生态环境的调查。经过一天的科考,专家对坑底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获取了坑底典型植物群落的准确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沈利娜:本次采集了一些我们还无法鉴定到种的一些植物标本,在一块大岩壁上我们发现了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的一种植物。这个植物过去在广西是没有记录的,有可能这一次的天坑科考,我们就会为广西增加一个新的分布种。
武隆后坪天坑群的成因,我国唯一冲蚀形成的天坑(深300米)
大家都知道天坑都是有地下溶洞的顶部坍塌而形成的一种地质奇观,像广西乐业天坑群就是这样的,而武隆后坪天坑群却不是这样形成,而是及其少见的地表水冲蚀而成的,可以说是世界上非常少见的一种天坑种类,经过几十万年说的冲刷才形成了现在深达300米的天坑,这又是一个自然奇迹。苛刻条件下形成的天坑要知道侵蚀型的天坑在天坑中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武隆后坪天坑群的出现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完全是自然界的偶然因素才形成,形态典型,保存完好。由箐口、石王洞、天平庙、打锣凼和牛鼻洞五个天坑组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地表水冲蚀成因的天坑群。经过许多地质学家的研究终于发现武隆后坪天坑群的成因,由于后坪喀斯特系统位于长江、乌江分水岭地段,深切的木宗河的源头;并且岩性为二元结构;还有是下奥陶统至寒武系的厚层灰岩有局部裸露。再加上喀斯特含水层被切开,并形成了厚度在200~300米以上的包气带;五是因其为开放的畅排水文地质系统,且当地年降水量更是在1500毫米以上。才形成如今令人们叹为观止的武隆后坪天坑群。武隆后坪天坑群庞大的天坑系统后坪天坑区位于当地山岳之巅(地形海拔1500~1700米,坑底标高800米以上),处地偏远,农情乡土之气浓郁,山野之趣十足,气候条件优越,是一个纯洁的未开垦处女地。武隆后坪天坑群其天坑喀斯特系统由5个主要天坑和多个落水洞、竖井以及地下总长度超40公里的网络状洞穴系统构成。洞穴使部分天坑之间相互通达,洞道宽大,且相对平整可行,如果从二王洞和三王洞等天然洞口进入,甚至可直达多个天坑之底。后坪喀斯特区域,上游为非喀斯特地貌,下游为石灰岩峡谷景观,喀斯特系统分布在地面以下,由多个可相互通达的天坑和庞大的洞穴系统构成。正待开发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景观丰富多样,奇特稀有,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在后坪天坑群中,游览内容丰富且举世珍稀:数不尽的洞穴、泉水和地下河可供观赏;洞穴迷宫的探索冒险;“坐井观天”的奇幻景致;天然的银丝、飞瀑、彩虹仙境(落差200米以上,坑坑有之)……此外,后坪天坑群内还有峡谷、森林、山野农趣和民族风情等。相比其大多数旅游项目来说,这里的开发工程相对简易,既无修建电梯、索道等设施而破坏生态与环境的顾虑(无此项需要),又无桥、隧道类大型工程。因此,就目前的发现来说,后坪天坑无疑是国内外十分稀有的一项世界级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