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说的“太阳休眠期”,实际上是对科学家关于研究太阳活动周期的一种曲解,特别是太阳黑子数量的多少和强弱变化,把无知当作真理而已。
太阳目前是一颗黄矮星,还远远没有到休眠期,既然太阳在未来长达几十亿年的时间里不会休眠,那么人类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我们都知道,太阳是我们所处的太阳系内的中心恒星,占据了整个太阳系99.86%的质量,而且太阳的质量包括了75%的氢、23%的氦以及剩余2%的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
体积和质量非别约为141亿亿立方千米和1990亿亿亿吨,通过计算可得知它的体积是地球的约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约33万倍或木星的约1100倍,因此太阳成分由于引力势能的作用,在其内部形成极高的高压并产生高温从而引发核聚变。
在太阳的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每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太阳正是通过这种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太阳能的产生实际上是以消耗太阳自身质量为代价的,即首先耗尽的是氢元素,再到由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据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推演,目前在太阳内部由氢聚变氦的过程中,每秒大约有400多万吨的物质在太阳内部被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都要损失至少400万吨的质量。
根据恒星演化的规律和太阳这颗黄矮星仍在主序带的实际,并结合太阳内部物质转化的过程、速度,大约再过50~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基本都将被转化成氦元素,由于太阳核心失去了氢元素聚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引力与氦核聚变产生向外的压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太阳核心发生坍塌进而导致太阳温度上升和外层膨胀,最后直至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当太阳进入红巨时代,对地球来说或将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浩劫,因为太阳的半径将扩大约200倍,现在太阳的半径是69.6万千米,几十亿年之后半径将达到约1.4亿千米,这就意味着太阳的最外层表面将处在地球轨道附近。
不过,由于到那个时候太阳的质量会大幅下降,至于地球是被“弹开”,还是像现在的水星那样接受太阳的炙烤上缺乏定论。
总之,太阳是一颗恒星,它遵循着恒星由诞生到成长成熟,再到到衰老死亡的普遍规律,然而作为有生命和智慧的人类,更应该考虑的是几十亿年之后我们是在地球上坐以待毙,还是移居其他星球。
当时,有一首歌谣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歌谣中有这样一段:“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从这首歌谣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李自成在中原地区百姓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不过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一个问题,既然李自成不纳粮,那么他的军队靠什么存活呢? 俗话说,从古至今打仗最终打的都是金钱。
虽然说李自成的士兵很多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为了反抗明政府而组成的义军,但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一人一口饭也是个不小的数目,何况作为军队的领导者,多多少少总得给是冰点军饷来鼓励一下吧。
为了获得底层贫困农民的支持,李自成还曾颁布了免除三年赋税的政策,这个政策自然是能帮助他收买人心,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既不纳粮又不收税,李自成如何应对自己和军队的开支呢?真实的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追赃助饷,讲白了就是抢。
明朝末年,全国老百姓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百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的那些、皇室和王公大臣,他们的生活质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滋润。
这些藩王和大臣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夺取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
明朝政府的高层都这样做了,中下层的官吏也纷纷效仿,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国的土地都被集中到了权贵们的手中,而百姓们却越来越贫苦。
基于这种现实状况,闯王和他的部队每当攻下一个地方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追赃助饷,也就是没收所在地区藩王和官吏们手中的财产。
老百姓看到李自成的这种做法,自然是喜闻乐见。
这些藩王和官吏哪个不是富得流油,收缴他们的财产足够李自成来应付军队的开支,也让他有底气去免除三年赋税。
免除赋税让李自成收获了民心,也让他的起义军成为全国起义军中势力最庞大的一个。
不过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虽然李自成通过免除赋税收获了民心,也让他的势力迅速崛起,但他通过夺取权贵的资产来供给军队做法最终也让他丢掉了江山。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了北京城,皇帝自杀殉国,这一刻宣告了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
进驻北京城后,李自成已经做好了称王的准备。
为了他未来作为皇帝的威严,李自成下令军队秋毫无犯,但是进入皇宫后,李自成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确切来说,是现实的情况与他的想象出入太大。
正如前文所述,李自成在各级权贵手中多久了大量的财富,所以在潜意识里他认为皇帝的财富要远比那些权贵多的多,可惜他在皇宫翻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什么金银财宝,原来崇祯皇帝竟然是个穷光蛋。
李自成把皇宫中的所有器具集合在一起,甚至连装饰用的金丝银线都给拆了,但这所有的一切加起来甚至连10万两白银都不到。
这实在大大出乎李自成的意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除了要推翻昏庸的明王朝外,所有士兵甚至包括李自成自己都有想发一笔横财的想法,可如今的现实情况却是李自成可能连军饷都发不起了。
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李自成肯定也深知这一点。
打天下的时候,他可以为了收买民心而对权贵阶级进行掠夺,但是治理天下的时候,他还要仰仗这些权贵的知识和能力。
攻破北京城后,李自成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暴力抢劫了,在皇宫中看到的现实情况几乎让李自成的理想破灭了。
攻破京城一周后,将士们仍然没有看到什么收获,原本抱有很高预期的他们开始有了负面情绪。
作为统帅的李自成很清楚,一旦这种负面情绪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无奈之下他决定还像以前一样追赃助饷。
不管什么时候,让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钱掏出来都是不现实的,即便你即将做皇帝也不例外。
于是在京城的追赃助饷行动中,李自成选择了更为暴力的手段,他提前让手下准备好了刑具,一旦有人不从就采取刑讯的手段,当时甚至有人因为交不出银子或者交的太少而血溅当场。
京城的官员被榨干油水后,将士们又把目标盯在了富户和商家身上,后来甚至出现了士兵抢劫普通老百姓的情况。
局面彻底失控了,整个北京城又被笼罩在了阴霾和恐惧中。
在这次行动中,李自成和他的军队共缴获了白银7000万两,这个数字放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自成得到了金钱,但是他失去了之前他赖以生存的民心。
在百姓心中,李自成从原来那个不纳粮的闯王,变成了暴力掠夺的闯贼。
三年的免税政策让李自成失去了收入来源,而他追赃助饷的做法又让他得罪了阶层,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了。
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话成就了李自成,最终也害了李自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后他们决定用铬铜合金制作一个巨大的“时间舱”,将送给未来世界人们的礼物放置在这个“时间舱”里。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
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
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
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
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
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
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
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
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而那个“时间舱”,则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法拉盛草原-可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里。
1965年,为了迎接在纽约举行的又一次世博会,一个新的“时间舱”,被埋在了相邻的地方。
在这个被命名为“时间舱II”的容器里,装入了近20年的新鲜玩意儿,包括信用卡、避孕药、塑料心脏瓣膜,还有一张披头士唱片。
现在,在这座纽约第二大的公园里,人们在宽阔的草地上打球、烧烤、散步,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提醒人们,距离地面15米的花岗岩洞穴里,埋藏着人们送往5000年后的礼物。
曾有媒体评论说,注意到“时间舱”的人们,会沉浸于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
但那些充满忧虑的信件,却很少有人仔细回想。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
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
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
在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
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
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