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史实虽然有历史的明确记载,但是,其背后的真相却是一直扑朔迷离,无人能够解释清楚。
直到成千上百年后的今天仍是无从知晓,在明清时代,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有三件事。

一是,慈安之死。
其实在咸丰皇帝死后,权力最大的女人是慈安太后,其次才是慈禧太后。
但是,慈安太后比较单纯,也不善于管控朝局,因此,最后其实就是慈禧在管理。
最开始的临朝称制,慈禧和慈安是并坐的。
而且慈安在咸丰时代就是皇后,因此,慈禧遇到大事必须慈安点头才能办。
可以说对于慈禧来说,自己掌权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慈安,有慈安太后在,那么慈禧是无法一手遮天,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统治大清半个世纪。
但是在1881年年4月8日,一向身体很好的慈安太后却突然死了,死的是不明不白,慈安也大不了慈禧几岁,怎么会突然无疾而终呢?因此后世猜测,在咸丰死前,就知道慈禧野心不小,因此,留下了一份诏书,可以在慈禧嚣张时将其处死。
而慈禧得知后通过哄骗,将诏书搞到手,之后就立刻杀死慈安了,为后来的掌权铺平道路。

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现在是一无所知,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慈安的离奇死亡是千真万确的。
第二,和珅受宠。
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皇帝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一位,在位期间清朝国力达到最强盛,文治武功彪炳青史,为后世所传送。
但是其一生却专宠一位世纪大贪官和珅。
而且在明知道其贪污的情况下,对其仍是无条件的信任和专宠,就是在临死前,对和珅的安危也是念念不忘。
这真的超出了一个明君宠幸臣子的最高境界,那么为何会如此呢?后世很多说和珅长相俊美,跟乾隆是断背,但是,当时满清朝廷长相俊美的又何止和珅一人?因此还有人说和珅长得很像自己一位死去的妃子,而乾隆十分宠爱她,因此,才对和珅放任。
还有的说乾隆是故意养肥和珅,以为儿子嘉庆留下巨额的财产。
反正到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没人知道到底为什么。
第三 ,郑和去干什么?明朝在朱棣时代,开启费钱的下西洋活动,当时虽然到过很多国家,远的甚至到了非洲,而且有力的加强了中国跟国外的联系和贸易,扬我华夏国威。

但是,从实际来看,真的是劳民伤财,带不来半点的实际经济效益,每次出去,装载大量的金银珠宝,瓷器丝绸,到国外撒钱。
而且就是带来朝贡的国家,朱棣赏赐的也是十分丰厚,这有点像现在的金钱外交。
因此,最后大明财政也支撑不下去,被迫停止了。
那么朱棣当时为啥要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如果真为了贸易,那么后来为何还实行海禁?因此很多人猜测,朱棣的初衷是要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有的说是为了扬我国威,发展经济。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威都是钱换来的,而且经济还被拖累。
甚至有的说,是为了满足朱棣个人的享受,总之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探究历史真相,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真相背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帝王家也“隔辈亲” 康熙传位雍正是因为风流皇帝乾隆?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自古帝王多风流:揭慈禧太后太后的获宠之路
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3月31日),那拉氏被封为兰贵人。五月初九日(6月26日),18岁的那拉氏正式入宫,住在长春宫。这长春宫的正殿高悬着帝的御笔匾额,上书“敬修内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似在告诫后宫妃嫔要严格遵照祖宗家法行事,谨慎地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兰贵人看到这四个字做何感想呢?这位争强好胜的年轻女子是不会受任何规条约束的。她想的是如何不择手段地攫取到更高的权位。但是,谈何容易。后宫妃嫔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后以下的妃嫔共分七级:第一级是皇贵妃,第二级是贵妃,第三级是妃,第四级是嫔,第五级是贵人,第六级是常在,第七级是答应。以上统称内廷主位。当时,只是一个贵人,是第五级。慈禧对她这个地位,很不满意。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她深知,不能过于着急,要一步一步来,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去争取。实践证明,慈禧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二年的努力,她晋为懿嫔;又过二年,晋为懿妃;再过一年,晋为懿贵妃。网络配图也就是说,只经过短短五年的时间。慈禧便由第五级的兰贵人跃升为第二级的懿贵妃了。此时的慈禧已经22岁了。在咸丰帝的眼里,她是越发美丽了。慈禧在众多的妃嫔中脱颖而出,固然有天赐的自然机缘,但也不能否认独造的人为因素。从某种程度讲,这独造的人为因素正是天赐的自然机缘的前提。在妃子如林、宫女如云的宫廷内部,一个年轻的妃子要想尽快超升,只有获得的青睐和宠幸。那么,兰贵人是怎样获得咸丰帝宠幸的呢?这要先从咸丰帝谈起。咸丰帝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忧患皇帝和风流天子。咸丰帝生于十一年六月八日(1831年7月16日),死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他18岁当皇帝,31岁病死,在位约12年。说他是忧患皇帝,是因为他在位的12年,在他看来,没有一天是平安无事的。对咸丰帝来讲,内忧外患无一日不在。内忧是指以为首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1851年1月11日,在38岁生日这天,拜上帝会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而此时,咸丰帝即位刚刚8个月。这对年仅18岁的青年皇帝咸丰是个沉重的打击。网络配图咸丰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853年5月6日),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天京为太平天国首都。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遍及18省,几达大半个中国。咸丰帝死后三年,这个大起义才被镇压下去。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大起义伴随了咸丰帝一生。外患是指英、法、俄、美诸列强酝酿与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诸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之前,战争就已处于酝酿阶段,然后步步升级。他们先攻广州,次攻天津,再攻北京,直逼得咸丰帝北逃热河。一个年轻皇帝,对内要对付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对外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英、法、美、俄等世界上几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他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可以说,一个年轻而软弱的皇帝遇到了复杂且艰难的局势。不仅如此,咸丰帝还是个不争气的风流天子。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他即位之初,年轻气盛,也想干一番大事业,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统治。那拉氏之所以得到了咸丰帝的宠幸,是有原因的。从长春宫院内戏台看长春宫。慈禧刚入宫时就住在长春宫。一是姿容超群,美貌无双。她是天生丽质,无与伦比。她自己曾得意地对别人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美到遭人嫉恨的程度,可见有多么美了。《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大有爱慕杨贵妃的浪漫味道哩!网络配图华丽的长春宫东稍间。二是聪明伶俐,善体人意。智慧卓荦不凡,性格机敏善变。这为那拉氏邀得专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契机。《满清外史》记道:“少而慧黠。”《清稗类钞》记道:“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慈禧外纪》记道:“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相伴,要想获得宠幸,善于揣摩皇帝的深层思想是必备的能力。那拉氏正具有这一特殊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