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神秘事件

中国古遗迹未解之谜:世界遗迹未解之谜

时间:2025-01-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东西问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在人类发展史上,位于世界东方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直备受瞩目,但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独家访问,详细解读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中国古遗迹未解之谜:世界遗迹未解之谜

他表示,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把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

同时,考古研究还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既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中国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又全面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华大地人类起源、中华文化源头的考古研究取得哪些成果?王巍:安徽繁昌人字洞、陕西蓝田上陈遗址、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及最新测年数据显示,中华大地出现人类的年代可追溯到180万年至200万年前,是世界上早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多个距今6万至3万年的遗址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有古人类生活,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和生活行为等方面仍沿袭本土自北京人时期形成的以石片石器为主的文化传统。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发现,距今四五万年前后东亚地区的现代人中,有铲形门齿的占比高达80%以上,沿袭从蓝田人、北京人时代已形成的特点。

这表明,虽然少数遗址发现有少量外来人群进入中国西北地区,但中华大地并未出现新来人群对原有人群和文化传统的取代,以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古人类,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百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家通过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距今一万年前在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出现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清晰的自身发展脉络。

中国早在距今1.3万年前后已掌握制作陶器的技术,万年前开始栽培稻、粟、黍,9000年前掌握琢玉技术、出现彩陶和特殊符号、驯化家猪、发明了酒,黄河流域彩陶也在7000年前出现,早于欧亚大陆,使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

2020年11月,河南省三门峡市,观众拍摄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典型出土文物彩陶。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中华大地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如何逐步发展成为满天星斗的区域文明?并最终多元一体形成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考古项目研究显示:从距今5500年开始,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存在一个交流互动圈,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并出现彰显尊贵身份的礼制;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跨入古国文明的阶段。

在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和社会内部变化,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则呈现持续发展、快速崛起的态势,并对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广泛吸收,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开始孕育,并出现早期国家,进入邦国文明社会。

夏商周三代考古研究显示,夏王朝建立后形成都城布局、宫室格局、青铜礼器、玉石礼器和陶礼器等一整套规制,夏王朝后期,礼仪玉器之一的牙璋向周围辐射,东达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西至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北抵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南到华南地区甚至越南北部都出土了中原王朝创造的玉礼器牙璋,证明存在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影响圈。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地诸侯国的都城和贵族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从中原王朝一统天下转变为群雄并起、相互竞争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历经多朝代更迭,持续推动中国发展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遗迹未解之谜:世界遗迹未解之谜

2021年12月,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

无人机照片中新社发 吕桂明 摄 中新社记者:从考古视角看,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有哪些重要特质?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明之间有怎样的交流互鉴?王巍:通过百年考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至少具有三大特质:第一是连绵不断、持续发展,距今200万年以来有人类持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距今万年左右从南方水稻到北方粟黍发明,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古国、邦国文明,之后进入夏商周的王国文明,到秦汉以后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持续发展。

第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一些先进因素,并创新融合形成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百川归海、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史前各地区都有初期区域文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各区域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融合,孕育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的信仰、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的理念、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规范等中华文化基因,最后实现百川归海、多元一体,构建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格局。

2021年8月,位于长江流域的水稻。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持续进行。

考古研究表明,稻、粟、黍的栽培都以史前中国为最早,距今5000年前后,这几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向东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西亚、东南亚等地区传播,是中华民族史前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约5000年前,小麦、绵羊等动植物及冶金术传入中国后,先民在其基础上进行发明创新,融合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冶铁术在3000多年前传入中国后,技术也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考古出土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的蜀锦,各种语言的文书和遗物,反映出丝绸之路沿线诸国与汉晋王朝的密切关系。

一些汉代贵族墓葬中出土来自西亚和中亚的玻璃器、宝石等,是开通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写照。

唐长安城系列考古研究发现,唐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积极对外交流,各国人士在唐朝做官、经商,唐王朝吸收各地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大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

南海一号沉船等水下考古表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

以洛阳白马寺、敦煌石窟等为代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寺院和石窟寺,体现出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以最快速度实现本土化,将其与源自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融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包容能力。

2021年9月,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省胶州市少海孔子广场举行。

中新社发 王昭脉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现代考古学2021年度过百年华诞,2022年已进入第二个百年,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您对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有何期待?王巍:中国考古学未来要沿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个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

中国古遗迹未解之谜:世界遗迹未解之谜

科学化方面要增强科技含量,在坚持田野考古基础上,加强与自然科学并深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开展共同研究。

国际化方面要持续推进考古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大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力度。

目前,中国考古国际合作已完成从以请进来为主,到21世纪前10年左右的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2013年以来以走出去为主的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越来越多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赴国外进行合作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

2016年至2019年,共有32支中国考古队赴22个国家实施36个中外合作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范围涵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2021年5月,浙江杭州,外籍教师福迪尔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体验5G VR项目。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大众化方面要以更鲜活、更多样的形式展现传播中国考古,建议以现代化理念和高科技方式,包括利用4D、5D、增强现实 AR、虚拟现实 VR等技术,建设主题考古遗址公园或游乐园,通过文旅结合推动考古大众化。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考古学界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可以说,中国考古学跨入第二个百年,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由考古资源大国向考古研究强国进发。

完受访者简介: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第七届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科评审组组长。

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研究院终身外籍院士。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和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主编。

中国新闻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汉武帝刘彻手下第第一次世界大战神,出身卑微成就卓越

若说时期最著名的战将,、当之无愧,正是有了两人,才使大汉与匈奴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奠定今日华夏之基础。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很多任人唯亲的最后都遭遇非常难看的下场,汉武帝也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主,但他小舅子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却够牛。两人一舅一甥,皆以私生子的身份迅速崛起,并立下相同的不世奇功。不说在汉史上,就是在华夏历史上,也是一大奇观。 两人出身相同,立功又同,但为人处世却又完全不同。 隐忍,是为了他日的厚积薄发 卫青的命很苦,出身低微,不光穷苦,而且是私生子。卫青小时候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十几岁的时候,一个犯人给他相面,说他将来能封侯,卫青一听笑了,说:“我只不过是人奴之子,能不被打骂就心满意足了,还谈什么封不封侯呢。”在他这里命运逆来顺受。 卫青有个好姐姐,,卫青当时和卫子夫都在府上为奴。卫子夫是个歌女,一天汉武帝打猎回来经过姐姐家住了下来,平阳公主就让歌女前来助兴,结果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就这样卫子夫被带进宫中,后来卫子夫成了皇后,他们一家平步青云。 卫青出身特别低微,刚开始给平阳公主当骑奴,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善待下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没有什么“光彩”可言,让他低调了一辈子。 卫子夫进宫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刚进宫就给卫青带来了杀身之祸。当时的皇后,看到汉武帝宠爱卫子夫,心生嫉妒,但一时半会又不敢拿卫子夫怎么办,于是她把卫青当作出气筒,找了个借口把卫青抓了起来,准备处死。 幸好卫青有一位名叫的好朋友,冒死把他救了出来。汉武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召见了卫青,给他封了太中大夫的官职。 但卫青胸襟开阔,这件事一直到他后来权倾朝野的时候,也没再提过这件事。所以后来卫青得以善终是有原因的,他一辈子不得罪人,而且别人害他的事他可以轻易放过,足见胸襟之开阔。 那卫青是什么时候出人头地的呢? 卫青在汉武帝身边待着,汉武帝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他,军事才能出众,于是就想任用他。公元前129年,边境匈奴再次冒犯大汉,此时大汉国力已渐强盛,汉武帝忍无可忍,准备反击匈奴。于是兵分四路,而汉武帝把第四路交给了卫青。 结果三路大军一路无功而返,两路大败,只有卫青这一路。这一大胜,令整个朝野震动,这是大汉王朝与匈奴开战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击败匈奴,汉武帝为之大赞。 卫青打仗是个福将,他不光会打仗,而且每次出征,经常会碰到一些奇妙的运气,比如眼看他要败了,突然眼前一阵大风,把他救了;过不去河了,结果河水一夜之间结冰了。后来卫青四次出征,四次获胜。 公元前124年,卫青第五次出征,又大获全胜,从此匈奴对大汉的威胁不复存在。卫青战功卓著,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但他为人却一向一团和气、仁善退让,做事奉法遵职、大度谦让。 后来卫青在一次出征中,出现了一个状况。已近六十,他很有能耐,但他一生却没什么战功,几乎每仗必败。诗人的《老将行》中有这么两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大概意思是说汉武帝曾暗示卫青:李广这人一向运气不好,不要委以重任,卫青照办了,所以最后李广就没有了立功的机会。 为立功,李广想正面攻击匈奴,但汉武帝却传旨“李广将军,年老数奇,不可用为前锋。”结果让卫青中路主攻,李广只好在东边助攻做副手。倒霉的是,中路击溃匈奴,匈奴王单于往东逃去。 按理来讲李广应该能活捉单于,万没想到,当时风沙漫天,李广带领的军队竟然途中迷路了,与单于擦肩而过。当卫青手下前来询问此事时,李广不忍,结果刎颈自杀。 李广自杀后,其子迁怒于卫青,将他打伤,他身为大将军,完全可以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处死李敢,但卫青很仁德,他选择了隐忍,放走了李敢,并通知身边的人,此后不再提及此事,足见卫青的厚道。 这件事让卫青的手下交口称赞,他在军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后来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司马将军,作为武将之首,总揽军权! 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是一种智慧 随着卫青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朝廷的势力也越来越大。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时的汉武帝感觉不对,为虑胜先虑败。如果卫青反了,谁能拦的住? 就在此时,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出现了,霍去病早在很小的时候汉武帝就把他带到宫里做侍中,并且甚是喜欢。 霍去病小的时候脾气就跟汉武帝一样,飞扬跋扈,很张扬。霍去病自己的部下一律靠战功提拔,甚至很多部下都是从匈奴那边过来的,但他从不忌讳,继续任用,只要能打仗就可以。 甚至在发生李敢刺伤卫青事件后,霍去病看李敢对卫青不敬,竟将他一箭射死!李敢可是曾跟随霍去病南征北战的将士,即使如此霍去病也没有放过他。 这样鲁莽却勇猛果断的人汉武帝喜欢,因为能为他所用。17岁时霍去病就跟随卫青攻打匈奴,第一战霍去病就自带八百人击败匈奴两千,立了大功,卫青却无功而返。回朝后汉武帝大大奖赏霍去病,这时就想用霍去病牵制卫青。面对如此局面,卫青却说,“去病年少剽锐,后生可畏,臣自愧不如。” 霍去病崛起后,日益显贵,这时卫青的一些老友和门下,大都纷纷投奔了霍去病。对此,卫青并不在意,没有嫉妒霍去病,也没有责怪那些弃他而去的人。 此时的卫青没有任何表示,你怎么捏我怎么是。之后,汉武帝派兵就让霍去病为正将军,卫青做副手。这在一般人身上谁受得了?卫青可是大将军,功高身贵,给别人做副手也罢,却给自己外甥做副手!但卫青就这点好处,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并没任何怨言。 但没过多长时间,霍去病在24岁的时候就死了。 此时的卫青还是那样,皇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让我交兵权我就交,让打仗我就打仗,也不专权,善待下人,也不害人,最后卫青得享遐龄,一辈子也没出过什么事。 有些时候退一步并不是退,而是更好的前进 在中国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非常多,但往往功高震主的人最容易被皇上猜疑,进而加害。 其实但凡是皇上加害的臣子,要么是真有要谋反,要么居功自傲,要么贪恋权贵,但卫青什么也没有:第一,绝对尊重皇上;第二,听皇上的;第三,不贪权。所以,卫青是中国历史上,立的大功将军中,心态最好的! 一个人遭到一些祸事,往往是因为有些东西不肯舍弃,对一些东西的诱惑没有抗拒力。如果本能的拒绝一些诱惑,很有可能就不会遭灾,因为当我们去追逐权力金钱,诸多事情的时候,就会伤害到别人对这方面的追求。 有时候,你的成功对别人就是一种伤害。如果你不去贪恋这些东西,主动退后,那别人也不会轻易动你。 卫青出身卑微,没有让他得势后变得跋扈,反而让他学会谨慎,学会低调行事,学会谦卑,学会尊重他人。有人说他能封侯,他不以为意,只是笑笑了事,后来他身居高位,但心态一直健康平和,没有那种暴发户的,而是荣辱不惊,这说明他有智慧,知道该要什么和不该要什么。 所以,如果从颐养天年,明哲保身上来讲,卫青恐怕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能耐大的人的老师,很多人如果想得以善终,真应该好好学学卫青这种退让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起家之谜 拉屠夫张飞出资收逃犯关羽入伙

的形象,经小说《演义》的描绘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起家之举的“桃园三结义”,因反映了古代草根阶层的心理寄托,长久地为人们所崇拜。不过若仔细看看史书《》及相关史籍,研究刘备如何从最底层逐步发迹,便可看出他起初并没有什么仁义、忠厚的表现,反而是有些黑社会色彩。网络配图 “三国”的要人们若按解放后的标准填表,、的出身肯定是官僚地主,刘备却因曾经“织席贩履”而能填“手工业劳动者”这种好成分。他少时家贫,成年后经济条件才有所好转。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介绍,年轻时,刘备不喜欢读书,却喜爱狗、马和玩乐,“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甚至当地“大商”都“多与之金财”。家乡有钱人要向无官无职的刘备交纳保护费,“豪侠”都“争附之”,此人不是明显带有黑社会老大的味道吗? 遇到无政府状态的乱世,底层豪侠才有出头机会。公元184年,即刘备23岁时,“太平道”首领聚集信徒以头缠黄巾为标记,武装造反想夺权。缺少中央直属军队的东廷面对突发暴动,急令各州府征兵,草鞋贩子刘备就此有了建立私人武装的机会。 刘备起兵时需要花钱招兵买马,打造管制刀具,就拉当地有点小钱的屠户出资加盟,接着又吸收被通缉的在逃犯(《三国志》载他由河东“亡命奔涿郡”)入伙。这支私人武装以哥儿们义气作为精神支柱,组织性质与现代黑社会十分相似,即属于社会边缘人物以非法手段聚众,不以法制观念,而以黑道之“义”行事。关羽在中国封建社会成了感动千年的人物,后世朝廷对他追封为“关帝”,民间帮会组织也将他奉为宗师鼻祖而顶礼膜拜。实际上,这位“关帝”能引黑白两道尽折腰,靠的就是所谓“义”字,即无原则地对统治者和帮会老大忠心不二。网络配图 靠异端宗教发动的黄巾造反仅半年即被平定,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因讨伐黄巾军有功,得了一个县官。不久,朝廷派督邮(类似巡视员)到县城来办公事,刘备请求拜见,没有获准入见。刘备就直接闯进去绑了督邮,打了他200杖,然后“弃官亡命”。来巡视的上级不肯见面,刘备就把他绑起来暴打一顿并弃官,这是什么作风?《》的作者为体现张飞嫉恶如仇的性格,把打督邮这笔账记到他头上,反而将刘备写成仁慈的劝阻者。为泄个人私怨而对朝廷命官滥用私刑,闯了大祸的刘备自然在官场呆不下去,被迫“亡命”游荡于河北地区,重操向商旅索取保护费来支撑本团伙的旧业。 公元189年,进京引起军阀混战,此时刘备已聚集起一批人马,便率众加入群雄争霸,成为一个有点实力的小军阀。进入后,他便被急于寻找支持者的认作“皇叔”。但若从血缘上考证,这位“中山靖王14世孙”与汉献帝已是分炊了15代的本家。在十几年的转战中,这位与汉献帝15杆子才能打得到的“皇叔”为发展自己,先后投靠过、、、曹操、、,遇形势不利又会马上,堪称比近代山西军阀阎锡山早1700年就发明了“存在高于一切”的处世哲学。 此时的刘备不仅逢人便自称“大汉宗室”,头上还加了“豫州牧”等一系列官衔,并处处以“爱民”和待人宽厚来标榜,可谓彻底将自己由“黑”洗“白”。网络配图 公元207年,刘备以“”的诚意求得了出山相助,以几千兵卒和新野一小县的实力,终于迈上角逐天下的正途。通过与孙吴联盟击败曹操而据荆州,再以协助之名入川而夺人基业,刘备所部发展为国内三大军事力量之一。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篡汉但仍“以礼待先朝之主”。刘备却大造汉献帝已遇害的政治谣言,于221年建立蜀汉朝廷并自称,就此完成了黑道──军阀──称帝之路。 今天,我们除去封建正统观加在刘备头上的光环,并不否认他从一介布衣起家而能创建霸业的才干,反而更能看到在当时残酷的众雄相斗中容不得温良恭俭让。刘备能与文武兼备的曹操并列为“天下英雄”,说明他不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都是一个历史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