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坦桑尼亚1000年前的骨骸揭露东非最早的海啸灾难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颗人类颅骨从坦桑尼亚潘加尼河畔的灰色砂土中向外窥视,这座遗址曾经是早期史瓦希利(Swahili)渔村。 大约1000年前,海啸突然摧毁了这座村庄,造成许多居民

一颗人类颅骨从坦桑尼亚潘加尼河畔的灰色砂土中向外窥视,这座遗址曾经是早期史瓦希利(Swahili)渔村。 大约1000年前,海啸突然摧毁了这座村庄,造成许多居民罹难。 PHOTOGRAPH BY VITTORIO MASELLI


这座坦桑尼亚潘加尼河畔的遗址从上方看来就像不起眼的无水鱼池。 背景隐约可以看见印度洋。 PHOTOGRAPH BY DAVIDE OPPO

这座坦桑尼亚潘加尼河畔的遗址从上方看来就像不起眼的无水鱼池。 背景隐约可以看见印度洋。 PHOTOGRAPH BY DAVIDE OPPO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MICHAEL GRESHKO 编译:石颐珊):一波大浪淹没了一座位于今日坦桑尼亚的古老渔村,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重新评估非洲东岸遭逢海啸的风险。


1000年前,坦桑尼亚潘加尼河(Pangani River)河岸坐落着一座繁荣的早期史瓦希利(Swahili)村庄,距离印度洋仅数公里之遥。 此地居民以泥土涂抹木格来建造居所。 他们以网捕捉渔获并将贝壳雕刻成珠饰。 他们的陶器简朴而实用。


然后有一天,印度洋另一端的一场地震引发海啸,朝村庄席卷而来。


一篇由国家地理学会赞助、于5月12日刊载在《地质学》(Geology)期刊上的新研究,描述了地质纪录中一桩弥漫死亡气息的稀有事件。 村民们显然没有机会逃离突然吞噬他们的洪流。 许多人溺毙在他们被夷平的家中,然后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就研究作者群所知,这座坦桑尼亚遗址是东非第一座也是最古老的一座保存着人类遗骸的海啸沈积层。 世界上另一块这么古老、且有人类遗骸的沈积层,出土于印度洋另一端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年代有7000年之久。


这座坦桑尼亚遗址为印度洋海啸研究增添了一笔关键资料,证明了这些海啸的毁灭性。 虽然该区域发生大型海啸的频率相对低(大约300到1000年发生一次),但依然会发生──而东非承担的风险甚高。 坦桑尼亚的经济中心沙兰港(Dar es Salaam)位处印度洋畔,是世界上成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联合国预测沙兰港在2030年以前会成为有超过1000万居民的「巨型城市」(megacity),并且该市人口在本世纪结束以前可能会超过7000万人。


东非在2004年时幸运逃过一劫,当时印尼外海的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超过22万7000人死亡。 这次海啸造成的破坏和死伤主要发生在南亚与东南亚。 海啸的浪潮也有触及东非海岸,但是第一波浪登陆非洲大陆时正值水位极低的低潮,因此减轻了海啸造成的冲击。


然而1000年前发生的海啸则是不一样的故事。 「这看起来不算很大的海啸,但是如果人们住在低地,而且完全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就可能会造成最糟的情况。 」朱迪. 布尔乔亚(Jody Bourgeois)说道,他是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沈积学者与海啸专家,也是这篇新研究出刊前的审稿人。 「你不会感受到地震,因为你在印度洋的另一端。 」


揭露古老的灾难


除了印度洋海啸抵达东非海岸的可能性以外,科学家对这个区域的海啸风险研究不多。 东非在1万2000年内的已知海啸沈积层很少,而这座坦桑尼亚尼遗址是其中之一。 「政府与人们必须知晓这类信息,」研究第一作者、国家地理探险家维托里奥. 马塞利(Vittorio Maselli)说道;他是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的地质学家。


马塞利从2017年春天开始研究这起千年之前的海啸,当时他正在沙兰港大学(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地质系工作。 他在偶然之间找到同样任职于沙兰港大学的考古学家艾利纳札. 恩杰马(Elinaza Mjema)的研究,而后者曾在沙兰港大学西北方150公里处,邻近潘加尼镇的一处遗址进行研究。 那边曾是一座早期的史瓦希利渔村,因此充满珠饰与陶器,沙兰港大学曾经利用这边教授考古学田野调查技能。


但当恩杰马于2010年带领学生前去上课的时候,他们在一个接着一个探坑中发现人类遗骨。 「每个学生都陆续说:老师,这里有人骨,」他说:「出乎意料之外。 」


恩杰马于2012年、2016年,以及2017年返回该遗址,他在进一步发掘时发现泥土中呈随机方向的遗体──其中一具遗骨脚踝上戴着完好的铁制镯子。 这座村落的突然殒落看似并非是由于于战争或疾病。 所有的骨头上都没有伤痕或疾病的迹象。 从人骨的外观看来,这座村庄的男女与孩童是在溺毙后被倒塌家屋的残骸所掩埋。


包括马塞利与研究共同作者安德鲁. 摩尔(Andrew Moore)──印第安纳州里奇蒙厄尔汉学院(Earlham College)的沈积学家──在内的一队研究人员于2017年造访该遗址以采集更多沈积样本。 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沙兰港大学已经开始在这片校产上挖洞,准备制造鱼池供水产课程教学使用,并且已经在挖掘过程中破坏了部分考古遗址。 研究人员沿着鱼池边缘掘出探沟,并且搜集他们所能找到的所有东西。 「在大约三个月或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他们就要放水灌满这些鱼池,」摩尔说:「某部分来说,我们几乎是在抢救这边的地质沉积物。 」


将村落掩埋的砂土包含鱼类、啮齿类、鸟类、两生类的遗骸,甚至还有小型海生软件动物的甲壳──这表示海水由印度洋而来,沿着河冲刷数公里远。 而且研究人员无论挖哪里都会持续找到更多人骨。 「有时候这会触动情绪──我们必须想着科学,但与此同时,我们共事的对象是死在这里的人们。 」摩尔说。


透对沈积层中木炭与人骨的放射性碳定年,确认了这起洪水事件发生于大约1000年前。 印度洋周遭的海啸沈积层定年结果也一样,显示千年前曾经发生规模与强度都和2004年海啸相近的事件。


电脑模拟发现,沿着巽他巨大逆冲断层(Sunda megathrust)──印尼外海引发2004年海啸的断层──发生的一场地震,可能形成大到足以解释潘加尼沈积物的海浪。 潘加尼河漏斗状的海湾可能增强沿河而上的海啸浪潮,使村落遭逢的洪水更具毁灭性。


「如果我们去到非洲其他遭遇过类似2004事件的地方...... 我们会在岩石的历史中找到这次古代事件吗? 」摩尔纳闷着。


重新评估风险


马塞利说,研究团队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促使更多人投入评估东非所面临的海啸风险。 尤其必须更详细地绘制该区域的海床地形。 就像山脉会为气流导向一样,海床的地形也会影响波浪与水流的运动。 而且海啸不只由地震而来;海底的山体滑坡也会引发海啸。


「美国有一个超大型计画,旨在绘制大西洋沿岸的整片陆棚与大陆坡,由此了解海底的山体滑坡,」马塞利说:「但我们不知道东非沿岸的情形。 」


至于这座古老聚落,恩杰马的考古研究展现出灾后复兴的迹象。 在海啸后50到100年间,人们于洪水沈积层上面盖起新建物。 直至今日,该区仍持续有新建物。 虽然当地官员已经开始将营建工程移出低洼地带,恩杰马说,近期的新建物却已经耸立在潘加尼河畔的旧海啸沈积层上了。 这些聚落会准备好面对下一次可能的天灾吗?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情形的话,我们可以从过去学到很多。 」恩杰马说道。

大英帝国: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严格意义上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全球范围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的。 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 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率先开创运用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即使是后来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显赫一时,可放眼全世界仍有不少能与之抗衡的强势国家。 随机文章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尼古拉特斯拉有多恐怖,击败爱迪生成为现代电气学之父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黄国的遗址在现在的什么地方?黄国是如何灭亡的

以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麻、鱼鳖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鱼米之乡。 据历史资料记载,颛顼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当时还处于后期阶段,社会总人口少,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所缴的赋税和贡品不足于统治者的特殊生活费用。帝王的子孙人数太多,必须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孙到全国各地为小王侯,食邑当地,由当地人民的赋税和贡品,供给王子王孙的特权阶层的生活。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 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光州)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椐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城址呈长方形,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墙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如今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固,均可见当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遗址内,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从这里曾铸造出许多精美作品,仅在今潢川、光山等当年黄国疆域内出土的黄国青铜器就有800余件,其中有铭文的为38件,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青铜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录入其所著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潢川李老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镭肩部有“黄孙须子亚伯”铭文。铭文中所提“黄孙”就是黄国贵族;“须子”即须颈子,是亚伯臣的称号,由此又证明黄国在今潢川。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今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江淮西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随机文章为何秦始皇要放置兵马俑?神奇的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口红大卖就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揭秘盗墓人有什么忌讳,点蜡烛预防鬼吹灯/带黑驴蹄子辟邪黄河水从哪里开始变黄,真正位置其实在这里/专家都不知道的地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