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颅骨穿孔术:史前人类为何要在头骨上钻孔?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颅骨穿孔术:史前人类为何要在头骨上钻孔?


颅骨穿孔术:史前人类为何要在头骨上钻孔?


据新浪科技(任天):国外媒体报道,早在几千年前,许多地方的人类就已经进行了所谓“头部穿孔”(又称颅骨穿孔术或环锯术)的手术。


事实上,在人类史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各地的人都曾实践过头部穿孔术。手术过程相当粗暴,包括用锋利的工具在头盖骨上钻出或挖出一个孔洞。迄今为止,全球各地的考古遗址出土了数千个带有钻孔痕迹的头骨。很显然,这种手术在古人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主要性,但科学家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我们的祖先为何要这么做。


研究者在关于20世纪非洲和波利尼西亚头部穿孔手术的人类学报告中指出,至少在这些地方,在头骨上钻孔是为了医治疼痛,比如由颅骨创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在史前时代,头部穿孔可能也具有类似的目的。许多穿孔的头骨显示出颅骨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的迹象,并且通常就在孔洞所在的位置。


不过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怀疑,古人之所以进行头部穿孔,除了当作医治手段之外,还可能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真相:当作某种仪式的一部分。头部穿孔最早的明确证据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在古希腊、北美洲和南美洲、非洲、波利尼西亚和远东地区,人们都实施过这样的手术,并且很可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


中世纪末期,大多数文化都抛弃了头部穿孔,但直到20世纪初,这种做法仍然可以在非洲和波利尼西亚的一些偏远地区见到。有关头部穿孔的科学研究最早发表于19世纪,自此之后,学者们一直在争论,古时候人类之所以时不时地在头骨上钻孔,目的是否是为了让灵魂进入或离开身体,或者当作某种启蒙仪式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都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排除出于医学真相而钻孔的可能性,因为一些脑部疾病并不会在颅骨上留下痕迹。不过,在俄罗斯的一个偏远角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最可能说明头部穿孔具有仪式性质的证据。


故事开始于1997年。考古学家在俄罗斯南部、靠近黑海北岸的顿河畔罗斯托夫(Rostov-on-Don)附近挖掘一个史前墓葬遗址。该遗址保留着35个人的骨骼遗骸,分布在20个独立的坟墓里。根据墓葬的风格,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人生活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到3000年之间,这一时期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或“铜器时代”。


在其中一个坟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5名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两名女性和三名男性,以及一个一到两岁的婴儿,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同一个墓葬里发现多具骸骨并不出奇,令考古学家惊奇的是他们的头骨:两名女性、两名男性和那个女孩的头骨上都有钻孔的痕迹。每个头骨上都有一个宽约几厘米的孔洞,大致呈椭圆形,边缘有刮痕。第三名男子的头骨上有一个凹陷,也显示出被凿刻的痕迹,但还不是真正的孔洞。只有婴儿的头骨是完整无缺的。


分析墓葬内容物的工作落在了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的人类学家埃琳娜·巴蒂瓦(Elena Batieva)身上。她立即意识到,这些孔洞是头部穿孔,并且有着很不寻常的意义。


这些头部穿孔几乎都位于同一个位置:顶孔矢状缝交点(obelion)。该位置位于颅骨顶端,朝向后方,大致相当于许多女生扎高马尾辫的位置。


在目前所有头部穿孔术的记录中,只有不到1%是位于顶孔矢状缝交点。更主要的是,据巴蒂瓦所知,这种头部穿孔术在古俄罗斯更不常见。当时她只知道另一例在该位置开孔的记录:一个出土于1974年的头骨,地点与她正在挖掘的遗址非常接近。


很显然,即使发现一个在顶孔矢状缝交点钻孔的头骨都已经足够惊人,而在巴蒂瓦眼前有5个这样的头骨。他们都安葬于同一个坟墓,这种情况是前所未见的。


在顶孔矢状缝交点钻孔很不常见,真相很简单:这么做太危险了。这个点位于上矢状窦的正上方,而上矢状窦恰恰是收集大脑重要流出静脉的血液的地方。在这一位置打开头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甚至死亡。


因此,俄罗斯铜器时代的居民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来进行这样的头部穿孔术。然而,没有一个头骨显示出任何受伤或患病的迹象。换句话说,似乎这些人是在处于良好的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头部穿孔,这是否可以当作某种仪式的证据?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猜测,但巴蒂瓦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一研究。她还有来自俄罗斯南部的许多骸骨需要分析,不能仅仅因为几个十分诡秘的头骨就改变研究方向。在放弃之前,巴蒂瓦决定再尝试一下,她检索了俄罗斯未发表的考古记录,看看有没有同样在顶孔矢状缝交点钻孔的头骨。


令人惊讶的是,她查到了两个类似的记录。两名年轻女性的头骨上都具有在顶孔矢状缝交点钻孔的痕迹,二者区别发现于1980年和1992年。两个头骨的出土地点都与顿河畔罗斯托夫距离不到50公里,并且都没有任何出于医学真相在头部钻孔的迹象。


于是,巴蒂瓦一共发现了8个不寻常的头骨,都出现在俄罗斯南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而且很有可能属于同一个时代。十年之后,考古学家获得了更多类似的发现。


2011年,一支国际考古学家团队分析了137具人类骸骨。这些骨骼来自三个独立的铜器时代遗址,发掘地点位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东南约500公里,靠近现在的格鲁吉亚边界。


考古学家并没有想到会发现头部穿孔的头骨。他们原来是为了研究该地区史前居民的处于良好的状态情况,但在137个头骨中,他们发现有9个具有明显的孔洞,其中5个头骨堪称是头部穿孔术的标准范本。这些孔洞位于头骨前部和侧面的不同位置,所有头骨都显示出遭受过物理创伤的迹象,表明进行头部穿孔的目的是为了医治病痛。


但是,另外4个头部穿孔的头骨上没有显示出任何损伤或疾病的迹象。此外,这4个头骨的孔洞位置都正好位于顶孔矢状缝交点。


凑巧的是,其中一位研究者,来自德国考古学研究所(DAI)的人类学家茱莉亚·格雷斯基(Julia Gresky)刚好读过巴蒂瓦的论文,该论文详细描述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非同寻常的穿孔头骨。


于是,格雷斯基、巴蒂瓦和其他考古学家展开联合研究,对俄罗斯南部发现的12个在顶孔矢状缝交点钻孔的头骨进行了描述。他们的研究发表在2016年4月的《美国体质人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上。


无论在哪里发现这12个头骨,对于考古学和人类学而言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何况它们都是在俄罗斯南部的同一个区域中发现的,意味着它们之间似乎有可能建立联系。如果没有联系,那在小范围区域内同时发现这么多同类头骨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格雷斯基、巴蒂瓦和同事们认为,这些不寻常的穿孔头骨集中出现,意味着俄罗斯南部可能是曾是某种仪式性头部穿孔术的中心。当然,要证明这个观点还很困难。


俄罗斯科学院的玛利亚·梅德尼科瓦(Maria Mednikova)是研究古俄罗斯头部穿孔的专家。她认为,在头盖骨上危险的特定位置进行头部穿孔,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转变”。她推测,史前人类可能认为,通过在这些位置钻孔,他们就可以获得普通人没有的独特技能。


这12个明显处于良好的状态的人为何会以如此不寻常和危险的方式“被头部穿孔”?我们只能猜测。不过,根据这些孔洞本身,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人在实施了头部穿孔术之后的命运。


这些头骨中,有一个属于一位年龄在25岁以下的女性,她被埋葬在顿河畔罗斯托夫附近的一处遗址。头骨上的孔洞没有愈合的迹象,表明她是在钻孔过程中,或者是不久之后就死去的。然而,其他头骨的主人似乎在手术中存活了下来。他们的头骨孔洞边缘显示出骨骼愈合的迹象,当然,这一骨骼永远无法完全愈合并重新覆盖孔洞。


12个头骨中有3个在孔洞周围显示出轻微的愈合迹象,表明其主人只在手术后存活了2到8周时间。三个死者中有两名年龄在20岁到35岁之间的女性,另一个年龄较大,在50岁到70岁之间,性别无法确定。


另外8个头骨显示出更长的愈合时间。根据我们今天对骨骼愈合的了解,这些人可能在手术之后存活了至少4年时间。这8位幸存者包括了巴蒂瓦在顿河畔罗斯托夫附近大型墓葬中发掘的5具遗骸,正是他们非同寻常的头骨在20年前第一次吸引了巴蒂瓦的注意。


这5个人,两个男性,两个女性和一个青春期女孩,都在顶孔矢状缝交点钻孔后存活了许多年。根据对女孩的骨骼分析,她的年龄在14岁到16岁之间,接受头部穿孔术时年龄不到12岁,甚至更年轻。


当然,这12个人也有可能遭受过疾病或头部创伤。如果是这样,那么头部穿孔术至少在其中8人身上是有效的。也有可能巴蒂瓦和她的同事们是对的,这些人的头部穿孔或许有着某种仪式性的目的。如果真的如此,那我们只能猜测他们在手术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在18世纪的欧洲,头部穿孔是一种民间疗法,用来医治精神病或其他与大脑有关的病变。由于缺乏科学依据,这项手术逐渐被现代医学鄙弃。时至今日,开颅手术已经成为颅骨外科手术的一种,但仍然具有高风险性,重要用于抢救脑外伤的病人,以及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和癫痫的患者。至于史前人类为何要进行头部穿孔手术,还有待人类学家进一步的研究。

大英帝国: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严格意义上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全球范围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的。 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 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率先开创运用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即使是后来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显赫一时,可放眼全世界仍有不少能与之抗衡的强势国家。 随机文章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尼古拉特斯拉有多恐怖,击败爱迪生成为现代电气学之父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人类的信:都写了什么?图

193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配合将于次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依照其“未来世界”的主题,决定送给5000年后未来世界的人们一份特殊礼物。 最后他们决定用铬铜合金制作一个巨大的“时间舱”,将送给未来世界人们的礼物放置在这个“时间舱”里。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此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而那个“时间舱”,则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法拉盛草原-可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里。1965年,为了迎接在纽约举行的又一次世博会,一个新的“时间舱”,被埋在了相邻的地方。在这个被命名为“时间舱II”的容器里,装入了近20年的新鲜玩意儿,包括信用卡、避孕药、塑料心脏瓣膜,还有一张披头士唱片。不过却再没有科学家们写给后代的留言。 现在,在这座纽约第二大的公园里,人们在宽阔的草地上打球、烧烤、散步,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提醒人们,距离地面15米的花岗岩洞穴里,埋藏着人们送往5000年后的礼物。 曾有媒体评论说,注意到“时间舱”的人们,会沉浸于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但那些充满忧虑的信件,却很少有人仔细回想。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在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 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但它的影响显然远不止于此。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只是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些。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