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东非是人类的发源地?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点击查看原图

  早在19世纪后半叶,达尔文就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但属于人科的化石,重要发现于非洲和亚洲。人类到底是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者们争论不休的课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课题。

  人类起源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宗教界人士说是上帝造的;中国古时候传说是女娲氏抟土造人;部分科学家说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目前大部分人愿意接受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但人类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就全全球现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古人类化石来看,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只有两个地方:一是东非高原,二是亚洲中国西南山区(包括巫山人和元谋人的故乡)。

  亚非之争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一直是古人类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但自1924年在非洲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起,70多年来在非洲又相继发现了一系列人类化石,这一系列的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亚洲出土的化石很难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现在大部分古人类学家都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可能性比较大。

  东非大裂谷的地理形态十分复杂:有云雾缭绕的高耸山峰,有碧波万顷的广阔海洋,有黄沙滚滚的无垠沙漠,有一望无际的广衰平原。东非大裂谷形成的时候,正是地球表面从温暖渐渐走向寒冷的时期,但是那时候这里的气温还比较高,雨水充沛,湖泊遍布。在茂密、葱郁的森林里,有大群的灵长类动物栖居在树上。大约经历了几十个世纪的缓慢变化,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茂密森林逐渐被草原代替,新的自然条件迫使生活在森林、草原过渡地带的古猿们,开始了向人类发展的艰难行程。加上东非大裂谷的特殊地质运动,迫使这一地区的古猿不得不告别树生生活,走出森林,直立活动,并最后导致了人类的出现。过去几百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几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就在东非大裂谷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了。

  1929年底,在中国北京西面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除此以外,中国还发现了大量猿人和智人化

  石,如距今180多万年的四川巫山县猿人、距今170多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90多万年的陕西蓝田猿人,还有各地各个时期的石器。大量化石和考古证据证明,从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到现代中国人,中间没有间断,体系非常完整,这在全球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些考古发现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

  走出非洲说

  但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基因证据并不支持亚洲黄种人有独立的起源的说法。部分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向北迁徙。他们一伙人一起迁移,既是探险者,也是定居者。他们在每一个陌生的地区都不得不适应新的食物,当心野生动物、毒蛇和害虫。他们从非洲西北部延伸出来,经过阿拉伯半岛的全球上最长的沙漠,大约180万年前,这次迁徙的先遣队到达了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并逐渐取代了亚洲大地上的古人。中国的“巫山人”、“元谋人”诸遗址,均被看做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址。大约在10万年前,非洲智人迁移到各洲进化成现代类型的智人。

  多点发源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在非洲接二连三地发现了距今3000万年的埃及古猿化石、距今2000多万年的森林古猿化石、距今1000多万年的腊玛古猿,以及较多的属于人科的距今400万年至100万年的猿人化石等,许多化石比中国所见的古老。因此,他们认为人类的发源地还应在非洲。但中国从古猿至现代人的化石很多,系列非常完整,这在全球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中国学者及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可能不止一个,除了非洲外,还应该有中国。人类究竟起源于哪里,还都依赖于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更多的科学发现。

大英帝国: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严格意义上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全球范围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的。 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 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率先开创运用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即使是后来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显赫一时,可放眼全世界仍有不少能与之抗衡的强势国家。 随机文章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尼古拉特斯拉有多恐怖,击败爱迪生成为现代电气学之父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人类的信:都写了什么?图

193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配合将于次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依照其“未来世界”的主题,决定送给5000年后未来世界的人们一份特殊礼物。 最后他们决定用铬铜合金制作一个巨大的“时间舱”,将送给未来世界人们的礼物放置在这个“时间舱”里。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此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而那个“时间舱”,则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法拉盛草原-可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里。1965年,为了迎接在纽约举行的又一次世博会,一个新的“时间舱”,被埋在了相邻的地方。在这个被命名为“时间舱II”的容器里,装入了近20年的新鲜玩意儿,包括信用卡、避孕药、塑料心脏瓣膜,还有一张披头士唱片。不过却再没有科学家们写给后代的留言。 现在,在这座纽约第二大的公园里,人们在宽阔的草地上打球、烧烤、散步,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提醒人们,距离地面15米的花岗岩洞穴里,埋藏着人们送往5000年后的礼物。 曾有媒体评论说,注意到“时间舱”的人们,会沉浸于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但那些充满忧虑的信件,却很少有人仔细回想。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在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 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但它的影响显然远不止于此。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只是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些。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