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杀人强奸案的阴影,笼罩了甘肃小城白银28年。这些年,嫌疑人高承勇隐秘地生活。被抓后,他的老婆、老乡都不知道发生何事,更不知道他为什么被抓。
8月26日上午,甘肃省白银市工业学校的小卖部内,当警察闯进门时,52岁的高承勇表情慌张。高承勇,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的农民。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白银连环强奸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

52岁的高承勇被抓,揭开了隐藏28年的罪恶的盖子。
根据目前官方公布的消息,这名嫌疑人正是有着中国十大悬案之称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
高承勇涉嫌在长达14年的作案过程中,强奸杀害11名女性,最大的29岁,最小的只有8岁。
1988年嫌疑人首次作案,2016年警方宣告嫌疑人被抓,跨越了整整28年的漫长过程,除了受害人家属在苦苦等待凶手落网的一天,网络兴起后的全民缉凶也是这起案件的特点。截止28号,关于白银连环杀人案在天涯论坛最高的帖子已经有328万的点击,5万多个回复。
网友们根据警方发布的案情,分析出了多种可能,帆叶网,猜测嫌疑人可能的作案心理。
此案的告破,也引发了网友关于另一起悬案的疯狂搜索,南京大学碎尸案。正如天涯论坛里最火帖子的题目,请相信,这案子一定会破的。白银案告破,让人们更加期待,现在科技的进步,会让其他的悬案指日可待。
白银案是个什么案
事实上,白银案真正的广而告之是2004年。
白银警方向外界通报此案,悬赏20万巨款,源自征集线索,2004年的12月18日,《兰州晨报》用两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白银市公安局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宣传提纲》,首次向社会证实,在当地流传了十几年的杀人狂魔,真的存在。
2004年12月18日兰州晨报
警方证实,当地在1988年到2002年间,有9名女性被害,经过指纹和dna鉴定,认定为同一人所为,也就是俗称的系列杀人案,由于凶手作案过程中,有对受害人的侵害和侮辱,群众出于恐惧将其称之为变态杀人狂。
警方当年提供的信息中包括案件的简单描述,最主要的是关于嫌疑人的猜测,在专业术语中,这叫嫌犯素描。

模拟画像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高承勇的信息回看警方曾经多么精准的刻画这名歹徒:1964年至1971年之间出生的男性人员(33-40岁),身高在1.68米至1.76米之间,在白银有独居条件且与内蒙包头市有一定联系,是在白银长期居住的人。
而被抓获的嫌疑人高承勇,1964年出生,身高1.80米,在内蒙古打过工,案发前后至被抓,在白银长期居住。
悬而未决28年
在任何一个城市,公安机关对单起的命案都会高度重视,别说是多起的系列连环杀人案。
早在2001年8月,此案就被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2004年8月5日,公安部组织专家对案件进行会诊,将白银、包头两地案件并案,确定为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这也是为何白银案共有9名受害人,而嫌犯高承勇交代作案有11起的来源。

根据媒体报道可以得知,包头两起案件发生在包头市昆都仑区,作案时间是在1988到2002年之间,但更具体的作案时间和受害人都没有发布。可以确定的是,系列案件的串并案,必定有非常主要的物证,比如DNA或者指纹,将两个地域的案件死死连接在一起。
2004年,白银警方的巨款悬赏并没有征集到太多的线索。2015年3月,甘肃省公安厅重启侦查工作。

就这起案件迟迟未破,民众多有抱怨。尽管对于和受害人毫无关联的随机作案嫌疑人,一直都是警方办案的难点,但民众认为,如果在嫌疑人首次作案后就公开案情的相关信息,提示当地群众并征集线索,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更多人遇害。
这样的想法不无根据,邯郸农行金库被盗案发后,正是迅速向社会征集线索,营造了全社会缉凶的气氛才有了群众举报的结果。


徐玉玉被诈骗案,也是整个社会掀起的网络缉凶高潮,逼得嫌疑人走投无路投案自首的。
28日的最新报道说,嫌犯高承勇交代,首次作案系因盗窃被撞破而杀人,在现实中,也往往是这种临时起意未被及时抓获,诱发嫌犯多次作案。
嫌犯心理素质不是一般好
2004年,白银警方发布的嫌犯特征中,这样写道:嫌犯有较重的性变态心理,对女性有仇视心态,性格内向、抑郁、冷漠、不善于交际、孤僻不合群,做事极有耐心,并具有明显的双重人格,隐蔽性较强。
关于高承勇的双重人格,媒体接触的多位高承勇熟人或许提供了些许证明,乡邻印象中”不善言辞“的高承勇,和妻子的工作一直都是四处打工,但是俩人都酷爱跳舞,高承勇十年前甚至在舞厅因与人争执被捅了两刀。
还有两个详情特别值得注意,嫌犯的其中一次作案地点,距离白银市人民路派出所的直线距离不足50米;嫌犯在其中一起案件作案后,时隔5-6年,居然搬到了案发地白银棉纺小区,距离案发地点400多米。
高承勇老家的同族人还证实,白银案闹的最凶的几年,高承勇从白银回到村里,还向他们描述案子是如何回事。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高承勇的冷漠和胆大。
高承勇其人
在铁血、天涯、豆瓣等几大互联网论坛平台上,关于甘肃白银案的讨论从2003年开始就没停止过。甚至一度吸引了疑似警方的人士公布了关键的现场图,毕竟这些东西,普通群众是拿不到的,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案发照片也多是来自论坛。
网友们根据已知信息,展开了一场全民皆侦探的分析讨论。
现在让我们根据媒体报道整理下高承勇其人。

高承勇
高承勇1964年出生在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家中5个姐姐,2个哥哥,其中大哥早年去世。
高承勇高中毕业,两次考大学未果,后参加飞行员招录,未通过。村里人认为高承勇就此受刺激,但根据年龄推断,即使复读过一年,高承勇当时的年龄也在20岁上下,距离1988年首次作案,间隔较长。

1988年,高承勇大儿子出生,目前还不能判断孩子出生和作案日期的先后顺序,但是此时的高承勇已婚是既定事实。
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高承勇一直外出打工,两个儿子上小学后,举家搬迁到白银市,妻子给孩子做饭,高承勇继续打工。
1988年到2002年作案期间,高承勇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并长大,有媒体分析认为2002年后,高承勇再无作案,是因为监控探头的兴起,但是2002年前后,监控和手机一样还是个新生事物,高承勇未必知道,即使知道,探头的安装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遍布。到底是什么让高承勇停止作案,还有待进一步的官方消息。
关于高承勇为何会到包头作案,据高承勇大儿子介绍,高承勇在内蒙和青海做过金属冶炼,其中包头就是打工目的地之一。
2012年前后,高承勇和妻子到白银工业学校开了一个小卖店,这个抽五块钱烟,喜欢在受害人家里的洗脸盆洗手,却如何也洗不干净手上沾染的血迹的男人,也是在这家小卖店被两名便衣架走。
科学释疑:DNA-Y是个什么东西?
在过去我们听说过的案例中,嫌疑人多是通过现场遗留的DNA来认定谁谁是凶手,这次抓获高承勇,警方发布了一个新的名词叫DNA-Y染色体,这是新技术吗??
答案是否定的。早在3年前,燕赵都市报记者在张家口采访时,当地就根据一起案件划定的区域范围,对当地的几大姓氏提取DNA-Y染色体,划定了某姓氏宗族内的某个人和现场遗留物相似,从而缩小嫌疑人范围,最后抓获凶手。
那么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女性的染色体是XX,男性的染色体是XY,Y染色体在男性父子及父系之间单向传承。在同一父系的所有男性个体中,包括兄弟,父子,叔侄,堂兄弟和祖孙等都具有同源的Y染色体。
换句话说,一个祖先开枝散叶的同族的男性,都具有这位祖先的Y染色体。
当然,每代都可能会有突变,但总体稳定程度高,十代之内不会有大的变异,可以用于追溯古代时代如几千年的父系渊源。甚至大而言之,现在全世界男性的Y染色体特征都可以追溯到二十多万年前的一个东非晚期智人男子(即“物种学亚当”)。
从简单概率原理可以得知,如果两个人在4个Y染色体STR位点完全匹配,就会有近95%以上的概率表明,两个人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父系祖先,不是的概率很小。
高承勇的堂叔因犯行贿罪被收监,按要求采集血样,经DNA-Y检验对照确认甘肃白银连环强奸杀人案真凶为其家族人员,专案组立刻逐一排查,最后确定高承勇为犯罪嫌疑人。
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会那么惨烈?真相是什么
在历史上,中国的农民起义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破坏力极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贯穿于其始终。其中,更是发生了几次 导致改朝换代的大起义,如起义、绿林、、、起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起义,等等。 建国以来,这些农民起 义被官方史学界,认为是正义与进步的化身,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他们很大程度忽略了这些所谓起义的巨大破坏性,每当它们爆发,华夏大地都要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秦汉农民战 争后,人口不及以前的三分之一;后,人口同样减少了三分之二;黄巾起义后,5700多万人口,更是十不存一。其流毒之广,破坏力之强,不禁让人侧目。在世界上,中国 农民以其勤劳、温和以及强大的忍耐性而闻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形成了数十万,甚至于上百万人规模的大起义呢?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统一”,可能是造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重大原因。那么统一,到底会给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何种便利呢?本文将一一为大家道来。 统一帝国的“群聚”现象加剧了农民起义的规模 对于大规模农民起义来说,群体性的聚集是最为主要的形成要素之一。在大规模的群体中,谣言、负面情绪以及邪教思想很容易得到快速传播,有时候只需一匹夫振臂一呼,就会有千万人响 应。在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不受控制的群聚都严加戒备。在周厉王时期,为了防止国人串联作乱,更是在街道上密布秘密警察,随时抓捕相互交头接耳者。这使得人民相遇,只能道路以目 。到了后世,三人以上的聚会往往要报备官府。婚丧嫁娶的宴饮如果不报备,不能随意举行。到了现代,政府仍对游行、结社等群聚活动,严加控制。 在统一帝国建立之前,人民被人为的割裂,不可能实现全国性的串联,所以暴动仅仅限于一国或者一地。比如的“庄矫暴郢”事件,并没有扩散到其他诸侯国。然而,当统一帝国建立后 ,人民大规模的群聚成为了可能。统一帝国的群聚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性群聚,另一种是自发性群聚。 行政性群聚,多发生于大规模戍边、基础建设和救灾活动之中。统一帝国建立后,国防、基础建设以及救灾需求大大提升,政府不得不组织大量人民进行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大量 聚集,有时候多达数十万。而以当时的生产力,又不足使政府具有驾驭这么多人力的能力。在管理上很容易出现漏洞,瘟疫、饥饿、过劳死在戍卒、民夫之中横行,因此邪教、谣言以及负面 情绪就更容易传播了。戍卒手中有武器,民夫手中有工具,加上庞大的数量,一场大规模起义就发生了。 以陈胜吴广起义为案例。在统一帝国建立前,作为楚人的陈胜吴广远在南方,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匈奴以及长城为何物。如今要他们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屯戍,肯定会心生不满。 在这种不满的情绪下,不安定分子陈胜的谣言就很有市场。当时,陈胜以及九百名戍卒被大雨阻止在大泽乡,眼看就要失期。陈胜利用戍卒们对于秦法的不熟悉,散布“失期当斩”的谣言。 而实际上按照秦律,失期不过只是罚没一个盾牌而已,远不至于判处死刑;而且一下子处死九百人,很明显不现实。当戍卒们出现恐慌后,陈胜吴广不失时机地开始,用迷信蛊惑戍 卒。比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进鱼的体内,再比如在戍卒们休息地附近学狐狸叫,不断地呼喊“陈胜王,大楚兴”。谣言引发了戍卒们造反的念头,迷信思想坚定了戍卒们造反的决心 ,于是席卷全国的就爆发了。 因为群聚容易生乱,专制政府对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可谓是慎之又慎。到了元末,黄河发生大规模洪灾,许多大臣都不主张救灾,就是这个原因。当政府决定救灾后,民工们果然受到“石 人一只眼”的蛊惑,发动大规模的起义。 自发性群聚,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邪教的横行。中国的农民起义很少为宗教而打响,但是却也少不了宗教。中国的统一,为邪教们流窜全国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大串联。例如黄巾起义, 教主布道于全国,获得了数以百万计人民的支持。张角趁势将教众分为三十六方,遍布于全国,在同一天发动大规模起义。一个月内,黄巾起义的战火遍布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 事。如果在分封时代,这样全国性的大串联是不可想象的。 统一时代的流官制度加重人民的剥削 中国的统一,造就了一个具有庞大面积的大帝国。为了有效统治这个广大区域,并防止封建领主的割据,历朝历代大多使用郡县制,派遣有任期的流官到地方进行治理。为了防止流官在地方 作乱,中央制订了严格的回避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不得在故乡任职。这个制度严格到什么地步呢?年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于是吏部推出了顺天籍官员张廷泰补缺。但在乾隆帝 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因加询问”,得知其幼年曾随父在绍兴居住数年,于是乾隆取消原拟任命,让张廷泰到福建任职。 这样的制度虽然避免了流官割据一方,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流官非封建领主,治理的地方并不是自己所有的领地,他们只是所在地人民的“牧”,而不是“主”。所以地方治理的好 不好,人民是否,并不是广大流官们所关心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没有大过就好,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状态。更有甚者,流官们还会与当地豪强沆瀣一气,疯狂地贪污 受贿,残害人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非虚言。 在以后,历代政府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往往采取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意在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通过集腋成裘的手段,从地方抽取巨大的财富。这样的政策既富了国家,也减 轻了人民负担。在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领主们对手下农奴的剥削率要远高于中国。有些领主收取的租税,甚至达到了农民收成的六成。但是农奴是领主们的财产,注定了他们不会将农奴 往死里逼。但是对于中国的流官们来说,逼死个把农民是毫无压力的,强占农民的田地是可行的,甚至像强盗一样抢劫商旅也可以做到。例如西晋巨富石崇,他的巨额财富居然是通过在荆州 当地方官,抢掠商人所得。 在五代,官员对于人们的盘剥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拔丁钱》记载:“官员赵在礼之在宋州,贪污受贿,害苦了百姓。后来他被朝廷外派他地,百姓欣然相贺,都说: ‘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结果赵在礼听到了,大为愤怒,立即上表求在宋州继任一年。赵在礼于是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仅在一年的时间就获 钱百万。” 在专制时代,循吏清官往往是少数,这些人被万古传颂。多的就是贪官污吏,受到层层剥削,人民又如何会不反抗呢?所以在那个时代,人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非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甚至 并不是与中央政府矛盾,而是与官僚阶级的矛盾。在官逼民反后,起义参加者不仅是农民,地主同样也会参与,而且往往还是带头人。他们打出的旗号往往不是抢班夺权,而是要反贪官。就 如所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也就是“反贪官,不反”的意思。 统一帝国造就了流贼的猖獗 中国农民起义军,往往有另一个称号--流贼。中国面积广大,给流动作战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当一个地方发生大起义后,农民起义军往往化为流贼,向全国蔓延。例如唐末的黄巢起义 ,数十万流贼在的领地上南征北战,避实就虚,以乌合之众竟连破名城,在南方攻破了广州,向北连唐朝首都洛阳、长安也被攻破。另一个大的流贼时期在元末,红巾军并分三路向元朝 发动总攻,兵锋竟然远至元朝上都以及朝鲜。到了明末,、李自成、罗汝才等人在陕北发动起义,转战中国多个省份,李自成更是攻破了北京,将明王朝灭亡。 流贼往往是因为一场自然灾害而引发,饥饿的贫民同时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不得不造反。饥饿贪婪的流贼们往往抢光、吃光、杀光自己途经的一切,被他们劫掠的当地人往往会因此一贫如 洗。为了生存,这些人也被流贼们所裹挟,自己也成了流贼。就这样,流贼的队伍如滚雪球般变大,很快就能扩展至十万以上的规模。当他们遇到训练有素政府军的围剿时,流贼们往往会一 哄而散、,向全国各地蔓延。 对于许多流官来说,他们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往往是治安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与的流贼们抗衡。他们所在的地区也就成了流贼们重点的进攻对象,成为流贼们扩大实力 的基地。对于有实力对付流贼的朝廷命官来说,主动攻击流贼无异于自找麻烦,他们往往自满于保境安民,只是将流贼们赶走就行。在唐末和明末,流贼们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大 程度就是由于那些地方实力派不肯互相合作,导致流贼的实力越来越强。 历史上的流贼们并不像现在历史书中说的那么“伟光正”,他们带来的破坏绝不下于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他们所经过的地区,留下的往往只有尸体和废墟。所谓“均田免粮”、“闯王来了 不纳粮”,不过是句漂亮话而已。例如黄巢“起义”,流贼们缺乏军粮,他们居然以人肉为粮。他们用大石碾将抓来的百姓压成粉末,并把肉泥蒸熟当饭吃,其残忍简直。再如 时期的赤眉起义,赤眉流贼将所到之处全部抢光,从关东到关中,他们所经之处竟然都成了一片白地。所以说,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流贼,大大增强了其破坏力。 与中国相似,也经常面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困扰,其中发源于中亚的阿布·穆斯林起义更是颠覆了伍麦叶王朝,实现了改朝换代。 而对于封建制度,或有封建性质的国家来说,流寇很难生存。领主们将自己领民保护在坞堡之中,流寇们想要获得给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领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民,打击流寇更会不遗余力。 例如在汉末,地主豪强们纷纷起兵,在各处打击。人数多达数十万人的黄巾军,竟然在几年内就被地主的“义兵”所歼灭。在日本,曾发生了大规模的“一向宗”起义,虽然声势浩大 ,却受困于日本大名众多,始终成不了大气候,最终被大军阀织田信长所歼灭。 在西欧,农民起义并不少,著名的起义有尼卡起义、扎克雷起义、闵采尔起义、胡斯起义、起义,等等。然而,这些起义大多都没有形成气候,被封建势力联合剿杀,远没有中国的农民起义那么声势夺人。究其缘由,盖因西欧实行封建制度,广大农民被被封建领主们人为的分割开,无法实现串联,不能成为流贼,很容易被封建领主们联合剿杀。 很显然,分封的制度对于农民起义的烈度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 统一中国的农民更有改朝换代的信心 中国的统一国家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要远大于西欧和日本。在时期,中国的贵族社会就开始瓦解,平民阶层开始上位。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墨家强调“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法家强调“军功爵、法不阿贵”。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的缩影,平民通过努力也可以当飞黄腾达的信念传播至民间。在秦末,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奏响了平民抢班夺权的最强音。在战争中,平民带着胥吏、吹鼓手、屠夫等人,打败了秦朝和,建立了,开始了“布衣将相”的时候。刘邦以一介布衣称霸天下,给未来的起义者们开了个“好头”。在以后的历届王朝,很多起义者都以推翻政府、建号称帝为目标,其中是除刘邦以外,另一个成功者。 然而在封建势力强大的西欧和日本,阶级固化远比中国严重,贵族与平民泾渭分明,平民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西欧的许多农民起义,并没有目标,也没有指导方针,其目的往往在 于减少剥削,而不是推翻自己的领主。当自己的目的达到后,农民往往又回到自己的领主身边,继续受剥削。当然,还有一些农奴选择逃亡,投靠到自由城市做工。 在封建国家,贵族阶层能够掌握远高于农民的武力,从而使得贵族与平民的力量对比变得十分悬殊。在西欧,一个全身披挂的骑士可以轻易击败数十倍于他的农民;在日本,一个武士可以因为平民对他“无礼”,将其斩杀而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贵族们的武力压制,导致农民不敢反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这与中国农民反抗朝廷的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统一对于中国具有相当多的好处,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狂烈,加强了农民起义的规模、频率以及破坏力,可谓是有得必有失。因为农民起义,中国总是困扰于王朝周期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在统一的同时,如何避免大规模的动乱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反思的问题。 随机文章神奇的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口红大卖就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掌控生物能的穆里亚文明,最后化身树木沉睡再也没有醒来纳粹太阳炮摧毁地面城市,希特勒最看好的黑科技(现代都造不出来)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最奇葩的帝王高从诲,喜欢当强盗,抢完还把东西送回去
夏日,荆南某地。无风,日头很毒。 几处起伏蜿蜒的丘陵上,稀疏的草木蔫得抬不起头来,没有一点生气。丘陵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干裂的地缝中似乎要翻滚出热浪。 身体略胖的高从诲即使在背阴处也是汗流浃背,不得不敞开衣襟。随从拼命地给他扇着扇子。50多名劲装汉子也都热得下了马,地提不起半点精神。战马也蔫耷着耳朵,失去了往日的雄威。 蓦地,远处隐约出现了几个黑影。 是一列马队! 这是楚国去往吴国的使节所率领的马队。车上的货物显然很重,马拉得很吃力。 高从诲眼睛一亮,立刻。他一边招呼着部下,一边兴奋地搭手瞭望。 马队由远及近。高从诲大叫一声,旋风般地第一个冲了出去。 马队中的人没有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反抗也没有用,他们已经猜出领头的响马是谁了。 这已是高从诲第十五次实施习惯性抢劫了。这是他的一个特殊爱好。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在烈日下当“响马”的人,居然会是堂堂的一国之君-时期南平国的文献王! 高从诲有当“响马”找乐子的癖好。有这种另类癖好的,在中国历史上绝难找出第二个。尽管先前14次抢劫之后,在各国的责难下,高从诲已经把抢到的东西原物奉还,并且还向各国赔了礼道了歉,但这次他仍旧没能经受住这种习惯性的诱惑。冒着酷暑,做完这第十五次“买卖”后,他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 高从诲生于891年,其父高季兴原为后梁时的荆南节度使。912年,被其儿子朱友珪诛杀,后梁大乱,高季兴趁机自立,割据荆南,定都荆州,国域范围包括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是个地域狭小的小国,被后梁、楚、蜀、吴国所包围,处于夹缝生存状态。 高季兴死后,高从诲即位,在933年被后梁封为渤海王,次年又改封南平王,因此荆南国也叫南平国。 高从诲“为人明敏,多权诈”。据《五代史》记载,顺化节度使安从进起兵反晋,想与荆南国联手,高从诲不敢得罪后晋,“外(表面上)为拒绝,阴(偷偷的)与之通”。等后晋的大兵压境,高从诲见势不妙,便,灭了安从进,“晋师致讨,从诲遣将李端以舟师为应”,然后又向晋国讨功卖好,讨要郢州(今湖北钟祥)之地。 高从诲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他的“响马”嗜好了。他专门以掠夺途经本国辖区的各国使节为乐,《五代史》记载:“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一旦他国致书询问或是发兵征讨,他又会忙不迭地将原物奉还,脸上毫无愧疚之色,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南方俗语管这种人叫“赖子”,于是周边诸国都管他叫“高赖子”。因为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别的国家也就见怪不怪了。更雷人的是,周边国家不管谁称帝,他都“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 这还真不是个一般人。 贵为一国之君的高从诲,为何有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当“响马”的嗜好?估计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帝王骨子里都有征服的欲望。荆南国小力寡,不能与他国抗衡,高从诲的欲望自然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出来客串一下“响马”,威风凛凛地抢劫一番聊以慰藉,也算过过王者之风的瘾。二是内心的一种发泄。高从诲在夹缝中生存,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心中不免压抑,实在憋屈不过了,便通过抢劫的形式以作发泄。 不管是高从诲委曲求全也好,自我慰藉发泄也罢,在他在位的19年里,荆南国国境承平,百居乐业。这在晦暗的五代十国时期也算相当难得了,也许这正是他“为人明敏”的一种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