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铜山湖水怪事件:扬子鳄?中华鲟?还是另有其他?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的水怪有很多,铜山湖水怪算是中国水怪传闻比较早的一批了,与喀纳斯湖水怪的传闻不一样,铜山湖水怪更加神秘离奇,相传水怪竟然有100多米,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铜山湖水怪事件吧。

铜山湖水怪:

铜山湖水怪之谜:扬子鳄?中华鲟?还是另有其他?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的铜山湖水库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水怪身影,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铜山湖水怪更是频频出现,也被传得神乎其神,最后水怪被传出长度达到100多米。

铜山湖水怪目击事件:

铜山湖水怪之谜:扬子鳄?中华鲟?还是另有其他?

1.1985年9月的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湖区水产队捕捞职工马海驾船返回住地,当行驶至湖心岛浅水区时,忽然发现,一个宠然大物正趴在岸边一块石头上蠕动。出于好奇,马海驾船驶向怪物,靠近一看,马海吓得目瞪口呆,只见一黑乎乎的、仅有上半身露出水面的怪物,头似牛头,状如蛇首,有两只短角,扁平大嘴,鼻孔有两只核桃般大,两眼宛若鸭蛋,身上有鳞,露出水面的上半身有两爪。见有人来,怪物慌忙潜入水中。

2.1992年8月9日,几位垂钓爱好者选择了一临水陡岩处下钩,那里的水深约20米,过了一个多小时后,平静的水面突然掀起巨浪,一股浓烈的腥味扑面而来。接着,水中冒出一个宠然大物的上身,鼻孔中喷出水柱,带爪的前肢扑打水面,张着一张簸箕大嘴,半小时后,怪物消失。

3.1995年10月25日,在湖上划船的游客,发现前方数米处有一黑色怪物,其脊背露出水面十几米,头抬起半米高,长有两角,令人吓得大声尖叫,在一片惊呼声中,怪物迅速逃走。

铜山湖水怪是什么?

铜山湖水怪之谜:扬子鳄?中华鲟?还是另有其他?

当地zheng府部门的有关人士给出了两种看似颇具科学性的解释:一说是扬子鳄,宋家场水库建好之初,曾从武汉购入大量鱼苗,不排除鱼苗中挟带有鳄鱼苗,如今长大了; 二说是中华鲟,生长于长江的中华鲟,遇汛期逆洪水而上,经汉水、泌阳河入铜山湖。但无论是扬子鳄还是中华鲟,与人们目睹到的怪物相貌皆有较大差异,故当地人士和有关部门恳请各地专家、学者能亲临铜山湖考察,早日揭开水怪之谜。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间,永乐大帝共搞了八次海陆大阅兵和军事演习,既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反明复元的企图,疏通了海运通道,惩治了海盗,又威服了亚洲40多个国家与中国友好相处。 第一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威服的作用。另外,对于当时想从陆路进攻大的帖木儿帝国也是个很大的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明朝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海岸线登陆阿拉伯半岛抄了帖木儿帝国老窝后路。这是因为: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控制阿拉伯半岛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鞑靼/">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另外,又在海上用兵准备抄他们的后路。后来有人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正是被海陆夹击计划吓死的,这才让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七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威服天下远航准备。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渤尼(今文莱)、(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战船并27000多名海军。 第三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九年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再次带领庞大的无敌舰队从太仓刘家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暹罗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二年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宣威式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带领浩浩荡荡船队再次南巡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六年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奉命率领浩荡的海军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为基地,开展对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动。据载,郑和最远到达莫桑比克海峡。起初先是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据时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郑和再率无敌舰队护送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陆军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三零年 随着陆军骑兵大检阅之后,所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时,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于1430年6月29日带领庞大舰队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信徒终生愿望的麦加朝觐。 总之,通过海洋无敌舰队和如狼似虎的陆军骑兵操练狩猎等多种形式的大阅兵,使得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成了当时真正能够威震天下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帝王暴亡是突发疾病 还是另有真相?

之所以说是暴亡,那是因为他的死太突然了。他死于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地点是的九州晏清。时年58岁。据史料记载,八月十八日他在圆明园与大臣议事,八月二十日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八月二十一日他感觉有些不舒服(“上不豫”),但依旧正常接见大臣,并不像是要死的人。到了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见宝亲王(皇四子)、亲王弘昼(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等人,宣布传位于弘历。当日深夜死亡。 这也太蹊跷了,且官方一直没有确切的能说服人的答案, “雍正暴亡”原因一直,且越说越玄,终成一桩历史悬案,至今没有得到确切答案。 原因一、刺杀说 此说流行于各种野史秘闻。其中又以“刺杀雍正”最为流行。而单此说又有多个版本。但历史学家认为此说纯属子虚乌有,经不起推敲。所以此说只能当做是小说轶闻看待。网络配图 原因二、丹药中毒说 道教的长生不老术可谓,其中盛行的“长生不老药”就是丹药。丹药的主要成分是铅、汞等矿物、金属,这些都是有毒的,长期服用必然中毒。 死前几年,亲近热衷丹药的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有记载称此二人曾进献金丹大药,企图让雍正延年益寿。正史中虽然没有记载雍正命道士炼丹,但是有史学家从清宫档案里扒出了炼丹的蛛丝马迹。 据宫廷档案记载,从雍正九年到十三年,雍正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157次,平均每月两三次。累计动用黑煤192吨,木炭42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物品,这些都是炼丹必备用品。就在雍正死前12天,还有一批200斤的黑铅运入圆明园。 史学家们相信,正是这些所谓能延年益寿、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把雍正早早送上西天。 另外,还有一个史实也颇能说明雍正死于丹药中毒。雍正死后三天,刚刚即位的便将雍正宠爱的道士张太虚、王定乾赶出了圆明园。并且在圣旨说,不准在外提起雍正在宫中的一言一行,如有违反,决不宽贷。且特地说明,雍正喜欢“炉火修炼”,仅仅是“游戏消闲”,雍正皇帝根本没有听信道士们关于长生不老的鬼话,也从来没有服用丹药。这不是明摆着“”吗? 雍正暴亡原因,丹药中毒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网络配图 原因三、累死说 雍正之“勤政”,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他白天亲政、议政,晚上还要亲自批阅奏折。其所作批语,少则数十字,多的甚至超过一千字。这在古代真的是非常难的。我们用电脑打一千字不觉得累,但如果手写一千字呢?用毛笔蘸墨汁写一千字呢?没用过毛笔的人可以试一试。雍正批奏折,从不假手旁人,“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亦无一人赞襄于侧”。雍正的朱批,多达万件。很多人认为长期熬夜和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可能是导致雍正暴亡的主要原因。 原因四、春药致死说 朝鲜有一本书叫《承政院日记》,是朝鲜使者写给朝鲜国王的报告。书里提到“雍正晚年贪图美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久矣”。此说虽无更多证据支撑,但是外国人所记,很多人便以此作为其服食春药的佐证,推测雍正暴亡可能与过度服用春药有关。 原因五、中风说 著名清史学家郑天挺在《清史简述》中曾提到雍正是中风而死,但没有详细论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表面上健康的人,极有可能因心脏病、脑溢血、中风等突发性疾病瞬间丧失生命。雍正暴亡,很可能是患有其中一种或几种病。 原因六、人参补死说网络配图 一些历史学家在梳理清宫档案的时候,发现清宫中有大量购进人参的记录,说明宫廷中有大量服用人参的习惯。有档案记载,雍正十年五月雍正皇帝移居圆明园,到该年底,皇家内廷共消耗人参800多斤,数量惊人。有人据此提出雍正暴亡可能与长期大量服用人参有关。虽然雍正本人喜好人参,清宫档案也记载宫里消耗大量人参,但无从考据雍正本人到底服用了多少人参。 原因七、综合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雍正之死,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他多年勤政,体力透支,且长期、“夜不能寐”,又常年服食丹药导致重金属中毒,加之不爱运动,性生活不节制,或许还患有高血压等疾病,最终导致猝死。 好了,你现在知道雍正是怎么死的了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