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 呈现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全貌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 呈现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全貌


玉海翼角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 呈现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全貌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


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 呈现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全貌


2018年玉海翼角鱼野外挖掘现场(从左至右分别为彭礼健、胡仁波、赵应天、刘元润、张荣豪)。盖志琨 摄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南方都市报(记者 张林菲):11月1日,南都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研究员盖志琨发表了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通过对16件新标本的研究揭开了该鱼的全貌,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盖志琨告诉南都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就投身于相关工作,此次发现是中科院四代师生30余年接力研究的成果。


4.1亿年前的玉海翼角鱼呈现全貌


10月21日,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向南都记者表示,此次研究对象是自2018年以来于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大约4.1亿年前)徐家冲组发现的16件玉海翼角鱼的新标本。


盖志琨的学生孟馨媛是论文第一作者,据其介绍,这16件玉海翼角鱼的新标本保存了许多新的形态学信息,如角与内角之间的头甲边缘呈锯齿状、具中横联络管的残迹、葫芦形的口鳃窗、六对鳃囊等。


过去由于标本化石稀缺,研究者对盔甲鱼类腹面以及内部解剖特征知之甚少。盖志琨告诉南都记者,此次的玉海翼角鱼新标本,清楚地保存了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是首个明确揭示了食道和背主动脉位置关系的关键化石,对玉海翼角鱼的重新研究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有助于理解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


此外,上述论文还将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与骨甲鱼类、现生的无颌类七鳃鳗以及有颌类软骨鱼类进行对比,重新梳理了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与有颌类的共近裔性状,对探讨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和有颌脊椎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理解有颌类关键特征的起源与演化具也有重要的意义,首次揭示了盔甲鱼类食道与背主动脉的位置关系,解开了七鳃鳗、骨甲鱼类背主动脉和食道向右漂移的不对称之谜。


中科院四代师生30余年接力研究


盖志琨向南都记者透露,此次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现于世,背后是中科院四代师生历经30余年的接力研究。他告诉南都记者,云南曲靖素有“失落的古鱼王国”之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在当地发现了杨氏鱼、奇异鱼等肉鳍鱼类,为脊椎动物由水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师从于张弥曼,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曲靖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首次发现玉海翼角鱼化石,化石产出层位系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徐家冲组。1992年,他发表了研究成果论文并将其正式命名为玉海翼角鱼,属名指示其具有一对侧向延伸的翼状的角,种名则赠予盔甲鱼类研究奠基人刘玉海。


朱敏也是盖志琨的老师,201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曲靖师范学院联合组建了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加强对曲靖古鱼化石的挖掘与保护力度。此后,盖志琨在上述化石层位开展了2年的野外挖掘,又发现了大量早期脊椎动物化石。


盖志琨向南都记者回忆,刘玉海也曾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职,1995年退休后被所里返聘编写古脊椎动物志,两人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8年。2022年3月,刘玉海在北京离世。上述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发表之际,盖志琨特地撰文纪念。他还记得,刘玉海曾将珍爱的蝙蝠鱼化石标本送给单位后辈,“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正加紧推进蝙蝠鱼的研究工作,争取尽快把它完整地呈现到世人面前,完成先生生前未竟的遗愿。”(原标题: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首次曝光!中科院四代师生研究)


相关:中科院团队30年接力研究 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对产自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约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新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终于使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现,并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


这项古鱼演化研究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在线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盖志琨研究员表示,这次通过对“古鱼王国”16件新发现采集的玉海翼角鱼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分析,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食道与背大动脉的位置关系,解开了七鳃鳗、骨甲鱼类背主动脉和食道向右漂移的不对称之谜。此次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有助于理解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同时对探讨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和有颌脊椎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理解有颌类关键特征的起源与演化具也有重要的意义。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硕士毕业前往英国留学的孟馨媛介绍,这次研究的16件玉海翼角鱼化石新标本,是研究团队自2018年以来多次对云南曲靖徐家冲村徐家冲组化石点实地考察所得,保存有玉海翼角鱼许多新的形态学信息,包括角与内角之间的头甲边缘呈锯齿状、具中横联络管的残迹、葫芦形的口鳃窗、六对鳃囊等。


玉海翼角鱼主要特征在真盔甲鱼目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对盔甲鱼类新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翼角鱼属、三尖鱼属与镰角鱼属的亲缘关系更近,它们构成一个单系类群三尖鱼科,而真盔甲鱼属、西屯鱼属和盾鱼属则构成另一个单系类群真盔甲鱼科,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形态空间。


过去由于保存和化石稀缺的局限,学界对盔甲鱼类腹面以及内部解剖特征知之甚少,而玉海翼角鱼新标本清楚的保存了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是第一个明确揭示食道和背大动脉位置关系的关键化石。同时,玉海翼角鱼化石新标本研究还将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与骨甲鱼类、现生的无颌类七鳃鳗以及有颌类软骨鱼类进行对比,重新梳理了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与有颌类的共近裔性状。


盖志琨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老师朱敏院士师从张弥曼院士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在云南曲靖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首次发现玉海翼角鱼化石,1992年发表研究成果并正式命名玉海翼角鱼,属名指示其具有一对侧向延伸的翼状的角,种名则赠予盔甲鱼类研究奠基人刘玉海先生,但遗憾的是当时该标本仅有一件,并没有保存头甲腹面的形态学特征。


2018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与曲靖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由朱敏院士领衔的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加强对曲靖古鱼化石的挖掘与保护力度,并于当年在30年前玉海翼角鱼首次发现化石点持续开展野外发掘采集工作,在化石层又发现包括16件玉海翼角鱼新标本在内的大量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并通过长时间深入研究分析,获得本次重要成果并发表。


据了解,古鱼类学家刘玉海1935年出生于山东滕州,1957年9月南开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古脊所工作,与张弥曼、王俊卿、王念忠、张国瑞、刘时蕃等一起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从事泥盆纪古鱼类研究的学者,被尊称为“泥盆纪六君子”。20世纪60年代初,刘玉海就在云南曲靖的泥盆系开展野外工作,并首次对所发现中国的盔甲鱼类进行系统古生物描述,被誉为“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2022年3月,刘玉海先生在北京去世。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政绩呢?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法国起死回生的圣泉是真的吗,就连癌症都可以治愈(产生了67次奇迹)揭秘天庭神仙秘闻,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遇到瓶颈入红尘炼心)黄皮子真有这么邪门么,能够附身人体做善事/也能够附身人体报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