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事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打击南朝鲜政权,决定派出大量军队进入越南,这就是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行动。
在这次行动中,美军出动了一个个陆战师,总兵力高达20万人,还有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
但是,这场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美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军。
那么,为什么美军会会在这场战争中吃亏呢?其实,这是因为美军没有掌握一个致命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原子弹。
一、朝鲜和越南在古代属于中国吗?朝鲜和越南在古代是属于中国领土.在唐朝的时候越南是交趾郡,王勃的爸爸就是那的行政首长.朝鲜是上古时候属于中国的后来是属国.而越南自古就是我们的,属国地位是后来的时候
二、金正恩的列车为什么不直接开到河内?而是转轿车170公里到河内?友谊关到河内铁路最早是法国人修的,1米左右的窄轨,那时工程能力弱,在山区只能沿山势而建,没能力逢山挖洞遇水架桥,所以弯道很多很急,列车时速只能跑3-40公里。
五六十年代抗美援越为了让中国标准轨距列车直达河内,在原轨道一侧加了一条钢轨,形成了三条钢轨的铁路,铁轨也加重到40公斤钢轨,承重能力有所提高,越南人的列车走内侧中国列车走外侧。
70年代后中越交恶,这条铁路再也没有更新。
越南革新开放后与中国做生意,主要依靠卡车运输,河内至友谊关的1A公路经过几次拓宽拉直的升级,已经可以跑80公里时速,但铁路还是老样子只能开行40公里时速列车。
金正恩的列车进入越南原则上可以直达河内,但必须慢行,不得超过40公里,况且路基路轨承重可能承受不了金正恩的装甲列车,具体有多重没数据,中国的高铁用的是75公斤轨,一般主干铁路线是60公斤轨,承重都很大,不会有问题,但河内友谊关段最多只能承载轴重15吨左右的列车,金正恩的装甲列车肯定不止于此,于是停在同登坐汽车前往河内也是无奈之举。
乘火车这一段的安全保卫工作是由中国政府负责的,火车到了我们边境后的安全保卫责任就会移交当地政府。
他们国内的铁路可能会觉得不够安全,所以才会换乘汽车
出生于的,从小耳濡目染下,知书达理,深受肃宗喜爱。
在肃宗原配去世后,当时的闵氏在亲属势力的支持下,进宫成为了肃宗的继室,这也为其传奇的一生打下了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闵氏入宫之后,虽然兢兢业业的服侍当时的肃宗,但是,由于多年无所出,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是不祥,当时的肃宗作为独子,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子嗣的,因此当时的闵妃就选择了已被逐出宫门的侍妾,说服肃宗接其回宫,以便满足肃宗的愿望,同时,也为了能够使肃宗有子嗣留下,而这一举动,也为其赢得了贤名。
在被陷害离宫之后,闵氏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选择了在京郊的感古堂,在这个地方修身养性。
这也使得闵氏被当时的大臣以及肃宗所铭记,在肃宗厌倦了之后,就想办法配合大臣,将闵氏重新迎回宫,以便打压张氏的嚣张气焰。
闵氏毫无怨言的再次回宫,帮助肃宗,以德报怨,成就了美名。
仁显王后简介,简要的概括了闵氏的一生,从入宫之前的经历讲述到入宫之后的生活,从被迫害离宫到被重新接回宫,期间经历了数次的被谋杀,但是仁显王后依然保持着对君王的那种尊敬和喜爱,最终成就了贤妃的美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显王后生前是朝鲜王朝肃宗的王妃,通常被称作闵氏。
在闵氏35岁的一生中,并没有历载说仁显王后有孩子。
虽然如此,依然有人会有疑问,“仁显王后有孩子吗”?其实,从仁显王后接回的原因来看,其实她是没有孩子的,后来被重新接入宫中之后,也没有任何的史料说仁显王后是有后代的。
首先,在仁显王后进宫之后,多年无所出,这导致朝堂之上对闵氏的不满之声渐起,这个问题使得仁显王后不得不选择为肃宗选择妃子,而当时已被赶出宫门的张禧嫔成为了选择。
这次事件,说明仁显王后在张禧嫔入宫前,是没有子嗣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张禧嫔入宫后,就被其诬陷“善妒”而驱逐出宫,之后几年,仁显王后都在京郊居住,并没有入宫,所以这段时间有子嗣是不可能的。
之后被接进宫,但是当时的仁显王后已经很虚弱,而且在重新入宫七年后就,这一生中并没有子嗣留下。
在后来的野史中,仁显王后有孩子吗,这样的问题屡屡被提起,但是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仁显王后是有孩子的,而且在仁显王后大起大落的人生中,也没有正史对其孩子进行记载,所以真实的事实我们是无从得知的,现今最普遍的说法就是没有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349年在漠北与时为高丽江陵府院大君的恭愍王王祺结婚,封承懿公主。
1365年,她因病去世,元惠宗赐谥号鲁国徽翼大长公主(后高丽改翼为懿),简称;高丽追尊仁德恭明慈睿宣安王,简称仁德王后。
宝塔失里的死使恭愍王变得很消沉,无心理政,将国事托付给了高丽和尚辛旽。
人物生平 下嫁高丽 宝塔失里为梵语佛吉祥之意,她是的五世孙女,元惠宗妥懽帖睦尔的再从妹妹。
她的高祖父为裕宗真金,曾祖父为顺宗答剌麻八剌,祖父为魏王阿木哥,父亲为魏王孛罗帖木儿。
至正九年(1349年),在元朝做人质的高丽王子王祺亲自到漠北,迎娶宝塔失里。
王祺与宝塔失里在元朝完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在元朝又生活了两年。
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元惠宗废黜当时的高丽国王王?,册立王祺为高丽国王,宝塔失里也被元惠宗封为“承懿公主”。
同年十二月,王祺与承懿公主一起回高丽国。
承懿公主与王祺结婚八年,还没有怀孕的消息,更别提生下子嗣,急坏了一些大臣。
至正十八年(1358年),高丽宰相以高丽不能没有继承人为由,找到承懿公主商量为王祺挑选“名家女宜子者”以充实后宫,承懿公主和王祺感情非常好,承懿公主也为没有为王祺生下继承人而感到遗憾,所以没加思考就答应下来。
后来,承懿公主才知道这并非王祺的本意,如梦初醒,后悔得连续几天茶饭不进。
虽然王祺对承懿公主感情依然不变,但是当王祺把宰相李齐贤的女儿封为,承懿公主“遂有妒志”。
承懿公主与别的下嫁高丽的元朝公主不同,从不插手高丽政治。
史称她“禀幽闲贞静之德,足以当文王之逑,十五年间未尝有纤毫私谒”。
患难夫妻 在王祺即位的前后,作为高丽的联姻对象——元朝却到处爆发农民起义,各个政治集团之间也明争暗斗。
至正八年(1348年),起兵于浙东;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等人在白鹿庄宣布起义;同年,罗田布贩徐寿辉在今湖北蕲春西南的蕲州起兵;至正十三年(1353年),举兵造反,以高邮为都城,国号大周,自称诚王。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丞相脱脱奉命出征张士诚,便向高丽征兵。
作为老岳父家的藩属国王祺闻命而动,立即派柳濯、李权、崔莹等40多位将相率领2000人从征。
几乎与此同时,王祺见“中原多故,欲遂收复本国已失旧疆”。
通过这次援助元朝镇压农民起义,王祺看清了元朝国内的形势。
他认定元朝已经濒临崩溃,王祺想想元朝长久以来牵制着困扰着高丽王室,使高丽王朝的地位显得十分尴尬,如今,机会来了,看来去除其靠山元朝的影响是势在必行了。
至正十六年(1356年),恭愍王派柳仁雨、黄天甫、金元凤等人带兵攻陷双城总管府与合兰府,接着,又派攻取鸭绿江以西八站中的三站。
消息传到元朝,元惠宗,扬言要出动80万大军东征高丽,旋即软化态度,派公主的兄弟魏王太子(名不详)到鸭绿江边,但王祺只允许他的两个仆人入境。
至正二十年(1360年),“红巾军”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的四万大军渡过鸭绿江,进入高丽,攻克西京。
在此危急情况下,承懿公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
据记载,承懿公主“避红贼从王南幸,事出仓卒,去辇而马,见者皆泣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高丽发生了“兴王之变”。
承懿公主面对大难,极其沉着、冷静和勇敢,令王祺大为感动。
当时,王祺匆忙跑进太后的密室,“蒙毽而匿”,而承懿公主则坐在门口,直到叛乱被平定下去才起身离开。
死后哀荣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高丽宫廷传出了承懿公主怀孕的消息。
一个月后,王祺以公主怀孕满月为由下令赦免除了斩、绞二罪外的所有犯人,但那会儿承懿公主已经重病在床,七天后病情恶化,王祺又赦一罪,并派有关部门到佛宇神祠为她祈祷,而且还亲自“焚香端坐,暂不离侧”。
当天承懿公主就病死了,王祺,有人劝他离开,王祺说:“吾与公主约,不如是,不可远避他处。
”(从“怀孕”一个月就病亡来看,也有得了其他病被误诊为“怀孕”的可能性,后世纯明孝皇后也是得其他病被误诊为“怀孕”而死) 王祺出于的来生观念,为了承懿公主死后的冥福,把她的丧事办得非常隆重,陵墓相当气派。
王素信释教,至是大张佛事,每七日令群僧梵呗随魂舆,自殡殿至寺门,幡幢蔽路,铙鼓喧天,或以锦绣蒙其佛宇,金银彩帛罗列左右。
王祺为公主操办丧事如此穷奢极侈,致使“府库虚竭”。
王祺在安葬承懿公主之前,曾亲手为公主绘制画像,“日夜对食悲泣,三年不进肉膳”。
还命令所有大臣在任职及出使之前,都必须到承懿公主的陵前行礼。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王祺又在王轮寺东南为承懿公主建造影殿(安置画像的宫殿),旁置观音堂、钟鼓楼,由宦官金师幸等负责。
这项工程动用人员之多、耗资之大都前所未有的。
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形是,数百人抬着巨木,呼喊声震天动地,昼夜不断,累死的耕牛不绝于路,就连百官也被要求去运送木料、石头。
在营建过程中,恭愍王经常嫌弃影殿不够壮丽,反复重修,从王轮寺移到马岩,又从马岩移回王轮寺,百姓。
同时他耗费黄金六白五十两和白银八百两筑成影殿鹫顶,还命人用锥子检验影殿围墙是否坚固。
有一次下暴雨,导致影殿有漏水之处,恭愍王,下令杖责相关官员。
尽管怨声载道,恭愍王对影殿工程却是非常敏感,不许任何人进谏,为此差点处死宰相柳濯,言官上疏也一概以为是劝谏停修影殿的,还没拆开上疏就发怒。
可以说,为公主修建陵墓和影殿已成为恭愍王的一块“逆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朝派人到高丽赐承懿公主谥号为鲁国徽翼大长公主。
恭愍王亲自到承懿公主的魂殿,宣布元朝所赐谥号。
恭愍王坐在公主的画像前,像从前一样,与公主欢宴。
然后,又到正殿徘徊良久,追思公主,同时命人把元朝赐谥中的“翼”字改为“懿”。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恭愍王与群臣在承懿公主正陵前一起发誓保护公主陵产:“有国有家,配匹莫重。
……徽懿鲁国大长公主,分派天潢,连芳戚晼。
礼从亲迎,来嫔我家,潜邸燕京,既同甘苦。
辛丑妖贼犯京,播迁于南,赞成克复;癸卯兴王仓猝之变,贼在跬步,横身障蔽。
又其凶谋攘窃国玺,乃能出奇,密令收护,俾我国家式至今日。
温恭小心,循蹈妇则;慈祥惠爱,克著母仪;儆戒相成,多所匡救;是宜终始,共守宗祧。
……佛天在上,宗社在下,今我同盟及后代君臣,不遵此盟或有侵夺盗用者,神必殛之。
” 几年后,恭愍王被杀,他的陵墓玄陵紧靠着公主的正陵,故被称为“玄正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